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生命的第九年,生理、心理和認知開始產生顯著的轉變,就在這個時候,孩子的生理、心理、認知都產生很顯著的改變。他們的體格更加寬闊,軀幹和四肢也更加強健了。
對大部分的孩子來說,自我醒覺很重要的一步在這一年發生。他們開始區別自己與周遭人物、分辨內在和外在世界,不再像以前有著與世界合一感,他們開始以新眼光看待世界,這兩種對立的情緒使孩子感到混淆和不安。隨著主觀意識增強,孩子也發展了客觀的感受。主觀的內在經驗和客觀的外在世界實體在孩子的心中爭吵。問題、懷疑、孤獨和了解批評的趨向,突顯在孩子心理景象中。
為了幫助孩子順利的入世並度過九歲之變的階段,Steiner為華德福教育在三年級的課程設計與目標上都圍繞在孩子的發展需要上,他提供了創世紀、舊約聖經的故事,內容是分離後會有好的結果,來幫助孩子建立內在的安全感。帶著孩子的情感生命去感受聖人在人類社會中的掙扎,以及如何從掙扎中昇華。此外,也透過建築、農耕等課程,幫助孩子瞭解人並不是獨自的生活著,而是需要互助與合作的,在這些實務活動中,使孩子認同自己在團體中的角色,並經驗集體感。透過認真完成一件工作產生成就感與自我價值感。
在語文課我們安排關於分離的故事,而分離的最後會是好的結果,這樣的內容能幫助孩子度過九歲危機的轉折,此階段孩子的處境就如同亞當和夏娃吃了智慧果後,知道了善惡,逐漸變得有自我意識,開始感受到世界的真實,而感到恐懼和挑剔,聖經故事中的上帝便是他們所依靠的「權威」,故事中善惡分明,其中的律法與導引,撫慰孩子內在的不安全感。
舊約聖經的創世紀裡描述了世界從混沌到天地萬物的創造,亞當與夏娃脫離了伊甸園後不再有所依靠,獨自靠著雙手、雙腳在土地上工作,這些故事都與三年級的身心發展特質有很多相似之處,回應著9歲孩子的內在渴望。講述舊約聖經並非出於宗教目的,而是當中描述的人在成長過程中所面臨的各種挑戰,示範了其中的英雄所擁有的能力—聆聽並且遵循內在指引的能力。
在一二年級,節奏式數數、二十以內加減運算、背誦乘法表以及簡單心算都做了充分的練習,這些練習產生的能力會幫助孩子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情境。三年級開始,隨著孩子對周遭環境的意識增加,在農耕、建築及其他事情上,需要學習不同的測量單位,不再像一二年級那樣,點數具體的實物了,孩子們可以透過學習各種測量方法,解決在生活中更多的問題。數學成為一個應用性的工具,幫助孩子處理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在引入測量單位之前,孩子會先使用自己的身體進行測量,從中感知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測量方法,每個人對世界的感知都是獨立的,接著再引入公制單位。因應孩子九歲之變的樣貌,在主課程中會安排農耕與建築的課程,讓孩子更有意識地理解到外在世界與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從實際生活的應用,過渡到抽象數字的計算。
被逐出伊甸園的亞當和夏娃失去了依靠,必須自食其力在世界上生活著,這個狀態與三年級孩子的身心狀態很相似,因自我意識的覺醒,感受分離與孤獨的不安,因此,在這個階段讓孩子憑藉身體的力量工作,使孩子感受自己擁有生存與創造的能力能夠帶給孩子穩定與成就感,減緩孩子面對分離時的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