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與富裕
(Rich V.S. Wealthy)
在這次美國行出差在國外時,從新聞得知72大水災再度重創台灣中南部地區(1999年,921大地震也曾經重創台灣)。一個平均GNP 約1萬5000美元,外匯存款超出早1000億美元,有著“經濟奇蹟”美稱的台灣怎有可能遭受一次次人類自己引起的災難,而且當這些災難發生之後,我們本身欠缺乏自省檢討的能力,以致無法預防相同的事故再發生。這些現象似乎表示台灣本身認知的基礎面,出現了嚴重的危機。簡單來說,在台灣的每個人都太忙祿,太急於賺錢,都太在意自己是不是有錢。社會報章雜誌也似乎大多以“有錢”為單純的指標。因此,有人盜伐大自然的森林、盜採砂石,暴奪任何可以大賺一筆的機會。很多人認為土石流的災害,有一半以上的責任在於我們。究竟是什麼思維導致我們這樣的行為呢?而與中國盛行的“下海”類似。台灣目前似乎只在乎如何賺一筆,無視其他相關的後果。
在大學時偶然的機會去讀到 Sony森田前社長的自傳,書中有一段提及“日本雖然現在有錢了,但卻不富裕”。這是第一次接觸到富裕的概念,當時雖然經濟這學科也是我雙主修之一,卻仍然無法完全去了解Sony森田前社長所言,並感受〈有錢〉與〈富裕〉的不同,在當時對我而言,這兩個概念是非常雷同的。而這個問題也一直困惑了我許多年。一直到在Stanford求學時才慢慢悟解它的涵義,Wealth 的概念也是我首次身受到所謂“Great thought”偉大思想,之後我也能慢慢的悟解到其它的偉大思想,也逐漸的改變我許多的思維與行為。
回顧歷史,在中世紀,一個人、一個民族甚至於一個國家要能快速的致富,應該是說“有錢”,其最直接且快速的方法就是打劫他人的錢財、搶奪其他民族的領土,甚至以戰爭的方式,完全取得對方的國家。在這樣的思維之下,導致當時的時代,戰火連連,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中,更是有近千年的春秋戰國時代。或許那些掠奪者,在得到戰利品之後,真的是有錢了,但不是真的富裕,有一天仍然很容易被人所搶奪走。而戰爭之事不但勞民傷財,更是造成許多家庭破碎的主凶,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或稱這樣的系統中〉人們是無法得到幸福的。這樣的的夢魘延續直到進入了航海時代,貿易進口經商成為致富的超快速捷徑,也逐漸取代了野蠻爭奪的行為。在航海世紀盛行時,經商之所以可以致富的原因,主要是透過買賣的關係,買進當地稀有的產品,以高價賣出。因為物以稀為貴,自然很容易造成當地市場的搶購,故一下子便能快速的累積財富。當時的每個人都想要致富,且方法很多,但這個方式是最直接的。由於當時從西方至東方的航海路徑十分危險且非常費時,因此許多探險家如哥倫布,希望從歐洲尋求到東方的捷徑,免除必需繞至非洲底端的好望角才能到東方,來增快海運經商致富的速度。Rich 的概念其實不用太過於敘述與解釋,大多數的人就與生俱來這樣的思維,尤其是商人。故對於一般人來說“Getting Rich ”最直接的方式就是making money 賺錢,在供需買賣的市場中賺取差價,然後再靠節儉就可以累積很多錢財,但這並不是富裕的真諦。富裕也不是累積這些錢財之後,拿去投資不動產或股票而累積更多的錢財,過著富有的生活。歷史中有太多“有錢人”,在一夕中因股票崩盤,變為身無分文的窮人。這樣的前車之鑑,我們應該以此為戒。今日,在e時代中,“ 錢”已從黃金、銀幣、銅板、鈔票蛻變為電腦中虛擬的一組數字。當經濟不景氣或金融危機發生時,制度中的大家都很難逃過此劫,而且擁有越多錢的人在這個時候也有可能失去的更多。
