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桑嘉措校長
洛桑嘉措校長
值遇無上大師聖教法,悉皆因由尊重深恩故,此善無餘回施諸眾生,成辦能得善士攝受因
1928年,洛桑嘉措誕生於西藏東部康區岡日鄉,父名阿竹、母巴桑,三兄弟中屬次子。生後不久因得重病,蒙上師賜與藥丸,取名「章鉈」 (意譯:從困境脫離 )。9至12歲間放牧牛羊,但卻常有一股想要出家求法的念頭,故而決定離家,並曾在途中遇一位長輩協助解決了生活上的困難,而得以出家。13歲至17歲時,在意成洲(村中寺名)依止糾察師,剃度出家,並開始背誦各種念誦經本,學習所有法會儀軌。此後往哲邦寺,依止「悲禪」上師,這段期間行住坐臥六時之中,唯聞思法義,精進無餘。
1954至1959年接寺院執事,因努力工作屢獲美譽。可惜的是此四年中卻減少了廣閱教理的機會。
1959年法王去印度後,為了延續藏傳宗教文化之法脈,於1964年參加了第一批教師班,鑽研藏學文化。
1965年在「馬蘇利」藏人分校擔任二年的主要教師,並一肩挑起190位學生的教育及生活的重擔。此後返回母校為九至十一年級學生授課,長達五年之久,之後成為母校最重要的「佛學教師」(其地位與校長一樣),每星期三為全校師生傳法講經,教授善惡業果,樹立悠久傳統藏傳佛教師長之典範。
院長對學生生活照顧的無微不至,乃至一切生活上瑣碎細事,如幫生病的學生打掃、洗衣,關注學生的醫療問題,購書、筆、文具等用品等。節日時若無豐富食物,則以私人薪資加菜。金剛舞蹈時,他老人家則親自指導,若無舞衣道具時,他也會親自準備等等。總之,因由他的慈悲關照、感動召化,而有「大眾之父」的尊稱。
院長生平只依三個原則處事:
一、不貪著名譽地位。
二、依法王教示盡力奉行。
三、放棄自利而為大眾做事。
他確實做到,而且外表是那麼樣的淳樸、普通。但在平常生活中卻又可以深深體會他那股強烈擇善固執、剛正不阿的精神。
1980至1986年,在院長協助下教育了125位西藏人民,並使他們有學習語文的機會。
1991年為一批無法進入比哦學校的20多位藏人開文化班。
1992、1994、1995年分別開了三批教師訓練班,解決了在印度年輕一代「教師荒」的問題。此後又開官員訓練班,學員共29位。冬季時,為在家居士開設高、低年級的一般學校課程,以提昇教育水準。總之,他這樣努力辛苦的奉獻,都是為了喜瑪拉雅山脈的文化宗教而做的。
他也常到國外說法,教導許多外國人。如以色列、日本、美國、歐洲、中國香港、蒙古、蘇俄等國,並與各國佛教界建立了友好關係。
為了提昇女眾尼院教育,特指派格西到尼院指導教授,甚至在本校內舉辦某些佛學課程。同時為了解除難民的貧苦,常佈施醫藥和衣物等。他不只是飽學多聞,更能悲心善巧的幫助別人。院長實踐以身作則之訓示,確實做到了大乘四攝的精神。
辯經學院期間,從他所教化的學生共有般若班畢業生79位、中觀班畢業生43位、格西15位、教師28位、官員15位、翻譯人員及高級幹部13位、本校執事長七位、一般研究所畢業生八位、博士三位、大專畢業生21位,目前在學中的仍有130多位、外籍學生22位,以及在深山修行的閉關者,略計所教導過的學生共500多位。
有空時他總是提筆寫作,絕不浪費光陰,所以他的著作有四十多種。
如:心類學、中觀、政治、宗教理學、文法指導等有關書籍。有些已翻譯成二、三種語言、有些成為教科書,利益甚廣。
院長一生剛正不阿、熱忱愍眾,為清淨能常住世間奉獻其一生。他為有情來此世間,雖在1997年捨報,但他的精神、他的事業、他的恩惠將永銘在西藏歷史的大碑石上,讓每一位西藏子女永恆懷念他的訓示——以身作則!
校長最後一次的叮嚀
在香港啟德機場
1997.1.13下午6時
你們這麼熱心來這裡送我,最後跟大家講幾句話,佛陀有一部經叫《集經》,內容都是偈頌,大概有33品,其中有一偈頌說,『自己就是自己的救護主』除了自己之外,就沒有別的了,能夠完整的降伏自己,讓自己調和了自己,就是達到了解脫之門,靠自己來救護自己,當了解了不少佛學而對業果也有了一些認識之後,自己應承擔起救護自己的責任,但無始以來不但沒有當過自己的救護主,反而自己害了自己,從今之後不應再害自己,要好好的救護自己,若能夠這樣便能得到人天的增上,解脫的果位自然也能成就。現時社會無論何時何地都會遇著困難及煩惱的事,以現在的香港來說,也許會有很大的變化,無論有多大變化,港人應了解何事該作,何事該斷,實際去作出取捨,當遇到任何變化及困難,自己都能救得了自己,要做到這點,外在的因緣,無論遇到何種困難,也不要鬆懈,如能如此的不去區分環境,自己也能如實的去行持,自己就是自己的救護者,相反的若不能做出取捨,就算外在遇到再好的善士也救不了你,大家都在學《廣論》,就取捨方面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故不需要說我沒遇到好的善知識,我不能有機會學到佛法,不要這樣洩氣,應把學到的東西好好去實踐,自然會增長的,從上述偈頌來說,對我得益很大,希望大家也能受用,當大家學到了這偈頌,也應儘量好好實踐,這樣自己就能成為自己的依怙,願大家謹記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