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企業的擴大加速器
A Corporate Amplified Accelerator
黃瀞瑩,陳哲生 Nico Huang, Peter CHEN, Ph.D.
人類文明的層次可從當代戰爭的規模及所使用的武器而判斷,因為規模之龐大道盡組織管理之極限,而武器之精進可觀其當代科技之結晶。利器可擴大及加速戰鬥力之毀滅性,故擁有最先進之武器是參戰者為求勝而需必備的條件。人類實質生活也常因開發武器技術的過程中受益而獲得提昇。綜觀從古至今人類發明的利器,不管是老祖先的犁牛、雕版印刷、火藥,或者是現今社會中的引擎、衛星通訊及原子炸彈,都可以簡分為兩大類型:擴大器或加速器。擴大器是個將我們的力量倍化的機具,使我們能操控遠大於肉體極限的器具;而加速器則是縮短我們完成任務所需時間的至寶。然而這些利器們均有個不變的共同點---它們均無智能。工具本可載舟更可覆舟,工具的目的是由其使用者決定,它的價值更是取決於使用者的構思及巧用。這些利器之所以能創造建設出不可思議的奇蹟,不單只是因為它們本身具備之魔力,更是因為它的使用者善用巧思之故。
從遠古時代的械鬥行為開始,人類就懂得工具的益處,更了解透過它們的相互作用能同時提高力量與速度。古代的武器如矛盾及輪車該是最早的擴大器與加速機,這些簡易毫無理論根基的手工具,僅是當時因無法創造出更有效的機具而暫時存在的替代品。在工業革命時代,我們迅速累積了工業技術的基礎,很自然的,人類融會貫通的將發展出的技術運用在創造出功能性更強大的擴大加速器,機具設計的層次也因而進入了透過能源驅動的新頁;然而,雖有眾多的科學理論基礎為後盾,但在此時期創造出的單機卻存在著單調及無法系統化之缺陷,要設計出更高層次的利器勢必要具備精準且繁雜的計算方程式,但因欠缺強大快速的計算器,也造成利器在設計上無法突破的瓶頸,更凸顯出傳統設備技術在設計設備上的極限。此時,計算機(computer,電腦)的發明適時的解決了產業面臨的瓶頸,也將文明推上更高的層次。電腦相關的資訊科技點燃了Alan Toffler稱之為第三波,爆發性的資訊革命。多了計算機的加持,機具的設計跨越了以往面臨的障礙,以精密計算為導向,不斷的擴展設計出更傲人驚世的設備,如海底建築、登月太空梭等。資訊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諸如行動電話、筆記型電腦、掌上遊樂器等,加上半導體記憶體的發明與中央處理器的誕生,我們的生活有了夢幻般的變化。在今日,資訊科技已經成為一個不可或缺的工具,近世代資訊科技充滿驚奇般的發展,每一個新產品總能成功擄掠每個消費者的心,而擴大加速器產生效益的範疇也早已從靜態單一的能量能源轉變成動態複雜的資訊處理。若說汽車改變了這世界,那電腦則是推動這文明昇華的推手。
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市場經濟體系在分工合作,合作分工的良性循環下,引發文明跳躍式的成長,不僅各行各業百家爭嗚,企業更是蓬勃發展,企業體的規模亦迅速擴充。商場如戰場的市場上,很自然的,大家開始構思如何將電腦這個最新的擴大加速器運用於市場競爭上。誠如上述的擴大加速器,計算機也只是個無智能的另類擴大加速器,隱藏在這經濟實惠的機器裡的確有著魔術般的力量可以倍增企業的競爭力,善用得宜就可讓企業在營運上相得益彰,反之錯用它也可能重傷企業之元氣,其成敗效用完全取決於企業主如何運用此利器而定。或許是販售資訊設備的廠商為了謀取暴利之故,透過媒體炒作宣傳的助力下,許多企業主誤以為採用了最先進最強最快的電腦就可創造天堂式的奇蹟,使企業賺入大把大把的鈔票;卻忘了,企業資訊化成功與否的關鍵其實與所採用的資訊科技是否為最強大迅速並無直接的關連。