那究竟什麼是富裕呢? Adam Smith 在 “Wealth of Nation”一書中,率先提出,也嘗試著詳述富裕的思維。這與大多數人所認為的富裕即等於“有錢加有閒又有幸福”,之觀念不同。富裕的概念不是對一個人所定,而是對一群人或法人所言。首先,雖然當時遍地都是通商致富的案例,且全歐洲只沉迷在追求多金的生活,但Adam Smith卻仍然全面否決搶奪或通商可以創造出一個富裕的社會之思維。他認為唯有努力建設自己的家園、增加生產量、提昇效率,才能逐步建立一個富裕的社會。而當代所盛行的思維是我冒險遠至東洋買低賣高,大撈一筆所賺差價就可供我終生享盡榮華富貴。那誰要去做苦工,逐漸的提昇產能,即改善效率,這麼不合乎潮流的思維,使當時的書商根本不看好“國富論”的銷售,而只是友情的贊助出書。但意外的是,慢慢的大家卻全認同了這思維,使得這本書大賣,也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普遍大眾開始能接受這個概念。國富論之所以成功,在於它將“有錢與財富”的分工具體實踐化。在國富論中有個故事:這是一個別針的製造業,若一個未曾受過這個行業訓練的工匠,又不熟悉這個行業所使用的機器,那麼即使竭盡所能工作,一整天也許都做不成一枚別針。具體可以實踐“有錢與財富”的分工,但有一個工廠,他將這個行業分解成若干的部門,某人抽鐵線,另一人拉直,第三人切斷,第四人削尖,第五個人研磨頂端以便裝頭;就這樣將製造別針的主要工作大約分成十八個特別工序。而工廠只僱用了十個工人,有些人負責兩到三個工序,如此他們每天每人可以產出四千八百餘枚的別針。很明顯的這就是分工之後所帶來的進步,而富裕就是建立在這樣分工且有效率的系統上。以Smith的貢獻,再於他不勇於提出一個遠於當時盛行思維的概念,且實際的找出一個可落行且迅速立竿見影的方法來證實這新的思為之可行性。分工為手法,顯著提出了一個可快速提高效率與產能的做法。如果一個別針的售價不會因為產能的增加而改變其售價,在物資匱乏的時代,也真的沒變,那麼效率提昇了4800倍,則每個人的財富就提昇了4800倍,而且還可每天反覆創造出來。當我們社會中的每一個小細節,全繼續的提昇我們產能及效率,的這個系統建立之後,我們自然而然的就到了人類的另一個境界,一個充滿智慧以及幸福的境界。
富裕可以提昇一個國家到幸福的境界,那富裕的思維對企業有什麼影響呢?商場上的商人就比較偏向於只是單純的有錢觀念,商人關心的只是買賣來賺取價差利潤,目的只是要有錢getting rich,就不會去考慮如何建立起一套系統。而從富裕的觀點而言,企業家首重於在建造一個有效率系統。正如基業長青Build to Last ,一書所言,企業家應需忠於創造利潤的系統,並持續地改造其系統,提昇整個系統的效率,創造新的附加價值。有錢的國家與富裕的國家也當然不同,以沙烏地阿拉伯來說,它之所以有錢,是其國家擁有豐富的石油礦產,其國家大部分的商人也是利用貿易的方式,只要在家裡的後院一挖,把湧出石油輸出就可賺取高額的利潤,國家因為這樣的關係,也變的十分有錢。但美國、德國、瑞士之所以稱為富裕的國家,或者已開發的國家,其原因不只是國家能利用其稀有的資源,與其他世界的國家進行國際性的貿易活動,來增加自己國家的財富,他們更不斷地從事生產的改進、提昇國家之全面生產效率、技術的研發、教育訓練的投入、經濟政策的發展、社會福利的提升。這樣的國家因能不斷的提昇、建設自己、改善自己,其整體表現出來的才是個富裕的國家。故以今日而言,擁有煤碳或鐵礦的原產國,其實都還不是有錢,真正富裕的是以這些礦產去加工增加其附加價值的最後加工國。至於什麼才是會創造財富的制度或國家呢?簡單來說,就是一個有“富裕”概念的社會,有了這樣的思維,人們追求的不再只是“有錢”,就能減少干戈,繁榮和平的景象自然而現。有了富裕的概念,人類會專注於專業分工,以自己的專業及知識在這個經濟環境中產生交換經濟,而不是單純的買賣關係。也唯有如此才能建立真正富裕的國家與社會。
