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便車
Riding the Wave
我小時候到美國唸書,記得在我九年級時,就是初三時,我母親從台灣來探望我時帶了一部小神通,就是台灣神通電腦所生產與蘋果牌互容型的小電腦給我當禮物,當我收到時我非常高興,而它也實際上改變了我的一生。我收到這個禮物之後,剛開始只是跟我弟弟兩個人打一打電動玩具而已,在九年級暑期進修,我選修了電腦課程,之後,透過朋友介紹、幫助等等,很快速地對電腦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在我大一時,在老師的鼓勵與朋友的協助之下,我成功地開發出版了第一套軟體。在開發的期間我被迫與不同廠商聯繫,很多廠商對我這套軟體都表示了興趣,但卻也都表明希望我能夠把這套軟體移轉到IBM PC相容的電腦上,而不是蘋果牌電腦上。那時候自己資金有限,廠商亦不願提供相關研發設備,因而我也就放棄了。後來有個朋友得知之後,表示願意來幫我移轉成與IBM PC相容的電腦。一年之後,我們兩套軟體均在市場上銷售,從技術的層面和產品的內容而論,我所開發的原版當然比他的要充實,但是很快地在銷售上面,他超越了我,而且快速成長,這是我第一次深深的體會到市場標準佔有率、對產品銷售的影響力有多大。那時候蘋果電腦已慢慢在市場上式微,而IBM電腦則像個生力軍一樣,在擁有最新16位元的技術之下,過關斬將,勢如破竹,成長非常地快速,一下子,市場上十台電腦中,IBM佔了九台,而蘋果牌電腦只剩下一台不到,在這情況之下,雖然是同樣一套軟體,我的市場空間比他小多了。雖然他在技術、內容與使用方面都沒有我的好,卻能因別的因素而快速地成長。在後來短短的幾年中,蘋果電腦就消聲匿跡了,而IBM電腦卻一直持續地成長,至今已是全球無可置疑之標準。他亦利用了IBM成長的這個機會撈了一把,我雖然也有,但比他少了非常的多。透過這個經驗我得到了一個非常寶貴的教訓:我的朋友搭上了便車,於是他不用費太大的心力便能快速成長。一家公司或一個人若要快速地成長的話,必須要知道去擷取一個機會,才能快速成長,換句話說,必須要搭便車,才能輕鬆地登上雲霄。唯此,才能沒有苦勞就有功勞。
加洲俗稱黃金洲,全年氣候宜人,陽光普照,又鄰近於太平洋,因此在南加洲長大的小孩子,大多數的人能有機會享受衝浪的樂趣。在加洲的那一段期間,雖然我個人沒有衝浪經驗,但許多朋友都有此愛好,因而常常聽他們討論衝浪的經驗與技巧。從他們的談話中,我發現到衝浪的訣竅在於要懂浪。換句話說,衝浪的技術與經驗大概只佔了三分,不管你的實力有多耐,最主要的是你必須能看得出波浪本身的生命。波浪什麼時候會起來,會以什麼速度起來,浪會有多高,它是以什麼速度移動,能承載你多久等等。這些因素比本身的衝浪技術更能直接影響到在衝浪可以達到之層次。對一個衝浪者而言,本身的技術是三分,如何搭上浪頭的便車佔了七分的重要性。同樣地,不管在市場上、在衝浪上,如何去觀看一個大環境,等到這個環境有個波浪上來時,順勢站上浪板,乘風破浪,這是相當有成就、有快感地。你只要站上衝浪板上面,讓它隨著浪潮,你就可以穩穩地站在上面,表演金雞獨立,或者翻個筋斗,讓在沙灘上的美女十分的崇拜你,而事實上這些都靠著波浪的力量而已。其實這不只於衝浪,一個股票玩家要投資股票時,也在等波浪,不管它如何選擇股票或對股票有多瞭解,其實這些專業知識都只佔了三分而已,其餘的七分全在觀看波浪─股票上揚的時機。人要發展,也必須懂得判斷大環境的走向,順勢而上,才能快速躍起。