實質上,有太多的企業雖然採用了最先進的資訊科技設備,企業營運不僅沒有獲得改善反而更糟;相反的,有許多的企業甚至在沒有任何資訊科技的輔助下卻營運得愈來愈好。這是因為,上述的擴大加速器只是個無智能的機具,因此要善用此利器之前,必須先確定並建立企業的營運系統,貿然使用只會帶來災難。企業在資訊化之時,每一階段都該選擇最合適的方案並逐步的修改、更新企業營運系統,才能使此擴大加速器的特性發揮得淋漓盡致。一個營運已良好的公司在適當的資訊科技助勢下必會運行得更好,反之如果這企業的運轉原本就疑難雜症一堆,又想透過資訊科技奇蹟般的解決這些問題,實在是異想天開。畢竟,Garbage In Garbage Out,GIGO,垃圾進垃圾出。企業想要透過資訊科技登天的第一步,首先就是認清自身的體質並確定每一階段性要達成之里程碑,進而選取其最佳化的設備。
商用電腦之起源可回朔至1960年代,當時服務於NCR,National Cash Register,國家收銀機公司的Thomas Watson,提出租售電腦給企業之構想,當時卻被東家-NCR的總裁笑說全球商用電腦的市場不會超過5台而婉拒,Watson也在此機緣下創立了今日的藍色巨人-IBM。電腦的商業應用的確經歷了相當艱辛刻苦的過程,在電腦剛問世之時,電腦雖然普遍被應用於科學相關之領域,但在商業市場上,還真是英雄無用武之地,IBM曾一度因找不到立足的市場幾乎破產,此困景也一直維持到IBM找到第一個殺手級的應用才終得改變。市場經濟發展的初期並無企業存在,「工廠即企業,企業即工廠」是組織最初的雛形,隨著業務的迅速擴展造就了眾多超大型企業,而企業的營運成本也因此大幅上揚,特別是在處理日常營運數據作業的人力驟增最多,為了提昇營運的工作效率,除了工廠內藍領工人外,也漸進式的衍生出許多專職於辦公室內的會計、採購、倉儲、業務等的白領階級。雖有專人處理但企業每日仍為了計算薪資、核算收付款、確認訂單與庫存等各式各樣繁瑣數據處理的日常工作而頭痛,在無商用電腦的輔助之前,企業內部資料紙本散落、數字計算錯誤的狀況百出,不管在企業營運的資源、時間、人力上,均為一大浪費。擁有數萬名職工的超大型企業在此問題上深受其害,對這類型的組織而言,光薪資計算就是件非常耗時卻又必須極端精準的工作,提昇薪資計算的效率及精準性以避免紛爭成了當時企業刻不容緩、亟需解決的要務之一,故當IBM首先將電腦運用在薪資之計算時,實為營運作業上的一大突破。在深耕此應用且獲得肯定後,商用電腦的應用陸續的擴展至帳務相關處理、進而成為會計部門每日作業上不可欠缺的必需品。在當時誓以精、準、快為原則的電子計算機被引進後,電腦貫串的數據處理適時的降低企業成本,也減少人為疏忽的錯誤,商用電腦帶來的數據運算的服務,迅速將企業的屏障藩籬瓦解。美式舊電影中企業員工埋頭賣力計算薪資、帳務的場景不再。初期的商用電腦在使用上全為昂貴且操作艱困的中央控制型大電腦,但在資訊科技日新月異的突破下,商用電腦有如企業的最佳利器,由薪資計算為圓心,透過靈活的程式設計便解決營運上資料散亂且錯誤百出的數據處理情形,原本企業90%的人力在做的計算工作,現在可能只需一台電腦就可以輕易取代,這也讓人能轉而從事更有趣且富挑戰的工作。從計算機一開始單純應用在薪資計算上,迅速的擴展到企業帳務、會計、進出貨管理、製造相關等應用上,電腦確實提升了企業營運上的效率,在企業上的應用更迅速朝全方位發展,「傳統工業管理學派」認為企業有如一黑盒子,其最大目的就是透過分工合作的方式將營運效率提升以創造財富。商用電腦成功的協助企業解決數據運算上的瓶頸,也奠定了日後商用電腦成為企業處理營運數據之運算作業上,這無法撼動的地位,進而使得如何善用商用電腦擴大加速營運效率已成為資訊管理第一個最主要推廣的方針與方向。
