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點本《水滸傳》批語如何涉及故事人物

佐高春音 / 日本大阪大學人文學研究科專任講師

摘要

出版文化蓬勃發展的明清時期,通俗小說帶有批語和圈點的所謂「評點本」大受歡迎。四大奇書之一《水滸傳》也不例外,除了其現存版本中最早刊行的嘉靖本以及被視爲保持初期版本面貌的石渠閣補刻本(原本已佚)以外,大部分的《水滸傳》版本都帶有評點,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可以說是以下三本:一是現存最完整的早期刊本,亦是現存帶有評點的《水滸傳》版本中最早刊行的容與堂本(全100回);二是以百回本為基礎,增添了征田虎、王慶故事的百二十回本(全120回);三是明末清初著名文人金聖歎以百二十回本爲底本加以改編,並附加了大量評點的金聖歎本(全70回)。

迄今爲止,金聖歎本批語已成爲中國古代小說理論研究的一個熱點。從黃霖在《明清小說研究》上刊登的《近百年來的金聖歎研究——以〈水滸〉評點為中心》等文章中,我們可以窺見這一豐富的研究動態。然而,金聖歎本之前各種版本的批語尚未得到充分關注。同時,《水滸傳》各版本中的批語具有哪些特點、各版本之間發生了哪些變遷等問題,仍有待進一步的探討。本文以容與堂本、百二十回本、金聖歎本批語爲考察對象,特別關注各批語「如何涉及故事人物」這一點,試圖重新釐清《水滸傳》批語中的一些特點與其變遷。

 

關鍵詞:《水滸傳》、評點本、批語、人物描寫、小説敘述


一部偽 / 續書的形成:民國初年百新本《老殘遊記下編》的製作

許暉林 / 香港中文大學副教授

摘要

劉鶚的《老殘遊記》初編二十回於1906年在報刊上完整發表後,引起了極大的迴響。除了不同出版社相繼刊印初編單行本,同時也出現了多種續書。1916年上海百新公司出版精校批註本的《老殘遊記》上下二編。該版本上編為劉鶚原著的初編,下編則是百新公司借劉鶚之名所續的續書。近年學者開始注意百新本對於《老殘遊記》在民國初年的傳播的重要性。本文的目的是藉由百新公司這一出版項目的個案研究,勾勒出民國初年商業出版與國族認同建構之間關係的一個側面。不同於過去相關研究以該書本身的序言以及內容為主要分析對象,本文將百新公司的宣傳及銷售廣告納入考察的重點。本文探討百新公司如何利用廣告宣傳和引入時事來打造小說的「預言書」的形象。百新公司在百新本《老殘遊記下編》的製作和出版中不僅關注商業利益,更巧妙地將商業利益、政治表態、國族情感以及對神秘主題的渴望融合在一起。

 

關鍵詞:《老殘遊記》、百新公司、續書、廣告、預言


《漢字音の系統》(1909)中的漢字音研究法

曾若涵 / 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摘要

後藤朝太郎《漢字音の系統》初版於1909年,書中的許多論述基礎建立於其1907年之畢業論文《支那古韻ktp的沿革和由來》,其中西方語言學理論又是後藤於1906-1907年翻譯Max Müller《言語學》的過程中奠基而來。後藤於《漢字音の系統》中,提出從聲音出發的系統化漢字整理法,此乃折衷中西研究方法而來的心得。《漢字音の系統》如何將西方語音學、方言比較、歷史比較等方法,與文字學上的諧聲偏旁、出土文獻進行對照與整合?此即本文關注的焦點。

《漢字音の系統》中透過對漢字的分析、以及對音符(諧聲偏旁)的整理與分類,提出關於日本漢字音的「音韻十則」,反映出後藤對漢字音之歷史音變的看法。「音韻十則」也能夠作為整個東亞漢字音研究方法的參照。總上,後藤於《漢字音の系統》(1909)中所揭示的漢字音研究法,不僅具有近現代漢字音學方法論上的討論價值,也能夠作為中西語言方法論交流的歷史註腳。

 

關鍵詞:《漢字音の系統》、後藤朝太郎、研究方法、諧聲音變、漢字學



十九世紀西方活字印刷術對中日兩國紙張製造的影響:以紙張無損微觀分析為切入口

徐小潔 / 日本東洋文庫研究員

摘要

十九世紀西方傳教士在亞洲各地設置活字印刷所,發明了各種中文、日文金屬活字。至十九世紀中葉,尤以位於上海的美華書館為最,日本最初的和英辭典《和英語林集成》(1867)也是在美華書館印刷而成。同一時期,日本因為「蘭學」「洋學」學習者的增加,也開始積極引進西方印刷設備發展活字印刷,由此產生了被稱為「長崎本」、「出島本」的洋學書籍。為了適應新時代的印刷技術,中日兩國都急需改進傳統造紙方法,面臨造紙業的轉折點。本報告利用高精度數碼顯微鏡對這一時期中日兩國的活字印刷書籍的紙張進行無損分析,通過比較紙張的異同以及對相關文獻的調查,以「紙張」這一元素為基礎,分析比較中日兩國十九世紀引進西方活字印刷術時對各自紙張製造的影響以及在這個轉折點上中日之間關於印刷、造紙技術的交流。

