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騎車、開車、坐飛機
Walking, Riding, Driving, Flying
在今日,日趨混亂的社會中,競爭的劇烈也日趨白熱化。每一個人都為了生活而天天打拼,更有眾多的有心人期盼能更上一層樓,為爭得自己一片天一塊地,而心甘情願的赴湯蹈火。每一個人都在找尋直達成功的捷徑,也或許如此,在市面上總陳列著數不盡的教科書,各自推銷著作者自認“成功的秘訣”,如“一分鐘經理人”,“如何成為行銷高手”,“TOFEL必勝”,“七日中學會日文”等等的書籍。在這同時也有無數專家學者,費盡終生專研這問題,希望能像牛頓解剖天地運行的奧秘一樣,剖析成功的方程式。今日一個被普遍認同為成功方程式中一個不可缺的因素就是實力。畢竟有能力的人不管到哪或做什麼,總無法掩飾他的鋒芒,長久的歷史再一次次的驗證了這個不可爭的事實。深悟到它的關鍵性,進而積極且全力的充實自我時,這一群人與企業,也有意無意的把競爭的激烈度往上提昇了一整個層次。
而伴隨著大家的衝刺,一個必然的副作用則是它加快地提昇整個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速度。Alan Toffler在Future Shock,未來的衝擊,一書中道出他對未來的見解,“愈來愈快”!然而也隨著競爭速率的提高,大家也逐漸的察覺到不管多有能力,能力本身必有它自身的界限,一個無法突破的極限。在我們的週遭就有很多極限的好例子;舉一個例子,奧林匹克男子一百公尺短跑已在10秒左右徘徊很多年了,一直無法再有顯著的突破,也從此我們可以猜測人類短跑的速度大約是在100公尺/10秒左右。組織行為學中著名的Peter’s Principle,彼得定律也以實證的指出在一個組織中,一個人總在組織中爬升至第一個他無法勝任或超出他的能力極限的位置。如(圖一)的成長曲線所示,若把一個所具有的能力從開始發揮至達到他能力的極限所經歷的時間假設為t,則隨著競爭日趨的白熱化,成長速度的加快,抵達極限所需的時間t則愈來愈短。而在這同時,隨著現代醫學的日新月異,快速的進步,人類的平均壽命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中延長了一倍,並且仍持續的延長著。結果在許多已開發的先進國家中,如美、日,造成了一種奇特的現象。許多在年輕時曾大有作為,更享有過自己的一片天地的50~60歲的社會菁英們,逐漸發覺由於競爭速率的提昇,他們在法定的退休年齡到達之前,就必須面對自己能力的極限,換一句話,他們跟不上時代的變遷。而他們所服務的企業也由於必須正視生存戰鬥中愈趨強烈的競爭壓力,也無奈的只好把這一群過時的菁英調降至別的職位,或讓他們提早“退休”。畢竟生存的競爭本身就是無情無淚的。我還記得在1992年初與總經理一起到德國訪問BASF時,幫我們開車並當我們嚮導的司機,就是20年前負責BASF建廠的一位化工博士。今日我們也常聽到在美國多數的移民華人在快到60歲時,提早“退休”。諾貝爾化學獎得主,ILYA PRIGOGINE,也說他無法理解今日的量子化學,因為“這全部都發展的太快了”。一個貢獻過的菁英,在時代巨輪的轉動之下,也終究因無情的競爭而最後隨波逐流終其一生。不同於人,一個企業在無自然壽命的約束之下,不管多有實力,遲早也必定要正視自身成長的極限;而由於競爭速率提快,這極限的到來將愈來愈快。而究竟該如何準備,對應這極限,又該如何方能突破,與再一次的成長呢?從另一個角度,一位後進的有心人,在深知前人的極限與命運之後,在進入社會之時,還未及時發揮自己臥薪嚐膽多年修練來的武藝之前,早已知道幾年之後自己跟隨前人腳步的下場之時,他又該如何方能避開前人的極限,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呢?
