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戲」
Life As A Game
幾年前,我曾在〝天下〞雜誌上閱讀過一篇調查現代「新人類」意識及消費型態的文章,文中有一段引用了新人類被採訪時的回答,那一位新人類回答著「人生本來就是短暫,匆促的,誰也無全能的把握能活到明天。因此,我認為應該把握住現在,好好的玩一下,痛快一番。其實人生就像一場戲,最重要的是能在老後回頭時,能無悔的說「我也曾爽過了」,所以我把握現在盡情的享受,玩個夠,玩個痛快。」。
隨著時代的進步,一代也真的比一代過得舒適,我猜想大部份的「新人類」們或多或少,對剛才的新人類人生觀,都有點抵抗,感到不可思議。然而,事實上的確有一大群現代的年輕人,除非是無奈於現實的殘酷,都持有剛才的觀點。眾多的青年男女,不願放棄單身貴族的生活,開著小跑車,一有空就出國旅遊,我想,不只限於現代的新人類們,其實大多數的人都想當個成功的「玩家」,作一個「遊戲人生」的高手。而對任何一種遊戲都一樣,若想成為一位高手,最起碼也必須熟悉一下自己要玩的遊戲,了解一下它輸贏的規則才行。那人生究竟是個什麼樣的遊戲,它又有什麼規則呢?
今日環境不斷的在改變,科技也不斷的在突破,而物質生活水準更不斷的提高,在不同的環境,不同的文化,及不同的社會中,這遊戲也都將各有所異
,規則也都會因此有所不同。但如毛澤東當年所問,在這蒼茫大地中,是否有掌決沉浮的規則。老子在道德經中用「道」來形容構成這浩瀚宇宙中萬物運作的法則,然而老子卻又認為「道」這規律是永無法言語。在西方的社會裡,人們則從另一角度以科學的思維方式來觀察,探討大自然。而今日的物理雖然才只有短短的歷史,更仍處在萌芽的階段,卻已成功的透過科學邏輯的觀點,實在的記述,傳遞那老子認為無法理解的「道」,那掌決蒼茫大地中所有物體的沉浮的規律。
雷同於幾位盲智者嘗試以摸大象來了解「大象」這動物一樣;過去三百年西方科學的發展,物理的演進至今,物理學以非常明顯的分裂成三個極為不同的學派。這三個學派的中心思想,基本思維與對大自然的假設皆全然不同,然而有趣的是,在今日的自然界中,這三種完全不同的學派卻全能在獨自特定的範圍領域中,正確的解釋更預料物體的沉浮,精準的描述那自然的規律。換一句話說,這三種學派雖然各自互相矛盾,卻又全部是對的。用「玄」這字來形容老子對「道」的詮釋,似乎還蠻貼切的。而物理學在透過理性的邏輯思考與實際的驗證後,雖然把自然界中那玄奧的「道」用很簡潔有力的數學方程式表達了出來,但物理卻仍然不是你我可輕易理解,領悟的。我在上一篇文章中曾嘗試著利用「象棋」,「擲骰子」與「麻將」這三種不同類型的遊戲來比喻今日的三大物理學派,「古典物理」、「量子物理」與「複雜性科學」。更試著透過這三種大家都熟悉的遊戲來形容這三個學派對自然的註解與它們各自的核心思維方式。但很遺憾的由於例子舉的不好,我表達的能力又差,在忙中稿子又傳漏了3-4頁,以至後來刊物出來後,我自己才發現稿子的缺失與無章序,連我自己也看不懂。
在物理學中,宇宙萬物的行動規律,可以全部透過「力學」來形容與記述。而在科學的發展史中,「力學」更是與「物理學」平起平坐,相輔相成。譬如,古典物理是以牛頓力學為基盤,量子力學則是量子物理的骨架。目前盛行的混沌力學與系統動力學,更是引發起複雜性科學風暴的種子。在面對著玄奇
,艱奧的「道」時,我總喜歡從「力」的角度來思考、探討、分析它。我想這大概是因為每一個人對「力」都有著豐富的甘苦體驗,對於它的運作及可能引起的現象更不會感到陌生。其實,我想「道」與「力」應該是像Mobius Strip,莫比紙條一樣,是一體兩面的,講的多一點,「力」只是「道」的動態觀,它過程中的「易」。而這關係,也類似於物理學與力學。所有萬物沉浮的規律全只是力的運行。力學是從微觀中記述個體與個體相互的作用,而物理學則是從宏觀的角度來衡量各種力量運作後的現象。在這兒我也必須提到「權力」或「力量」Power。力量不同於力,它是力實際運作時的強度,而力則是它運作的方式,力學則是眾多力中相控的規律。
一個真正的遊戲高手,不只必須熟悉所玩的遊戲,了解它的規則,更要能掌握不同的力在遊戲中所扮演的角色與其重要性,才能成為真正的玩家。若把人生假定成一場遊戲,,那這遊戲則至少應具備「象棋」、「擲骰子」及「麻將」,這三種不同遊戲的特色。這些遊戲,已經不只遊戲而已,它們是今日的世界與社會的模擬。它們之中更共存著一種特殊的實力,一種控制萬物浮沉之力,而若能掌握住這實力,則……。
