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陰身
既然說到已故的親人
那麼今天就說一下
--中陰身--這個名詞
...........................................................................
一個人往生後到下一世投胎之前的期間內,我們稱之為「中陰身」。中陰身是一個概稱,簡單說,就是此生完成至來生開始,這中間的一個過渡期,因處六道外的冥界狀況,故稱之為「中陰」。
中有,又稱作中陰、中蘊、中有身、中陰身,佛教術語,意指生命在死亡之後,到下一期生命開始之前的中間存在狀態。類似於一般所說的靈魂、鬼魂、魂魄、元神、細微身等,但佛教對此獨有微妙見解,有自己的理論解說,不承認一般「永恆靈魂」的說法。
............................................................................
南傳佛教沒有--中陰身--的說法
北傳佛教才有--中陰身--的說法
..............................................................................
中陰身是鬼嗎?
從民間習俗的角度來看, 中陰身也算是廣義的鬼,但卻不屬於佛教中所說的鬼道,也不屬於六道中的任何一者。
.................................................................................
中陰身時間有多久?
所謂中陰身,乃是有情眾生,當生的這個生命結束--死了,還沒有投胎之前,這中間的生命活動現象叫做中陰身,最快(指投胎)六個小時,最慢四十九天。
..............................................................................
其實修行淨業功德完成的人
壽終就直升極樂世界去了
善業很重的人、壽終就直接升天了
惡業很重的人、壽終就直接下地獄去了
上面這三種人、可能就沒有所謂的中陰身了
................................................................................
一般中國的說法:
--中陰身--大約為7至-49日。
............................................................................
宣化上人開示:
我們人死後叫中陰身,就是第八識。第八識在沒有做人,也沒有做鬼、做神的時候,叫中陰身。若誠心念佛,等我們一死了,中陰身投到蓮華裏邊去,蓮華就開了;一開,就現出一個人來。
信眾問:﹝1﹞中陰身在小乘佛法中,是馬上投生的,但大乘經典說,要經過七天至四十九天才能投生?
﹝2﹞人從哪裡來?怎麼有這麼多人?
宣化上人:﹝1﹞中陰身經歷多長的時間,都是不一定的。有的經幾個大劫,都不一定投生的,有的立刻投生。
﹝2﹞人死了不是都可以再做人;有的做雞、狗等畜生。一切眾生分為胎、卵、濕、化,根據業報性類,互相東跑西跑。就如同人忽然到比利時,又忽然由比利時到中國,這都是沒有一定的,知道這些事情,對修行上並沒有一定的幫助。
....................................................................................
什麼是八識:包括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加上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
【八識】--出《宗鏡錄》
一、眼識。謂眼以色為緣,而生眼識。眼識依根而生,眼根因識能見,而能見者,是名眼識。
二、耳識。謂耳以聲為緣,而生耳識。耳識依根而生,耳根因識能聽,而能聽者,是名耳識。
三、鼻識。謂鼻以香為緣,而生鼻識。鼻識依根而生,鼻根因識能嗅,而能嗅者,是名鼻識。
四、舌識。謂舌以味為緣,而生舌識。舌識依根而生,舌根因識能嘗,而能嘗者,是名舌識。
五、身識。謂身以觸為緣,而生身識。身識依根,而生身根,因識能覺,而能覺者,是名身識。
六、意識。謂意以法為緣,而生意識。意識依根,而生意根,因識而能分別,以能分別前五根所緣色等五塵境界,是名意識。(五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也。五塵者,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也。)
七、末那識。梵語末那,華言意,亦名相續。識,又名分別識。此識本無定體,即第八識之染分,依第八識自證分而生,緣第八識見分,而執為我;為第六識之主執,轉第六識所緣善惡之境,而為染淨,皆由此識也。前第六識名意識,今此識亦名意者,謂第六識,依根而得名。此識當體而立。號第六識,雖能分別五塵好惡,而由此識傳送相續執取也。(依根者,根即意根也。當體者,即分別之體也。)
八、阿賴耶識。梵語阿賴耶,華言藏識。以其無法不含,無事不攝故也。此識染淨同源,生滅和合,而具有四分,如摩尼珠,體本清淨。又如明鏡,能含萬像。若以染分言之,無明依之而起,結業由之而生,具足煩惱塵勞,變現根身世界,即前七種識境皆是也。若以淨體言之,即本覺心源,離念清淨,在聖不增,在凡不減也。
.............................................................................
a:就中陰身而言:
我個人比較認同宣化上人的說法。
.............................................................................................................
分享:八識的功能
前六識中的眼、耳、鼻、舌、身識是依五根,接觸色、聲、香、味、觸塵後,結合第六識──意識,認識了外界的青、黃、赤、白、香、臭、冷、熱、軟、硬等。在這六識裡,第六識是主導。換言之,第六識與前五識關係非常密切,因為前五識僅有了境功能,它們能接收經感官所對應的外物,卻不作判別的角色,看只是看到,聽只是聽到,需要有第六識的介入才能分別外境的美醜、香臭、細滑等。
譬如我們聽經聞法是因耳識的作用,但理解佛法,法流入心,則要靠第六識的幫忙。反之,意識是不需要前五識而可以獨立活動的,這種情形稱之為「獨頭意識」,獨頭意識發生的當下和外境是沒有直接關係的,如作夢、禪定境界、白日夢等都是在沒有牽涉前五識的狀況下產生的。所以我們的意念就像瀑流般,不管是醒著或睡時,都沒有停止的時刻。
前六識的了別功能相當明顯,它們不斷向外攀緣,與外境交涉後,產生善、惡和無記三種性質,有苦受、樂受和捨受(即不苦不樂受)三種覺受。對這六識的性質有所認識後,增長善念便是刻不容緩的修行,因為善念能引領我們向善,往上提升,成聖成佛;惡念會導致我們煩惱叢生,無法出離生死苦輪。
至於第七末那識,它忠心的執守著第八阿賴耶識,以第八識為中心去,審察思量所有的事物,並將前六識所造作的一切善惡毫無保留的傳達給第八識。第七識恆常追隨著第八識,以為第八識是永遠不變的我,它的這種特質也就是「我執」的源頭。所以佛門「打禪七」、「打佛七」之「打七」,雖是以七日為一期的修持,重要的是在於打去第七末那識的我執,讓它不再執著第八識為我。
第八識本身沒有判別的能力,它不斷接收由前七識傳來的善惡種子,像倉庫一樣儲存著這些種子。所言「種子」,其實即是所謂的「習氣」,它可以經由薰習而產生變化,所以說「以聞思修,入三摩地」,或說「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都是在說明藉由善法的薰習,能讓我們身心轉染為淨。
種子,從種子到成熟結果,它的外形和內在都會產生變異。如蘋果從一顆種子到結成芳香甜美的蘋果一樣,它的類性也會不同,就像河流的淡水流到海裡,就變成鹹水;它的成熟也有不同的時間,如不同的穀物有不同的成熟時間。從種子到結果雖然不會有「種瓜得豆」的錯亂,但由於種子的這些變異性,因此在不同的因緣條件配合下,結果也會千差萬別,甘苦不同,例如同樣的種子,因陽光、空氣、水、土壤、養分的不同,收穫的成果品質便會有所差別。也就是說,有因就有果,雖是不變的真理,但我們累世所儲存下來的善惡種子,可以經由修行、行善等方式改變,從而改變命運的結果。
.....................................................................................
a:八識的功能、大致上了解一下
知道概念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