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Q - Life Quotient (人生智商)
張毓珊,陳哲生 博士
Sandra Chang, Peter CHEN, Ph.D.
神的天書是用數字及邏輯寫成自然定律的文章。數理強的人較易認為,唯有數學語言才是真實神的言語,也唯有鑽研這語言寫的書,才能真正認知大自然運作之道及理解神的奧妙; 也因此,數理強的人較易產生偏見,輕視文字的美,缺乏欣賞一般作品的心。我很享受當我領悟到上帝一點點的小秘密時,全身莫名其妙起雞皮疙瘩的快感,但或許也因沉迷於此,在不知不覺中我的認知裡缺乏人道關懷。將我從這偏見中震醒的是Godel的「不完備定理(The Incompleteness Theorems)」, 及 Eliot的「空心人(The Hollow Men)」。他們的作品讓我醒悟,數字或許是神的語言,但它永不可能表白神的旨意,唯有人用文字寫的詩詞,才能滋養我們脆弱的心靈,才能真正歌頌人生的真諦。在夜深失意時,一段簡短的感性詩詞所產生的鼓舞力量,遠勝過冷冰的硬道理。今日,相較之下,我更喜歡當心靈被真正感動時,流淚的震撼。我甚至認為只有在流淚時,「我」才真的活在當下,因為心在此時是真的在吶喊,而靈在此時才是真的在沸騰。
對一個熟悉寫程式的我來說,提筆寫文章一直有恐懼症,認為不僅沒此方面的天分,說明白一點,應該算是有先天上的缺陷。我仍記得當初為了應付大學畢業所規定的文學學分,我還刻意的逃到社區大學上課避免被當。年輕時,我萬萬也無法料到之後的我對寫作會產生興趣;工作後,我很快的發覺我寫文章的必要性遠多過於寫程式的機會,我也逐漸發現寫日誌能將原本雜亂的思緒整理清晰,使我更認清自己。整理思緒付諸於文字真是個嘔心瀝血的痛苦過程,我常常要連續絞盡腦汁數日才能完成,但每當完筆時那種喜悅有如又得一子的快活。我開始為了這喜悅,為了要更認清自己而動筆,想將它整理成一本書命名為"This is ME!"(這就是我!),我至今也仍未忘記我決定將人生中唯一的一本書獻給我自己的諾言(英文書的最前面都有將書獻給某人的慣例),我因為寫它而認清我自己。這篇是我最早就構思要寫的一篇,也是最重要的文章之一。我始終刻意的想將此文章做為這本書的完結篇,以作為我人生中思維與想法的總回顧與總整理,我也因此很用心的在體會自己,希望它會是最佳的傑作。然而世事難料,我沒料到會在此時就提筆,因為我對人生的體會仍未完整,因此它的架構與思維也並未完善。因為這是寫給我自己的,所以它是我很隱私的自我,故決定公開這篇文章實在是需要些勇氣,基本上公開它也就已違背了日誌不被外人閱讀的原目的。我希望這篇文章不會對讀者的人生觀產生影響,因為每人應該認真的活出自己,但我想它必然會影響讀者。也因此,希望各位讀者在閱讀完這篇文章後,能忘記其內容,或是一笑置之,這樣說也許太過誇張,但是至少不要把內容太放在心上,因為這僅是我個人的LQ,請您就把它當故事來看。
各位讀者對於IQ(Intelligence Quotient,智慧商數)、EQ(Emotional Quotient,情緒商數)或SQ(Social Quotient,社交商數)一定都很耳熟能詳,坊間甚至還有很多其他各種不同的商數討論。這是一篇講述LQ的文章,但與市面上出版書籍所談到的Location Quotient,定位商數不同,定位商數講的是人在生活上所扮演的角色,也就是「身在其位即謀其職」。每個人在生活中,都必須扮演許多不同的角色,在學校必須當個學生,在家庭裡要扮演父母親或兒女的角色,在職場上要扮演主管或是員工的角色,每種不同的角色都有各自的職責所在,因此在這眾多角色中,找到各個角色的定位就變得很重要。而我所謂的LQ則是Life Quotient,是我們每個人的人生智慧商數,與Academic Smart或Street Smart相較,LQ強調的是Lived Smart。