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知行易徑始創人
曾家達教授
今年是易徑玩樂研發十週年,回想起首節易徑玩樂是在2013年5月8日在加拿大多倫多頤康中心舉行的。隨後於2014年,在區結蓮同工向仁愛堂的同事介紹下得到機構同工、管理團隊、服務使用者、義工、研究人員與及社區人士的廣泛支持,易徑玩樂這個項目賴以在不同的服務單位開花結果。在過去這差不多十年的實踐中,區結蓮同工和仁愛堂的同事不單通過積極應用和學習掌握了易徑玩樂的基本理論、實務原則和具體的干預方法及技巧,亦在過程中不斷對應種種問題和挑戰,從而積累了豐富的實務經驗和智慧。此外,仁愛堂同仁亦本着開放交流和互相學習的態度,努力不懈地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團隊們展開積極的互動,亦為香港其他對易徑玩樂感興趣的機構和團隊提供專業培訓和顧問,對於易徑玩樂的推廣,作出了極大的貢獻。
易徑玩樂以實務為本研發 (PBRD – Practice-Base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的方式進行。其中,實務為本的研發重點在於由實務出發,以各持份者的需要為依歸,通過有系統的實踐和試驗,建設成可以對應實務要求的干預模式,它代表了一種具兼容性的知識生產過程,非完全由學者或研究員主導,而是主動邀請各持份者的積極參與。由此在過程中,服務使用者的需要、處境、特性和力量是我們的核心考慮。前線服務員工、義務工作員或義工、服務使用者的親人和重要他者,則是知識生產過程中的關鍵夥伴,而非被動的知識應用者。他們的參與,包括他們分享的體驗和心得、反饋、演繹和調整等,都被視為有價值的觀點。這種知識生產方式讓各持份者在平等和互相尊重的情境下合作,能有效減低象牙塔式自我本位研究脫軌的風險,促進知識生產和應用的整合,並縮短研究和實務活動兩者間的距離。
在過去十年間,易徑玩樂在加拿大、香港和台灣等地多個長者服務機構中廣為研發和應用。團隊在實踐中,吸收了許多珍貴的經驗和心得,並有效啟發團隊在原來的知行易徑理論基礎上,納入了這些實務智慧,從而更有效地回應服務對象的需要、處境、特性和力量,在活動中得到最大可能的益處。團隊在易徑玩樂活動中處理過不少具有挑戰性的情況,包括長者們起初拒絕參與或不感興趣、表現出固執、霸道、甚至具攻擊性的行為、感到焦躁、不安或抑鬱、低能量、幻覺等。易徑玩樂的參加者也包括有特殊需要的長者,例如同時具認知、視覺和聽覺障礙的長者。團隊量身設計了對應他們的需要和情況的干預項目,效果令人鼓舞。
團隊以實務為本,努力探討有效的原則和方法,在統一標準及照顧個體特性和差異性間掌握平衡。團隊的研發結合了定量和定性程序,由仔細的臨床觀察、紀錄、分析、活動後回顧等到系統紀錄、評估以致隨機對照實驗,並融入人文關懷的視角,涉獵到主體性、人格性、親密關係、心靈及、藝術和美學等領域。研發團隊也在不同的平台發表了報告和分享了經驗,包括實務手冊、學術論文、實務報告、視屏和網課等。團隊最近更獲得加拿大公共衛生局的資助,開發一個認知障礙的網上信息樞紐。及此,團隊對下一階段的研發十分樂觀。與此同時,團隊亦展開了積極的外展和建立合作聯繫,先在多倫多大學內部奠定跨學科合作的基礎,同時聯繫加拿大本國及國外其他大學、研究中心和服務單位,探討進一步合作和研發的機會。
通過實務,團隊感受到長者認知障礙並不單是醫學或一系列相關的神經系統疾病,而是當代人類社會的一個重要的集體挑戰。除了身心健康外,亦直接影響到自我、人際關係、生活品質、社會角色和職能。團隊預計隨著人口老齡化,活在有認知障礙情況中的個人和家庭將在中短期內增加,可見對應方案具一定逼切性。易徑玩樂只是小部分,希望團隊的實務經驗、人力培養和動員、態度、取向、研發方法,可以在現階段發展中作出微小的貢獻,給生活在認知障礙狀況中的人群多一個選擇,滿足他們的需要,繼而改善生活質量。