 

關鍵詞:紙張、無損分析、美華書館、長崎、傳教士印刷



跨越國界的禮物:吸毒石──以朝鮮、中國、西方文獻中的吸毒石記錄爲中心

金敏鎬 / 韓國翰林大學中國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摘要

西方傳教士向訪問北京的朝鮮燕行使贈送了吸毒石。吸毒石最初從印度等南亞地區傳播到西方,再經西方傳教士之手傳播到中國、朝鮮和日本。本文介紹《吸毒石原有用法》等西方人撰寫的有關吸毒石的文獻,並介紹《本草綱目拾遺》等中國文獻中有關吸毒石的記載,進行了比較。本文還整理朝鮮時期燕行錄中的與吸毒石有關的內容,並介紹提及吸毒石的朝鮮文獻,以說明吸毒石在朝鮮使用等情況。此外,介紹吸毒石在現代日本和印度還在銷售和使用的情況。

 

關鍵詞: 朝鮮、越南、北京、燕行、燕行錄


從「殖民」到「公民」:梁啟超的「南洋」經歷、華僑想像與建言

許德發 / 馬來西亞蘇丹依德里斯教育大學中文學程高級講師

摘要

晚清以來,來自華南閩粵二地的華人大量移植南洋,形成了一個最大的海外華僑社群。隨著地理知識之提升、出洋考察之普遍、領事使者之外派以及知識人出遊與流亡,「南洋」以及僑居此地的華人進入中國知識界的視野,其中包括作為中國近代重要思想家、流亡日本的梁啟超。梁啓超在1899年逗留日本時期撰寫的〈論中國人種之將來〉一文中認為,中國人「富於自治之力」,在論及「有冒險獨立之性質」時,亦提及「南洋英屬、荷屬諸島為中國人最初發見者十居五六」。1905年,他在〈中國殖民八大偉人傳〉中,從中國民族精神建構的角度進一步論述了華人在海外的拓殖,而此「八大偉人」實無一不來自南洋,這形成了他自身從中國本位與「新民說」角度出發的「南洋」與華僑之視野與理念。然而,到了1919年歐遊途經馬來亞時,梁啟超似乎對南洋尤其是馬來亞與華僑之立場有頗大轉變,他轉而勉勵華僑提升政治與建國參與,呼籲他們思考自身的在地前途。實際上,梁啟超並不比康有為或孫中山與「南洋」有更深遠與直接的關聯,後二者皆曾多次流亡與逗留「南洋」,對「南洋」與華人有更具體的經驗與接觸。因此值得我們叩問的是,梁啟超的「南洋」視野淵源何自?他的「南洋」實際經驗如何?其「南洋」華僑之視野或轉變是建立在怎樣的理念與思想之上?簡言之,本文嘗試追溯梁啟超的南洋經驗,並試圖梳理其「南洋」與華僑知識與理念之實際內涵與建構,以揭示其「南洋華僑」的想像、知識與理念之局限與啟示性,尤其是指出其理念之於馬來亞華人「政治參與」的思想系譜之相關聯。

 

關鍵詞:南洋視野、南洋經驗、華僑、殖民、公民、自治



休說我南工界進,最傷心是越人圖:越南阮朝啟定皇帝在現代文明與殖民處境下的「御駕如西」之旅

羅景文 / 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摘要

越南阮朝啟定皇帝(Khải Định1885-1925)曾於1922年受邀前往法國參加馬賽殖民博覽會(展期為1922415-1115日),並遊歷法國巴黎等地,這是越南歷史上第一次皇帝出訪歐美,意義特殊。啟定曾在凱旋門、尚隆賽馬場、巴黎歌劇院、法國地理學會、羅浮宮、凡爾賽宮、拉法葉百貨公司留下足跡,也曾登上艾菲爾鐵塔、登臨凡爾登古戰場,並參觀各式機械廠。啟定不斷在歷史性的、現代性的、政治性的、娛樂性的,以及科技性的巴黎城中往來穿梭,在時間與空間的移形換位、重疊交錯中感受各項刺激。然而,此行並非僅有遊歷目的,法越雙方其實各有盤算。我們可以透過相關資料,觀察啟定等人在西方知識權力架構、文明象徵與殖民處境下,不同層次的體驗與態度,以及有別於官方宣傳的啟定形象,進一步思考當越南在被納入現化代世界圖景時,他們的自我認同與家國想像。

 

關鍵詞:啟定、殖民處境、現代文明、法國巴黎、御駕如西



本網站圖源:〔清〕焦秉貞繪《耕織圖》 / 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