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缽舍那》
教授:甘丹赤巴法王 日宗仁波切
中譯:如性法師
論之本文---p.43210
亥二、觀察由量成不成立而為破除然不能破
第二、觀察由量成不成立而為破除,然不能破。許有色等,非許量所未成、要許量成。
第一句自宗就講到,「許有色等,非許量所未成」在承許色聲香味觸法等諸法時,「非許量所未成」並不是正量所不能夠證成的。我在承許諸法是「有」,是「存在」時,我也承許它是透由「正量」來證成的。因此「非許量所未成」,我並不承許它不用透由正量來證成,「要許量成」相反的,我是承許它是透由正量來證成的。
若爾入中論云:「世間皆非量」,云何應理?
他宗就談到,如果色法它是透由正量來證成的,在《入中論》有講到「世間皆非量」,也就是世間的世俗之心皆非正量,這句話你要怎麼作解釋?
他宗會提到這樣的問難,必須要看到之前P411第二行中間的這個地方,
「若許由名言眼識等成者,彼是能成之量不應道理,彼等是量已被破故」,
他宗就講到,如果你在承許名言,也就是世俗法時,「名言眼識等成者」你要是認為它是透由眼識等世俗的量來證成的話,「彼是能成之量不應道理」實際上世俗的這些心識,它並不是正量,它是正量的這一點,已經被破除了。在哪裡有破除這一點呢?
如三摩地王經云:「眼耳鼻非量,舌身意亦非,若諸根是量,聖道復益誰?」
《三摩地王經》當中「眼耳鼻非量,舌身意亦非」就是談到,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些世間的心識,並不是真正的正量。所以從字面上的意思來看,似乎已經談到了眼識等諸根識,它並不是正量。既然在《三摩地王經》當中有這樣講述到的話,你怎麼可以說色法它是透由名言識的正量來證成的呢?這一點是不成立的。不僅在《三摩地王經》有這樣講述到,《入中論》也有談到「世間皆非量」,也就是在世間裡所有的世俗心,它皆非正量。
接下來看到P432的原文。
因此當自宗承許,色法它是透由正量來證成,而且證成色法的正量,是名言識的當下,那他宗就問到,既然名言識它是正量的話,《入中論》裡「世間皆非量」的這句話,你應該怎麼解釋?
此破世間眼等諸識於真實為量,非破於一切境為量。
自宗就做瞭解釋,今天破除世間的眼識,以及世間的這些世俗心,它並非正量的這一點,是在面對真實義的時候,它並非正量,「非破一切境為正量」而並不是要破除它對任何境界「皆是正量」的這一點。
CF眼識
它在面對真實義的當下,對於真實義而言,它不是正量,
但是它對於色法而言,它對於色法這一點是正量。
所以要破除世間的世俗心它是正量的這一點,是在面對真實義時,它並非正量,並不是要破除它對於任何境界「皆是正量」的這一點。自宗就做瞭解釋,因此從這個當中,我們必須要先瞭解到,眼識等諸根識它對於自己不共的境界而言「是正量」,但是對於勝義,也就是空性的內涵而言「它並非正量」,這一點要先決擇出來。
入中論釋云:「如是思惟真實,唯諸聖者乃為定量,非諸非聖。為說世間諸違害故,
首先這一段的文,是一直到P433的第一行,就是「愚蒙是量亦非理」的這個地方,所以下引號是打錯的。
