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旨與議題

(一)會議宗旨

回顧過往,是面對未來的一種激勵。中國「近世」,是介於傳統與新變且具連續意義的歷史分期。以時間軸線而言,有史學家主張「近世」可寬溯至宋元,下延至民初;若以空間地域而言,文化的擴散與交融,則是由中國本土四向輻射至亞太周邊各國與地區,已經含括東亞漢字文化圈。「近世」,可謂具有時空延展性的文化概念,被定位為中國與東亞漢文化圈邁向現代化的關鍵性階段。不僅政治、經濟、社會有著迥異於上古、中古時期的面貌,文化型態亦產生了明確的結構性轉移。

觀諸近世之社會結構、經濟制度、文化質性、個人意識等複雜因素,「文化轉型」的課題似乎早見端倪。就明清一面而言,包括中國於宋元時期已有類似現代商會組織的形成,而士商相淆的論述、士人品味塑造與奢侈物質消費的焦慮,皆映現著市場經濟與社會關係的長足變貌。物質文化、視覺文化、大眾文化、傳播轉介等等視角,或可為近世中國對文學生產和消費變遷產生根本影響,凡此皆可為近世的「文化轉型」試進一解。

東亞中、日、韓、越、馬等國文化交融互涉,經續織就成一幅共享漢文化圈的東亞人文風景。以漢字為主要媒介,典籍藉由使臣、商賈或漂流等其他媒介,輻散至日本、韓國、越南,甚至新、馬等東(南)亞國家。這些源自中國的書籍與思想,與當地的知識融合碰撞,發展出屬於當地的知識體系與脈絡,在地轉型後,又透過不同途徑重新回到中土,帶動中國知識的衝擊與變衍。廣含經史子集之漢籍影響東亞漢文化圈千餘年,尤以近世締造的知識圖景最為可觀,亟待不斷以新的研究方法與視角進行經籍掘發與詮釋。

物質文化、視覺文化、技術變革下的大眾文化、傳播轉介等範疇,分別締造近世「文化轉型」的契機,然這似乎只是眾多考察視角之一隅。擴大視野而言,文學成品的聚合、離散及轉遞,在不同的世代、地域與家國中,如何進行表述?對操作於各種文類的作家而言,如何以文學書寫進退於傳統並迎拒時代的新變?又在因應巨變蘊積而成的思想衝擊下,又如何於新舊價值彼此折衝的框架中尋求出路?諸如以上的提問,一旦落實於文學書寫,又將如何形塑具體可感的心靈樣式用以叩應「近世意象」?這些時代意象又如何去對應與勾勒「文化轉型」的圖譜?如此的思維與發論,為本會議凝聚成「近世意象與文化轉型」的學術主軸,涉及的議題,既可宏觀探思時代精神與知識建構,亦可具體考察經籍、文學、藝術等不同類屬的個殊狀況以符應此一文化特性。

 

(二)議題及場次

本會議在「近世意象與文化轉型」的主軸議題下,擬定以下幾項子題供學者尋繹構思:

1. 經典詮釋與典範重構

2. 文類轉換與隱喻書寫

3. 影像觀看與視覺表述

4. 文本環境與話語權力

5. 傳播媒介與大眾文化

6. 感官經驗與都市敘事

7. 消費政治與物質文化

8. 知識轉接與域外經驗

本會議以「近世意象與文化轉型」為主軸,向國內外漢學界關注此一課題的學者提出深切叩問:以「近世的時代意象」作為理解框架,由話語權力、文類轉換、隱喻書寫、戲曲展演、文本環境、典範重構、知識轉接、視覺表述、媒介傳播、域外經驗、東亞漢籍等面向相互對照印證,勾勒出「文化轉型」的圖譜。本會議的舉辦,旨在梳理近世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漢文化圈於現代化來臨前期,知識型態與文化表述的多重複雜脈絡,用以展現漢學研究不斷省察以策勵未來的積極意義。  



本網站圖源:〔清〕焦秉貞繪《耕織圖》 / 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