這十年來市面上充斥了很多預測未來的書,告訴我們那些是未來主要的趨勢,其中有很有名的書,例如:Trend 2000、Megatrend、大未來、第二波、迎向新世紀等等的書籍。為什麼有人寫這些書?又為什麼有人要買這些書?為什麼這些書能賣得那麼好?幾乎每一本都是暢銷書,大家都在想些什麼?我想其實是很簡單的一件事,大家都在想了解下一個波浪的流向,思考如何才能搭上下一個便車?每一位都希望能順利趕上浪頭,搭上便車,以期能借力使力,使自己能快速成長。在上一篇文章裡,我曾提到Fitting與Positioning的問題(即適應與定位的問題),如何定位自己來適合環境。今日大家都知道環境改變非常迅速,尤其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改變的腳步越來越迅速,行進的方向卻也越來越捉摸不定,在這個混亂的環境中,我們應該要做的是定位自己來適應、配合環境;在此,若能預知明天、一年後、十年後世界會變得怎麼樣,在情勢還沒發生之前就主動參與這個行業,有這種先見力的人,就能取得先攻優勢。也因為大家都洞知先見力的重要性,所以大家也都拼命的想知道發展的方向、掌握世界的趨勢,以利搭上駛向未來的便車。對適應力,最好的方法不是去適應現在現有的這個環境,因為現在的環境已經有人適應的比你更好,而且它也在快速變遷之中,所以我們該做的是─在明日的環境我們要如何適應的比別人好;而明日的環境要適應的比別人好,就要瞭解明日的環境,而在今天先行調適自己,使自己適合明日的環境,才是重點所在。
在此我想討論一個老掉牙的問題,就是「是時代創造青年,還是青年創造時代」、「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老問題,從初期來看,這是一個非常明瞭的問題─時代在創造青年,當一個變化在產生的時候,當一個趨勢在開始的時候,它一定會培養出一些非常幸運的青年,這些人可能抽籤式地、幸運地剛好搭在這個時代的便車,就像在衝浪的時候,有些初學者也能衝出漂亮的成績出來,因為他剛好遇上漂亮的波浪;或在股票市場,有些股票新手能夠玩得非常出色,然而這些功勞不是他們的,也不是因為他們的能力,只是他們真的天生比較幸運而已。企業的崛起也一樣,有些企業剛好順著時代的趨勢而產生,時代創造了他們。但是慢慢地趨勢會受人影響,人們漸漸能掌握,甚至決定趨勢的方向,這就是第二階段─青年創造時代、帶動時代。舉例而言,網景和微軟這兩家電腦公司在網際網路上爭奪著決定趨勢的影響權,誰能夠有實力去影響並控制這個趨勢,就能完全掌握這個方向,建立它的王國。
微軟公司的老闆比爾蓋茲最近也寫了他的第一本書,他為什麼要寫這本書,就是因為他想影響趨勢,把趨勢拉到他所要發展的方向,如此,他就能駕馭它,藉而控制下一個人類的文明。我們知道,當趨勢能被我們控制時,就能如微軟一樣股價在十年中漲了150倍或華碩在一年中漲了10倍。所以,剛開始一定是時代創造青年,最初我們不知自己生在什麼樣的時代,因此必須要瞭解自己身處在一個什麼樣的時代,然後加入創造時代的行列才行,當我們有足夠的份量時,我們就能夠掌握它,發揮我們的影響力。
在SWOT的分析裡,O(Opportnuity)是一個主要重點。一個企業最主要是要瞭解自己的機會,把重點擺在自己的未來,去開發、創造自己的明日,而不是全天面對現狀的問題與發展。一個公司在思考、瞭解自己未來時,更必須瞭解到自己所期待的機會有沒有未來性,自己投資的行業具不具未來性,是不是能搭得上未來趨勢的便車,是不是能乘上浪頭,或者全部要靠自己的力量去打;如果全部需要自己的力量去打拼,這不僅困難性提升了許多,風險度也會增大很多,投入的精力與效益也都不會比搭上便車來得容易,到最後更可能只是有苦勞而沒有功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有個很大的趨勢,促使很多公司都非常快速地成長,這最典型的趨勢在經濟的角度來看就是需過於供的賣方市場。在那個時候,只要生產的出來,就可以全部賣出去,因為需過於供,只要能抓住到這個機會就能快速成長。今天的個人電腦也一樣,大家都想要買個人電腦,只要能乘著這個波浪,它一直在成長中,只要順著它,不需要費太大的力量,就能乘風破浪,不需有苦勞就能有功勞。今日的網際網路電腦更是一樣,大家都想上網,在這種情況之下,只要你能夠捉住這個機會,成為其中的一部份,就能跟著乘風破浪,搭上便車,快速地成長。
至此,讓我們回想一下,自己的行業、我們所存在的位置上,有沒有什麼便車可搭,有沒有什麼浪可以乘,來讓我們乘風破浪,也能像別的廠商一樣快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