剛開始我們看到第一句,「如是思惟真實,唯諸聖者乃為定量,非諸非聖。為說世間諸違害故」,能夠真實的瞭解真實義的人,是聖者,因此以聖者的角度而言,他在觀察真實義的時候,內心所現起來的心,它能夠稱之為正量,或者是定量。「非諸非聖」那以一位非聖者,就是一般的凡夫而言,他在觀察真實義的時候,並沒有辦法生起定量,也就是沒有辦法生起正量。因此不管是名言識,或者是世俗心,它在對著真實義時,它所生起的並不是正量。
這一句話是在這個地方應該打上句號,
接下來「為說世間諸違害故,」的這個旁邊是打上逗號,是跟下面的這一句話作配對的,就是為說世間諸違害故,若觀察真實許世間見亦為定量。不管是名言識,或者是世俗之心,它在緣著諸法時,要是能夠了知真實義,也就是在真實義之上,它能夠現起一分的正量的話,那你之前所提出來的問難,它是可以形成的。
「為說世間諸違害故,若觀察真實許世間見亦為定量」,
世間的這種世俗心,或者是名言識,它在觀察真實義時,能夠面對真實義而現起一分定量,也就是現起一分正量的話,你之前所提出來的問難,它是可以形成的。因為他宗會提出這樣的問難,他是認為,名言識它並不是正量。為什麼不是正量呢?最主要它引的就是經文當中的內涵,在字面上有談到,名言識或者是世俗心,這些心識它並不是正量。但是以自宗的角度而言,自宗所做的回答是認為,在經論當中談到名言識以及世俗心,它並非正量的這一點,是觀待於真實義而宣說的,而不是代表它本身不是正量。那如果我承許了世俗心,或者是名言識,它在真實義上能夠現起正量的話,你之前所提出來的問難,它是可以形成的,但我並沒有做這種承許。
故云:「設若世間是定量,世見真實聖何為,諸餘聖道何所作,愚蒙是量亦非理。」
因此在論中就講述到,「設若世間是定量」世俗之心,要是在面對真實義時,它能夠現起一分正量的話,「世見真實聖何為」那就表示世俗之心它也能夠非常清楚的看見真實義啊!「諸餘聖道何所作」既然一般凡夫內心的世俗心,能夠真實清楚的看到真實義的話,那我們為什麼要花這麼大的心力去尋求聖道?
這一點是沒有意義的。「愚蒙是量亦非理」既然我們瞭解到,要尋求聖道的這件事,並不是容易的一件事,就表示一般凡夫內心的世俗心,是沒有辦法瞭解真實義的。因此「愚蒙是量亦非理」凡夫內心的名言識,或者是世俗心,在面對真實義時,能夠產生正量的這一種理論是不合理的。
接下來釋云,在「釋」之上應該要加上一個「後」字,就是前後的這個後,就是「後釋云」
。為什麼要加上「後」這個字呢?因為在解釋這一段文之前,它是先引了偈頌。先引了偈頌再作解釋,我們稱之為「後釋」,在還沒有引偈頌之前就做瞭解釋,之前的解釋我們稱為「前釋」。所以之前「如是思惟真實」的這一段,一直到「亦為定量」,這一段是偈頌的前釋。
接下來後釋云:引了偈頌之後,又做瞭解釋,
「若唯眼等能定真實,為證聖道力勵持戒聞思修等應非有果,然非如是。」
在後釋就談到,如果凡夫的眼識,或者是耳識,它能夠清楚的瞭解真實義的話,「為證聖道力勵持戒聞思修等應非有果」,那為了要求得聖道而修持戒律,或者是作聞思修等,就沒有太大的內涵,因為凡夫的眼識也能夠真實的瞭解真實義啊!可見為了要求得聖道,而修持戒,或者是作聞思修,這一點是有它的內涵。從這一點就能夠瞭解到,眼識它是沒有辦法清楚的瞭解真實義的。
故:「世間皆非量,世無害真實。」
六十正理論釋云:「若見彼等有,則非見真實,故世尊謂眼耳鼻等皆非量。
《六十正理論》---龍樹菩薩
《六十正理論釋》---月稱菩薩
