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盼下一個彌賽亞
Praying for next Messiah
黃瀞瑩,陳哲生
Nico Huang, Peter CHEN, Ph.D.
紀元前的中東歷史,詳述著孤弱的猶太人長年被埃及人統治、奴役及迫害之時,無不默默的祈盼舊約聖經中上帝承諾來教助他們的彌賽亞--神的使者,能趕快引領他們重回以色列的聖地-耶路撒冷。雖曾數度出現自稱是彌賽亞的人,以高大威武,騎著駿馬的英姿昂首於平坦大道上,帶領猶太人重返聖地,卻都在耶路撒冷大門門外就被埃及人打得敗戰而返;後來在猶太民族殷殷期盼下誕生於馬槽的耶穌,騎著瘦弱的老騾,改道崎嶇險峻的後門小路,截然不同的方法卻順利的進入聖堂,雖然無英雄式的熱烈慶賀也沒有戾戮的殺氣,耶穌終生信奉的理念--信仰(Faith),希望(Hope),博愛(Charity),在一片靜寂中,透過他的力行與所有秉持同理念之追隨者的傳播下,逐漸的傳至全世界,每天有新人加入,每日更有新人因受洗而改變信仰。愛就是犧牲,愛更是奉獻的新思維慢慢的融入社會,改變了民族間共處的模式,在耳濡目染下澆熄了原來殺氣騰騰的文化。人類是可以改變的,新的共存方式誕生了,在彌賽亞的帶領與犧牲下,我們認知到一個改變亂世的方法,如果我們願意放下成見,抱持共同理想,組成一個相互忍讓的生命共同體,則世界將是一片和平安祥。
耶穌在短暫的生命中,因力行推廣愛的信息,於是在他死後的時代,得以被傳頌與肯定,然而因為物質上的生活仍極為窮困,故在接下來千餘年的黑暗時期,疾病、戰爭等天災人禍不斷,淒涼及不幸幾乎是生活中永遠抹滅不去之夢魘,這由中世代的英格蘭每月一次的洗澡被認為是最大的享受,可猜知當時生活的品質。雖然人們歌頌耶穌的福音,但直到18世紀,人們的物質生活才得到實質的改善,在18世紀中,科學的定位終於得到認同而不再被嘲弄,市場經濟所宣導的方法、民主主義所提倡的自由、平等、博愛也廣受社會所接受,這一連串的新思維,其互相支持的理念匯集成一股澎湃的洪流,也終於使得原本老舊的觀念徹底沖潰。爾後逾二百年,人類的大邁進、人類的財富與生活水準的提昇是前所未有的,在這些已被驗證的理論基礎下,終致掀開歷史的新頁。點燃工業革命的科學技術有如一擴大器,Amplifier,倍增人類原本能夠啟動的能量,在解脫物理上可掌控力量的束縛後,我們設計機具並駕馭超越我們原始的極限,比如蒸氣吹動了千萬公斤鐵製的活塞引擎;在飛機及網路的普及下,地球村已是今日之實;在分工合作下,我們可以孤薄的己力創建跨海大橋。綜觀今日社會,我們發明創新了各式各樣的機具來延展我們的能力,雖然所有的機具,均無智能僅能笨拙的擴大我們能操控的能量,但巧思的人們卻能善用這些機具創造出不可思議的奇蹟。近代科學的思維與發展,給予現今社會各式各樣的技術,而技術乃所有現代工具之母,再加上近代管理新思維,提倡"分工合作"理念運行得宜,產業體系在此時代中,由簡而繁的機具發展,在各行各業努力及合作下,產業彼此間的依賴度變高了,這更代表了分工更精細,於是在各自微薄的力量下,透過合作所累積的產業基礎,促使產物類別由傳統獨一產業的小產品跨足到橫跨產業的高科技摩天大樓、登空上月的太空梭等等令人心動的各式產品,種種現象看來,小至個人,大至國家社會均因時代發明物的產生而富裕了;不僅僅是透過機具的發展,轉化了己身的能力,更不斷地擴張對能源的利用與佔用,創造出更多更大的財富。回顧歷史,運用上述思維的社會,在眾多前人的努力與堅持下,今日已擺脫了淒涼及不幸的生活,在以民為主的理念下,一般的庶民皆可享受起帝王般之美食及生活。從牛頓、史密斯等這一群人所提倡的賽先生(科學),尹小姐(經濟),也有如另類的彌賽亞,把我們從困苦中拯救出來。
