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背景
《易徑玩樂實務技巧彙編》的主要目標讀者群是已有易徑玩樂初階參與經驗、或有興趣而未正式接受易徑玩樂培訓的人士。
出版的目的,是分享仁愛堂自2015年開始大力發展的一套針對認知障礙長者的創新服務模型「易徑玩樂」,一方面為本堂的知識資產進行系統式整理,提升機構內部同工提供優質服務的專業能力,為服務對象謀求更大的福祉;另一方面,為有興趣學習的業內同工提供參考,推廣易徑玩樂的應用,為社區內更多認知障礙長者及照顧者提供藥物以外的直接服務,協助他/她們提升生活質素。
2019年5月,我們出版了《易徑玩樂:認知障礙症長者小組遊戲干預模型實務手册》,內容主要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紹仁愛堂發展「易徑玩樂」的歷史,以及「仁愛堂 易徑玩樂:為認知障礙症長者及其家庭照顧者研發之創新服務模型計劃」的成果報告;第二部分介紹「易徑玩樂」的理論框架以及有關遊戲干預模型的學術討論;第三部分是仁愛堂應用「易徑玩樂」的實務經驗,包括:原則、技巧、案例及工具分享,也記錄了部分參與工作人員的個人心得分享。此實務手册以實體書方式面世,發行400本,很快便全部送出。
如有興趣索取《易徑玩樂:認知障礙症長者小組遊戲干預模型實務手册》電子版本,請讚好及追蹤「是病不是病」專頁,並於相關帖子及留言「#仁愛堂易徑玩樂」並TAG一位朋友,我們將PM給你,如有任何查詢,請電2655 5560或電郵到psd@yot.org.hk。
此彙編收錄的內容全部來自仁愛堂工作人員多年來實踐易徑玩樂的寶貴經驗。
自2015年開始,承蒙易徑玩樂(PID, Play Intervention For Dementia)始創人曾家達教授的大力支持,本堂成為香港首個易徑玩樂的發展基地,在此感謝曾教授及知行易徑(SSLD, Strategies And Skills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團隊一直以來給予本堂的支持,協助我們在認知障礙服務領域逐步建立專業特色。
截至2023年初,本堂轄下已有11個服務單位接受相關培訓,包括:4間長者鄰舍中心、3間長者社區照顧券中心 、1間長者地區中心 、1間長者日間護理中心 、1間安老院和1間小型社區中心,未來會在更多新服務單位進行培訓。
已接受培訓人數217人,其中102位是來自社區的熱心義工,115位職員中大部分是社工,也有其他職系的同工如護士、職業治療師、保健員、活動工作員、復康助理和個人照顧員等。曾因参加易徑玩樂小組而受益的長者接近1,000人。
彙編內的所有小組場境都是真實的,我們選取的錄影片段素材大部分是工作人員的優良實踐,但當然仍有不少改善空間。我們邀請曾接受易徑玩樂培訓的同工和義工擔當演員的角色,重演這些真實情境。除接受了大约30小時的現場培訓,部分義工的實踐時數超過100小時,有豐富的易徑玩樂小組參與經驗,不少義工更有專業背景如:醫護人員、教師、行政及管理人員等,部分義工亦曾有照顧認知障礙家人的經驗,加上他/她們本身大部分也是長者,因此更能演活認知障礙長者的角色。沒有他/她們的協助,此彙編肯定不能成事,在此特别鳴謝這群熱心義工的貢獻。
保護服務對象的個人私隱
由於彙編內的所有素材都是基於真實發生過的情境而編寫,為保障參與長者的個人私隱,我們把所有服務對象的真實姓名隱沒,並把部分個人特徵作適當修改,以確保長者身份不會被識別,而個案內容(包括案主的具體表現、個案中所遇挑戰及介入細節等)則盡量不作删改。在此我們也向服務對象及其家人致謝,同意錄影相關的安排,讓我們可以使用這些素材以令更多社會人士受益。
如何應用此手冊
