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也要有用武之地
1997美國職業籃球NBA錦標賽決賽,芝加哥公牛隊Bulls與猶太州的爵士隊JAZZ爭奪較勁,誰才是全美最強籃球隊的寶座。雙方的球員雖然個個驍勇善戰,但對這冠軍爭奪戰的第一場球賽,雙方都不敢掉以輕心,畢竟球場的每位都是全美國中最強的選手,選手們有的摩拳擦掌,有的養精蓄銳的迎接著即將爆發的世紀大戰,比賽一開始,雙方勢鈞力敵,球迷們個個嘶喊著為自己喜歡的球隊加油,整場比賽緊張刺激,形成了拉鋸戰。在爵士隊強力的護籃與猛烈的攻擊下,第一節,公牛隊終於以18比17暫時落後1分。第二節一開始,公牛隊為了追回失去的1分,將士用命展開了最兇悍的攻擊,然而在爵士隊堅守籃底的策略下,第二節收場時,公牛隊不但沒有奪回失去的1分,反而以42比38讓爵士隊把距離拉至4分之多。第三節一開場,公牛隊發動全面性反攻,爵士隊則絲毫不掉以輕心的堅持堡壘般的守勢,第三節在公牛隊死拼活鬥之下,終於追回了2分,以64比62仍然落後2分,比賽終於進入最後階段,公牛隊個個誓死奪回失去的兩分,而爵士隊則小心翼翼的,這場世紀籃球賽在雙方兩隊互不禮讓之下已演變為美式橄欖球賽,你一拳我一腳互不相讓。若再繼續下去,我想乾脆改為摔角大賽好了,時間一分一秒的流逝,最後1分35秒,爵士隊仍然以79比78領先公牛隊一分,終於進入最後一分鐘,摔角大賽在球迷瘋狂的叫喊中愈演愈烈。最後35秒,爵士隊犯規,公牛隊在罰球時空投進入1分,終於打成平手82比82,公牛隊是否能蟬聯冠軍的寶座,失敗中復活,全看這最後短短的35秒,公牛隊的教練,Phil Jrcksen請求暫停,全場緊張的氣氛連坐在電視前的我都能嗅到TNT的火藥味。比賽終於再度開始了。全球八千萬對的眼睛全盯著暗紅色的籃球,大家摒住呼吸靜看這歷史決定性的一刻,公牛隊發球,平均198公分的爵士隊,個個展開老鷹般的巨臂封鎖住籃下,最後10秒,公牛隊6呎7的神射手Scoffle Pippen拿到球,企圖闖進籃下,但被封死了,Bryon Russell趕來解危,最後4秒Pippen傳球給Jordan,最後3秒,Jordan闖入籃下,Russell仍在籃下來不及迴避,最後2秒,Jordan扭起全身閃過Russell,最後1秒Jordan奮身一跳,Jordan飛了起來,全場的球迷全部都站了起來,球脫手而出,扣籃,進去,得分,時間到。84比82像奇蹟似的公牛隊從敗中復活,奪取了第一場總決賽的勝利,公牛終於扳回兩分,全場公牛隊的球迷全都雀躍萬分的跳了起來,Jordan落地後,舉起雙臂大喊大叫。全場瘋了起來,這是12年來,首次奇蹟再現勝負決定在球賽結束的瞬間,Jordan終於又露出他那玩童般無邪的微笑,每個球員都衝向他,連遠在地球另一端的我也在不知不覺中嘶吼了起來,我早就知道,只要有Air Jordan在,公牛隊決不可能敗北,看著Jordan那充滿自信的微笑,這不是實力的最佳寫照嗎!
