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海童軍的發展

THE DEVELOPMENT OF HONG KONG SEA SCOUT

1924年之海童軍團 Sea Scout Troop in 1924

1929年之海童軍團 Sea Scout Troop in 1929

海童軍在香港已有百年歷史,早於1913年,香港第一旅(聖約瑟書院)已組織海童軍,隸屬英艦勝利號(H.M.S.Triumph)。可惜翌年歐戰爆發,在缺乏支援與資源下,難以維持和發展,故不得不暫停活動。1921年,在歐戰時曾任海軍牧師的新任香港總監華德利牧師,在香港推行「夏日海童軍」之試驗活動,鼓勵童軍積極參與水上活動。這個計劃由每旅派出四名成員加入,並以童軍小隊形式進行活動與訓練。由於參加者反應良好,在解決缺乏領袖等問題後,香港首個海童軍團在1923年10月正式註冊成立,海童軍團團長由華德利牧師兼任。當時的海童軍人數雖然不多,大約只有十多人,但因來自不同旅故有一定之基本童軍經驗,加上華德利牧師與駐港英海軍關係良好,得到不少支援發展至1925年,海童軍團已裝備了兩艘單桅西式帆船、一艘可用槳或上帆操作之單桅活動艇(經常裝上富本地特式的中式帆)及一艘配備馬達的機動船用作支援船。活動範圍除了在港內更遠至新界西貢、大埔、吐露港及大鵬灣吉澳等地。海童軍團由1923至1941年近二十年間有很好的發展,不單多次贏取全港威爾斯太子錦標賽,更有超過20名海童軍考獲京童軍章(King's Scout Badge)。在海上活動方面,因擁有自己的船隊,故可常作長途的海上旅程。



Sea Scouting was first introduced to Hong Kong in 1914 but the formation of the first Sea Scout Troop was not until 1923. There was only one Sea Scout Group before WWII and up to 1950. F. H. J. Dahl, the Travelling Commissioner from Britain paid a visit to Hong Kong during his Southeast Asia trip in early 1951. After his visit, he presented a brief report to British headquarters with useful advice. He was surprised that "only one Sea Scout Group for a place like Hong Kong with all the facilities available. Hong Kong should encourage the formation of more Sea Scout Groups”. Thus a couple of Sea Scout Groups were formed in the following years.


1951年英巡迴總監杜爾來港視察,在其簡潔的報告中提到「這確實令人感到驚奇」因香港在資源、環境皆足夠和理想的情況下卻只得一團海童軍。他認為香港童軍總會應鼓勵組織更多海童軍團。1954年英聯邦童軍總領袖羅華林勳爵訪港時,接受由海童軍組成的「侍梯隊」(Side Party) 在皇后碼頭歡迎登岸。1955年,首次「全港海童子軍賽船會」(Colony Sea Scout Regatta) 在赤柱舉行。1957年,以吉列島香港遊艇會為基地的香港第四海童軍旅,因領袖問題無奈地結束,然而在港九新界,甚至遠至離島的長洲,卻組織了不少新的海童旅。



During the visit of Lord Rowallan in 1954, a Side Party of six was chosen from all Sea Scout Troop and Groups being performed duty in Queen’s Pier to welcome the Chief Scout of British Commonwealth and Empire. More Sea Scout Groups were formed in the 1960s and for Sea Scouts Commissioner was also appointed. Sea Scout Board and Pulling Boat Committee were established later to promote Sea Scouting. Port Commissioner was appointed as liaison officer with Deep Sea Scouts and Deep Sea Rovers from the Royal Navy or Merchant Navy.

1950年代的香港第一海童軍海童軍旅

1st Hong Kong Sea Scout Group in 1950s

當時海童軍領袖不單需要有相關的航海資歷,每個旅還要求擁有自己的船艇,但海童軍的發展仍異常迅速,為當時發展蓬勃的航運業提供不少人材,更有在遠洋輪船服務的船員加入成為深海童軍。香港是地區航運樞紐,總會除委任海童軍總監專責統籌、處理全港的海童軍活動與訓練,更設有港口總監,專門接待從各地而來的海軍和海員中之童軍成員,特別是來自皇家海軍和商船隊中的深海童軍和深海樂行童軍。海童軍亦與駐港之皇家海軍保持良好及密切的關係,在訓練與活動上得到不少協助,海童軍亦常有機會到訪港軍艦參觀。

 


Pulling Boat was the major Sea Scout training craft during the 1950s and 1960s. Sea Scouts obtained lifeboats from the Royal Navy or Ocean Liners to convey to Pulling Boats for training purposes. Hong Kong was a major ship breaking centre in the 1950s and 1960s. Many young people chose seamen as their career in the 1960s. Sea Scouts were popular not only the unique uniform but also the opportunities for related career.