隨著半導體科技神奇的發展,資訊科技產物幾乎每18個月在價格上就成倍數遞減,但在運算能力及功能上卻與日俱增,此現象加速了電腦在企業間迅速的普及化。在電腦程式的能力愈強、功能愈完善及使用簡易的助力下,原來只存活在空調室並侷限於運算專用的商業電腦不再是企業內唯一的電腦,轉眼間,各部門、各單位開始有能力去採購個人用電腦。由於電腦不僅提供快速無誤的運算處理,更統合資料儲存的方便性,在簡化事務、精省人力後,倍增了整體營運作業的效率及準確度,企業營運資訊化有如全民運動般,在企業間推展開來。由於商用電腦的普及化,行政作業上的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頓時驟降,也促使企業能以更細緻的方式來服務客戶,大量生產時代原本清一色的標準品逐漸被多元化的客製品所取代。資訊工作者的工作,也從原本枯燥無味的數字計算,轉變為更妥善的人力配置,90年代初,在網路逐漸普及的利基下,企業內在資訊化上已達一定程度的各部門開始嘗試將其資源串聯起來,整合多系統、跨部門的資訊系統成為企業營運上的聖戰。而downsizing也成為當時盛行的解決之道,資訊管理者敏捷的察知,將電腦設備由商業專用電腦downsize為以個人電腦架構為主的網路伺服器時,眾多事務性工作也可透過電腦直接自動處理,企業營運的流程很自然的也跟著縮短及瘦身,「企業流程再造」(re-engineering)成為必然的趨勢,突然間變成一股風潮、一種顯學。但眾多的企業卻忘了GIGO的關鍵性,誤以為「企業流程再造」是目的,但其實「企業流程再造」僅止是企業資訊化的一個必經過程、一種統合資訊系統的方法手段,若刻意的、非自然的套用於企業上,揠苗助長,本末倒置的結果,不僅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反而會重傷企業在營運上之協調性。正規的「企業流程再造」執行後,事務處理人員並不會因此而失業或被裁員,反而是轉向從事更有挑戰、創意且讓人振奮的任務,因此電腦也使得人力資源的安排上能夠更具意義及效率,適度開發人力的潛力資源,培育人才的第二專長,將為企業創造更大的效益,亦是企業經營的一大環扣。在企業資訊化的過程中,電腦逐漸從輔助資訊處理的角色,晉升為統整各部門資訊的系統管理者,商用電腦不再是企業營運的利器,而是實際的企業營運者。
在電腦被普遍應用於提昇企業營運效率之時,電腦應用於營運的範疇及影響的層面也愈來愈大,普及的速度也愈來愈迅速。而電腦相關的供應商也一直在為這利器尋找下個殺手級應用,同時企業資訊管理階層也希望能夠更靈活的將資訊科技應用於營運上,在網路及個人用電腦迅速普及後,電腦這擴大加速器的使用也從單純數據運算的枷鎖中被解放,不在預期中發展迅速的程式如文書處理、製圖、簡報製作等辦公室自動化(Office Automation)的應用成為下一個爆發性的運用。辦公室事務專用的軟體迅速成為各行各業的專業知識工作者不可欠缺的利器,伴隨著這類軟體功能的提昇,知識工作者得以更清晰的思路與文字呈現其心血結晶,這類軟體也成為溝通與協調的擴大加速器,不管在資訊處理的質或量上,效率及品質均因而被提昇至更專業的層次。個人電腦成為數量上最多的商用電腦,而為了使資源能夠獲得更佳的分配、運用及控管,資訊基礎建設的建置成為企業資訊化的根基,今日個人電腦已如桌椅,成為每個辦公室基本配備的一部份。在儲存量的容量成爆炸性的成長及電腦體積輕薄短小化的助勢下,每位白領知識工作者不再需要扛著笨重的紙本資料拜訪客戶,只要有台筆記台電腦便一切搞定,並逐漸成為標準化的工作模式,而也由於每位工作者可輕易的針對每位客戶量身定作並建議其所專屬的方案,資訊的量也爆增至"資訊污染"的程度。日新月異的今日,再也無人能成為專精所有知識的"文藝復興人",致使清晰的整理自我思緒,邏輯性的呈現自我論點,然後有條理的溝通協調完成任務,早已成為知識工作者最關鍵的專業能力之一。在「企業流程再造」之後,資訊作業者的定位也轉為制衡監督企業營運的超然角色,資訊化過程讓直接事務因電腦化處理得當而簡化,非事務性的稽核、決策等資訊管理工作,反倒是企業資訊化現今階段的首要任務。