台灣整體之高生產力,有許多是因為勞方刻苦耐勞與長時間的工作換來的結果,本身似乎也缺乏效率,對於富裕這樣的思維也不普遍,故容易造成惡性競爭與惡性循環。就台灣的交通問題而言,在一個十字路口,一開始並沒有紅綠燈,大家到這個路口的時候,反而特別小心,少有意外發生。一些時日以後,架設了紅綠燈,反而不守交通規則的人變多,交通意外卻反而增加,甚至於交通尖峰的時候,還需要交通警察來指揮交通,完全失去架設紅綠燈的意義。架設紅綠燈的目的,原本希望能改善交通,但在台灣卻不能實際地發揮它真正的效用。在美國的交通,在一些地方只設置一個簡單的stop sign,車子到了這個地方,只需先停一下車,確定有無行人及是否有右行來車要通過,便可以繼續前進。落實這一簡單的制度,便能建立更富裕的社會,而這就是富裕的思維。簡單來說,若大家能建立並落實一個制度機制,並可以提昇效率,進而就有機會獲得富裕的生活。再來看台灣的全民健康保險,當初是政府的美意,希望照顧到中低收入戶人民的健康,但目前,全民健保實施以來,卻出現了醫療浪費,有不法的民眾濫用健保卡換取其他物品,甚至部分醫院利用健保的人頭,申請不實的醫療費用。或許這一小部份的民眾能因這些小便宜而更“有錢”,但社會本身卻因此而浪費大量之社會成本,反而無法變成富裕的社會。在德國,也有全民健保類似的制度,但德國醫藥專業制度分工的很好,但普遍的小病痛大部分人都自行處理,因此醫生也能有更多的時間去使真正需要照顧的病患受到完善的照顧。專業分工且有效率的制度,才是富裕的表現。身為台灣人的我們,是否應該要重新思考,如何建立一個“富裕”的台灣。而不是外國人眼中的台灣─台灣錢淹腳底的台灣〈單純有錢的台灣〉。而日本似乎是一個只是有錢而無富裕的國家,雖然日本平均GNP有三萬多美金,比台灣的GNP還多,但整個國家的人民都只忙於賺錢,每個人都顯得特別忙碌,在地狹人稠的東京更是如此,工作時間長,效率反而低落。
綜觀世界富裕的創造史,都是從農業時代經過工業革命,蒸汽機的發明之後進,進入了工業時代。而工業時代的特色,就是有興盛的製造業,而興盛的製造業造就了許多的國家發展,至今製造業仍是很多開發中國家的基礎工業,維繫著國家的生存。製造之所以可以成為國家發展的基礎,在於其能專業分工,將效率的提昇,創造了永續的財富。財富便是一種工作方式的成果,而富裕必須建立在健全的體制上,而這健全的體制的關鍵點,就是效率並且不斷提昇的效率。因為效率能不斷的提高,分工又分工,愈來愈精進,我們今日才能擁有以前夢想不到的生活,如高樓、飛機、電腦,這不光只是科技進步,更需要的是效率的提昇,是我們有空間去求精求進,進而更進一步的改善、提昇我們的生活。
最後再回到管理的層面,要建立一個富裕的國家,或一個富裕的組織其過程是十分緩慢的,或者說應該說步步為堅,寸步吋移。相對的企業的經營也是一樣,要建立一個永續且又有效率企業,哪有一蹴可及的道理。故企業的領導人就相當的需要有這些宏觀的思維,他如何來影響他的屬下,引導他們能以更有效率的方式執行工作,我想需要的不只是智慧,另外還需要十足的耐心,更需要全體的配合。富裕的概念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其可以提昇人類到另一個層次,這個層次是智慧可以發揚光大,而人類的黑暗面會消失,這樣的思維可以提昇人類到更高級的境界,那是一個國家的建設可以超越另一個國家的境界。在經濟學上,財富一詞最初是指:一種系統或制度其能永續地創造錢財,提昇所得,進而提昇制度中的人,有關生活制度的追求,既是幸福的時間與空間。故富裕不是幸福本身而是給人可以追求幸福之後必然的結果。一個富裕的國家,自然就會有富裕的國民產生,相對的一個富裕的企業,其要有富裕的員工出現,就相對的比較簡單。有錢跟富裕或許在一般大眾的觀念都是一樣的,就是有新台幣飽飽的在口袋裡,不是嗎?但實際上“Getting Rich ”有錢與“Building wealth”富裕是很類似卻極端不同的兩種思維。但至今我仍舊無法對人做清楚的解釋,去使聽過的人能理解並感受到此概念,進而改變他們的所為。我想當你看完這篇文章,應該會有所改觀吧,人生、企業、國家、世界所追求的目標,應該是富裕而不是有錢,不知道這樣的觀念是不是已經開始開始影響到你。但我希望藉由這篇文章的釋義,將這種思維的種子植入閱讀本篇文章的讀者,期待有一天“富裕”這樣的種子,能在你心中開花結果。到時候的你,便能將富裕這樣的思維繼續傳播給身旁四周的人。只願這篇小文章有其小水滴的作用,漸漸地產生漣漪,進而影響並改變你的思維及行為。效率不等於有錢,卻是一個創造財富與幸福的關鍵。總結一句話,有永續提昇效率的系統才是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