誠如所述,市場經濟體系在產業內外合作分工之良性循環下,導致文明迅速的成長,不僅各行各業百家爭嗚,企業更是蓬勃發展,於是工業產物不斷創新,相對產生的交易資訊亦日益繁複,而當時唯一能處理這些資訊的工具就是受過教育的人,從最基本的薪資計算及發放,稅務的核算,採購及訂單的稽核等,在工廠機具設備效率化及自動化的發展下,處理這些數據資料的白領事務員很快的就超過藍領的員工,面對這些接踵而來的龐大數據資料,反映出人工的處理模式已不敷使用;另一層面,產品設計也因使用者之需求而日趨複雜,為了製造出功能性更高更具魅力的產品,在初始設計階段勢必考量更多層面才可將功能複雜之產品實物化,但市場卻因無法解決此問題,導致此期間消費停滯。1970年代,市場經濟的發展再度面臨巨大的挑戰,資訊處理緩慢且多誤之瓶頸,不僅阻礙了企業的成長,更抑制了產業界全面的發展。雖然已開發的社會不再窮困,但我們似乎在找到覓尋已久的伊甸樂園後,卻被阻擋在園外,不得其門而入。此時,由Turing構思、Von Neumann著手、Jobs與Gates落實的萬用數據處理器,電腦的誕生,正有如一加速器—Accelerator,將原本極度耗時且多誤的作業,不僅迅速代為處理之,更解決了產業的瓶頸。讓人出乎意料的是,由單調枯燥的數據處理器衍生出的企業用資訊科技及消費者的電子產品,正以一種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滲透到各類民生用品,創造出一系列幾乎涵蓋所有產業之新市場,如個人電腦、行動電話、數位相機等,經由這類新穎的產品,金融業、知識產業等皆得以落實發展,此是工業革命時代之技術所無法提供的。資訊科技也實質的將文明世界推往另一新高層次,開啟了近代被統稱第三波的資訊文明。而廣大的消費群眾,對資訊科技的需求也遠超出最初之預期,不僅組織、機構需要,甚至家庭、個人也都有渴求,在數據處理器結合通訊處理之功能後,隨之創造出另一個龐大的需求市場。資訊科技儼然成為更另類的彌賽亞,不僅替已停滯的社會搬移了阻擋進步之大石頭外,也創造了另一成長的空間,不僅財富增加,更將人類的文明與庶民的生活水準載至另一新高。人類的物質及精神生活水準在此時獲得相當程度的滿足與改善,生活從未如此舒適過,現代生活的富裕遠遠超出古代帝皇君王所能想像的奢華及便利。若真的想要,人人均可旅行至世界各地;人類的平均壽命可從30歲左右提昇至超過70歲,且仍持續的上提,能夠肯定的是,明天絕對會更舒適、生活會更燦爛。從信、望、愛開啟的歷程,在走過刻苦摸索的黑暗期後,我們似乎終於步上了康莊的大道。
回顧歷史,十九世紀的科技發展促進了二十世紀工業經濟的突飛猛進,而二十世紀後期資訊科技的快速演進,帶動了二十一世紀知識經濟發展和資訊文明,我們的工作時間減少了,也多出時間陪伴家人,甚至專業人士能夠有更多餘力追求夢想,就連藝術等文化活動也不再是貴族專屬的特權。從農業革命開始,經過工業革命及資訊革命的世代,人類的努力在物質生活上實質的回饋反映著,沉浸其中的享受著卻忘卻幾百年來對自然資源的迫害與相對該有的危機意識。從民族國家間無所禁忌的搶奪及偷騙,企業間爾虞我詐的商業買賣、到建設提昇基本競爭力、嘔心瀝血的創新發明、無畏無懼的風險投資,甚至是害人利己的偷工減料等,不分其手段方法,每個參與者其實都僅有─共同不變的目的—不為擺脫窮困,因為這問題早已不存在,而是以最快速的時間賺得最龐巨的財富後,以勝利者的姿態向別人炫耀著奢華富貴的生活。