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轉型與古典復興:宋明文學會通的外來經驗及本土思考

  / 中國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

摘要

與中國思想史中輝煌的「宋明理學」相比,由於受高度穩定的課程教材與制度性的學科設置的影響,及受困於宋以後存世文獻數量的大幅度增長,學界對宋元明文學的連續性和整體性問題,缺少足夠的關註。就現可取徑的宋明整體研究成果而言,可分為本土內生的理論資源、外來的漢學理論資源、外來的比較理論資源三類。在這其中,「中國文學近世轉型」和「中國文藝復興」的學說,各自經歷了百年的中西學術滌蕩,存在重新發掘潛能的較大空間。總的來說,語言的通俗性,階層的庶民性,空間的地方性,媒介的印本屬性,構成了本土視域下「宋明文學會通」的核心問題;而以「古典再生」的眼光比較宋、明多次復古運動,其中所體現的「以復古為創新」的精神及其成敗,亦可為當代思潮中的文化復興行為提供一些或然的啓示。

 

關鍵詞:宋明之世、文學會通、學科內生力、近世轉型、文藝復興



重審晚明:從文人士夫的知識世界談起 

陳廣宏 / 中國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摘要

我們今日熟知的「晚明文學」「晚明文藝思潮」,相對而言,比明代任何其他時期的文學文化敘事有更為確切而穩定的圖景,亦更具標識性,原因就在於,這幅圖景是五四新文學作家有意構繪的,其目的在於為五四新文學張本,卻因此賦予晚明與現代性接榫的近世性鮮明特徵。倘若將視野拓展至全球史,尚可窺見其背後歐洲文藝復興作為劃時代的里程碑作用,以及德國浪漫主義運動影響下現代「文學」觀念在世界範圍內的次第展開。五四運動大力推進的現代化進程無疑為中國社會與文化開啟新紀元,並奠定現代學術的根基。不過,新世紀以來,人們漸而全面反思五四以來形塑的學術模式,也已發現其存在著諸多遮蔽 ,更何況認識的固化往往潛藏著某種危機。艾爾曼(Benjamin A. Elman)曾指出:「現代化依然是近代中國史的重要探究對象,但是它已經不再是評價前現代中國的整體框架了。」 多少顯示西方學者對西方中心主義的話語魅惑特別的警惕。在這種情形下,當我們真正試圖回向中國文學文化的傳統語境,循其古今演變之內應式轉換的肌理,厘清諸多關係並消解遮蔽時,「晚明文學」或是一很好的標本。本文即嘗試回答這樣一個問題,時至今日,我們還能如何解讀晚明?希冀藉此一隅,找到觀照整個中國文學文化現代轉型的新視角,發掘其自身蘊含的多種可能性。

 

關鍵詞:晚明時期,文學與思想,重構,近世性,知識轉向



妖魔情態與心體運動:以內閣文庫藏《李卓吾先生批評西遊記》為中心的考察

劉瓊云 /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

摘要

過去學界探討百回本《西遊記》的寓意內涵,大多各自援引不同明清版本,以申說小說三教要旨。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百回本西遊記的詮釋視角與讀法,由明入清,其實經歷較大的變化。過去由於萬曆年間的世德堂本並無評點,崇禎年間《李卓吾先生批評西遊記》(簡稱「李評本」)的評點文字相較於清代各本積極傳道長篇累牘,又顯得輕巧,因此較容易被忽略。然而,評點之外,明末李評本製作精美,富含題辭、凡例、以及兩百幅工巧版畫,特別突出小說文本之「幻趣」、人物情態、碎評謔語,在《西遊記》各本中有其特殊之處。本文將聚焦現藏於日本公文書館的李評本,分析其豐富副文本 (paratext) 所構設的閱讀視角,如何有助我們體探小說凡常情境中心識的動態,以及佛魔相生,幻趣中得妙智的洞察。

 

關鍵詞:李卓吾先生批評西遊記、西遊證道書、書籍史、副文本、詮釋


本網站圖源:〔清〕焦秉貞繪《耕織圖》 / 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