空中飛人麥克喬丹-Air Jordan-是個家喻戶曉的超級巨星,他大概也是眾多的籃球迷,包括我,看NBA最大甚至是唯一的理由。身高6呎6,重216磅的喬丹,不但是籃球界的風雲人物,更是無數青少年所崇拜的偶像。八年前,美國球鞋商Nike在中國大陸做問卷調查時,喬丹是繼迪斯耐的米老鼠之後,被選為第二位最代表美國文化的人物,Air Jordan每場平均得分高過32.8pt的歷史最高記錄,使他不但率領了芝加哥的公牛隊在7年中勇奪了5次的冠軍頭銜,在籃史上刻下了永垂不朽的記錄,他個人更有4次被選為NBA最有價值的球員這項最高的榮譽。而這榮譽也真的是非他莫屬,在NBA約50年歷史中,還有誰能像喬丹從地面飛躍直上,又有誰能像他在空中轉身,在一群身高200公分長人的猛攻中從容又大方的投籃得分,回想四年前,喬丹在30歲時突然宣佈決定從職籃引退時,震驚了多數的籃球迷,連我自己也不敢相信。公牛隊那時正奪得NBA 3冠的頭銜,球迷個個期待著公牛能不能奪得四冠王,在歷史中記錄下最燦爛的一頁。但,喬丹的意志非常的堅決,他希望自己能退休做一些他自己喜歡做的,在這決定之下,喬丹轉入了芝加哥的棒球隊Birmingnam Barm,我從小就喜歡打棒球,“我希望我也能在棒球界中有所貢獻”。然而棒球界中的兩年,喬丹從未進入職棒的第一球隊,表現的相當的平凡,讓人無法相信他就是那位NBA史上最傑出的球員。但,對很多人而言,他的表現確是在意料之中。畢竟隔行如隔山,籃球不同於棒球。而他的經歷也以實例來證實,實力是有方向性而非全方位的。無論一個人能力如何的高超也絕對不可能所向無敵,十項全能。實力不但有極限更有長短,而了解自身能力的方向與長短,是籌劃奠定自己定位的第一要素。
在現代化的大眾義務性教育制度之下,雖然每人接受教育的機會與年數都有整體性的昇華,平均教育水準也都有顯著的提昇。每個人是學多了,懂多了但是畢業後踏出校門進入社會後,每個人卻都發現所學的似乎全不能派上用場,在工作時真正運用到所學的有時連個百分比也沒有。我想造成這種結果的一大主因是因為學校中我們所接受的是以職業為生的縱向教育,以教導某一特定的專門知識與技術為主,而在教學中明顯忽略了橫向行業的重要性。其實職業與行業的關係十分的密切。舉一個例子,對一個學會計的人而言,似乎每一種行業都要會計人員,而反過來說,某一個特定的行業,譬如汽車業,也需要有不同專業的人組成。俗話說“女怕嫁錯郎,男怕選錯行”,在今日的社會結構裡,選行業可能仍舊比選擇專業來得重要。這對每年聯考填報志願,以專業為主的現代教育制度似乎是一大諷刺。猶記得在大學時,洞視到這一點的同學,除了有計畫的選擇自己的專業之外,大都儘可能的在早期就鎖定自己以後的行業,有的甚至鎖定以後想從事的公司,來奪取先攻優勢,比別人事先做好準備。
記得在美國就讀大學時由於曾經自己編寫軟體程式賣給公司,因此不得不接觸不同的行業與不同的廠商,也因此有機會親身去體驗到不同的行業與企業的文化。仍記得曾經因找錯了“對象”賣錯了廠商而浪費了許多時間,進而深深感受到在求學的階段不但要訓練自己專業的知識及在教授的技能中求精之外,更需挪出時間來觀察,整個產業的動態,熟悉不同的行業,若可,要更進一步的了解廠商與廠商中的核心人物之重要性。就像能力有方向性一樣,行業也有方向性。在了解自己的專業特性與性向之後,選擇一個最適合自己的行業是一個關鍵,因為畢竟每個行業都有適合它與不適合它的人。行業與專業互配的問題被俗稱為Fitting,適應性問題。與這合適性問題有直接關連的是所謂的Positioning,定位問題,畢竟一個人在一個企業中對自己的定位或一個企業在現實社會中的地位,必須在了解掌握雙方,個人與企業,或企業與環境之後才能客觀的定出自己的底盤與著力點,社會上有很多懷才不遇的人士,其實常常就是因為他們忽略了著力點或選錯了著力點。
SWOT是一個普遍被慣用的分析手法,用來檢視內在能力與觀察外在的動態環境,進而定位出一個最適合自己的著力點。正如一個企業必須不停的在大環境變遷中,調整自己的定位;一個人在組織中也必須不斷的思考,建設自己的著力點,因為這著力點時常決定了一個企業或一個人在潮流中沉或浮,SWOT分別代表S,Strength,是長處或優點;W,Weakness是短處或缺點的簡稱;O,Opportunity,是機會;最後T,Threat即是威脅。其實,做SWOT的分析很類似於打麻將發牌之後,每一位都首先檢視自己手中的牌,在盤算自己最有可能的機會後,謹慎的盤算別人的牌局對自己所有可能造成的威脅而調整自己的著力點。整場牌局就是一個Fitting與Positioning適應與定位的問題,我想打過麻將的人都會同意,有時手氣與運氣,真的比實力更重要的說法,但最重要的是不管實力多好,運氣多棒,如果自己不會擬出最適合的著力點仍然是一無所獲的。
台灣近50年來大環境的轉變不但巨大更是迅速,在變遷如此迅速的今天,我們更需密切觀察環境改變的趨勢,時時調整自己的定位,才不會像喬丹打棒球─英雄無用武之地。畢竟在時代的巨輪之下,不是強者生存而是適者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