LQ與EQ和SQ是截然不同的,EQ強調的是情緒的控制,當你身處在不如意的情境下,將如何對外在的人事做出適當善意的回應,化解當下可能引爆的危機;SQ則聚焦在人與人互動的方面,在團體當中,人們的言行舉止必會對人事造成影響,而互動的模式及好壞,可以決定團隊的成敗。另外,IQ、EQ和SQ均是在事件發生的當下就可評論的商數,而我主張的LQ卻是我們在漫長的人生中面對生活時的思路,是每個人終其一生,在最後自己對自己的交代。由此可知,EQ和SQ著重的都是與「他人」的互動及接觸,而我的LQ則是著重在最終面對「自己」的部份。當今社會大眾較重視強調的仍為IQ、EQ與SQ等,LQ甚少被提及,其地位相對也較低,但是我反而認為LQ是每個人在一生中最重要的商數。LQ與其他各種商數最大的不同,在於LQ不能像IQ或EQ一樣,可透過測驗系統或客觀的他人來評論高低或好壞,LQ是我們在臨終時我們給自己的評分,因此LQ沒有高低好壞,更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一個人該如何過他的一生,面對人生各種不同的情境該如何處置,沒有絕對的對錯,因此能評論LQ好壞、對錯和高低的人只有你自己。與高爾夫相似,LQ不是與別人相比,而是自己與自己比,你自己滿不滿意你自己。
一般而言,IQ是制式的,可以用科學客觀的方式理解,而天賦異稟的人也因有高理解力,可以在短時間內掌握並累積它。科學的思維是有絕對性的對錯,所以從小到大我們透過相同的訓練及學習,最終要得到的即是這種已定義完整、不變的思考模式,因此IQ應該是有絕對的滿分。「文藝復興人」被認為是全知的人,但在現代社會,各種知識百家爭鳴與各領域一日千萬里之下,今日要成為一位「文藝復興人」根本是無稽之談,所以絕對的IQ或許存在,但即使你是個高IQ的人,如公認的物理天才-愛因斯坦,與絕對的IQ相比,他的IQ也可能僅是奈米級的。雖然可能沒有絕對的滿分,但EQ及SQ應該有絕對性的優劣。行為及談吐被公認為是EQ與SQ的指標,而這些與個性相關的商數,的確較難透過理解力習得,而必須透過社會的磨練,慢慢的領會,雖然沒有客觀具體的最佳方式,但坊間不乏相關的課程如卡內基等,或眾多的書籍宣稱可習得較佳的EQ及SQ。同樣的,EQ或SQ優的人與絕對滿分的EQ或SQ相比,我猜也只能算是奈米級的程度吧,然而相對LQ來說,我則認為LQ是沒有絕對性的,所以沒有絕對的滿分或絕對較佳的商數。不同的人在古往今來,懸殊的社會文化之下,需要面對的挑戰實在太多了,而且眾多看似雷同的事件,卻又是各個獨一無二的個案,在我們一生中可體驗的人生事件再怎麼多,也不過是當中僅有的一小部分。因此,我覺得不論是宗教領袖(如達賴喇嘛和教宗),或是你我身邊的長者與上司,大家的LQ其實都是差不多的,就算有差別,也只是小數點後六位的差距罷了。雖然我們再怎麼努力,所及的可能也僅是微小的,但相對而言,這細微的差異,在經過長時間的醞釀後,其效益可能是很大的。就像高IQ的人,他們的思維的方法就有別於常人,而這細微的差異有時卻是確定成敗的關鍵,高IQ的人很難被認為他的LQ就較高,所以IQ的高低與LQ的優劣可能是完全沒有關聯的,甚至EQ和SQ等等也可能與LQ無關聯。故LQ與IQ、EQ、SQ可能均沒有直接的相關性,但不可否認的是人與人之間確實還是存在著差異。我想與IQ、EQ和SQ相較,LQ最大的不同可能是必須要親身體驗,付出慘痛的代價與教訓方能有所體會,就像對孩子的感情,沒當過父母的很難領悟其心情,又因為每人是不同的,所以對人生的領悟也有所不同,而完全相同的個案,可能每人的感受也會大不同,往往面對新的情境時,所處理的方式也更加不一樣。因此LQ不應該是有已定義完整的思緒,而是每人依他/她的起點與經歷,各自有各自對LQ評定的方式。
