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戲非戲
幾個月前,很幸運的在一個很偶然的機會之下,與我母親及管理部的嚴秀珊經理在星期五下班之後一起參加了主持台灣卡內基訓練黑幼龍先生的演講。在短短的一個小時中,黑先生很親切與幽默的講了許多深入淺出、富有意義的小故事,我對其中的一個印象特別的深刻。
幾年前,在目前全球最大的汽車公司,美國通用汽車GM的一個退休宴會上,傑姆士‧卡拉(虛名)一位在GM服務了35年的油漆工,終於服務年滿榮譽的退休。那天,GM的一位社長湯姆‧卡拉(虛名)也特地在百忙中抽空出來親自主持傑姆士的退休晚宴。在宴會中,社長仔仔細細的介紹了傑姆士對GM的功績,在大眾之前認定了傑姆士對GM的貢獻,更親自頒發了傑姆士的退休金,還對傑姆士說“只要您有需要,GM的門永遠為您而開。”祝賀詞完後,傑姆士異常的喜悅及興奮,就在他與一起工作多年的同事及社長暢談時,一位剛進入GM不久的小夥子注意到社長湯姆先生與傑姆士二人長得好像,他更注意到他們兩人是同姓,在好奇心的驅使之下,他終於忍不住的問旁邊一位同事有關社長與傑姆士的關係。他還沒有問完,他的同事就打斷叫他小心不要再問了,這時傑姆士也聽到了那位小夥子的問題,因為今天他退休非常的高興,他就對那小夥子說“沒有關係的,告訴你,社長湯姆是我的親弟弟,是我帶他一起進入GM的,其中湯姆還離開了GM二次。”那年輕小夥子聽了之後除了大吃ㄧ驚之外,更禁不住的追問“那為什麼……”,傑姆士沒等他問完就回答“告訴你,這幾年來我也一再問自己這問題。但我想今日我終於懂了。在進GM之後,我唯一關心的就是我一小時賺多少錢,我剛開始時還不到1塊,然後1塊半、2塊、5塊,現在我ㄧ小時30多塊。而我弟弟湯姆則不同,他完全不關心自己的薪水,他把全力放在充實自己的實力上。”
今日對美國普遍的認知是─美國是一個人人有機會,且人人“機會平等”的社會,只要你有心、不怕苦,你也必然會有那均懂成功的“機會”,美國更是小孩子的天堂,年輕人的戰場,老年人的墳墓,美國的社會在相比之下,比較有“理性”,不像台灣那般的有鄉土味,講人情義氣。美國也不像重視年幼序列制的日本,活得愈老,升得愈高。在人才濟濟,世界各地菁英密集的美國社會裡,競爭無比的激烈,有抱負不懼苦,肯付出的人材更到處都是。在這個弱肉強食,個個想出人頭地的美國社會裡,雖然大家的機會“均等”,但現實的社會卻先天性的限制只有1個人能當總統,只有少數的強者可以在這機會均等的社會中脫穎而出,成為佼佼者。今日我很驚訝的發覺很多人對美國都存有一種普遍的誤解,認為美國人不奮鬥,不如以前那麼的努力,反而到處遊玩,也因此美國更正在衰退中。我想每一個國家,包括被稱為有工作狂的日本,都有這種不務正事、遊手好玩或安於現狀的人。而我從不認為在美國,這樣的人比其它的國家來得多,至少從統計上來看,這一代的美國人是1900年來,最努力的一代了。今日一個家庭裡,男女雙方都出外工作的不僅普遍更被認為理所當然。這一代的美國人出外旅遊的時間更是大減,尤其是出國渡假。我在美國求學時,有抱負的年輕人不僅是認真的學習,在課外各自更拼命的打工,目的不是為了賺那一小時幾塊錢,而是盡全力攝取經驗,充實自己,增進自己的實力。在校的幾年中,這些有心者與其它在週末只想去遊玩的差距則成正比數的在擴大著。畢業後,這些有心者大多能更上一層樓。舉一個例子,在今日全球最具影響力的軟體公司,微軟的“視窗95”開發小組裡,這小組的成員全是當今一流的人材,這些工程師們卻大多在公司裡自備睡袋。雖然他們有些離家開車也不到10分鐘,卻寧可打地舖。對這群一流的工程師們而言,他們這樣不要命的加班並不是為了錢,因為公司根本不支付加班費的。當然如果有人忍不住,支持不下,隨時都可以馬上退出,在微軟裡有太多身俱十八般武藝,拼命想擠進這小組的一流人材。而為什麼大家要這麼拼呢?因為每一個深知這小組是培育自己在下一波資訊的衝擊時最佳的地方。台灣的社會文化至今雖然與美國不同,但我想在日趨全球化的今日,明天弱肉強食的競爭必然是更加的白熱化,這個事實是無可否認的。以柏林公司而言,在前幾年中,多次的被國家社會認定,更獲得各種不同的榮譽。柏林多年來若無培養出自己生存下的實力,怎有可能獲得社會大眾的肯定與繼續生存下去的權力呢?在今日競爭激烈的市場裡,對一個企業而言,根本的問題就是“存在”。而繼續生存下去並不是一種權力,這機會更不是均等的,生存下去是一個必須去努力,去被認可才能換取的特權。
