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雲南,想像中國,想像世界:晚清雲南國族意識與《雲南雜誌》

  / 南卡羅萊那大學比較文學系副教授

摘要

晚清《雲南雜誌》於一九六年由留日滇人在日本東京所創辦,其主要參與者呂志伊、李根源(1879-1965)等均為同盟會成員。本文從全球視角考察這份雜誌,以雲南及雲南邊地為例,思考晚清印刷文化和報刊類媒介對地方自我想像和身份認同的影響。透過檢視雜誌的起源、資金來源、編輯策略、印刷製作、發行銷售等,可以看到,《雲南雜誌》向我們展現了出身雲南的菁英如何透過現代媒介將地方與中國乃至世界連結起來。他們對地方的關注,尤其是對英法雙重威脅下邊地情勢的關注,與他們對中國及世界局勢的關注是並行的。他們將雲南本地事件和中外大事的並提,把地方自治與中國命運掛勾,並透過雜誌的即時性、透過建立雜誌行銷網絡,將理念傳遞給雲南省內外讀者乃至東南亞華人,不僅敦促滇人關心雲南事務,更倡導國民思想、國族意識。《雲南雜誌》只辦了不到五年,但卻反映且影響了這一時期有關雲南的地緣政治想像。

 

關鍵詞:《雲南雜誌》、雲南、晚清、印刷文化、國民意識、想像



一段未知的北地東亞文化交遇:俄羅斯遠東的天后廟碑

傅樂吉 / 俄羅斯科學院遠東分院歷史考古與民族誌研究所資深研究員

摘要

在烏蘇裡灣的西北海岸,即穆拉維那亞灣(舊稱大崴子),發現了一塊高約155165公分,寬約65公分的方形石碑。石碑背面直書四個大字:護國祐民。正面所載〈廟誌〉現存400餘字,闡述在海參崴(符拉迪沃斯托克)以東100多裡的大崴子修建廟宇的緣由;此處「商賈輻輳」,聚集大量華人,該廟建於光緒甲午年(1894),答謝「天后聖母」庇佑「財貨日增」、「華夷相安」之神恩。作者除了描述石碑的現存狀態並對廟誌進行文本分析,也將其與十九世紀符拉迪沃斯托克華人社區的歷史文獻記錄進行對照研究。

 

關鍵詞:Vladivostok, Chinese community overseas, Mazu worship, temple stele



發現南洋:近現代行旅書寫中的南洋兒童與青少年

張惠思 / 馬來亞大學中文系高級講師

摘要

遊記中一些末枝小節為我們在追溯歷史之際提供了難得的細節與故事,其中隱沒在末枝小節的便是兒童的身影。在近現代遊記中,零星記敘了一些與兒童與青少年的好幾種現象或個別故事,既反映當時人的兒童觀念之外,也印證著各種近代新事物最初的指認與辨識。在這些遊記中,可找見近現代南洋兒童之蹤跡,補充與映照著馬來亞早期歷史與文學書寫中的兒童與青少年的面貌。其中,值得關注的是張石蘭與羅井花以「兒童本位」作為書寫立場的兒童遊記。這兩本兒童遊記是少見的由兒童擔任旅行者作南洋之行的遊記,對馬來西亞華文文學或追溯馬來亞時期少兒讀物脈絡而言,別具意義。本文擬先追溯近代域外遊記與行旅書寫中與兒童至青少年階段的相關記敘,從中探究南洋兒童與青少年的記敘,然後聚焦於張石蘭與羅井花的兒童遊記,來思考近現代南洋兒童如何被凝視、被書寫,以及其中所能為馬來西亞華文文學兒童書寫部分補闕的意義為何?並嘗試思考這樣的兒童遊記的書寫特質以及文學性為何?

 

關鍵詞:南洋、遊記、兒童、羅井花、教育



觀世音菩薩在越南佛經與民間繪畫中的形象:從接融到本土化

阮蘇蘭 / 翰林科學院下屬漢喃研究院研究員

摘要

觀世音菩薩在越南歷史上一直是最受尊崇的佛主之一。她的形象早已從不同的管道和各種來源傳入越南,並以多樣豐富的方式在越南文化中展現出來,顯示了她在越南接受和本土化的過程。

本文聚焦於漢傳佛教經典中所描述的觀世音菩薩形象以及其他包含佛教因素的越南民間宗教信仰和民間宗教繪畫。文中將探討這些形象中哪些是直接從中國引入的,哪些在越南在形式和應用法上已經受到修改,以及哪些形象是越南各民族獨特創造的。並將提出在越南占主導地位的觀音形象是哪一種。本文將深入分析越南民間宗教,特別是與母教有關的信仰,所採用的觀音中國化形象(即女性觀音)。此種形象的崇拜在越南得以廣泛傳播,並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成為觀音教義的重要傳播管道。

 

關鍵詞:觀世音菩薩、女性、佛經、民間繪畫


本網站圖源:〔清〕焦秉貞繪《耕織圖》 / 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