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儒釋解經之異同:以宋元本插圖與夾註為例

熊本恩 / 美國哈佛大學碩士生

包弼德 / Charles Carswell Professor of 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Civilizations

摘要

宋本為中國歷史上極珍貴的一手資料,而因爲散落在諸多國內外圖書館,也未曾引起敦煌寫本的軒然,導致學術界能綜觀其全面者,實鮮矣。2019年,中國藏宋元善本最多的國家圖書館出版了《國家圖書館宋元善本圖錄》, 首次以影印的方式系統地介紹該館經史子集各類收藏。此套書的問世,對治思想宗教的學者而言,堪稱重大突破。本文旨在梳理此套書的新資料,重看儒釋二家的一種本質性區別:經書的版式。

宋元佛經,沿襲了隋唐寫本,多配有精緻插圖。插圖可敘事經書的故事,以明白易曉的視覺方式,將經書的道理畫出來。釋家之插圖,功能有二:1,方便信眾了解經義;2. 佛籍的裝飾亦為「佛經崇拜」(cult of the book) 的顯著例子。宋元不缺崇拜「斯文」之士,而宋元儒家典籍一貫無插圖。取而代之有雙行夾註。在近世社會來臨之際,二教如何以古鑑今?如何主張將深奧的經書奉為為人處事之準則?版式之區別何以大? 儒家的「天」被動乃至冷淡,不可能為讀四書五經之士人提供指導,「斯文」便以層層夾註體現傳承。恰恰相反,經中之佛屢屢向信眾發誓,只要虔誠奉持經書,超越時空的佛力將會使他們恍然悟經義。配有雙行夾註,不僅經部典籍,史集二類書亦多有之。故此,雙行夾註之有無,甚或可視為佛經納入中國式學術之軌道的一種程度測試。

 

關鍵詞:《詩經》接受史、儒釋道注疏古代宗教思想史敦煌研究



「二婦爭子」故事之流播與重構:
從舊約《聖經》到元雜劇《灰欄記》、布萊希特《高加索灰欄記》的改編考察

盧柏勳 / 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摘要

「二婦爭子」故事源自舊約《聖經.列王紀》所羅門王斷案,二婦灰欄拉子之事,在古羅馬、印度、希臘,乃至於歐洲德、法等地廣為流播,傳至中國後,東漢應劭《風俗通義》記有類似故事,直至元代,李行道又將其改創為《包待制智賺灰欄記》雜劇,為公案劇之優秀作品。德國劇作家貝托爾特.布萊希特(Bertholt Brecht)又據元雜劇重新改編為《高加索灰欄記》,本文以故事流播與文本重構之角度出發。全文之論述焦點,乃係回歸文本,深入分析、比較「二婦爭子」主題之文本,在故事情節、主題思想、人物形象塑造三者,應運不同文化語境,產生哪些變化。在跨文化背景之下,文本之間又有哪些對話交流。全文大抵可區分為三大區塊:其一,探究三部文本在故事情節安排上的異同,分析敘事者敘述之手法與優劣;其二,論述三部文本在東西方不同背景之下,主題思想呈現出那些核心價值,彼此之間有何交互影響;其三,析論三部文本主要人物之形象塑造,有何特殊之處。

 

關鍵詞:灰闌記、高加索灰闌記、李直夫、二婦爭子、貝托爾特.布萊希特(Bertholt Brecht




同台不同調?漢文燕行錄與諺文燕行錄的書寫差異舉隅

林侑毅 / 政治大學韓文系助理教授兼翻譯與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摘要

「燕行錄」是韓國高麗或朝鮮使行人員撰寫之赴元、明、清使程聞見錄的總稱,至今已發掘六百餘本。其中多數由漢文寫作,稱為漢文燕行錄,是韓國學界及中文學界主要研究的對象,而以古韓語書寫的諺文燕行錄(한글연행록)現存21本,甚少受到關注。比較同時存在漢文本與諺文本的燕行錄,可以發現即使是同一人創作的漢文及諺文燕行錄,也會根據讀者的需求而改變書寫內容;而比較同一使行團成員以不同語言創作的燕行錄,也可以看見對相同事件的相反描述。前者可以洪大容燕行錄為代表,後者可以1793年謝恩行的副使李在學與隨行員李繼祜為代表。本文擬以上述兩種情況下產出的漢文燕行錄與諺文燕行錄為研究對象,比較兩者的書寫差異,分析背後可能的原因,以期建構更趨近於實況的事實記錄。

 

關鍵詞:漢文燕行錄、諺文燕行錄、洪大容、李在學、李繼祜




本網站圖源:〔清〕焦秉貞繪《耕織圖》 / 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