每個人自出生後在到達適齡的年紀時,就會逐漸自然的建立起專屬於自己的自我意識。有些人會喜歡古典音樂,有些人會愛好海上運動,有些人迷醉在書中的黃金屋,有些人則偏好整天與好友鬼混,有些人是離不開螢幕的宅男,每人天生就不同。在童年時期,我們會直率的僅依先天個性的偏好而選擇所要的,但隨著我們的成長,我們的偏好不僅會因更佳的自我認識,更會因成長的家庭背景,父母的要求,身所背負的責任,生活的環境,社會的文化,結交的朋友,生存的挑戰,當代的價值觀及各式各樣的誘惑,甚至偶發的單一事件等眾多的因素而被塑造。因為每人對同一事件會有不同的體會,而在人生漫長的旅途中會遇到的誘惑及課題也均不同,我們在認知上的差異會以倍數般的被放大,在這眾多的影響下,我們為自己所編織的夢也會天差地別。我們可能會去追求一個硬被灌注卻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夢想,想要的人生。而我,在這摸索的過程中曾失望過,錯過,愛過,被愛過,笑過,哭過,痛過,被傷過,我也曾經認為已找到自己,卻再度迷失。我們是否能真實的找到真正的自己,繼續邁向屬於自己的人生旅程就是個考驗,面對這麼多的挑戰,我想更有可能的是,自己到最終才能認清它的重要性,當我們開始問我是誰,我為何而活,我人生的目的是什麼等問題時,我想我們才開始真正想要認識自己。我們究竟該如何面對這些,最後再面對自己,就是我強調的LQ。
事實上,除了極少數例外的人可無憂無慮,萬事如意的逍遙一生外,一般人在世必然會遇到許多挫折,克服這些挫折是必然的挑戰,這與佛教主張「人生就是修行」有不謀而合之處。人生挫折的多寡與關卡的難易似乎與LQ較有關連,大部份的人都會認同克服愈多的挫折及突破愈多的關卡LQ可能會較佳。而有些人,在出生之際就必須立即面對很多課題,如 Helen Kelle(海倫凱勤); Kenny Easterday(肯尼。美國人,天生只有一半的背骨和脊髓骨,因此下半身完全沒有知覺,雖然雙腳被切除,但面對人生仍是很積極正向)等有先天殘障的人士或出生於較不幸的家庭或環境等的人。的確,這是合理的,一般人大多千辛萬苦的努力想得到更高的IQ、更好的EQ或是更佳的SQ,但在常理下一般人應該大多是盡量設法去避免不幸或盡力得到較低的LQ,至少我個人絕不會因想要較高的LQ而刻意去面對不幸。其實每個人天生就不同,每人皆有不同的天分、運氣及命,每個人的一生也應該都有他/她的課題及功課要修,而同樣的課題其實每人的感受可能大不同,有人可能一笑置之,有人可能會想不開而採取較偏激的對應方式。我想,LQ強調的是你/妳對自己的滿意度,我曾讀過劉墉的一篇文章記述人生的第五苦,他強調人生除「生死病痛」外,其實最常面對的是第五苦。我認為LQ的重點是忘記這第五苦,自己專心的當自己的主人,專心的修這生的功課,不是在它的絕對分數,而是我們在這一生中相對的提昇了幾分。
LQ是每人依他/她個人的人生體驗為基準,在最終用自己的方式給自己的評分。更具體而言,我們該如何替自己評分呢? 一生中我們可能會遇到許多抉擇、許多關卡,每個抉擇、每個關卡均是種考驗,也都是一種修行。我想評分的標準應該在我們面對這些關卡時,我們的心如何作抉擇。我主觀的將積極人生的重要關卡簡化為四個,故LQ也以此四個關卡為重要的參考點。人生有太多的軸向如學業、感情和事業等,所以這四個關卡可能是重疊的,而每個關卡更可能是有層次的,而且一層一層愈來愈艱難,也可能是循環重複不斷的,更可能會同時多重式同步進行。對這些關卡的體會當然只有我自知,經驗僅能意會而無法言傳。人生的第一個關卡是設定目標。目標的設定可能僅是依單純的自我意識,從先天的個性及情緒上的喜好,或環境時勢而決定的人事物,這可能小至學童時特定科目的分數,或與某人建立友好關係,或男女間感情的課題,當然事業上的成就,收入的多寡,身心上的康健或處世待人的原則等等均可以是設定的目標。訂定目標後就有挑戰,有挑戰就可能成功,更可能會失敗,我們可以從目標的設定觀察到一個人內心真實的世界。第二道關卡是在勇往目標邁進時,如何修心來面對挑戰。挑戰包含了各式各樣的課題,從身體的病痛,腦力的疲倦,心靈上的折磨,金錢的巨額虧損,眾人的誤解,痛失至親,對處世原則的挑撥,對神存在的質疑,對社會失去信心,甚至對生命失去動力,對繼續活下去產生疑慮等等。