在《六十正理論》當中也有談到,不管是名言識,或者是世俗之心,「若見彼等有」它是見到了諸法「有」的這個層面,「則非見真實」但是在見到諸法的當下,它並沒有辦法同時的了知,諸法之上真實的這一面,也就是它沒有辦法了知空性的內涵,因此世尊才說了「眼耳鼻等皆非量」,就是之前在P411《三摩地王經》當中世尊有講到,「眼耳鼻等皆非量」這個當中的內涵,是談述到,實際上眼識、耳識、鼻識它是正量。
那字面上為什麼要談到眼耳鼻舌等皆非量呢?最主要就是要描述,它在面對真實的當下,是沒有辦法生起正量的。
引此等證,顯然是於勝真實境破彼為量,非於餘境。
因此在破除眼識為正量這一點,是透由眼識在面對勝義的當下,是沒有辦法生起正量的。如果眼識在面對諸法時,能夠證得諸法之上的勝義的話,這一點是世尊他在《三摩地王經》當中有破斥的部分,「非於餘境」但並不代表,它對於任何的境界都沒有辦法生起正量。
若不爾者,則說,如果沒有辦法這樣去安立的話,你就會講到,「若眼等識,於色聲等名言義境是定量者,也就是如果眼識,或者是耳識,在面對色法以及聲音時,它能夠現起正量空性的話,為見真實,不應更求聖道。」如果能夠生起正量的話,那就不用去求聖道了。但是以這樣的方式來解釋的話,全無關係,這之間是毫無關係的。
等同說云:「眼識見色為聞聲故耳應無義。」
就比如,要是你的眼識能夠看到色法,你能不能說因為眼識會看到色法,所以耳識能夠聽到聲音的這一點是無意義的,我們並不能夠這樣去承許。因為眼識它是能夠看到色法,而耳識它能夠聽到聲音,所以你不能用,因為眼識它能夠看到色法,來證成耳識它能夠聽到聲音的這一點是沒有意義,或者是耳識它是沒有辦法聽到聲音的,這兩點是毫無關係。因此要是眼識,它在面對色法時,能夠生起正量的話,你不能藉由這樣的因來證成「我們不應該去尋求聖道」,因為實際上這兩者之間是沒有直接的關係。
若謂「為觀色聲等尋求聖道應無有義」是所樂許,由此豈能成所非欲?」
到最後你會發現到,你所要承許的是,「為觀色聲等尋求聖道應無有義」,也就是眼識在面對色法時,要是能夠生起正量,或者是耳識在面對聲音的當下,能夠生起正量的話,「尋求聖道應無有義」這樣的理論到最後會變得,就是它沒有任何的著力點,「是所樂許」而這一點是你所必須要承許的。如果你不這樣去承許的話,怎麼透由你的理論來破斥我的觀點?
因為這一點我並不承許,我並不承許眼識在面對色法能夠生起正量,就不用去尋求聖道,這一點我並不承許,所以「是所樂許」這一點到最後是你必須要承許的,「由此豈能成所非欲?」
對於你所承許的論點,我並不承許,所以你怎麼可以用這樣的論點,來推翻我之前的理論?這一點是不合理的。
《四百論釋》云:「若彼於此諸根識等增益為現,又許為量,極無係屬。不欺誑識世見為量,然世尊說此識是有為故,是虛妄欺誑法,猶如幻事。若是虛妄欺誑之法及如幻者,非不欺誑。以住此相之事,現餘相故,若如是者,計執為量不應道理,餘一切識皆成量故。」
《四百論釋論》的這一段文,在之後宗大師會作詳細的解釋。
他宗就是引了《四百論釋論》的這段文講述到,「總破眼等諸識是量,如何會解?」
他認為在《四百論釋論》當中,有特別的談到,破除了眼識等諸識是量的這一點,也就是不管是眼識,或者是耳識,在《四百論釋論》當中,有談到眼識、耳識等諸識,它並不是正量。既然你之前強調,眼識、耳識它是正量,它只是在面對真實的當下,沒有辦法現起正量的話,那你對於這一段文,應該如何的解釋?接下來自宗就會作解釋。
此與眼耳鼻等皆非量等不同,是大疑處,故當詳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