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文人畫家倪元璐的石交圖研究

申正秀 / 韓國學中央研究院副教授

摘要

倪元璐是明末文人藝術家,此前學界對他的書法作品多有研究,但他的《石交圖》也與明末流行的石癖、石譜和畫譜的刊印等當時的各種文化脈絡相連,具有重要意義。石交,最初用來比喻文人間的友誼如磐石般恒久不變。倪元璐畫石的時候,也注意利用石頭的物性从視覺上展現石交的意義。 收藏在普林斯頓大學博物館的畫冊《倪鴻寶石交圖》正是其典型代表。倪元璐的《石交圖》反映了明末流行的萬物起源於元氣並相互關聯的世界觀。也可以說打破了人與非人的界限。

 

關鍵詞:倪元璐、《石交圖》、精神機制、石癖、物質文化



明末清初黃媛介《為月人沈夫人畫冊》的文圖轉譯與近世意涵

毛文芳 / 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摘要

明末清初江南才女黃媛介獲囑繪製《為月人沈夫人畫冊》右字幅、左畫幅共有「著書」、「味象」、「翻經」、「繡佛」……等十頁,以極簡的敘事框架表述十項具有結構性意義的活動。前六頁是畫家為像主臞禪而作,言沈顥日課六種;後五頁則為像主沈夫人而作,為月人日課五種,第六頁為男女雙像。〈畫冊〉合而觀之,或可視為明末文人清課之一隅,描摹文人夫妻日常悅樂的生活面相。本文以江南才女黃媛介傳世的珍稀畫像冊頁為考察對象,考閱題識與圖畫之有機關連,並納入像主與畫家的群體認同,為並置的文圖進行轉譯。除《畫冊》的結構與形制意涵外,作為職業女畫家的黃媛介,其藝文生產途徑、美學繫聯、禪悅之風、日常表述與遺民的壓抑性情感結構,均標幟著高度的近世意涵。筆者將掘探才女黃媛介如何將家族、網絡、社群、時代多股線絡鍛造成堅韌的紐帶,運用才華構織情感、智性、宗教、性別等多重人文的經緯線,如何憑藉詩畫技藝綰合人情、接引時代、編輯知識、締結範式,試將媛介《畫冊》置於明清「視覺史料庫」與畫像文本發展史尋求指標性定位,尋繹其對歷來表述傳統的承接與新變,關注於知識生產與思潮軌轍的相應關係,為近世意象與文化轉型試作印證與詮解。

 

關鍵詞:明末清初、江南才女、黃媛介、畫冊、禪修、清課



近世長崎繪畫中的荷蘭女性形象

朱龍興 / 故宮博物院南院處副研究員

摘要

本文以18-19世紀長崎繪畫及版畫中所描繪的荷蘭女性為探討主題。首先建構相關的圖像網絡,說明影響日本形塑外國女性的圖畫因子,這樣的討論有助於思考東亞如何經由圖像形式,區分出西洋與東方的女性,其論述將助於反思過去以東方女性為議題的展覽或研究;接著,經由中、日文獻中對荷蘭女性的描述與記載,爬梳出東亞社會對西洋女性所關注的焦點,除了討論雙方文字描述上的異同之處,也提出文字與圖像互為參照的緊密關係;最後,經由伴隨荷蘭女子的物品,論述東亞面對歐亞物質文化所作的選擇與詮釋。綜合來看,本文試圖從圖像學、文圖關係、以及物質文化的不同層面,分析近世長崎繪畫對荷蘭女性形塑的特質。

 

關鍵詞:長崎版畫、日蘭交流、荷蘭、江戶



畫譜、畫本與歌留多:江戶時代唐詩圖像信息的轉譯與翫賞

許建業 / 香港樹仁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摘要

晚明黃鳳池編《唐詩畫譜》東傳日本後,為江戶文化帶來不少影響。其詩畫相配的特色除了供日人品賞唐詩意境之外,亦成為漢畫畫者的學習粉本。與此同時,題李攀龍編《唐詩選》大行其道,江戶書林嵩山房策劃為其配上插畫而成《唐詩選畫本》,其早期版本便多方參仿了《唐詩畫譜》。由是《畫譜》部分畫作被呼召再現,更用以重構不同的詩歌造像。後來嵩山房以《畫本》為底本,製作民間非常流行的歌牌《唐詩選歌留多》,成為當時初學漢詩者蒙習或玩樂競技的工具。從《畫譜》、《畫本》到《歌留多》,成為江戶時代唐詩圖像傳播的重要媒介,當中圖像信息的承傳流衍,反映着詩畫構置的轉變,閱讀方式的轉換,以至於圖像修辭的轉譯,這些都是近世唐詩意象與文化轉型的重要環節。

