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徑玩樂簡介
SSLD是Strategies and Skills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的縮寫,中文翻譯為「知行易徑」,原意是策略和技巧的學習與發展,理論奠立與實踐始於2005年,2015年正式在加拿大、香港、和中國內地完成專利註册。它是一套應用面極廣的學習系統,由現任教於多倫多大學的曾家達教授開發,專業應用領域包括社會工作,心理治療,輔導,醫學,護理,企業管理,機構發展,和人力資源管理等。
SSLD主旨是讓人通過學習和發展新的策略與技巧來處理生活及人際關係,從而能更有效地滿足個人需要,達成生活目標,改善生活品質。曾家達教授是國際知名的學者,除在大學教授SSLD課程,更活躍於網絡世界,現時曾教授在多倫多大學舉辦的缐上課程(Coursera) “ The Arts and Science of Relationships: Understanding Human Needs” ,來自全球不同國籍的註册學生人數已超過150,000,詳情可在網上搜索 “SSLD” 。
2013年,曾教授在加拿大最大的華人安老院頤康中心試驗把SSLD應用於協助認知障礙長者改善情緒健康與認知能力,發展成「易徑玩樂:長者遊戲介入模型」 (SSLD Play Intervention for Dementia,簡稱SSLD-PID) 。
易徑玩樂在仁愛堂的實踐
自2015年開始,仁愛堂社會服務科推動創新模式「易徑玩樂長者遊戲介入小組」,協助認知障礙長者改善生活能力及情緒健康,在業界成功建立專業形象。近期更嘗試協助前缐工作人員把易徑玩樂的元素融入個案和活動中,讓長者的身、心復健變成日常照顧服務的一部分。由2015年至今,受益長者人數接近1,000。
易徑玩樂介紹 影片連結:
2020年初新冠疫情嚴重影響服務,長者不能到日間中心接受服務,在缺乏有益感官刺激的情況下,長者在身體機能和認知能力方面均明顯衰退。我們推出創新活動「疫要玩樂」,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將易徑玩樂的原則結合玩具外借服務,鼓勵認知障礙長者家人把玩具借回家與長者進行遊戲,協助長者進行復健。「疫要玩樂」影片連結:
跟認知障礙長者進行遊戲易徑玩樂的原則
原則的應用
易徑玩樂小組工作成果
職員培訓
2015年仁愛堂正式引入此介入模型並成功完成在地化的歷程,至今已為接近110名不同職系、職級的職員提供基本培訓,人員來自11個服務單位,包括:
1間日間照顧中心、3間照顧券中心、1間護理安老院、4間長者鄰舍中心和2間仁愛堂自資的小型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受訓人員以社工為主,也有護士、職業治療師、復康助理、保健員和活動工作員等不同職系人員。
現時上述大部分單位均在社區內定期舉辦易徑玩樂小組,並獲得服務對象(包括長者及其家人) 廣泛好評。最近我們更為站在照顧最前缐的個人照顧員提供培訓,灌输易徑玩樂的基本概念以取得他們的後勤支援。
義工培訓
已接受培訓義工接近100人,他們大部分是熱心的退休人士,有些本身也是照顧者,當中不乏來自不同背景的專業人士。現時八成義工仍在活躍地協助易徑玩樂小組的推行。除小組之外,義工参與的工作還有:充當演員協助制作教材影片,在職員培訓活動中充當演員協助参加者學習微技巧,最近更協助中心推行有易徑玩樂元素的節日活動。
如有興趣了解受訓人員對易徑玩樂實踐的體會和心得,可登入以下影片連結:
易徑玩樂培訓學員心得分享 - 職員篇
易徑玩樂培訓學員心得分享 - 義工篇
融入中心日常照顧服務的易徑玩樂
除應用易徑玩樂於小組領域,2020年開始本堂更協助各日間照顧中心將易徑玩樂融入日常復健活動,並讓易徑玩樂在推行時有更佳的環境配套。藉著中國傳統節日,本堂專業服務發展顧問(認可易徑玩樂培訓師)結合日間照顧中心活動進行工作人員培訓,讓復健工作變成日常生活一部分。實踐成果令人鼓舞,也得到不少長者家人的讚賞。
這計劃進一步突顯仁愛堂認知障礙長者服務的專業及創新元素。現時此模式正在本堂屬下其他長者服務單位複製。
詳見章節–易徑玩樂在活動中的應用
倡議「認知障礙去病態化」的新角度
自2021年1月開始,我們開設了兩個名為「是病不是病」的社交媒體平台。
開設「是病不是病」Facebook專頁及Youtube頻道的目的,是倡議「認知障礙去病態化」的新角度,從以往社會大眾聚焦在長者逐漸喪失的能力,轉而聚焦在他/她們還可以做些什麽;我們主張不把長者純粹看成是病人,而是還有許多發展可能的人,認知障礙只是他/她的一部分特質,如能掌握有效的溝通技巧及了解其需要,長者仍可生活得很好。同時,透過平台分享的資訊,我們希望讓更多人掌握有效的方法與認知障礙長者相處,共同為長者創建更理想的生活環境。Facebook專頁設有「實踐技巧」、「價值觀小故事」、「易徑玩樂」及「仁愛堂認知障礙服務巡禮」等主題,而YouTube頻道則集中分享「實踐部份」的自製短片或授權短片。
自開設這兩個平台至今(15/1/2021 – 22/5/2023) ,可統計的接觸觀眾人次已超過200,000。
透過缐上平台的努力推動,我們經常收到非常鼓舞性的回應,多個關注認知障礙長者福祉的團體/機構/社交媒體(如:「656好幫搜」、「大银照顧者大大聲」、「佛門網」、「我家有個大BB」等)都經常轉載我們的帖子和影片,反映我們的理念得到認可。加上個人Facebook網絡上的分享,接觸觀眾人數則難以統計。
在現時活躍關注認知障礙議題的機構和團體當中,工作定位大致分四類:最大的一類聚焦在醫療專業知識,促進公眾對認知障礙的了解,以醫療的角度為主導;第二類聚焦關注照顧者的福祉,多屬照顧者的自助及互助組織;第三類是大學的研究工作,聚焦評估工具的有效性,也有聚焦社會政策的倡議;而「是病不是病」平台則屬第四類,聚焦倡導「去病態化」的新視角,同時輔以影片系列,介紹與認知障礙長者有效溝通的微技巧,為「去病態化」的主張賦予實質的載體,同時突顯社工在心理層面介入的專業特色。四類團體各有自己的清晰定位,在社會上形成互相補足、互相配合的良好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