在現今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中,雖然曾有統計報告指出在今日變化快速,技術日新月異,競爭百般激烈的市場環境中,一個企業平均的壽命就只有30年。然而在現實的自由市場中卻有不少的企業不僅已超過30歲,而且更是愈老愈壯、愈戰愈勇。舉一個例子,美國的惠普至今已快邁進六十大壽了,而去年與今年它卻連續2年奪取了美國“最佳企業”的最高榮譽。像這種卓越的企業,它們永戰不敗的訣竅究竟是什麼?從自由市場經濟學上來考量,市場經濟運作的一個核心方式則正如眾知是透過一隻“看不見的手”來調配供需,平分市場的利益,而隨著時間與經濟的發展,從理論上而言,市場供需的失調,必會愈趨平衡,更具效率。而市場中的企業之營業利益則會隨著市場日近成熟,需求的飽和而逐漸的往下調整直到利益等於零,此時,市場則因供過於需而要進行市場整合,最後剩下幾家差不多一樣規模的企業,市場形成寡占形態,而企業則仰賴一點微薄的利潤生存下去。因而,在一個市場中,企業能持久成長且愈戰愈勇,至少可以說是違反市場經濟學中的自然法則,就像從高處丟下石頭時,石頭不會往下掉反而往上飛一樣是根本不可能的。然而在現實的市場上,卻有無數的例子指出一些企業不僅能突破自由市場的枷鎖,更能逆流而上,像往上飛的石頭一樣,接連不斷的創下高峯,這些“不可思議”的企業究竟是如何做到的?有很多經濟學者與經營學者一直想嘗試的解開這個謎。從經濟學的角度,Alfred Chandler在“看得見之手”一書中,指出GM透過完整計畫性的垂直整合與分散型的組織型態來徹底執行企業的市場策略,達成企業目標,進而促使GM能更上一層樓。在經營學方面,Tom Peters在聞名的“追求卓越”一書中,研究美國最成功的企業後,提出了今日被尊稱為Mckinscy 7S的架構。這7S分別是Shared Value(共同的價值觀),Structure(組織構造),Strategy(企業策略),System(作業系統),Skills(企業能力),Style(企業文化)與Staff(企業中的每一位同事)。他指出這7S為一個卓越企業必備的條件,缺一不可。這兩個從不同角度被提出來的架構,先後成為一個卓越企業的典範,Paradigm。一直至最近,在資訊科技猛烈的衝擊下,一些具備以上各點的卓越企業全先後出了問題。有的重新的站了起來,有的則一跌不起。於是各位學者又回到原點,重新的思考這問題。最近,從複雜性科學與進化論的觀點來研究為何有些企業能東山再起,有些則一跌不起後,Gary Hamel提出一個廣被認同的全新觀點。簡而言之,要在今日競爭惡劣,你輸我贏的市場中持久不敗,或在跌倒後能東山再起的第一關鍵因素,就是“一個企業本身真正具有的實力”。一個人要能在一個機會平等、人才輩出、競爭激烈的社會中脫穎而出,爭得自己的一片天的第一關鍵因素,就是那人本身的實力。畢竟在今日弱肉強食的現實環境下,只有強者才能長久生存下去的權力。對企業而言,這更是真實。Gary Hamel把這“力”稱為Core Competence,核心競爭力。
在一個弱肉強食的環境中,實力是繼續生存的第一個關鍵因素,這個理所當然的事實卻意外的花費人們長年的研究與仔細的思考才真正的被認知和理解,體會到它的重要性。尤其是對每天在自由市場中為了企業的生存而戰鬥的企業勇士們,這個發現似乎是有點太簡單。對一個人來講,究竟什麼是實力,對一個企業而言,核心競爭力的定義又是什麼呢?我們又該如何來培養自己的實力,一個企業又該如何才能快速的增進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呢?有太多不同的理論,太多不同的說詞。