在2019年出版的《易徑玩樂:認知障礙症長者小組遊戲干預模型實務手册》第三章,我們分享了一系列的帶領技巧供大家參考,而這本彙編則進一步就這個部分作深入探討,製作成〈策略與技巧分享篇〉,藉著重演真實小組情境促進大家的學習,內含影片,運用影像和文字進行解說和分析,協助觀眾/讀者學習有關的介入策略與微技巧。當中的情境是帶領認知障礙長者小組時常遇到的挑戰,我們抱著謙卑的態度與大家坦誠分享實踐經驗,相信縱有不足卻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策略與技巧分享篇〉內的影片全部是小組場景,這個部分亦分享了一些個案,從另外一個角度呈現曾參與易徑玩樂小組的長者的個人轉變,嘗試更立體地讓大家看到介入的果效。
〈遊戲玩法建議篇〉介紹了共104個遊戲,同樣是仁愛堂同工的實踐智慧。
讀者/觀眾可透過以下三個途徑進行搜索:
根據期望透過遊戲達致的功能而分類,包括:情緒宣洩、雙側協作、肌肉鍛鍊、手眼協調、判斷力鍛鍊等
根據期望回應的心理需要而分類,包括:能力感、自主感、安全感、關係建立、歸屬感、被理解等心理層次的需要
根據幾類易徑玩樂常用玩具去推介遊戲,包括:球類、敲擊樂器、輕膠棒、豆袋、仿真食材、咭牌等類別。
一個遊戲可能同時有多種功能,為免列舉太多以致令人難以聚焦,每段影片除突顯主功能外,其他功能最多只列4個,並按各功能所佔比重來排先後次序。
同樣,心理需要也以上述原則處理。
例如:
「雪花串燒」和「串串雪花」都是使用雪花片串在一起的遊戲,前者配合筷子製作串燒食品,後者則用繩子配合製作飾物,兩個活動的主要功能同樣都是「雙側協作」,而其他功能均包括「小肌肉運動」和「語言表達」,但在重要性方面便有不同的排列。
遊戲名稱:「雪花串燒」
主功能:
雙側協作
次功能:
1. 專注力
2. 小肌肉運動
3. 語言表達
4. 聯想
遊戲名稱:「串串雪花」
主功能:
雙側協作
次功能:
1. 小肌肉運動
2. 語言表達
3. 創意
4. 美感
那麼「串串雪花」是否完全沒有鍛鍊「專注力」和「聯想」的元素?
而「雪花串燒」又是否完全沒有涉及「創意」和「美感」的元素呢?
其實兩個遊戲都可以包括所有這些列出的元素,只是輕重之分,而且受制於篇幅,最後只選取比重排序的首4項。我們也期望藉著這樣的表達方法,與大家分享易徑玩樂的多項應變思維,鼓勵遊戲主持人因應立體的實務情境决定介入元素的適當比重,而非一成不變地按我們的遊戲設計來做。
為免讀者/觀眾產生混亂,「遊戲玩法建議」這部分以介紹遊戲帶領方法為焦點,至於如何協助身體有特别缺陷的長者(如:失聰、失語、失明、上肢或下肢殘疾等)則未有詳述。但我們也嘗試在部分場景中加入一位名叫「秀雲」的組員角色,她是一位沒有說話能力的長者,認知障礙處於初至中度,聽力較弱但大致仍能與人溝通。由於她不能說話,因此在一些需要語言表達的遊戲中會較難參與。面對這種處境,易徑玩樂工作人員會嘗試提供特别照顧,但同時亦會盡量淡化這特别之處,大原則是讓當事人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感到自在和有尊嚴。有興趣的讀者/觀眾可以在影片中自行發掘這些細節。
由於一段影片可能有多於一個學習重點,因此同一段影片有機會在不同的題目下重複出現,解說的重點則會有所不同。
為達致更佳的視覺效果和學習效益,我們建議大家盡量使用電腦進行閱讀本電子書。讀者在閱讀內文時,讀者可直接登入書內提供的連結以觀看相關的影片。
遊戲無固定形式
在易徑玩樂的國度裡,玩具只是一種工具或載體,遊戲過程中如何回應長者的心理需要、如何針對長者各方面的能力而作量身特製式的設計才是靈魂所在。沿此思路,易徑玩樂沒有固定的遊戲規則,也沒有固定玩法,主持人會視乎遊戲功能、加上運用現場小組資源而作變化。遊戲可以在沒有說明、沒有規則、沒有限制、沒有明顯預設程序的方式下產生,而且可以在自由、安全、鼓勵創意、自然的氛圍中進行。(可參閱:〈策略與技巧分享篇〉之「促進長者創造遊戲」)
玩具只是一種媒介,有時我們甚至可以不用任何玩具而玩得很高興,例如利用肢體律動、節奏、聲音、眼神等也可以變化出許多遊戲來。(可参閱:〈策略與技巧分享篇〉之「熱身遊戲」)
那麼為甚麽我們提供遊戲玩法建議呢?
