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師‧亦友‧亦父
「一甲子」在中國文化中,是六十週年,「六十大壽」在東方的傳統中,更是一個意義非凡、歡喜慶宴的大日子。二月九日是總經理,也是我父親「六十大壽」的生日,在這個重大的吉日,我與哲偉都因課業之故,遠在國外,無法趕回來與生我們、養我們、有我們的老爸,共度這一喜慶,雖非本意,但心中仍甚為難過,愧疚與罪惡感。新年元旦回台,我與哲偉商量,討論各種祝賀老爸生日的方法,卻仍無結論,最後哲偉提議用「文章」作為賀禮,以我們小學程度的中文,來表達我們對父親無盡的敬愛與感恩。
哲偉以感性的觀點「我的父親像油漆」為題,表達對父親感思、敬意和愛,這種心靈的感受,「只能意會而不能言傳」。我則以理性的觀點,來謝謝他在我倆兄弟的成長中,對我們的督促、教導,更感激他誘導與指引我們往正確的方向邁進,他不僅給我們一個他自己從沒有過的「家」,更教養我們長大成人。因為他,我們有了今天,更因為他,我們會有更好的明天。
自從生命的誕生,在人類的進化史中,每一位前人都貢獻了他們的一份力量,正面或負面,多或少的影響了這進化過程,從巨觀的觀點來看,在近代中,更有數位精英,正面的率領人類,朝向新的方向,提高我們整個社會的層次,如耶穌、孔子、牛頓與傑佛遜等偉人。在一個民族的發展史中也一樣,譬如,國父 孫中山先生,用中華民國的救星來稱呼他,一點也不為過,正如方勵之所言「我們正在寫歷史!」在微觀的境界裡,你我今日也都互相的影響對方,甚至改變對方,正面式負面,多或少,這種影響既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榮幸。
從另一方面 來看,一個人從呱呱落地之後,生長的環境與四周的人,便不間斷的影響他,塑造他的價值觀他的主觀意識,甚至他的心智與往後的態度,為了讓我與哲偉能有正確的人生觀與處世態度,父親從小就很注重我們周遭的環境與四周的朋友,為了讓我與哲偉能有更高的視野與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這偉大的老爸,自我們小時候便以不同的方法來開啟我們的心智,誘導我們成長。
父親對我們的教育方法可分成四個階段︰在童年時,由於正好是柏林草創的時候,爸爸總是從早忙到晚,因此並沒有像其他朋友的爸爸們整天逼他們唸書、做功課,反而比較注重我們品德與心靈方面的健全,對我們的課業倒沒有要求很嚴,所以我與哲偉都有一個整天玩耍,無憂無慮的童年,這段時間,倒是母親「管」的比較嚴、比較緊,在品德方面,爸爸是採取以身作則,用身教來教育我們,譬如不罵髒話,不亂丟紙屑等等。
後來,我與哲偉,前後雙雙出國,這段時間,與其說他教我們,倒不如說是「別人」在教導我們,「環境」在考驗我們來的恰當,正如王永慶先生所說「孩子是不能自己教」,在這段時間,也真的只有讓別人與環境來刺激我們,才會使我們長大、茁壯。還記得在出國前,他對我說〝未來的這幾年,自己要加油,努力向上,好好認識自己〞,這段時間,爸爸經常在我們失意,喪失鬥志時,以啟示的方法來頓悟我們,讓我們更上一層樓,雖然我瞭解一個人失敗或成功的最主要原因是他的「智慧」,卻對「如何獲得智慧?」百思不解,他告訴我,〝你得先從知識開始〞。父親現在對我們的教育方式,是灌輸他以前的經驗,或一些以前發生過的事,來彌補我們經驗上的不足,避免白走冤枉路,並告訴我們,以後將不會約束我們發展的方向,讓我們自由發揮,而且會盡全力來協助我們。
中國古言云︰「一個人必須要有智、仁、勇才能為上者」,在我成長的過程中,對上述這段話涵義的認知、瞭解,曾費了很大的努力,對「智」的涵義的領悟,卻是由爸爸上述的一句話。「仁」的方面,則是從父親平日的言行與他所傳授的經驗中漸漸體會到。「勇」的真諦,我更費了好久一段時間的探討,我常自問,「如何才能得到勇氣」,在一次偶然看到爸爸臉上疲憊的皺紋時,才頓時領悟。沒有他、我大概至今尚無法突破上述古言中之任何一個字的涵義呢!