在生產製程逐步自動化、企業營運也逐漸資訊化的過程中,藍領階級在企業內部的地位也日漸萎縮,權勢更是日漸衰退,其地位轉而由企業中擔任行政決策的白領階級所取代。在知識經濟體系中,知識資源的產能效益遠超過勞動資源所能創造的效率價值,所以企業經營成敗的關鍵也由振興企業營運的效率,轉化成分工合作產生的策略效益。對企業整體營運來說,決策的震撼性是大於提振效益的作用,又甚於提升效率的影響的。"效率"的影響,多發生在企業已確定的決策方向上,講求的是"Do The Things Right",能透過分工合作迅速的將事情完成,即視為達成目標,大抵就是百分比上(%)的提升罷了;但"深具效益之決策"的成效,對企業的助益卻是不容小覷的,這是講求"Do The Right Things",因為決策一旦作成,影響層面將擴及企業內外,如果決策錯了,即便執行的速度再快,再準,結果仍是大壞。上述兩者間的主要差別在於,效率是著重在員工的分工合作進而提升企業的運轉,而效益卻是放眼於企業白領高階的決策,其影響的範疇是判若雲泥的,因為決策一旦決定,不僅在企業上下內外,均會因連帶關係而有所變動,不若效率的影響層面,單純只是企業內部作用而已。而資訊科技工具--電腦,原僅是為了將繁雜易錯的計算自動化的工具,也因長期累積資料進而產生質變的現象,現行階段已成為進行整合的資料庫角色,轉而將重心放在決策上,讓原本簡易無趣的工作跳脫成挑戰性的事務型工作,此舉提供企業從另一個全新的角度,以一種斷層式、全然不同的思維來重新因應企業面對的巨變,在迅速變遷的今日,電腦工具深具著截然不同的意義、目的。管理資訊系統(MIS)也從原始管理的資訊系統(M-IS)轉為管理資訊的系統(MI-S),而管理資訊的系統(MI-S)在此階段的重要性日益鮮明,如何提供決策者正確的資訊作出最佳化的決策,資料倉儲(Data Warehousing)將是入門的第一步,其目的是在確保資料正確性的前題下,將原本散亂、非結構性的資料經由資料庫快速的累積並把跨系統的資料結構化進而轉化成有意義的資訊,以利日後資料開採(Data mining)用,企業資訊化的程度也因此可從其資料庫累積的交易筆數來判別。諾貝爾經濟學得主--H. A.Simon,首度提出企業是具有適應性的組織體,企業主是必須思維解決問題最好方法的決策家,更把決策者的範圍,擴大至非第一線所有的白領階層,下從生產線領班、業務,上至高階經理、經營者,其角色都是在繁瑣的日常事務中,不斷的作出讓企業運行最適化的決策;更首倡所有決策者的思考邏輯,在排除個人風險考量的情況下其實是相同的,故提供決策者做出正確且迅速的決策資訊工具,其輔助地位更凸顯重要性,經營資訊用的系統(MI-S),在今日,呼之欲出。利用管理的資訊系統(M-IS)提供從資料庫搜尋而來確定且具結構性的硬資訊,搭配偶發的軟資訊,例:傳聞、gossip,將所有的資訊來源更進一步歸納整理為不變的、一定會發生的硬知識及不一定會發生的軟知識,提供給企業決策時能作出更明確果斷的策略。經營資訊用的系統(MI-S)即所謂的企業資訊化,在資訊科技的加持下,不斷的擴充其功能及範疇,針對企業營運的狀況,提供企業決策者精確的資訊,使其對於決策的決定能更具品質,進而提升整體企業之營運效益。如何在有限資源內,擷取效益的最大化是企業當前努力的方向,現今世界正面對一個全新的環境、全新的挑戰,人類的歷史、企業的演進,從未停止,經營資訊用的系統(MI-S)時代也將帶領企業的資訊化邁入嶄新的一章。
