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一早到校在做什麼呢?】
孩子們一早到校在做什麼呢? 活動內容👉影片連結
完成日常的農務後(澆水、拔草、鬆土…),便開始一天的晨圈運動了!一年級的孩子朝氣有活力地跟著哥哥姐姐們一起慢跑、跳跳繩,小小的身軀潛藏著令人驚訝的意志力,沿途開心地和師長們問早。二、三年級繞著校園從馬車跑開始,彼此陪伴,透過大家的力量一起前進,最後再量力自我挑戰,從秋學季開學每天600公尺慢慢累積,到現在孩子們每天都能跑1500公尺了!四到六年級則是每週三天校外2.5公里的慢跑,另外兩天留在校內玩空間球,練習在團體中感受自己與他人的空間。
10週的時間,孩子們身體有了些許變化,有的孩子變得結實了,也有的孩子長出美麗的肌肉線條,姿態也開闊了些,一天比一天更有力量。看著孩子們一早汗流浹背、氣色紅潤地進到教室,開始一天的學習,讓規律有節奏的意志成為思想和情感的基礎。
【彩蝶班注音符號主課程】
二年級下學期孩子們開始學習抽象的注音符號,為了使符號與生活產生更多連結,參考了<<巴用歷險記>>作為故事發展的主軸,改寫成以彰化地區為故事背景的<<巴布歷險記>>。在故事中孩子們一起認識了台灣中部的地理特色及動植物,跟著巴布從濁水溪出發,來到南彰化地區,認識舊溪州、北斗、二林、芳苑的人文風情和特色,為四年級的地方探究埋下伏筆。
二年級的學習目標是以圖像的方式認識37個注音符號,三年級則繼續拼讀、拼寫。孩子們以圖像的方式認識注音符號,例如:ㄉ的形狀像刀子、ㄑ的形狀像旗子等,透過故事、唸謠及圖畫的方式幫助具體運思期的孩子找到符號、聲音與圖像間的連結。除了以圖像想像抽象的符號,將注音符號的原型寫入故事中,帶著孩子們認識字源,例如:ㄅ取自「包」之古字及其聲、ㄓ取自「之」之古字及其聲、ㄊ取自胎兒(倒「子」)之古字等,並在故事中編寫入許多與該聲符(或韻符)相關的字詞,例如:巴布的背包裡裝了:包子、杯子、被子、餅乾、炭筆、蘿蔔等,並將故事內容編寫成符號的唸謠,像是:
八歲巴布背背包,
幫忙爸爸拔蘿蔔。
聽完故事,孩子們練習找出故事中該聲符(或韻符)的字,並在這些韻謠中練習辨音。輕鳥族與巨象族的故事,連結聲符與韻符的關係;調號小精靈的故事幫助孩子感受調號的變化;長腳ㄨㄛ與短腳ㄛ等故事歸納語音流變過程中容易出現拼寫混淆的狀況。每個符號的圖像故事串出巴布一路的歷險,有著愛與勇氣、也有著悲傷和欣喜,主角巴布在田鼠友誼的支持中,度過了一次又一次的難關,就像二年級的孩子開始意識到的二元性挑戰。
聽完故事,我們一起走過巴布經過的渡船頭、七星橋及以北斗七星斗魁所命名的四座橋,這幾座平時走路上學時再熟悉不過的橋,孩子們明亮的雙眼四處張望著,問著:老師~巴布的小船到底藏在哪裡啊?未來我們也將有機會沿著東螺溪(舊濁水溪)再去走一走、看一看故事中巴布和小田鼠曾走過的地方、經歷的各種風情。
【忍冬班度量衡長度主課程紀錄】
第一次接觸非點數的計算,孩子們兩兩一組討論了生活中有哪些事物是無法點數的,並合力將想到的答案紀錄在紙上,孩子們討論出不能點數的事物大致有:挪亞方舟有多大?灰塵有多少?海水有多少?天空有多大?鯨魚有多大?大象有多重?地有多深?光有多少?火有多熱?風有多大?山有多高?雲有多大?鹽有多少?時間有多少?味道有多臭?愛有多少?痛有多痛?原來生活中還有那麼多無法點數,但仍能測量的事物-度(長度)、量(容量)、衡(重量)。
正式介紹公制單位前,希望讓孩子們對於長度的估算是有感知的,我們從身體的測量出發,一起到河濱公園測量秋學季聖經故事中提及的挪亞方舟到底有多大。出發前孩子們試著想像並說說看三百肘長、五十肘寬、三十肘高方舟的樣子。一路慢跑到每天走路上學會經過的天璣橋(紅橋),大家接力用肘長一個接著一個測量出挪亞方舟的寬度(大約是天璣橋的長度),接著又合力量出了三百肘長。完成後,孩子們回頭一望,不禁驚嘆:「哇!挪亞方舟好大啊!」至於船身的高度,孩子們望著五十肘長的橋猜想著三十肘高的長度會有多少,有的孩子猜測像公園裡的大樹那麼高,有的孩子猜測約有旁邊建築三層樓那麼高,也有孩子用手肘量著老師的身高,算著一個倩瑜老師有5肘高,那挪亞方舟就有6個倩瑜老師那麼高了,誇張地喊著高到天空上去了!