人類的欲望永無止盡,我們肆無忌憚的擴張再擴張,全世界似乎忘記這歷程中最原始的初衷,不斷地以私利為基擴充經濟,不分手段、方法以達目的,在沒有考量經濟體本身的健全體質下,無視衍生或早已根深蒂固的問題, 一味的舉債追求更高層次的財富。環視整個世界,整個文明,在此瘋狂的理念潮流中,參與者向仍未出世的子孫們,以更高的利率借貸更巨額的款項,不管市場之需求是否飽和,更不論環境是否可承受更多的污染,在已林立樓空的城市中,以更大的基地再投資續建更高更多的大廈;在已堆砌滿庫成山的滯銷品中以更快的效率,盲目的生產更多的貨品。Malthus早在1798年就警告人類,需求成幾何曲線般的成長最終將超過自然資源所能負荷的極限,市場經濟假設自然資源無窮止盡的錯誤,愚昧的鼓吹以效率掛帥的做法,長年累月已浪費更污染了億萬年來累積不易的珍貴資源。端詳每一產品單位的產出,我們浪費的資源遠超過該產品的產能,如火力發電,大部份的能量全變成污染能而不是電能。 The Club of Rome, 羅馬俱樂部,更早在1972年就檢測並預告自然資源枯乏的警訊,但人類總能一再地以創新的技術來突破瓶頸或發現新的礦源來跨越已知的極限再度成長,致使自然資源終究會枯盡之實遲遲無法得到廣泛的認同。面對舉債過日的生活置之不理,先享受後付費的臨界點,也一再的被拉高,有些國家、社會、企業、家庭所負債的利息甚至遠超出他們平日正常的收入,在這病態的生活模式下,市場的需求呈幾何爆炸式的成長,沈浸其中,每個人完全無視於擴張極限之存在。終於在2008年爆發了次貸風暴,充滿氣持續膨脹的汽球突被刺破似的,一夕間,景氣迅速冰凍,相互牽連依存的產業體系原本肆無忌憚的擴張倏然停擺了。全球各地、各國產業、企業體系、甚至社會中的每個人,全都因信心崩塌而裹足不前,足具代表的國際油價,甚至從140元的天價,瞬間跌落至40元,跌幅之大讓人瞠目結舌;在全球最有地位的各大企業均陸續的傳出裁員、減產、關廠、歇業、倒閉等災情;已在建造中或擴建中的許多專案及工程也陸續暫緩、延建,甚至取消,各國各企業像陷入暗不見底的深洞,以往的豪氣、信心盡失,這些現象都是其來有自的。雖無戰亂災害,但眼前好像築起了一道隱形的高牆,無法躍前,像極了另類不流血的世界末日即將到臨。我們似乎在伊甸園中被蛇所騙,食用了巨毒的蘋果,再度被趕出園區,急需一位新的彌賽亞再度帶領我們重返伊甸園。
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今日,誰都無法預期這次低迷的景氣會持續多久,更有人恐憂經濟將陷入如19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或像羅馬俱樂部所警告的--資源將永遠的匱乏。捫心自問,我們的確是過度的強暴了自然,也向未來擔負了過高的舉債,但令人憂心的是,今日卻不若前述的資訊科技世代,似乎欠缺可強力剌激消費的Killer Product,殺手級產品,再度創造一系列的新產品與產業,同時將我們的生活水準再推到更高的新境界。缺少這彌賽亞,的確是令人擔憂的,Friedman在"The Moral Consequences of Economic Growth"中指出,當經濟停滯或衰退時,社會普遍的容忍度會下滑,更有可能為了強奪資源而大打出手,如1930年代的經濟大恐慌給了希特勒崛起的機會,造就了納粹德國,面對此現況,最可怕的是動武,若美國不甘日後衰敗讓出超級強國寶座的命運,進而宣戰;或是窮國不甘將辛苦賺得的血汗錢借貸給美國後,美國無法償還鉅額的債務而大動干戈,以現前人類的武力,一動武極可能就導致文明的滅亡,造成無法預計的傷害。