自然界中總是充滿著太多的不可思議,更不可思議的是弱小的人,卻總能運用隱藏於自然本身的奧妙,一而在的克服他本身的極限,一次又一次的成長再成長。用速度來舉一個例子。簡單的分析一下走路、騎自行車、開汽車與坐飛機相互中速度的關係,我們可以察覺它們正好是以約6倍的倍率成長。步行的時速約2~3公里,騎車約12~15公里,開車時的時速差不多是70~100公里,而飛機的飛行速度通常是500~600公里。換一句話,從台北到高雄,開車走高速公路差不多需要4個小時,乘飛機則只要40分鐘,若騎自行車,以一天騎6小時計算,大概要費4天的時間,若以走路的方式,我們可以猜測大概要4個星期才夠。走路的時間要特別久,因為這方式基本上是靠我們的體力與雙腿,假設我們每日勤奮鍛練體力與腿部肌肉,體力再好,甚至用慢跑的方式,我們也很難超越騎自行車者。而走路與騎車基本上仍都是依賴我們的體力,唯一不同的只是自行車多了兩個輪子,但這兩個輪子卻使我們突破了原有的瓶頸,使我們在速度上整整提昇了6倍。汽車與自行車這兩種方式都是利用輪子,汽車僅是運用汽車引擎來替代我們的體力,而結果也只不過把我們行走的速度昇了6倍。最後,飛機與汽車兩者仍舊倚賴引擎為驅動的動力,雖然一種方式是在路上跑,另一種是在空中飛,但在速度上的差異最多卻也只不過是6倍。我們若從成本的觀點來計算,為了把速度提昇6倍所付出的代價,我們可以發現它是很不符合邏輯的。首先,步行的方式,不僅完全沒有代價,這方式還有益身體健康,在此,為了計算方便,我們把它的費用假設為10元好了。今日自行車一台在市面上價格約2,000元,一輛較難看的小轎車至少要40萬元,而一架飛機便宜點的也要8千萬台幣,從這分析我們可以發覺,雖然我們行走的速度只增快了6倍,我們對這6倍所支付的成本卻至少有200倍;雖然如此,但大家卻仍然願意支付這巨大的代價,我想這最主要的原因是在於它能完全的改變我們生活的方式。在古代,出門時不是步行就是仰賴牲畜,如馬;也因此古時一匹馬的價錢相當於今日一部進口轎車。而若坐擁一匹汗血駿馬則有如享有一部保時捷911一樣,非常的拉風。在當時,由於一天能步行的距離非常有限,因此部落與部落中的交流並不活絡,基本上人們的生活也以皮業為主,以各自的村莊為中心,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人類的文明也在受限於步行可達的距離之下,一直無法有明顯突破,一直到開啟工業革命的蒸汽引擎被修改運用於汽車之後,人們因開汽車的時速較快可以較快的抵達另一個城鎮,才使城鎮間的交流活絡起來,商業雛型也逐漸形成。汽車在剛發明之際,速度比馬車慢多了,當時有很多人不認為它能對人類的文明有任何顯著的影響,但隨著技術的成熟,引擎的性能不斷被改良,速度也提升至今日的性能,而拜它所賜,工業文明也明顯的改善了我們每一位的生活水準。今日,十年前的汽車,甚至20年前的汽車與今年最新款的汽車,除了外型上的改變與引擎上的一些改良,基本上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差異。我猜想十年後的汽車也應與今日的汽車差不多,因為汽車已明顯的面臨它本身的極限。飛機雖然只比汽車快6倍,但飛機的誕生與普遍化,也很明顯的把我們的生活提昇了一個層次。今日,在台灣一年有幾百萬的人利用週末的假期與親朋好友,飛到另一個國度享受異國風光,輕鬆一下再回來衝刺。我多年前在美國惠普工作時,公司中的一群單身貴族就每年利用感恩節週末四天的假期,飛往歐洲逛街,購買耶誕節禮物。全球經濟的形成,飛機的功勞也是不可否認的,在此,我們可以察覺,雖然只是把速度提昇了6倍,它對我們在生活上的衝擊卻絕對不止於6倍,而是一整個層次。而對這一整個層次提昇,一個全新的文明,這200倍的成本一點也不貴,關鍵在於它能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我們也從這個例子得知,若要突破極限,傳統在無有的方式上窮努力是不夠的,我們必須換一個方式,才能達成倍數成長的目標,就像從走路到騎車,從騎車到開車,從開車到坐飛機,每一個突破都是必須從根本開始。
