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案一:擺脱焦慮和抑鬱的區婆婆
個案一:擺脱焦慮和抑鬱的區婆婆
區婆婆,72歲,中度認知障礙,患有焦慮症和抑鬱症多年,有服食精神科醫生處方的药物,是仁愛堂(元朗)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日間護理單位的個案,2018年10月開始接受中心服務。
婆婆初到中心時,表現退縮,不願意與人交往,對活動參與完全不感興趣,加上焦慮症令她對陌生環境嚴重缺乏安全感,最初一個月內全日需要家人陪伴在側,否則便不肯留下。工作人員為她進行能力評估,第一次評估得分為:MoCA (認知能力量表)3/30,GDS (抑鬱量表) 7/15。
經過觀察她的能力表現和心理需要分析,我們嘗試邀請她在加入中心一個半月後參加易徑玩樂小組,因應她的安全感、自主感和能力感等心理層次需要,在遊戲中讓她有自主的選擇和發揮,肯定她的能力,提升她的自尊感,同時促進她與其他長者的互動和交流。
經過大半年的介入,她逐漸從抗拒到日間中心、逐漸變為主動定時到中心接受服務。根據家人分享,在中心服務暫停的日子(如公眾假期),早上區婆婆會如常穿好衣服,然後主動問家人為什麽還未送她到中心「上課」,反映她很願意到中心參加活動。她在半年後第二次評估的得分為:MoCA 7/30 ,GDS 3/15,顯示在認知能力和情緒健康方面均有明顯進步。
在社工的鼓勵下,她更願意在中心內做義務工作,積極投入中心的活動,甚至願意嘗試不同的活動和崗位。例如在服務中心位處的地點、每逢星期四都有一隊婦女義工在社區內的市場回收賣剩的蔬菜,然後運回中心整理成可用食材以送贈有經濟需要的家庭,區婆婆非常願意擔當義工的角色,幫忙分派蔬菜(間中也會派福袋、麵包等回收食品) 。現在的她表現得開朗、有活力、喜歡與人互動,甚至樂意幫助別人,和其他長者在相處上已沒有什麼困難。據家人分享,她和家人相處的張力亦大大減低,因而亦減低了家人照顧的壓力,為此家人向我們表達謝意。
個案介入方法
需要分析
長者患有焦慮症和抑鬱症多年,缺少與外界接觸的機會,加上日間照顧中心無論在人、事、物等方面都全然陌生,她甚至懷疑家入是否打算把自己遺棄在這陌生的鬼地方,心裡安全感嚴重不足
長者在這缺乏安全感的地方,親密關係尤其重要
長者表現退縮,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去改變任何東西,反映能力感未能得到滿足
介入方向
加強長者的安全感,以及在環境中的掌控感
順應長者的親密關係需要,協助長者在新環境中建立信任關係,循序漸進地以中心照顧服務替代她對家人的依賴
製造機會,讓長者體驗自主感和能力感,逐步提高自信
介入重點
針對長者安全感和親密關係的需要,鼓勵最初時期由長者最信賴的家人全日陪伴在側 (當然要視乎家人能否安排) ,期間中心職員以主動、友善而輕鬆的態度嘗試跟長者慢慢建立關係,每次交談很短,盡量避免令長者覺得有過多的關注而產生壓力
最初幾天,按長者的意願只安排長者留在中心半天,之後逐漸將時間延長
一週後,至親家人的陪伴角色逐漸由家傭嘗試取代
兩週後,家傭也藉詞要到市場買菜而逐漸減少陪伴長者的時間
長者留在中心期間,職員邀請她参加集體活動如做運動、做手工、進餐等,但如果長者不願意,職員不會勉強,並告知歡迎她隨時加入
一個半月後,中心開展易徑玩樂小組,邀請長者参與。最初長者表現不大願意,職員表示不勉強她,並建議家人陪她在活動室門外先看看,有興趣的話可以隨時加入
在小組第一節,她沒有加入,但站在門外觀看了十多分鐘
小組第二節,職員友善地讓她選擇在門外觀看或進内参與,她仍表示不想参與。活動開始了約10分鐘後,職員再次邀請她入內,她终於同意,成功引入她的参與
以上幾點主要在回應長者的安全感的需要,並透過選擇,讓長者體驗自主和被尊重。
長者平日在中心甚少說話,但據初步評估,長者的語言表達能力應該仍是不錯的,只是她不願意表達,或許也是因為不想別人注意到自己。針對長者在自主感方面的需要,工作人員在遊戲開始時不會第一個邀請她以避免突顯她的位置,但當觀察到她開始投入時,工作人員便嘗試邀請她以語言表達自己,例如請她介紹自己的名字,或詢問她對遊戲怎樣發展下去的一些想法。
在小組過程中,工作人員在設計和帶領遊戲時,針對長者在能力感方面作岀介入,工作人員觀察到她在反應速度、理解能力、四肢活動能力等方面都保持得比較好,便在這些方面讓她多發揮,並在她成功做到時,立即加以讚賞和鼓勵,甚至在小組中期開始邀請她做一點帶領的角色。在小組第5節尾段時,工作人員邀請她站起來以敲擊大鼓帶領小組的節奏,鼓聲愈敲愈有勁,她的臉上首次展現了含蓄的笑容。
策略及技巧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