碰到這些課題時,我們如何才能忘卻身體的病痛,如何才能保持頭腦的冷靜,如何才能不畏懼心靈的破碎,如何才能排除眾人的誤解,不論事業的成敗,堅持不變的處世原則,不失去對社會的信心,對神的敬仰,重拾生命的動力,不畏縮繼續全心全力勇往直前的活下去。當目標訂定的愈大愈多時,大如一生的志業等,當然挑戰度也就愈艱困,而也會因同時設定很多的目標,故可能同時必須克服眾多的挑戰。當遇到這些困境時,我們是否會因此而害怕,就不敢再設定目標挑戰生命呢?第三道關卡則是在克服上述的畏懼再努力活出自己時,經過嘔心瀝血的奮鬥,在身心俱疲,被眾人遺棄,負債累累等之後,仍因命運的捉弄或社會的惡勢力,而徹底的失敗。在對社會,對萬能的神,對自己完全喪失信心時,被逼迫接受失敗的事實,而了解自己必須坦然承擔自己抉擇的後果。在這過程中,也才體會到自己必須對自己的一生負責,這認知不同於前述的自我意識,因為一般自我意識只認知到自己的喜惡,對責任與義務並無深入的意識或體會。最後,了解到人生就是奮鬥、失敗、再出發的循環,承擔努力過後的失敗,並深刻了解到成敗乃取決於他人及天命,自身卻必須承擔後果的不公平性下,仍決定再重拾勇氣,將自己的生命寄託在神及夥伴的手中,不論成果是光明或黑暗,以平實真誠的心迎向這不可知的未來,永遠的活出自己,當自己生命的主人成為生命的鬥士,則是最後的關卡。
我們也可從以上這四道關卡中,將其過程簡單的分為五類。第一種是無憂無慮。不需要費心訂定什麼目標,因為想要的人事物均可無需經過努力就可輕易擁有;或是面對不會失敗的事物,根本就沒有挑戰性,更不需奮鬥,所以沒有訂定目標的必要。例如家財萬貫的富豪,在物質的需求上要什麼有什麼,只要吩咐一聲就行;另一種可能是無自我意識的弱智人士,他們根本就不了解自己的想法,故無法訂定目標;或因為根本對特定的事物沒有興趣,因此無需設定目標。每個人在世不可能對所有的軸心均有興趣,所以在某些軸心上我們皆會是屬於這第一種類別。第二種為被幸運之神眷顧的。我們依先天的喜好或興趣,在某特定軸心上設定目標後,由於高人一等的天分,特殊的身份背景,或幸運之神特別的眷顧等因素,均可不經過挑戰就達陣。因為不需經過挑戰,所以不懂得徬徨或害怕,也因不用經歷風浪,所以無法感受辛苦與珍惜所擁有的,凡事迎刃而解,過程百般順遂,天生就是好命。這種人可能會自以為是神或高人一等,因此在這方面應該會非常滿意自己的成就。一般人或許會認為這不公平,但這可能是他/她上輩子修來的福份吧!每個人有他的一生,你我或許會妒嫉,但我猜他/她們生命中應該也有其無法承受之輕,只是這是你我無法體會的。我想每個人還是有其優點的,總會有幾個軸心與他人相較下是較具競爭力的。第三種類型是平順的。針對所設定的目標,雖然面臨各種打擊,也因而徬徨與害怕,甚至失志或傷心不已,但最後還是可以排除萬難,品嚐到甜美的果實。考驗與失敗有時很難區分,時常他人已認為失敗,但主事人因仍未放棄而認為不能算失敗,我想重點就在於,這類型的人由於不曾自認失敗過,也因此從未感受到承擔失敗之罪的意境。他們最糟的狀況就是尚未成功,對於壯志未了的志願而言,我想因為自認沒有失敗,所以也應該沒有遺憾。第四種是不得志或輸不起的。其實只要內心不承認失敗,僅管他人怎麼說其實就僅是尚未成功,但這種人,在全力以赴後,再也沒有面對挫折的勇氣及接受打擊,一旦自認遭遇失敗後就一蹶不振。而最不幸的一種人,應該就屬以下這種了,他的人生困難重重、挫折不斷,即使重新再出發、再奮鬥,最終還是自認失敗了,他的生命可能是繼續著的,但卻不再有光采,不再有喜悅,也不再訂定目標,雖然活著但已經將自己藏在與世隔離的時空,或甚至早已輕生了。我想這類型的LQ應該是最痛苦的,我認為每個人在不同的志向上均會有放棄的經驗,但我們雖然放棄卻並未深感失敗,而只是注意力變了,這是不同的。最後的第五種是生命的勇者。即使在他的人生旅途上不斷遇到困難,而且努力過後也自認失敗且承擔其苦,但他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重新站起,不論最後是否能品嚐到成功的滋味或僅是淡然的過,他從未被生命擊退,是了不起的勇士。我想只有極少數的人在一生不同的軸心中,能免除身歷這五種不同的意境,換句話說,每個人一生之中必會有面對挑戰和遭遇折磨、挫折的時候,在身負失敗的創傷後,內心更會不安與惶恐,在人生的急流漩渦中感到無助,感到無依無靠,擔心不可預測的未來,懷疑自己,憂心會被擊倒一蹶不振而畏縮。而最終如何給自己在面對這些內心煎熬時的作為的評分就是LQ。