童軍標準艇

SCOUT STANDARD BOAT

可作帆船使用的20呎童軍標準艇

A 20ft sea scout cutter with sails and it is also known as scout standard boat in Hong Kong

前言

從18世紀的救生艇(Life Boat, Cutter之一)演變成划船(Pulling Boat),及後發展為今天的標準艇(Standard Boat)。早期由海軍使用,經過兩個多世紀之轉變,到今日成為童軍主要海上活動訓練工具,已差不多成為童軍專屬的海上活動。

 


歷史

標準艇原本是海軍用作救生及駁艇之用,自貝登堡胞兄華靈頓(Warington)發起推動海童軍運動後,引入用作日常訓練之用,當時一般稱為划船(Pulling或簡單只稱Boat,因可用漿划亦可使用帆)。香港在1923年成立首個海童軍團後,一般使用遠洋輪船退役之「救生艇」作訓練之用,強調海上求生技能及團隊合作精神。到1969年籌建大潭海上活動中心,自紐西蘭引入木製的海童軍訓練艇(Sea Scout Cutter),成為日後香港海童軍訓練之標準艇藍本。大約在2002年,總會海上活動組正式把訓練艇易名為標準艇,又因童軍較多使用而稱為「童軍標準艇」。這並不表示該艇是童軍專用的海上訓練工具,其他機構或青少年制服團隊也有使用,不過以童軍較廣泛使用於基本海上訓練。

現況

「童軍標準艇」分20和17英呎兩種,前者多作長途訓練或旅程之用;後者主要用作基本練習或初級訓練。目前總會合共有22艘標準艇,當中18艘是17呎艇:白沙灣譚華正海上活動中心有六艘、大美督海上活動中心三艘和大潭童軍中心九艘。另外白沙灣譚華正海上活動中心亦備有四艘20呎標準艇,供長途的海上旅程之用。除了傳統木製艇外,十多年前得到時任青少年活動委員會主席李逢樂資助,自行製作了三艘玻璃纖維標準艇,較木製「標準艇」更輕巧耐用、方便建造和維修。


 

訓練

本港自1969年轉入新制以來,標準艇成為海上活動訓練的基礎。供童軍支部成員考取的海上活動訓練章,即艇工、副舵手和舵手章,就是以划艇和「童軍標準艇」為藍本。從徽章的設計,便可以清楚看到,划艇訓練是海童軍之基本訓練的原本構思。第一級的艇工章為四天課程,學習基本划船技巧,包括聽口令及單人操作小艇等技術,最後一課是評核。副舵手章是第二級,除學習操作標準艇划行、起帆航行、泊船技巧及速度控制外,還須學習理論課,如基本海圖閱讀、氣象知識及國際航行守則等。課程需五天全日訓練,還要進行一次兩日一夜的海上旅程,將所學到的實踐出來。在累積一定航海時數及擔任初級班的助教後,便合資格報讀教練課程。至於「標準艇」的最高級別訓練是舵手章,部分內容與二級船主執照考試內容相同,當完成課程和考核後,學員應有能力指導標準艇航行。

海童軍領袖、海童軍、深資海童軍及海童軍女領袖

Sea scout leader, Sea scout, Venture sea scout and female Sea scout leader

海童軍划船訓練 Sea scouts pulling boat training

昔日之海童軍/ 海上活動訓練章:  

Sea Scout training badges in the past:

艇工章(1970年代)

Nylon Boatman badge

(1970s)

海童軍錨章(1960年代)

Sea Scouts Anchor badge

(1960s)

海員章(1950年代)

Felt Seaman badge

(1950s)

在白沙灣潭華正海上活動中心附近練習的

童軍標準艇

Pulling boat practice near Pak Sha Wan T.W.C. Sea Activity Centre

展望

 近年青少年活動署之「標準艇訓練綱要」曾經多次修改,至今已由三級發展至五級訓練。以往只教授划船技巧,訓練成員成為舵手,現在加入海事常識和船主訓練等理論。訓練由純技術性轉為多樣性之「船藝」,因此必須改革課程結構和加强質素,加入更多二級船主及二級輪機執照內容,提供更全面之海事訓練。訓練署亦向成年領袖推廣「船藝」訓練,直接提升領袖對海上活動訓練之認識及體驗,關注水上安全,同時加強領袖對帶領團員參與海上活動的信心,支援各海上活動中心的前線工作。

 


本文主要根據《香港童軍月刊》第302期訪問陳孟麟君的文章及參考一些英國的海童軍手冊,如:Scout Boating(The Scout Assn.1993)、Sea Scouting and Seamanship for Boys等書寫成,純粹以介紹海童軍歷史的角度,並不代表海童軍或海上活動組的標準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