我想利用這機會,介紹一下父親鮮少人知的另一面,我們的祖籍在水底寮,在那兒陳家是望族,我的曾祖父,陳吉六是大地主,因為當時比較有錢的人,大部份都會娶好幾個太太,於是曾祖父也有兩個太太、大房的兒子是「慶」字輩、孫子為「文」字輩、曾孫是「哲」字輩、二房的兒子是「永」字輩、內祖父陳慶雲是學農的,經營一家農園,不幸於二次世界大戰時,為盟軍把養蘭花的玻璃屋,誤以為軍營而全遭炸毀,我們的內祖母,曾氏,在我父親年幼時就因難產而早逝,內祖父再續弦,隔了八年後,內祖父也因憂鬱而逝,在沒有父愛及母愛,前後經歷了失恃又失怙的狀況下度過了,他孤兒般的童年,那時交通不便,早上必須四時就起床,趕汽車、轉火車才能到達屏東中學,有時回到家已快半夜12時,因汽車經常拋錨, 唯一能用功的時候,就只有在火車上,在家一有空即上田幫忙,駕牛耕田,插秧除草,割稻等等,農夫的十八般武藝,他樣樣精通,用辛苦的工作來換取上學的機會,升大學時,考上了台灣大學的父親,也因為資金以及姨媽家可寄宿,只好改進成大,專攻化工,依靠家教,自食其力,當時因為除了星期日之外,每晚6:30 ~ 10:30都當家教,而被同學稱為〝家教大王〞,畢業後,再度因為資金的問題,無法出國深造,只好留在台灣求發展。
在當時,已經有點積蓄的父親,自己開始製造化粧品,自行銷售,因不知稅法,而被罰逃稅,停止營業,後經朋友的說服,而與他們合資新台幣10萬元,開始製造油漆,即是目前的柏林油漆前身。創業的初期,由於不懂社會情形。不知銷售對象的好壞,貨一出門,要收款,比登天還難,為了收款,曾被欠貨款者,召來小流氓打傷,一些好惡者真可惡,欠債還要打人,有錢也不還貨款,可知社會的可惡之面,深深的體會了社會現實的一面。合夥的朋友,不僅每天遊手好閒,吃喝玩樂,更偷賣原料或成品,又因當時所有的支票都是以父親的名義發行,所以這些朋友更一起設計,要讓公司倒閉來陷害父親,經父親悉破、拆夥,熬過了 一段時期,後來外祖父的參入股東,柏林才得以重組,重新出發。
中國是一個以「家」為主的社會,在台灣經濟架構裡,家族企業佔了大部份,台灣「白手起家」的企業家很多,他們在創業時,均獲得家庭,甚至全家族的贊助下展開的,像父親,以一個孤兒的身份,真的是從「零」出發,實在很少,父親至今未曾從「陳」家拿過錢,或得到家裹的濟急,我在今年回台時,才第一次踏入〝陳〞家的老厝。雖然是這麼艱苦,但在父親的成長過程中,仍有很多朋友關照他,幫助過他,也有一些人,給他冷眼、暗箭,面對著這種無情及冷漠的社會,他曾多次想過自殺,憑著一顆不認輸與社會善良的另一面的心態下,父親參與了各種公益事業,尤其生命線也當了一期高雄生命線理事長。自從他獨立後,他便每年默默的捐獻出他薪資的百分之十,至今仍無間斷。幾年前,柏林不景氣時,他與母親更是默默的放棄自己的年終獎金,只希望柏林的同仁能有個好年過,這些事,他卻隻字未提,我想柏林的同仁,更是不知,我與哲偉也都很贊同,支持他這種作法,儘管我們苦了些。
今日,父親仍如往昔,專心於事業,熱心公益,更勤奮於求知上進,我想柏林的同仁,一定比我更清楚,他常說「奮鬥出來的生命是美麗的」人生有三個大財富:1健康、2知識、3朋友。尤其朋友有下列三種:1能當老師的朋友,2能當參謀、溝通意見的朋友、3敢講您,批評您、糾正您的朋友,我感到榮幸,因我有一位具這三種朋友的父親:亦師、亦友、亦父。我們兩兄弟,齊口說「夫復何求」,我千言萬語也無法表達我與哲偉對父親的愛,Just say, "I love you", Dabby !
祝您生日快樂
1993年2月1日 于日本
東京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