內心的長期煎熬往往比身體的短暫痛楚來的更令人不安與惶恐。面對這些未知或是無法掌控的事物,而內心盼望寧靜時,每個人的對應方法均不同,有人會怨天尤人,有人會仰賴宗教信仰,有人會祈禱或唸經,有人會想遠離喧囂讓自己沉靜,有人會去唱歌跳舞紓解壓力,有人會借用麻藥,有人會打架以此發洩,有人則會尋求外援等來度過這段艱困的時刻,當然有人會去求神問卜,希望透過通靈的方式,得到一些對於未來的解答,更會有人將這些考驗解釋為亡靈顯現,是憤怒的上天所給的天災人禍,因此認為必須準備豐盛的三牲四果,舉辦法會拜個四天三夜來平息神怒。我自己也嘗試過許多種方法,至今仍沒有最佳對應的方法,但經歷過求神問卜後,我倒不太相信算命。 老子的「道德經」中,認為自然萬物的運行必有其一定的道理所在,但這道理是無法解釋明白的,也因此才可稱為是「道」。在科學發達的現今,我們比遠古更了解神的玄祕但仍舊有許多難以叫人相信,科學仍無法解釋的「玄」事存在。在眾多千奇百怪的科學理論中也有較玄的,其中較引起我興趣的是「自我組織理論」,談的是不論多複雜混亂的系統,其組織必會存在個有結構的秩序,也就是在一切混亂當中,組織自然的會發展出有一定的規則和道理。我們至今無法解釋它為何存在或如何被發展,但它就的確在。換句話說,亂中必有序,就連完美的混亂也是有它的秩序。舉例來說,調查自己身邊朋友的特別日子,如生日,統計結果發現,80%朋友們的特別日子會奇妙的集中在一年365天當中的20%的日子裡。為什麼?不知道! 至今無法透過客觀的科學來解釋或證實,但就是會有這樣的現象。再舉個很有名的理論,「六度分隔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的"Human Web"(人際網)。這是1967年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史丹利.米爾格倫(Stanley Milgram)進行了連鎖信實驗,實驗結果發現平均只要經過六個人即可將信件送到任何一位互不相識的另一人手上; 而微軟的MSN研究人員也證實從他們所擁有的一億八千萬名使用者資料中發現,平均只要透過6.6個人即可與另一個陌生人產生關聯,也就是說世界上人與人相互之間最多只隔不到7個人的距離。我仍記得在一次朋友的聚會中,我提及此理論,當場馬上被一位朋友反駁:「那我與美國第一位連續殺人犯會只有不到7人的親密關係嗎?」我當時也的確無法回答。多年後,在另一次與同學聚會時,偶然間得知我高中好友,他大學室友的兒時同伴,就是這位連續殺人犯的親戚,我當時真的是啞口無言,全身發冷。同理,你我與現任美國總統歐巴馬,或是與迷人的阿湯哥,可能只要透過7個人的直間接的引薦,就可以與這些超級名人攀上關係。近來美國有名的社交平台Facebook,在全球擁有廣大的使用者,因此要實現這樣的「小世界」,絕對是更加的容易了。在有約60億人口的社會上,說起來這真的很難令人相信,但事實就是這樣,誰也無法說出為什麼,這就是環境的自然運作。科學思維強調對不知的事物需細心求證,試圖找出合理的解釋,而當真的不知如何解釋時就該說不知。如上述,現今已經不可能有全知的人,我們均只是不同層級的無知,普遍而言,現存的科學理論基本上也全是假說,只是目前仍未被證明是錯的罷了。而有些人對自己的命運感到疑惑或不解時,往往會求助於所謂的算命師,排個紫微命盤、算算八字或是問塔羅牌等等,讓他人給予自己人生的指引,我總是認為紫微命盤、八字等等,都只是上述玄奇現象的另類應用吧。透過六度分隔理論及友人間特殊日子的關聯性等,從統計中排出個命中率80%的命盤不可能太困難吧!因此我不相信這類的方法能提昇我們的LQ。
