2020年7月17日
《入中論》至第一品第五個偈頌文
2020年7月18日
《入中論》至第六品第七個偈頌文
2020年7月19日
《入中論》
有請問:「所知障」,如何阻礙我們同時現證一切法?
法王達賴喇嘛尊者回答:
你們所提出的問題非常好!
「所知障」,也可被認為是一種「二諦異體之執著」。
就像昨天所說,由「緣」字而說到觀待、依賴,所以空性絕對不是否定諸法存在,而是否定「諸法以自己的力量而有」之存在。因為不是「以自力而有」,故是「依賴他法而有」,所以,所謂「緣起」,必須依賴某一個事物有法而去思惟。如依於某一事物而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如是依於某一事物而論述「二諦為體性一(一體)」,二諦是返體異、體性一。
總之,在成佛之前,我們所見的任何事物都是以它自己的力量而存在,我們會有這種自性成立的看法、諦實有的看法,十地菩薩也有諦實有的看法(顯現為諦實有)、自性成立的看法(顯現為自性成立),唯有佛地是徹底斷除諦實有之執。當然,金剛喻定現證空性,故無顯現真實相、自性相,透由金剛喻定斷除最細分的「所知障」,其後的第二剎那,根本定智與後得智成為無二,於入定中無障礙見有法且見無自性,故是同時現證二諦,這就是已徹底斷除「二諦為異體之執」。
十地菩薩雖不真實執諦實有,但仍有諦實有的看法(仍顯現為諦實有),十地最後際的根本定中則無諦實有的看法(無顯現為諦實有),當下是正對治最細分「所知障」的狀態。
摘錄自 達賴喇嘛尊者20200718教授《入中論》
有請問:名言有必須安立其量,然而,有情相續中,除現證空性根本定以外的認知都是錯誤認知,那麼,應成派以何理證明「名言有」?
法王達賴喇嘛尊者回答: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應成派中論師說到——沒有任何一法是實體存在。那麼,界定「有」與「沒有」(無)的標準是如何?有、無都不是實體存在,所以並不是以實體有、實體無而界定有、無。
《入中論》中說到「一切名識施設而有」的觀點,如文:「瓶衣帳軍林鬘樹,舍宅小車旅舍等,應知皆如眾生說,由佛不與世諍故。」其後又說:「如觀察車七相無,由餘世間共許有。」所有一切事物,尋找之後都是找不到的。比如,尋找佛也是找不到的(觀擇尋找佛,無有所得義),如文:「非陰不離陰,此彼不相在,如來不有陰,何處有如來。」
如《寶鬘論》中也說,尋找士夫無有所得義,如文:「士夫非地水,非火風非空,非識非一切,何者是士夫。」若是不滿足於「世間通俗認定而有」,超越於此,更去尋找事物實體的存在,則是根本找不到。因為從事物實體本身去尋找其存在,根本找不到的緣故(觀擇尋找事物實體存在無有所得義),所以,一切的作用與性質都是於世間通俗的說法中而有、在世間通俗的認定中所產生而已(世間無害名言量成立而有)。
以尋找我而言,士夫非地水,非火風及空,非識非一切,何者是士夫?
「施設處」——蘊體,從蘊體中尋找我找不到(觀擇「施設處」蘊體找不到我),蘊體以外去尋找我也找不到(觀擇異於「施設處」蘊體的他法,也找不到我);然而,並不是沒有我,因為有我的身體、我的感受、我的心,這在世間通俗的說法當中是合理的,世間通俗認定我的利與害作用。同樣的,尋找佛雖找不到(觀擇尋找佛,無有所得義),但是,在世間通俗說法中是存在的,僅此而已(唯世間無害名言量成立而存在)。如果認定他是沒有的,但是,我們於感受上可以證明他的存在,世間通俗的說法上他是存在的。諸法、諸事物,並非如同我們所見般實體存在、並非以自己的力量而有之存在(由自方之力成立而存在),因為這一點被破除的緣故,所以,它的存在是「名識施設而有」僅此而已(唯名言安立而有)。
宗大師於《入中論善顯密義疏》中說到,學習中觀宗,最困難的關鍵點,就是:於唯名言施設而有的概念下,如何坦然安立諸法的作用與性質。(唯名言安立與成立作用性質不相違)。這是最困難的一點。
在遮除這個難處之前,首先,我們需要好好觀察——無任一法以自己的力量而有。因為,一切的作用與性質並不是以事物自己的力量而有的緣故,所以,其存在的情狀就只是抽象而已,唯是世間通俗名識認定中而有,僅此而已。無自性的概念,若是強烈,你最終只能選擇名識施設而有,否則,你始終會認為「施設處上必須有自己的力量,而產生自己的作用與性質」,這就如同自續派所認定的。但實際上,並沒有任何一個作用與性質被尋找到。
這就如同昨天說到「四種應成過患」,其中的「應成聖者定滅事物之過患」及「應成世俗諦為理智所堪忍之過患」,認識此二種過患,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一切都是名識施設而有,僅此而已。
當你對空性的理解有更深一層的覺受時,那麼,你就會逐漸接受——這一切都是「世間通俗名識認定中而有其作用與性質」,僅此而已——對此就會有所感受了。
經部師說無我;
唯識師也說無我,而且說得強而有力;
中觀師也說無我,以無我論為重點而闡述。
但是,從自續派以下認為,尋找我必須找得到,因此說到「事例第六意識」;
然而,應成派則認為,存在的不需要從境上而有,所以根本尋找不到。如是產生分歧的見解。
總之,如果我們對於「無自性」有所體會,那麼就只能選擇「名識施設有」,之後你就會逐漸認識到,一切作用與性質於名識施設中仍能產生。
達賴喇嘛尊者
北印喜馬偕爾邦,達蘭薩拉住所,為大眾傳授 月稱菩薩《入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