其次則是相安無事,全球將逐漸因資源不足以分配、無法償還龐大債務,使得新興產業與建設規模及對新產品之需求均無力再維持原本高成長的速率,導致經濟緩慢、通貨緊縮,最後步入蕭條衰退,人們又回復到縮衣節食的年代,此時,極可能因人類生活的變化不再具破壞性而終結歷史的傳承記載,形成強者恆強,弱者恆弱的情景。居中的可能性是像羅馬俱樂部所提出的成長超越極限的途徑(Growth Beyond The Limit),透過4倍數策略(Factor Four),在安穩中稍許的成長,提振新興產業如生化醫療產業,又如在BRIC (巴西、蘇聯、印度、中國金磚四國)推動的新建設,雖能持續帶動經濟活動與成長,但可能源自資源本身的局限或金融體系再崩潰後,市場經濟終將因無法負荷以借款為本,轉以替代、再生為主的循環型經濟取代無限制的成長擴張政策,此舉將對以新建設為主的國家、產業造成最大的威脅與衝擊。另一可能是呈現長期劇烈的震盪,一旦成事實,則可能如Alan Toffler在Future Shock中所言,我們均必須認真的考量,如何覓得最佳化的因應之道,來看待無法確定之明日。面臨不能預知的每一日,因為缺乏安全感,致使消費者與企業對未來的投資及消費會逐漸趨於保守,經濟體系極可能會在動盪中緩慢的衰敗。當然最樂觀的是,目前的風暴可能僅是短暫的,所有的警訊皆是庸人自擾。人定再勝天! 下一個彌賽亞將會即時現身,在科技的創新與突破下,我們會找到更多甚至無窮盡之資源,所有向弱國或未來所借貸的款項會在平和之中自動歸零,我們也會很快的掘起另一個嶄新的殺手級產品,再度創造出更多更新的產業,每個人也均會因渴望獲得此產品而促使經濟再度成長。
值此金融海嘯席捲之際,全球國家無一倖免,不僅重傷了各國的金融市場,甚至已嚴重危害到實質的經濟層面,而各國政府為了挽救營運不佳、瀕臨破產的組織,紛紛強力介入干預市場,實施併購接管私營企業、銀行等措施,展開大規模的救市行動,頓時資本放任主義活躍情形不再,彷彿將回歸政府掌管、國營獨裁之年代。但其實只要不發生最糟的動武情況,我們就有機會再造另一時代高峰,當然,未來情勢也可能與上述的猜測迥然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們眼前的生活確實比以往更安逸,理當珍惜知足,或許大多數的人在體驗過物質生活面的富裕後,其實是感恩而滿足現況的,往後的經濟活動在此非常時期應改以心靈面為重,穩定中求成長,此舉可能遇到的瓶頸是,那些既有者及滿懷野心的少數人是否能夠心甘情願的安於往後的平靜歲月,將會是面臨的一大考驗。「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或許期待一位萬能的彌賽亞來化解上述的一切問題是太過苛求,為了避免災難的發生,反倒是該期許每個人均成為下個彌賽亞,收斂自心無止盡的欲望,不再為求物質的享受而破壞寶貴的地球,更不債留子孫而開始償還債務,轉而以更柔軟的生活方式,滿懷感恩之心,在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福蔭中過著平凡寧靜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