我也無法理解為何要聽信一個完全不認識的人如算命師,甚至是你/妳尊敬的他人來決定你未來的人生。想想當你/妳聽信某人的建議,而結果把自己的人生搞砸,當初給你建議的人或許早已逃之夭夭,或者就算他/她願意,也無法幫你扛下一切的責任,最後還是自己一人必須勇敢面對後果。同理,除非能有絕對的能力可以預知未來或擔當起後果,不然我認為我們不應該對於他人的人生有太多的干涉,或硬要指使別人聽從你的指揮。這並不是不關心,而是尊重每個人獨立的人生,看著自己所愛或在意的人正做著或是打算去做見我們認為不妥的事情,出於好意給予適當的建議是應該的,但過分的干涉其實是不恰當的。你可以聆聽、可以感受,甚至給予建議,給予警告,但是有時過度的好意也可能變成一種負擔甚至是壓力,更嚴重的是,有時候的幫忙反而會弄巧成拙,但要是朋友真聽信你的建議,事情的演變卻出乎意料,人算總不如天算,事後出了什麼問題,我們如何代他承受呢?這朋友也可能會怪罪你當初的好意。在公事上,我總認為協助同事成功是最重要的工作。如果他/她成功,公司就會成功,我也會受惠,何樂而不為呢?協助他/她成功的同時,並不能要求他/她只聽從我的指示行動,而是相信他,支持他,讓他用他所選擇的方式,協助他達到他設想的預期效果,不然我不認為他會自認成功的。當生命中遇上困難時,除了算命之外,有些人則是將精神寄託在信仰上,祈禱祂們同在,然而回歸現實,也許有時候要渡過難關是需要有點運氣的。而有時讓事情自然的發展,不要急著去掌控其實也不見得不好,不一定總是要強迫自己去解決問題,因為萬物有其遵循的自然法則,混亂中仍會有自我組織的秩序,接受並讓事情順其自然的發生,不干涉其中,有時候不啻是另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另外一種人生的體會。當最不幸的事件果真發生,信眾求助天主教的教宗時,教宗卻回答「不要懼怕」,在聖經中重複最多次的經句也是「不要懼怕」。的確,當誰也無法使時間倒轉試圖改變已成事實的悲劇時,重點應該是「不要懼怕」,勇敢的面對,勇敢的承擔吧!精神領袖們也是凡人,只是他們所擁有的道德觀念與人生思維,受到眾人的推崇與敬仰,並不是說相信他們事情就可以得到解決,而是你心裡覺得與他們同在而感到心安。所以與其求助於算命師、上帝與神明,我認為倒不如相信自己,勇敢面對自己,掌控自己的人生,相信自己的決定,因為自己的人生終究還是要自己擔當,我覺得這才是最大的挑戰,而這也才是最真、最實在的LQ。
歐巴馬為了給他女兒一個更美好的明日而付之於行動,參選並成為美國第一位有非裔血統的總統。同樣的,我也希望能給我女兒一個更美好的明日,我希望能幫我女兒找到她自己並讓她能「不要懼怕」的活出她自己。因此,若能提昇全體社會的LQ,每個人相對的LQ也必會因而被提昇。而提昇全體社會的LQ,改善物質生活的水準是首要,因為改善後我們可以免於「英雄為五斗米折腰」;提高醫學技術與健保的體制也是應該的,因為我們才可免於害怕身體上的病痛而放棄追求自我的理想;保護環境減少天災人禍也是必要的,這樣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慘劇發生。但是,我想「不要懼怕」建立一個社會體制才是最主要的關鍵。脫離如1984書中所敘述的共產主義,以民有,民治,民享為基礎的民主社會體制是絕對必要,但僅有民主的社會仍是不足以確保每個人能「不要懼怕」,我想社會整體的包容度、眾人互信的成熟度等均必須有很大的提昇才能落實一個「不要懼怕」的文明。你我都生活在當今這多元的社會中,而這樣的大環境裡存在著許多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人種,不同的年齡層,和不同的性別等等,充滿了各式各樣、千奇百怪的人,大家的文化背景、思考模式與想法,都會因為這些因素有所不同,也因這些不同,創造出每一個人的獨特性。以思想來說,光是古代的中國,就有儒家、道家、墨家等各式的中心思想,他們各有所持,各有道理所在,正因為能有這麼多不同思想的存在,中國文化才得以深厚發展。