從個人的角度而言,實力對每一個人的具體意義都不同。它並不止受限於知識,或如卡內基的黑幼龍先生所言的“人際交往”能力。舉一個例子,對一位田徑選手而言,實力或許就是1秒中能跑幾公尺;而對一位女電影明星來說,實力除了她的演技之外或許也包括了如何保持身材與青春美麗。而就如同對人一樣,每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也各自相異,對某些企業而言,這可能是指它的財力,對其它則可能是指它開發新產品的技術力,它也有可能是指一個企業在市場的整合力或銷售力。Gary Hamel把核心競爭力定義為“對顧客而言,別家企業無法模仿,只有我們才能提供的價值,這就是企業的核心力”。就像對一個人而言,什麼是他的核心競爭力,並無一個絕對的答案,這不僅決定於他的職業,天生的資賦,更決定於那人自己的志願、想走的路及那人的智慧。而一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更取之於企業所在的市場型態、業別、企業本身的策略等。在這眾說紛紜裡,唯一被大家共同認同的一點就是,增進核心競爭力與學習力緊緊相關。而學習也被公認為一個人或一個企業增強自己的實力或核心競爭力的最佳手段。
在現實的社會中,並不是每一位有實力的人都會成功,而反過來講,每一位成功的人都必是最具有實力也並非是必然的。在我的朋友中有太多的佼佼者,他們每位不僅天資優良,更都深知要奮鬥才會有機會。而在現實社會中,真正能有機會展示他們的才華,讓他們放手一搏的卻必然只有其中少數的幾位,而很諷刺的是這幾位常常不是最優秀的。我在美國時,常與朋友們互相談笑著,在“機會平等”的美國社會中,每一個人獲得機會的機率都很平均,而這機率可用Possim process,博松過程來形容。簡單的解釋,在人一生約三萬個日子中,讓我們假設每人獲得這機會的機率為十萬分之一。這機會在明年來臨的機會固然為十萬分之一,但你在拼了十年之後,它在十年後的明日來臨的機率同為十萬分之一,更好玩的是你在昨天機會來臨時,錯失過了,但這機會在明日再一次的來臨的機率也同為十萬分之一。當然,你等了一生這機會也有可能永遠沒來。但雖然這樣,大家都仍然很積極的充實自己,每一個人仍舊是每天有耐心、有毅力的等待著“平等”的機會,而當機會真正來臨時,就像在乘帆船一樣,當那陣風迎面而來時,許多帆船都會同時盡力的去捕捉這“神風”,而在大家都捕捉到這神風後,能乘著也划得最遠,通常都是那技術最好的。在我們決定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時,通常也在同時決定了我們所等待的“機會”。
我還記得多年前在美國念書時,有一次在吃飯時,與同學閒聊到台灣的聯考式升學制度與美國申請大學的制度,哪一種比較公平。我個人至今一直認為公平是一種很主觀的意志,而客觀性的公平在現實的社會似乎是一種不可及的境界。我還記得在那天我提出了一個我認為是最公平的方式了。用抽籤來決定誰能上大學、誰能讀台大婦產科。因為這樣不管個人的背景、天資或家庭狀況。每一個人上大學的機會,每一個人讀台大婦產科的機會都平等。但在我提出後卻馬上被笑回來,“這是什麼方式嗎?一點也沒把個人的努力程度與實力給考量進去!”我反駁著說“從科學的客觀角度而言,這是最公平的方式”;“他反駁”是對的。從科學的角度它是最公平的方式;問題是以後你夫人要接生時,你願意讓在這樣一個制度下畢業的台大婦產科醫生,為你夫人接生嗎?“各位您願意嗎?”至少在今日的社會型態裡,這方式很明顯的是不被認同的。不管你承認與否,在今日人人嚮往和藹與公平的生活時,人們仍然是仰賴能者;不管你喜歡或不,在今日機會均等的社會中,機會仍然是偏於強者。在人生這場遊戲中活著本身就是在玩,只是大多數的人都是在玩「真」的。對企業而言,存在本身並非是一種應得的權力,而是一個必須爭取、努力才可能換得的特權。而長久的歷史也告訴了我們一個不變的事實,唯有強者才能享有特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