〈遊戲玩法建議篇〉本意是只供具備易徑玩樂思維的朋友作為參考,方便大家在每節小組前做準備,因此背後假設使用者在進行這些活動時,必須同時配合易徑玩樂的心法。我們經常提醒工作人員在進行遊戲規劃時,首先考慮的應是「遊戲期望達致的功能是甚麽」而不是「今次用甚麽玩具」,有了清楚的目的,可以選擇的方法就很多了。玩甚麽不重要,怎樣依據易徑玩樂的思維去玩才是重要。
在〈遊戲玩法建議篇〉中,我們除了介紹該遊戲的基本玩法,還會介紹一些變化的玩法以鼓勵大家擴闊想像。而在某些情況下,伴隨著這些變化的出現,遊戲的功能亦可能會變得不一樣。
例如,在「 呵呵哈哈哈」遊戲中,主要目標功能是「情緒宣洩」, 主持人邀請組員自選呼氣時發出的聲音和節奏,鼓勵長者宣洩積壓的情緒。而在變奏版中,當主持人建議長者們把呼氣聲音改成一句祝福語,遊戲的主要目標功能便換成是「語言表達」 而不再是「情緒宣洩」了。
多項應變思維
此彙編的取材大部分能展示仁愛堂工作團隊的實踐智慧與成果,但不代表這些是唯一的或最好的做法。我們抱持「知行易徑」的「多項應變思維」(Multiple Contingencies Thinking),不期望有人會一成不變地重複我們的經驗,反而希望讀者能靈活地運用在這彙編中的信息或提示。
「多項應變思維」強調應變和彈性處理,並不鼓勵同工硬性或刻板式地跟從標準化的指引。我們的實務環境,包括服務對象的需要和處境等,都是經常在轉變中,因此實務原則和方法都必須靈活應用,按自己的實務環境和服務對象的情況來設計服務,並不斷修正。這樣才能對應到服務對象的需要。
這種思維也反映在活動過程中工作人員隨機應變的取態上。
倡議「認知障礙去病態化」的主張
易徑玩樂以曾家達教授創建的知行易徑介入模型( Strategies and Skills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System, SSLD) 為理論基礎,聚焦認知障礙長者的心理需要,透過遊戲干預促進長者的身、心、社等領域的復健。知行易徑同時強調社會大環境與個體之間的互動關係,主張不把認知障礙人士純粹視為病人,而是還有許多發展可能的人,認知障礙只是他/她的一部分特質,如能掌握有效的溝通技巧及了解其需要,長者仍可生活得很好。因此我們主張轉而積極發掘他/她們潛在的能力、資源和創意,以去病態化的新角度與他/她們相處,共同尋求藥物以外的出路,並致力為他/她們建設一個友善、無障礙的社會大環境,讓他/她們生活得更有尊嚴、有選擇和更有質素。
自2021年初開始,我們建設了名為是病不是病的Facebook 專頁和YouTube頻道,透過這兩個社交媒體平台,分享仁愛堂同工應用易徑玩樂的經驗和心得,包括把易徑玩樂的神髓應用到小組、節慶活動和個人服務上,並將這些寶貴的素材上載在是病不是病平台。此彙編亦收錄及重整了這些曾刊出的實踐經驗。
除了提供具備易徑玩樂元素的直接服務,透過平台分享的資訊,我們希望讓更多人掌握有效的方法與認知障礙長者相處,共同為長者創建更理想的生活環境。
我們更銳意倡議認知障礙去病態化的主張,未來更會積極在社區舉辦實體活動以推進社區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