所以,每個人在這世界上都是獨特的存在,就算透過DNA工程複製出第二位完全相同的複製人,其人格發展也會因為後天生長環境的影響而產生不同的LQ,更因為這樣,也會發展出一個完全不同的人生。不同的想法與作為是必然存在的,而民主的社會必須要學習去包容、呵護、培育、鼓勵多元化,更要尊重並捍衛每個人獨立自主的思想。當社會多元化層次越來越高的同時,所延伸的問題也會漸漸浮現,當一個社會所容納的文化思想越多元時,產生相容或排斥的現象則愈普遍。若是相容,則可能演變出更多采多姿的文化,但如果是互相排斥,就可能會有衝突、暴力事件產生。人總是較難容忍異己,所以當我們面對各種不同的思想與文化,或是彼此雙方不同的生活習慣等等時,只要是與自己有所不同,我們都應該秉持尊重和保護他人所擁有的權利與心念,而不是妨礙或是阻止他人,我們也不應該以自己個人一廂情願的認知而試圖去影響對方,因為我們想的事情不一定就是對的,事情很有可能因為我們的介入而變得更糟。你我或許不同意同性戀或墮胎,但我們必須學習去相信每個人的抉擇,如何尊重這些不同的LQ,可能是對自己LQ最大的考驗與挑戰。今日民主社會仍必須耕耘的地方,也是在我生命中體會較深的一個思維,就是學習 "agree to disagree"(同意所不同意的), "accept the unaccepted"(接納所不能接納的)。社會若越能包容多元的人事物,人們便可以擁有越多自由追求真正的自己,我相信社會就越會有所發展,而人們也因為社會能尊重獨特的個人,人類的文明會因此更幸福、快樂。我想也唯有這樣的文化才能降低每個人的懼怕及擔憂,讓每個人有機會活出自己。
我認為人要活出自己,真的是一件需要極大勇氣的事情,這需要能夠不在意周遭世俗的眼光,完完全全的將真實的自我展現出來的勇氣。現今的社會對於那些行為舉止或是思考模式與大眾不一樣的人,說實話還是有點難以接受,而這些「不一樣的人」也就很容易淪為異類的批評。也因為社會的環境和大眾的觀念等因素,為了不讓他人感受到自己的特立獨行,所以在長期的環境薰陶之下,我們也許是刻意的,也可能是不知不覺的,習慣將真實的自我隱藏在內心的深處,深怕一不小心就被發現自己竟然是如此的不同。而活出自己也需要有面對真實自我的勇氣,不論是良善的自我、有缺陷的自我、或甚至是有著黑暗面的自我。有些人總是一直逃避面對真實的自己,也許他在別人眼中明明能力就是較差的,但是他總是認為自己的能力是好的,只是沒有機會展現或是別人不懂欣賞而未發現他的好,在這種情況之下,要是他有一天突然認知到自己其實不是他所想的那樣,原本以為熟悉的人突然變為陌生,這對內心的衝擊是非常大的。也因為這樣,所以活出真我還真的需要一點異於常人的能力。Apple的執行長Steve Jobs在一次對史丹佛大學畢業生的演講中,曾經提到一則他聽過的格言:"If you live each day as if it was your last, someday you'll most certainly be right."(把每一天都當成生命中的最後一天,你就會輕鬆自在。)我覺得這句話真的可以說是解放自我的特效藥啊!如果真的都將每天當作是生命中的最後一天,那我們心中所背負的包袱也許就可以不那麼沉重,及時行樂,也因為是生命中最後一天,所以對於人生的看法與想法都將可以非常的豁達。在這樣的心情之下,有的人會選擇好好的玩樂一番,有的人則會選擇繼續將未完成的事情完成,或是選擇將原本想做而沒做的事情放手、放膽去實行,所以如果想要真正的活出自己,我想就是要有把每一天都當作生命中最後一天的想法吧!然而,這並不是一種容易達到的境界,在我心中一直有一則讓我引以為戒的故事。美國曾有位很頂尖的芭蕾舞者,是大家眼中的Top One,而她本身也強烈的好勝心,希望自己的技巧可以不斷的精進,但是就在她付出了許多努力之後,發現她始終無法突破自己,就此對自己失去信心,失去了原有的鬥志,落魄潦倒,最後淪為了酒吧中的脫衣舞孃。我覺得上帝對她開了一個很大的玩笑,原本可以有大好前程的人,卻因為一時的想不開,而讓自己的後半人生完全變了樣,我認為最大的原因就是她無法做她自己,因為環境帶給她的光采,使她必須背負大家對她的期望,所以她不得不一直去追求更高層次的技巧,當發現自己不管多麼努力皆無法達成目標時,才頓時發現人生沒有了任何意義,失去了重心,但是如果她能夠為自己而活,清楚明瞭自己是什麼,也許她的人生就會完全的不同。