當管理的資訊系統在企業內部全面佈置完善且整合為單一系統後,企業內部的應用已逐漸飽和,聰明的企業主開始企求突破,將原侷限於公司內部的企業資訊化開始拓展至企業外,企業主事者在至高點上以深廣的視野企圖將企業資訊系統推展至策略性的運籌,於是有謀略的企業開始一連串的推廣對外的合作策略,如向上游供應商推展供應鏈管理系統-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同時與下游客戶推展客戶關係管理系統-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CRM)等。一開始,客戶在經濟市場中交易對象的選擇大多是隨機的,但若能在交易過程中讓客戶身感以客為尊之享受及簡潔細緻的服務品質,客戶的固著性必會增強,繼而產生所謂的「鎖定效用」,Lock-in Effect,一旦確保此效用發酵,企業就能確保客戶的再度光臨而在同業的競爭中佔盡優勢。眾多這類的植入型系統可能隱含策略性的計謀,如著名的American Hospital Supply, American Airline Sabre System等均因顯著的提昇了客戶的轉移成本,switching cost,而產生了鎖定效益,客戶使用後彷彿吃了麻藥般的被套牢。在企業間的合作變得密不可分後,引領出對外延昇的企業資源統籌系統EERP(Extended ERP)的盛行,ERP主要目的為即時整合內部流程所需資訊,也就是整合及加速企業流程,而EERP將原本屬於企業內部的資訊系統複製模式,開放給交易客戶使用,透過簡易的系統操作介面,交易資料的提供一應俱全,將相關連的流程、決策規則和交易紀錄重新組合,不僅簡化事務縮短流程,更幾乎讓交易後的行政作業全面自動化,使得交易成本逼近免費的層次,也更創造了主客雙贏的新氣象。市場經濟中交易的基本前提是,當買賣雙方清楚認知此筆交易不管在實體或情緒上均會使自我更加富裕後才會產生,而交易的金額愈大則交易內容將愈複雜,大部份的交易行為也幾乎全是面對面相互的接觸、了解、信任後才建立。在EERP及以企業外部為導向的策略性資訊系統,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IS)的助力下,交易自動化已成為進入深度信任的買賣雙方簡化交易、降低營運成本的一大利器。利用資訊科技及網路資源協助企業在交易流程的順利進行,將原本單純僅為提昇營運效率用的資訊系統賦予策略性的意義,同時也引爆企業間的競合步昇至零阻力的新境界。
Fayol在Principles of General Management,企業一般管理理論上將管理工作歸納為主要六大要項Planning(規畫)、Organizing(組織)、Communicating(溝通)、Coordinating(協調)、Commending(命令) and Control(控管)。市場經濟上企業經理人初始的工作重心,是在企業營運執行的命令及控管上,在此階段,確保工作確實被執行無誤是主要的任務,而這類別的工作在管理的資訊系統推展下,將被逐漸的自動化。部門主管的工作也進而轉為以行政決策為主,聚焦在協調企業之政策及決策上,但隨著經營資訊用的系統普及,在決策的結構化與依賴數據為主的模式普遍落實後,主管的時間轉而首重於部門間的溝通。在資訊及網際網路技術一再的突破下,一直維持不變的傳統通訊系統也被提昇了,原始類比式的有線通訊被數位化、網路化、無線化後,人類通訊的模式得到了解放。在通訊革命中,通訊商品變得便利及價廉,而今後仍會持續有更多的利器著重在解決此問題,也因為如此,企業經理人的工作會愈來愈著重於規劃及組織上。今後,經理人的首責是構思企業策略性的專案與推廣,而企業若能將愈大的比例擺在創新專案的推行上,則也理所當然的可愈迅速的崛起,反之則愈可能被淘汱。結合資訊及通訊,瞬息萬變且幾乎無成本的資通訊技術重塑了許多企業的營運模式,企業內部網路整合電話通訊系統後,數不清的創新應用解放了原始單調的溝通方式,讓溝通更親密化、即時化及活潑化,"不在","找不到人"不能再成為理由。在多樣強大快速的資通訊軟硬體技術被應用於企業營運後,透過高效率且低成本的通訊技術,將有用的資訊迅速的傳遞與利用,因大幅降低溝通協調通訊成本,許多的工作開始跨越城市、國家的界線。企業更進一步重新定位工作、職位,甚至重新定義企業、產業及市場的邊界。擴大加速器正逐漸的將我們的文明資訊化,因此企業主事者也必須從一個更高的至高點,思考籌劃一個以全球運籌為本,更為動態便利的資訊管理系統。