回到教室後,我們回顧了測量方法及結果,討論可能影響測量結果的變因:每個人的手肘長度不一,可能會有手肘沒有對齊或是測量時越走越歪斜…於是我們再次思考該如何測量方舟的高度。大家一起排出班上最短至最長的手肘,最後發展出將手肘放在地上能較準確比較的方法。孩子們由短至長排成一列後發現:手肘的長度也和身高差不多。找出班上最長的手肘後,大家一起討論如何用該位同學的手來測量,為了不讓工作都落在一位同學身上,孩子們想出了一個辦法-找出教室中和手肘等長的物品—工作本,再用工作本排出30本工作本的長度。排出教室時,幾位熱心的孩子喊著不介意弄髒,願意犧牲自己的工作本讓大家使用,就這樣完成了任務。
不過問題又來了,地上的長度很難想像出高度,那該如何解決呢?孩子們七嘴八舌討論著,想出了一個辦法來—用繩子量出高度後再請班上的爬樹高手爬到樹上去垂放,以測量高度。就這樣大家約定好再找一天到公園爬樹,來看看挪亞方舟到底有多高。
後來的課程測量完諾亞方舟的長寬高後,我們認識了古代用身體來測量的單位,像是埃及的腕尺;英制單位等,孩子們運用身體和各種物品來測量,從中了解到不同地區單位不同的限制後,最後認識了公制單位和學習單位換算。
為了培養孩子們對公制單位的量感,我們做了許多實際的測量,例如:測量家人朋友和自己的腳長;教室、書桌、書櫃、工作本的長寬高度;老師和同學的身高等。孩子們用15公分的尺量出一公尺紙尺後,尋找校園中約等於一公尺的物品,也用一公尺的紙尺估算一公里的長度,並測量同學們立定跳、三次跳和助跑跳的距離。充足的實際體驗後,我們回到了基礎的測量計算上,也學習運用這些概念解決生活中的情境問題。
【老鷹班秋季課程】
升上四年級的第一個主課開始講述北歐神話,四年級的孩子們會越來越意識到自己的個體性,北歐神話中的故事中正好反映孩子們內在正經歷的過程:故事中人們都滿懷著冒險的意識與勇氣,並透過他們自己正在成長中的自我力量去面對和克服生命的更迭變化。四年級開始試著讓孩子們自己產出工作本的內容,老師在黑板上只寫下關鍵字,讓孩子們自己嘗試著寫下工作本內容,最後再一起彙整出全班共同的版本。孩子們開始慢慢累積書寫量,以及基本的修辭技巧。北歐神話的故事孩子們都十分的有興趣,工作本也漸漸的呈現出有自我風格的繪本故事樣貌,這一年裡我們也會慢慢的再繼續完成孩子們的北歐神話巨作。
第二個主課是數學的四則運算,這個主課配合著孩子們的進度,再次複習了加減乘除的意義,四則運算的基本概念,也帶入了周長及面積的計算,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們熟練長乘法及長除法的計算方式。從一年級開始就一直陪伴我們的數字王國精靈-阿卡跟米多粒當然也沒缺席的繼續陪著我們一起探索數學的樂趣。
第三個主課程是地方探究,這次的地方探究我們先認識了方位,接著從學校旁邊的渡船頭開始,介紹了北斗的發展史。這次的北斗地方探究,除了在教室中講北斗的故事之外,我們也用步行的方式,一起走過北斗兩百年來的發展足跡,孩子們也赫然發現這純樸的北斗小鎮,原來還藏著好多精彩的故事。課程也安排了冬學季的單車挑戰,也是這次地方探究的延伸,孩子們都非常期待且努力練習著。