 

關鍵詞:唐詩畫譜、唐詩選畫本、唐詩選歌留多、圖像信息、嵩山房



風土書寫的異義:《吳郡歲華紀麗》的時間記述與文化想像

范宜如 /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

摘要

風俗民情的觀察,是文人文化的傳承,也是庶民生活的在地體現;地域書寫與文化想像的叩問,不僅是地方性的記憶銘刻,也涉及文學技藝與公共議題的層次。袁景瀾《吳郡歲華紀麗》共十二卷,是一部記述蘇州歲時風土之作。是書以月為序,以節令民諺為題,薈萃群書,廣引史料,並附以前人及作者袁景瀾的詩作,鋪叙了蘇州的風土人情,節令時俗,內文多有體察民情之敘寫。藉由《吳郡歲華紀麗》一書探析其社會脈絡與在地經驗的流動與互涉,經由清代士人的在地觀察,可以看見吳中地域空間的生活紋理。

 

關鍵詞:吳中、地方、風土、吳郡歲華紀麗



清末民初民俗版畫中的摩登與流行

楊玉君 / 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摘要

在照相技術發明、普及之前,民俗版畫、畫報類的出版為物質文明保留了另類的證據。民俗版畫中呈現的節日慶典家庭和樂的景象,不論是人物穿著、使用配件或是居家室內裝潢都有相當寫實的呈現。其中固然有變動較少的傳統圖式,在晚清也出現了一種呈現租界洋人、文明建設的公共空間的圖式,室內擺設乃至個人配件也反映了當時的流行。本文擬探討民俗版畫中反映洋務維新、北洋軍政的時代背景的公共空間,並自物質文化流行的角度說明幾種民俗版畫中常見的室內陳設及個人配件。

 

關鍵詞:年畫、北洋、租界、物質文化

 

 

《三國演義》與朝鮮王朝「湖堂月課」的命題與應制

肖大平 / 中國暨南大學文學院助理研究員

摘要

為勸獎文臣,朝鮮王朝自世宗時期始設「賜暇湖堂月課」制度,選入湖堂的文臣每月需應題制述詩文,接受大提學的「科次」(評分定級)與國王的賞罰。肅宗8年(1682),大提學李敏敘將趙持謙、林泳、吳道一、樸泰輔、李畬、徐宗泰等六位文臣選入湖堂。是年,這批湖堂文臣應制各作《風雪訪草廬》七言排律二十韻,前四位文臣詩作存世,皆載入其別集。34年後的肅宗42年(1716),文臣崔錫恒以用韻方式作同題同體唱和詩。五位文臣詩作皆圍繞《三國演義》中劉備「三顧茅廬」故事展開,五詩以凝練的詩歌語言,指涉《三國演義》全書中人物與故事情節,忠義思想貫注全篇。除湖堂月課外,朝鮮時期的科試與太學課試中亦曾以《三國演義》為題考核科考士子與學校(含太學與四學)儒生。揭示《三國演義》在朝鮮時期科考、湖堂月課及太學課試命題與應制中的運用,對於深入理解《三國演義》在朝鮮半島的流傳與影響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三國演義》、湖堂月課、《風雪訪草廬二十韻》、三顧茅廬、太學課試



社會變遷下的西貢華人族群意識

胡明光 / 胡志明市國家大學下屬人文社會大學東方系教授

摘要

海外華人的家族和地緣關係在地方社會網路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飲水思源、不忘本"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華人將其視為族群的生活倫理。因此,在胡志明市,祭祖和立祠堂是華人家庭十分重視的事務。然而,由於移民和定居過程中的不利條件,華人宗族性組織的模式發生了變化,導致胡志明市華人祖宗的祭祀和祠堂的運作也呈現出異質化的趨勢。在整個過程中,雖然其族群意識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但基本上還保留著原有的元氣。

 

關鍵詞:胡志明市華人、族群意識、宗族、祠堂



本網站圖源:〔清〕焦秉貞繪《耕織圖》 / 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