在不斷的嘗試與失敗之下,我們慢慢的洞悉到突破極限的一個有效方法,換一個方式。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是成功的運用這個方式的好例子,今日半導體發展的速度令人窒息,也正因為大家了解到“換一個方式”的重要性。以個人電腦的主要零件,中央處理器CPU為例,從80年代初期的8086到今日最新的第六代CPU 686,我們共經歷了8086、286、386、486、586與686這6代;我們用“代”這個字來稱呼它,正因為每一代的CPU都是從根本開始,以不同的技術與工藝設計而成的,就連每一代CPU所生產的製程也全不一樣,因此每一代CPU的製造工廠都必須重新建造才行,舊的工廠在新的工廠建設完畢之後,大部分是被遺棄或廉價出賣。當然在每一代中,從它的誕生開始隨著技術與工藝的成熟與改善,每一代中仍能享有一定成長的空間,但畢竟不管如何改良它終究受限於先天的極限。因此,到最後也唯有換一個方式,重新來過才能有具體的突破。熟悉個人電腦的人都很明瞭,其實新一代CPU也只能比舊一代的速度快了差不多2~3倍,但這成長的代價,從新廠的成本來考量的話,卻通常高達4~5倍。這又是一個不符合邏輯的現象,因為我們付出的似乎遠遠多於我們能得到的。其實對所投資的,若光是以1/2或1/3的時間,完成原來的工作,那這投資是絕對不符合邏輯,更是個錯誤的決策。然而,大部份的人仍然願意投資的目的,並不是在於它能使我們以更快的時間完成目前的工作,而是在於速度增快之後,我們有可能有空餘的時間來做那些一直想做卻沒有機會的高附加價值工作。換一句話,速度成倍數的增加之後,它能使那些不可能的事變成可能,它能改變我們工作的方式。今日許多的企業在了解“換一個方式”的關鍵性之後,均各自積極的找尋那些能提高自己企業作業速度的方式,希望能像(圖二)所示的突破目前的瓶頸,成倍數的成長。現今盛行“企業重建”的主因也正於此。而實際上,也已經有眾多的企業“改造”成功,進而統霸它們的產業,改變整個產業的競爭模式。
我還記得在高中一年級時,對“中國功夫”非常的熱衷,時常與好友一起亂打亂踢的,更一有空就喜歡拿雙節棍等其他的武器胡亂打,常常打得自己與好友頭昏腦脹,鼻青臉腫,痛苦的要命。那時對中國功夫的傳奇人物李小龍可以說是萬分崇拜,我想每個人對李小龍都一定不會感到陌生,他是第一位把中國功夫傳給非中國人的“人”;把中國功夫推上電視舞台,使中國人在那段最羞恥的年代中能有自豪的事,與“截拳道”,“意形拳”的創始人。他最喜歡使用雙節棍,因為它“既柔又剛”,“既短又長”,至少他自己是這麼說。“怪叫”可以說是他的註冊商標。而使他揚名千里的招數則是那聞名的一吋拳,One inch punch顧名思義,一吋拳就是揮拳一英吋的打擊法。據說李小龍曾經以一吋拳把一位150公斤的大漢打得飛起來。對李小龍的死有許多不同的傳說,有的人認為他是被陷害而死的,就像他兒子的死一樣,不管怎樣,李小龍的確是已經死了,(很多人還懷疑他沒死而是與貓王一同隱居起來了)。雖然在今日,中國功夫年輕一輩的武術家有許多在造詣中都達登峰造極,爐火純青的階級,其中更有幾位青出於藍更勝於藍的佼佼者。然而,今日在大眾心目中,中國武術的第一者仍舊是非李小龍莫屬。其實,不管新一代的造詣有多高,想要超越李小龍的傳說,絕對比登天還難,那新一代的武術家究竟該如何才能掙得自己的空間,而不是永遠屈居於一個已不在世,一個傳說的陰影呢?我想成龍的方式可以參考。不同於李小龍的是成龍是劇班出身的,但他武藝的造詣仍然非常的高。