仁愛堂同仁以電子書形式出版《易徑玩樂實務技巧彙編》,乃現今研發階段一個最合適而且令人鼓舞的總結。這本書結合了實務經驗、干預原則與方法、理論建設及系統研發,而編寫過程讓相關持份者都有機會參與,作出寶貴的貢獻。從知識生產的角度下,它兼具不同定位和角度,建基於直接實務的場景中,對應認知障礙在實際生活中的挑戰,緊貼照顧者和服務人員的生活,整理出具有高度適切性的實務原則和方法,並羅列有利於理解、學習和應用的案例和實務資源。對於投入直接實務和照顧者而言,相信是極有價值的參考材料。在知行易徑系統的整體發展角度下,數位化是當代知識動員和知識轉移的自然趨勢,團隊在過去幾年間,積極地製作數位和在線資源,包括視頻、博客、網站、信息樞紐、網課和慕課(MOOC)、社交媒體平台及其他媒介,《易徑玩樂實務技巧彙編》電子書的出版,正好無縫地配合了這個發展方向。
最後,感謝在過去十年間曾經參與過易徑玩樂研發的同工、同學、義工、參加者、家人和親友、以及服務機構和社區中各方以林林總總不同形式支持我們的人士。大家慷慨的投入和支持,才是讓易徑玩樂成功的關鍵。特別鳴謝仁愛堂全體同仁,在香港發揮先導作用,為易徑玩樂奠定良好的實務和研發基礎。希望未來繼續以實務為本,不斷改良和創新,為生活在認知障礙中的人群提供更多更適切的服務選擇。
曾家達
長久以來,各地文化都不約而同地視長壽為一種福氣,中國人更會祝福長者「壽比南山」,與天地同壽。
隨著醫學進步和社會發展,人類的壽命大幅延長,但同時許多與年齡相關的健康議題亦伴隨而至,當中包括白內障、關節炎、糖尿病及「認知障礙」等,而「認知障礙」更被視為無解的難題,令人不禁懷疑長壽是否一種福氣。正當各地專家均努力研找各種預防及治療方案時,研究發現長者學懂如何促進健康及積極與疾病同行恰是構成其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石;而怎樣提升長者的生活質素及幸福感亦成為當代社會工作者的其中使命和挑戰。
若說「幸福」建基於「健康」的話,世界衛生組織早於2015年便推出了「健康老齡化」政策,倡導身心社靈的綜合健康概念,協助長者發展、優化及發揮「內在能力」,使有能力做他們重視的事情。同年,仁愛堂亦引入了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曾家達教授的「易徑玩樂」非藥物介入手法,以行動研究方式,提供實證為本的理論框架、實務指引及培訓程序,為有「認知障礙」的長者提供服務。與「健康老齡化」政策類同,「易徑玩樂」強調人的整全性,認為人的需要包括能力感、自主感、安全感、歸屬感等不會因為「認知障礙」而消失,例如不能辨認親人不代表他們不渴望親情和關係;語言能力退化不代表他們放棄溝通;學習能力衰退不代表他們喪失好奇心和創造力。在充分認識長者的內在需要和這癥狀對長者帶來的限制下,「易徑玩樂」協助長者按各自的需要、處境及特性,發掘和提升自身能力,讓他們在活動以外亦能滿足日常生活上的不同內在需要,從而獲得幸福感。
如果認同「認知障礙」長者亦如常人般具備「能力」和自我超越的可能性,我們應當尊重他們的生活自主權,讓他們自行「選擇」及決定如何使用擁有的「能力」。在這信念下,「易徑玩樂」的活動特色是強調以多元化手法和工具去配合不同長者的獨特需要,更在每一個活動細節中建構「選擇」,讓長者主動地實踐自主自能,而非被動地接受協助。「仁愛堂易徑玩樂實務技巧𢑥篇」收錄了仁愛堂工作人員多年來實踐「易徑玩樂」的經驗,這不單標誌著仁愛堂在應對認知障礙發展服務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更是對所有關心認知障礙的人士的一份重要參考資料,故此誠意邀請大家細心閱讀和靈活施行,並慷慨給予意見。最後,特別感謝曾經參與仁愛堂「易徑玩樂」小組的長者及家人;與及參與彙編製作的仁愛堂同工、義工、外間人士和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