「象棋」或西洋棋,是個非常具時代性的典型遊戲,在西方社會中,他更是盛行。對於他的源起,有一個傳說,說是在古時,正當甲、乙準備興兵攻擊對方時,一位高僧為了避免即將發生的兩敗俱傷,設計了這個遊戲由兩國大將們來對戰,而結果兩位大將恍然大悟,也避免了這一場血腥事件。拯救了眾多的生命。象棋是一種「決定性」的遊戲,雖然在整各遊戲中卻完全排除了「機率」這參數,也因此,遊戲中根本沒有「運氣」存在的空間。象棋也是一個「零和」的遊戲,因此一場戲下來,定會有輸贏,不然就必是兩敗俱傷,雙方在棋盤上各剩下幾支老兵弱卒。象棋更是個硬碰硬,實實在在以真「實力」取勝的遊戲,這個遊戲空間及規則,很具體的形容了西方社會弱肉強食的社會模式,而要成為這遊戲的高手,也似乎就只有一條途徑,努力的培養,充實,提昇自己的實力,在雙方接戰時,只要您比他有「實力」,就可以取得勝利。而如果雙方實力差距夠大時,您甚至可以狠狠的把對方殺個痛快,不留一兵一卒。最後再一步步的把對方折磨死。在進一步考慮,其實輸贏的結局,也早在棋局還未開始之前就已決定於實力較強一方了,除非是這技強的一方「失常」或過於「仁慈」,讓弱方有機可趁,不然整各期局只不過是把一個既知的結果明朗化的呆板決定性的過程。真正的勝負在未戰前已分曉,所以高手們各自知道,關鍵是在於其局開始之前把自己的實力提升到最高的境界,而這也只有靠平常每日點點滴滴所累積下來的努力。而棋局一開盤的那瞬間,沉浮已決,天下已定。
量子力學,幾乎是與牛頓定力相反。在「擲骰子」的遊戲中,除非有如賭聖那般神奇的力量,能控制骰子的指數,不然這遊戲的勝負近乎百分之百取決於「運氣」,與實力似乎一點關連也沒有,也或許是因為這樣,在下像其實很少有人燒香拜佛,而大部分的人在買六合彩時卻都會事先到廟裡拜求一下明牌,量子力學中所探討的一部分是每各原子與原子中,相吸與相斥,這兩種基本力量的動態平衡,量子力學中的大中心思想則是海森堡不確定原理,用白話來說在今日各種不同的個體在不停的分分離離中,未來總會讓人有意想不到的可能與不確定性,換句話說,一個虔誠的信徒在廟裡就是拜求了一整各禮拜的明牌,六合彩在開牌時他仍舊有十足沒中的可能性存在,那在這遊戲中如何成為高手呢?量子力學認為原子雖有不確定性,但卻又能用統計學與機率來評估某各力量運作的可能性。而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則這機會是平等的。「不是不到,只是時機未到」。換句話說,只要大家都活的夠長,每一位都會自然的成為贏家,又自然的成為輸家。全部都只是三十年的風水輪流轉。因此,在這遊戲中制勝的方法是持續力及過人的毅力。
在這三個遊戲中,麻將是最難學卻最能引人入迷的。有趣的是東西方不同的文化中,都有相同類似象棋或擲骰子的遊戲,在西方社會的整各發展史中,卻也一直沒有出現過類似麻將的遊戲。比起「擲骰子」或「象棋」,麻將是各充滿複雜性的遊戲,玩者必須觀察整各牌局的變化,而不是只注重自己手中的牌,玩者更必須要留意那一位打什麼牌,他又有可能再等什麼牌子。在同時還得計算著自己所等的牌子所出的機率有多高,自摸的機會又有多大。然後隨著牌局的變化,玩者衡量著自己的運氣與另外三位手中可能持有的牌子,必須不停的修改,調整自己的牌面來適應牌局,要在麻將中取勝,一開始手中牌子的好壞,是個蠻重要的決定要素,但除非作弊,誰也無法保證每次都拿到好牌。再說,誰拿到好牌,也有類似於擲骰子遊戲,簡而言之,風水輪流轉,大家都有機會,那從較長久的角度來考量的話,在麻將取勝的訣竅應該是適應力。不斷的觀察環境的變化而後調適自己,更進一步的在這變遷之中培蓄自己的實力,選擇適當的時機一鳴驚人。
管理部的嚴秀珊經哩,曾在刊物的一篇大作中讀「德川家康傳」的啟示。文中他談及德川家康之能再爭霸中,最後奪下天下的三個原因。其中最大的主因是忍耐力,其實忍耐力與適應力基本上是一樣的,只是從兩個不同的角度來形容在歷史不斷的進化,環境不斷演變時,為了「生存」而所必須具有的力。畢竟在長期不斷進化的過程中,是「適者生存」而非「強者生存」,而最後的勝利並不是那位一路領先的,而是那位最後還未被淘汰掉的。今日有眾多的企業,發生財務問題,雖然各有不同的理由、原因,但由於環境的變化,喪失了那適應力卻常是企業陷入危機的主因。今日許多不同的研究結果,也都再一次的訴求了適應力的重要性。
從今日物理學對萬物浮沉的觀察中,我們至少知道再今日的社會中要成為一位遊戲高手則至少必須兼具「實力」、「毅力」與「適應力」。但很明顯的就是具備這些力,仍然是不足的。海德格,Martin Tleidegger,這一位十九世紀的德國哲學家曾經說過,「根本的問題,就是『存在』」。德川家康之所以能勝過織田信長與豐臣秀吉的一個最關鍵因素,也正是因為他比另外兩位至少多活了17年,直至74歲才逝世。如果換過來,德川家康再怎麼有實力、有毅力、有忍耐力,有……,也絕無奪得天下霸業的可能性。今日,鄧小平的存在,也同樣的說明唯有「存在」才是最終的「力」。在人生這遊戲裡,「活」著本身就是「玩」,而真正的高手也深知,只有「生存」才是掌決沉浮的關鍵,力最美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