據說成龍曾是早年香港武打界的第一把替身,可以說是武界的第二人。據說李小龍在拍電影時還曾請成龍當過替身過,由此可見成龍武藝造詣之高。然而成龍的方式,卻完全與李小龍的顛倒。舉一個例子,李小龍在對打時總是一本正經的輕跑輕跳,然後怪叫幾聲,一副不把對方擺入眼裡的感覺。李小龍被打時,給人的感覺也是打不痛的,怎麼打也傷不了他的,換句話,李小龍是無敵的,打不到的。反觀成龍,成龍是還沒對打之前看到對方就開溜,他打人後給人的感覺是他比被他打的那位還痛,成龍不但不是打不倒,而且是一打就倒。整個對打的過程就是成龍到處開溜,被追上時就胡亂打一番,然後再開溜,整部片子一點也不正經,像足了一片喜劇鬧片。雖然如此,但不可否認的是成龍也的確成功了,他不但沒被旁人陷害而早死,他的方式反而使他給人一種武術高深的莫不可測的感覺,而最近他也完成了李小龍的遺志,成為第一位留手印與腳印於美國好萊塢的武術藝人。而我認為他的成功可以歸功於他巧妙的避開了前人的極限,在知道前人的路行不通之後,他“換了一個方式”使他能像(圖二)所示,再度的成長。
1979年美國總統卡特在不滿蘇聯侵佔阿富汗,Afghanistan之後,在苦無對策之下,宣佈美國將不參加1980年在蘇俄莫斯科舉行的奧林匹克大賽以示抗議,促使蘇俄在奧林匹克史中寫下了最輝煌的一章。當時美國經濟停滯的相當慘重,通貨膨脹高達16.7%,社會中更是一片混亂。從60年代起,基於消費者理論所實施的凱因斯學派政策所造成的赤字,已促使它失去其政治地位。美國企業的競爭力更不敵外來的東洋小國,在很多的產業上美國處處敗退,70年代的二位總統都疲於解決這些問題,結果全無功而退。美國白宮的思想真空,在對老套的政治理念與規範失去信心之時,卻也想不出任何有效的對策,1980年雷根就任總統之後,排除眾議執意採行了在當時被公認為經濟巫毒邪教的“供給面”學派的經濟、金融與貨幣政策。更進一步,積極的推廣被嘲笑為“妖法”的“拉佛曲線”政策。四年後,雷根再次競選美國總統時,通貨膨脹已穩在8%左右,經濟停滯的現象已全面解除,美國更拾回喪失多年的士氣與自信,社會一片欣欣向榮,雷根也以全面壓倒性的奪取了再任,而且還是美國競選史中,第一位在民眾還未投完票之前,就當選的總統。今日,雷根的聲望與羅斯福及艾森豪等量齊觀,被美國時代雜誌評議為20世紀的三位真正領袖。雷根也換了一個方式,使他的內閣得以突破原有的極限。88年布希,雷根的副總統,順利的繼位,但“供給面”學派的經濟大綱已逐漸的逼近它的極限,經濟紅燈又再度亮起。1992年,柯林頓與高爾,這新新一代,雷根與布希的兒子輩們,在洞悉了解問題點之後,在選戰時就提出了“Change”,變的口號,結果他們輕取父字輩的布希,柯林頓也成為第一個沒打過戰的白宮主人,而總統必須從軍整這條鐵律,也為了使美國能更上一層樓而甘願被改寫柯林頓內閣又迅速的“換一個方式”。今日美國DOW JONE股票指數統計的創新紀錄,在曾突破7,000大關之餘,今日站穩了6,500點。美國這20年來,也因洞察到“換一個方式”的重要性,而得以像(圖二)所示之成長再成長。
多年前,我曾看過一部電影,THE MOSQUITO COAST,蚊子海岸。故事敘述一位科學家在發明造冰器之後,急於把“冰”介紹給在非洲的土著們,但終因惡人的破壞,而無法完成終生的願望。他在臨終前講了一句話,NATURE IS CRICKET AND I WANTED RIGHT ANGLE STRAIGHT LINE。“自然是彎彎曲曲的,而我卻總想要直角直線”。換一個方式並不是一個空洞且無根據的無聊理論,更不是什麼人類智慧的晶血。就像“變”一樣,它只不過是條自然的鐵律,進化的捷徑。“換一個方式”只是成長的一個不變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