在資通訊技術這擴大加速器的助力下,當瑞士CERN的物理科學家Berners-Lee在1990年提出連點網,"Web of Nodes",的概念,建立透過超連結互連的全球知識網,World-Wide Web(www),後,實質的對人類的文明產生一巨大且迅速的革命。網際網路,internet,有如承先啟後的擴大加速器般,在全球各機構互相競爭的建立自身網站之時,也間接的架構了一個即時連結的全球知識網,人類原本涉取知識的方法有了根本的改變,今日我們可以簡易的透過網際網路google到各式各樣有深度的專業資訊,微軟Gates的夢想--資訊在你的手指上,"Information
At Your Fingertips"已成真。人類在資訊科技的應用思維上獲得全面的解放,全球各地爭先恐後的嘗試各式各樣的應用,此利器引爆了"Dot Com"的洪流,在經歷過第一次Dot Com泡沫後,我們目前正身處於第二代Web 2.0革命中,我們的市場與經濟正以空前未有的速度迅速的資訊化。將網際網路此利器運用至市場上進而引爆了另一個更大的洪流,交易不再僅存於面對面的實體市場裡,一個完全資訊化的虛擬市場、虛擬經濟也正緊跟著成形中。B2B eMarket促使企業的買賣交易方式也有了根本的改變,B2C eCommerce 提供了消費者之前無法接觸到的供應商,而供應商也連結了之前無法觸及的消費者,企業可以跳越過貿易商及中間商直接的面對消費者,而消費者也可以跳過通路商的剝奪直接向供應商採購,愈來愈多的交易直接在虛擬市場中無阻力的被完成著。電子商務這利器也造就了長尾現象,Long Tail,在虛擬市場中受益最大者可能不是資源最豐富的大象,反而可能是擁有創意創新的小蝦米。在資訊透明化後,只要有想買的產品,網路世界裡一定找得到,反之只要商品有創意,在電子商務市場裡也不用擔憂商品不會熱賣,企業也因而更需將精力聚焦在提昇產品的完整性上,全人類均受益,市場迅速的全球化,地球似乎變成平的了。虛擬市場與實體市場相互競合,虛擬市場更創造了無數僅存於網際網路這虛擬世界中的虛擬企業,虛擬經濟規模超越實體經濟規模的那天正逐步的逼近。準備就緒,以創意取勝進入市場的資訊化企業在這全新的虛擬經濟中,將是最大受益者。
在20世紀初Turing與Von Newmann將計算機從無到有的構思及實體化後,在未來短短的數十年中,這原來只是極端簡單且多次被認為無用處的工具卻趨使全人類的文明快步邁進。今日,他們發明的擴大加速器被廣泛的運用於民生領域各個應用上,最普及的計算應用可能是用在聽MP3、看MP4影片、玩線上遊戲或行動電話通訊加解密上,這新世界對計算器應用的情景該是他們當初始料未及的。我們的文明也正以愈來愈迅速的速度全方位的資訊化,計算機在企業的應用上、在營運效率化、辦公室自動化、決策資訊化、交易策略化等的貢獻,誰也無法否定;雖然在眾多的應用上仍有許多改善及進步的空間,但這已有如一場夢,可確定的是明日將有更強更快的資通訊相關技術將促使我們的文明更加的夢幻。資通訊科技對企業上的影響也正如標題所示,像一個擴大加速器,正如火如荼的進行著,當影響的層面層次愈大愈快,善用此工具的企業,就越能使企業飛躍式的成長。回顧這夢幻般的改變,深思未來資通訊科技的發展方向,我想下一個爆發性的成長可能是整合控制,control,相關的技術。至今可能是因為人們的恐懼,資通訊科技仍一直藏身於它隸屬的虛擬網路世界中,仍必須透過人類的確認及同意才能與實體現實世界連結,而今後,有更多的技術正聚焦在將這連結點自動化,而計算機在深入文明的每個角落後,將進而協助我們控管我們的生活更加便利,眾多的企業正看準此商機,聚精會神的想大展身手,屆時實體與虛擬的世界將結合為一,這些企業將透過計算機這擴大加速器揭開資訊化文明的序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