LQ的評分必然與每個人終結一生的方式及一生自己所認為的成就習習相關。誠如我之前的文章所言,人生如戲(遊戲,Life as a GAME),我認為一個人的成就較類似打麻將,3分靠自己,7分是天注定的。每個人想成就的方向大有不同,有人想學毛澤東,「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有人則如Robert Forest的詩,"took the one (path)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選擇人跡較少的那條路,一切都因此而有了不同)。自己所認同的成就與眾人所認同的也可能大不同,有人自結一生,有人為他人而犧牲,有人因天災人禍而死,有人為他人所害,有人英年早逝,成就的方向與結果的差異及終結的方式實在差異太大,以致他人實在是無法客觀的據此去評定一個人的LQ。佛教主張人是可修行成佛的,達賴喇嘛也常談西藏密教中輪迴之謎,而Weiss在"Many Lives, Many Masters"中也提及它的可能性等,在不算短的人生中,有些人想成就大業,也幸運的有這機運,但有些人可能不是那麼幸運,因此我想最理想的社會應該是,"Everyone is Someone but No one is Anyone"(每位凡人均是位不平凡的人,而每位不平凡的人仍是位凡人)。
在這趟人生旅途中,必然會遭遇困難,遇到許多考驗需要做出困難的選擇,每一次的抉擇,都會影響我們的未來,在以滿懷希望以真善美為出發點做一個痛苦的決定後,滿心歡喜的期待豐碩的收穫。但正如Murphy's Law(墨菲定律)所預言,"Anything that can possibly go wrong, DOES!"(任何能出錯的事,都將出錯)。這世事似乎就是遵照這不成文的謬論運轉,好像只要時間夠久,所做的決定最後終究會發現是個錯誤,因此憂鬱、後悔變成必然的結果,我們再怎麼深思熟慮的抉擇,往往無法萬事盡如己意。然而,雖非出自本意,我們卻被逼著必須承擔這世事難料的後果時,我們會怨天尤人,更會畏懼再做抉擇,在這過程中,我曾認以為找到自己但確依然再度迷失。的確,面對未知但必需承擔其結果,實在有失絕對的公平性,但這就是人生。我仍記得年輕時偶然在海灘中睡著,當從夢中驚醒時夜已深,黑暗中只有滿天星光而周遭不見任何人影,當時恐怖驚慌的大聲吶喊卻無任何回聲,那是我第一次深感到,我必須獨自面對未知的一切勇敢的活下去,那也是我第一次仔細的數完那滿天的星。如何能在深解這道理後,當人生再遭遇困難、再面對考驗時相信自己,靠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困境是必然的過程,而在人生中能找到自己已非易事,要活出自己,特別是在懼怕中活出自己更是個課題。當然世事自有其運作的道理存在,尊重他人,順其自然發展,對於過程不過於強求或干涉,事情或許反而會依照你所想的,但不管怎麼決定,我們總是要面對自己的人生,不論最終是成功還是失敗,我們必須學習對於自己人生中發生的種種一切,坦然接受並且處之泰然,這一段心路過程,就會慢慢累積起個人的LQ,因此LQ的獲得可說是必須經歷一段跌跌撞撞的過程。人生走到最終,最重要的是要能夠面對自己,年老時回顧自己一生的作為,不論好壞、成就與否,對於自己的人生能夠真正的接受,沒有遺憾、埋怨或是任何批評人生的想法,能夠在身心靈上達到完全的安息,我認為這才是最有智慧的,這也就是我的LQ。"This is ME!", 這就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