最後是冬學季的單車挑戰,經過一段時間的體力練習,老鷹班的小老鷹們長大了,他們展開單車挑戰,順著地方探究主課中的東螺溪從北斗一路騎到了鹿港,寒冷的天氣下天公送來一份小禮物,讓孩子們多了一項挑戰,在陰雨和寒風中平安抵達目的地。 隔天下午,老鷹班的孩子們騎著單車回到基石!學校的學弟妹們引頸期盼著老鷹們,最後全校一起歡呼喝采老鷹班的平安歸來。感謝這兩天隨行家長們的陪伴與守護,基石就像一個大家庭一樣溫暖。
💐單車挑戰第一天 👉影片連結
🌺單車挑戰第二天 👉影片連結
☘️老鷹班平安歸來 👉影片連結
【彩鷸班植物課】
在經歷了四年級與動物世界心靈共振的主課後,五年級的孩子將開啟一段探索植物王國的旅程。植物學的學習需要孩子更加細緻的觀察能力,並透過豐富的想像力來理解那些無法直接看到的部分。
在植物研究的過程中,引導孩子探討四大元素──風、火、水、土──在植物成長中的作用,並結合植物各部位(根、莖、葉、花、果)的特性,讓他們初步了解植物的演化進程,包括菌類、地衣、藻類、苔蘚、蕨類、裸子植物到被子植物的發展階段。此外,孩子們也會透過觀察和描畫的練習,認識葉片與花朵的多樣形態。
課程中,孩子學習如何以客觀的態度進行觀察,並用藝術的方式呈現他們的所見與所感。帶著孩子穿梭於校園的每個角落,發掘植物王國的千變萬化,大自然是最珍貴的教科書,而孩子的有意識感官正是學習的最佳工具。
【彩鷸班戲劇演出】北歐神話《伊登的金蘋果》
彩鷸班的部分孩子從四年級下學期開始,參加了郁心老師帶領的合唱團,並有機會與台中藝術家兒童合唱團一同學習與演出。在此次兒童劇的準備過程中,郁心老師在原劇本(倩瑜老師編劇)的基礎上加入了更完整的音樂曲目,讓整體呈現更具豐富性與層次感。2025年的第一天,孩子們在台中國家歌劇院的小劇場成功完成了演出,有了一次深刻的回憶。
同樣的劇本與曲目,彩鷸班也在冬學季的最後一天,於校內舉行了一場演出,邀請學弟學妹和家長們共同欣賞。這場校內演出特別之處在於,孩子們親自製作道具、自行伴奏,並透過團體討論設計舞台呈現方式,讓未參與合唱團的孩子也能融入其中,共同參與這場屬於班級的合作演出。
戲劇的學習對五六年級的孩子帶來了豐富的滋養。在過程中,他們不僅要面對內心的抗拒與不安,也需深入理解故事角色的性格、語氣和動作。從最初的生澀、羞怯、手足無措,到最終站上舞台時的自信與從容,每一步的點滴累積,都是孩子們成長過程中珍貴的養分。
【食農烹飪料理課】
活動內容👉影片連結
低年級孩子們在校園的小菜圃裡種了九層塔和羅勒,經過孩子們每天細心照顧,每一株都長出青翠茂密的綠葉,從菜園到餐桌,我們的食農料理課程就這樣開始嘍!孩子們的小手一葉一葉採下的羅勒、清洗、切碎,再搭配手工搓揉的麵糰,一道道健康美味又天然的料理,透過孩子們有意志的雙手完成了!
連續幾週課程,我們做了「九層塔煎餅」、「羅勒花捲饅頭」、「青醬義大利麵」,有些孩子原本不喜歡九層塔,在製作過程中,慢慢喜歡這自然的香氣,在孩子滿足的笑容裡展露無遺!他們都迫不及待的想要帶回家與家人分享,自己親手做的料理!
三年級的學年計畫中,孩子們會一起在校過夜。在那之前孩子們練習著準備早餐、晚餐的料理,期許孩子們從洗米、蒸飯、洗菜、切菜、烹煮、調味、收拾都能學習自主,並與同學合作,目標是在校露營那天全交給孩子們料理。
孩子們運用數學主課-度量衡(容量)所學,測量洗米內外鍋的水量、調味的醬油量一點也不馬虎,仔細用心地完成每一個步驟。親手種的萵苣、豆芽、蔥總是特別美味,簡單的家常菜滿足著孩子的胃和心。
【員林獅子盃路跑】
原本只是四年級的孩子報名了「獅子盃路跑」,最後基石大家庭的兄弟姐妹們也相約一起參加,彼此陪伴。秋學季每天規律的晨跑練習,發現孩子們在過程中逐漸長出力量,穩定有節奏的步伐、平順的呼吸。有孩子喊著明年還要再報名一次,也有孩子開心地覺得路跑比平時的練習還要輕鬆,看來在意志的鍛鍊中,孩子們也長出了熱情和信心!基石像是一個大家庭,無論跑得快或慢,都有認真有愛的家長陪伴著彼此的孩子,有陪跑的家長、也有後勤補充物資奮力加油的夥伴,看著孩子們踏著穩健的步伐在溫暖的社群中成長,深深感謝與感動。
【小森林音樂會】
【每月一山】
【冬慶活動前準備】
【製作蜂蠟蠟燭】
活動內容👉影片連結
每次做蠟燭前,行政老師總是細心地準備、一層層地過濾蜂蠟,老師和家長們也一起佈置場地,希望能帶給孩子們平靜、敬虔的感受。
各班級為彼此伴奏,為學弟妹們創造寧靜的氛圍。在笛聲中,步伐逐漸放緩、呼吸逐漸平穩,內心也跟著手中逐漸成型的蠟燭安定下來。
小小的燭光在黑暗中閃爍,象徵著人類的愛在困境中仍然延續不滅,互相輝映和給予溫暖。
【親師戲劇排練】
從11月中開始,每週二親師們秘密進行著戲劇的排練,希望延續著過去的傳統,在冬季慶典中為孩子們演一齣戲劇,今年特別感謝賢寧醫師的支持,為我們改寫了一齣台語版的戲劇,一起來猜猜看我們在演什麼呢?
【冬慶活動】
【冬慶台語戲劇《三個免驚》】
在冬天白晝短黑夜漫長的時刻,微弱的光與溫暖並非消失殆盡,而是在眾人的守護中持續燃燒,直到下一個春季來臨。在這個特別的時刻裡,我們講述聖嬰誕生的故事,帶著希望與對人類的愛點亮黑暗。戲劇的演出方式帶來的質地與講述故事不同,是由一群人凝聚創造而出。
藉由成人的揣摩讓孩子們感受故事的神聖性。在孩子們面前演戲時總有一種魔力,當孩子們看見家長或老師站在舞台上,以一種不同於以往的姿態詮釋著不同性格的角色,成人示範著彈性與突破,與角色間的合作、和諧,示範著親師們的緊密連結。
親師合作的台語戲劇,溫馨又可愛。感謝平日忙碌於工作與生活中的爸媽仍抽空撥出時間相聚為孩子籌備這齣戲劇,舞台上大家發揮極致,成為孩子們的典範也滋養著孩子們的心靈。
【冬至螺旋】
活動內容👉影片連結
在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這一天,是我們回到內在的特別時刻,我們的心魂也最接近靈性世界,藉由螺旋讓習慣向外的孩子們有了回到內在的體驗。冬季的大天使加百列幫助我們聽見我們內心的聲音,走螺旋時帶著過去的回顧走入螺旋,回顧這一年當中發生的種種事件對於生命的意義,帶著點燃的燭光,支持著我們在黑暗中,依舊能保持希望,即使是微弱僅存的小小光芒,我們仍小心護持著。
走出螺旋的路上,帶著對來年的期待和展望,路透中點點微光也為同行的夥伴點亮,凝聚這些小小的力量,我們也能成為一道光,溫暖支持鼓勵彼此,走向我們要去的地方。冬慶螺旋象徵著即使在深冬(冬至)最寒冷、黑暗的時刻,仍有一絲溫暖光亮存在著,有可能是在我們心中,也有可能在你我的關懷互動中。
【冬學季結業式團拜】
【新年快樂】
全校一起佈置校園,迎接新年的到來,孩子們剪窗花、掛上新年新希望,祝福新的一年家家戶戶闔家平安、健康喜樂。
基石之下泉不絕
忍冬鳶尾彩蝶醉
彩鷸老鷹振翅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