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 / 又予老師
經過幾週的連假停課,本週課程延續先前未完成的作品——以粉彩創作的〈石頭山〉。學生們透過色彩的深淺變化與漸層,學習表現層層堆疊的大石頭結構,並在作品完成後發揮創意,為畫作加入故事性。這堂課對學生的耐心與觀察力是一項挑戰。部分學生展現出細膩的筆觸與豐富的層次感,也有學生在故事發想上充滿巧思,讓作品更具生命力與完整性。期待學生們未來能更大膽地發揮想像力,創造出更多具個人特色的作品。
手工 / 怡菁老師
當娃娃的身體縫製完成、逐漸成形時,孩子們的內在動力再次被點燃。
這兩週,星宇班的學生常在大下課主動留下來工作,期待能早日完成自己的娃娃。
他們一邊縫製,一邊想像著娃娃穿上衣服後的模樣,討論著如何設計、如何製作衣物。
男生們一開始對縫製娃娃的興趣不高,老師推一步、他們走一步,課程進展緩慢。
但最近,隨著幾位男生的娃娃接近完成,情況有了轉變。
他們開始小心地拿著自己的娃娃,替娃娃構思服裝設計,甚至將自己身上的飾品拿下來裝飾在娃娃身上。
看著這些畫面,我深深感受到——娃娃製作的課程確實對青春期的孩子具有療癒的力量,安定起伏不定的情緒。
此外,新加入的學生也在努力學習皮革製作。
他們過去沒有手工課的經驗,但在皮革工作中表現出良好的掌握度。認真跟隨老師的引導,穩定而耐心地完成每一步。
完成後的皮革包質感極佳,讓其他學生看見後都驚訝於他們的專注與作品的完成度。
英文 / 又菘老師
親愛的家長,
在疑問詞的學習上大部分的學生已經逐漸熟悉其使用時機。但在實際的造句或翻譯上,還是會有一些錯用或後續出現其他文法問題。因此我們還是花了一些時間在分析問句的句型結構上。即便在口語練習上可以正確使用疑問詞,但學生在書寫時仍常將時間點放到疑問詞後面,或是將疑問詞置於主詞後方。因此老師會透過不斷的提問來讓學生重新確認正確的句型結構與規則,並書寫下來。
下週是野地教育活動,期待他們也能遵循進山所需留意的規則,努力完成山行活動。
祝 假期愉快
主課程.生命與健康 / 宗翰老師
我是怎麼來到這個世界上的呢?將進入青春期的我,要怎麼照顧自己的身體?
生命與健康主課程,星宇班的孩子們,從了解自己如何誕生到這個世界上開始。我們在餐桌上、在床邊,仔細地聽家長分享自己的出生故事,第一次知道在尚未記事、蹣跚學步時,自己是如何被呵護、照顧才得以成長。透過睡袋的模擬,再次體驗出生的艱辛,小小的生命是經過了如何努力才能降生。我們邀請虹君阿姨,和我們分享她在懷梨子妹妹時,與生產前後的親身經驗,我們知道,父母對孩子最初的期待,就是懷中的小小生命可以平安、健康成長。然後,我們用出生後一年一張照片佈置教室,每個人都很好奇同學小時候的樣貌,在彼此的眉眼間仔細尋找相似之處。
下一步,我們開始談,該如何維持身體與心靈的健康。過去我們總是有許多青春期的疑惑只能靠自己摸索,總是在問,為什麼我會這樣?身體變化該如何對待、心情起伏卻不知為何、人際關係如難解的網。要梳理這些疑惑,我們介紹了正確的脊椎姿勢、判斷腳型及如何選鞋子,讓我們可以好好的挺立、長高;關於皮膚,我們談防曬、青春痘、頭皮屑;還有眼睛、牙齒、睡眠的研究與照顧。
再來的主題是營養,七年級是我們可以告訴青少年該吃什麼,也跟著他們一起改變飲食習慣的最後時間點。什麼是營養、怎麼吃才均衡、常見的食品添加物有哪些,我們要怎麼看成分與營養標示。我們第一次知道,原來成份表中越靠前的表示含量比例越高;而營養標示為什麼要分成許多小份,跟反式脂肪是否要標示含量有關係。
最後,我們談如何照顧自己的心。人的三元頭、身、四肢都有其特質,我們可以透過身體的工作,照顧自己的內在,閱讀文章、藝術活動與規律運動是三大法門。
三週課程的最後一個主題,我們寫下兩個對青少年來說很重要的問題:對我來說,什麼是自由?什麼是自信(自尊)?從每個孩子不同的分享中,我們一起討論,並看見自由的不同層次,也找出得到自信的共通秘訣。
收穫滿滿的三週仍不是結束,接下來還會有分組的課程要進行,每位孩子也都寫滿了一本「青春期自我照顧指南」,在接下來的幾年中持續陪伴他們。
英文 / 又菘老師
親愛的家長,
這幾週課程的重心放在亞瑟王的英文劇本。學生並非一次拿到完整劇本,而是以每次兩頁的方式循序漸進:先閱讀與理解劇情,再進一步學習其中的單字與文法。這樣的方式能幫助學生逐步消化內容,也讓他們對於劇情發展與角色分配充滿好奇,常常期待自己會扮演哪個角色。由於戲劇預計於暑假演出,目前的目標是讓學生先能理解故事大意,並確實朗讀劇本中的每一句台詞。因此,也誠摯邀請家長在假期中陪伴孩子練習朗讀,幫助他們更有信心。
在文法方面,這幾週專注於疑問詞與過去式 的學習。課堂上以口說與書寫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練習,並引導學生歸納每個疑問詞所要探問的重點。透過這樣的過程,學生不僅能熟悉句型,更能主動理解其內涵,未來在運用時也能自然回想起自己曾經發現的規則,增強語言的靈活度。
祝 週末愉快
體能 / 瑞宏老師
【空中氣球,讓上肢活動】
因雨,我們利用教室空間與數顆氣球結合排球技巧,讓大家玩再一起也讓手舉起來。
長時間久坐與偏少時間將手高舉運動,讓圓肩駝背體態不良,已成為現今青少年的文明病,將氣球持續操控在頭頂與移動到目標方向,需要將氣球成為自己雙手的延伸,精準地控制好與夥伴合作。
在孩子們操作的過程,留意到許多孩子因長時間低頭與頭前伸合併背肌偏弱,讓胸椎緊繃後手臂也很難上舉,打起球來也比較容易卡住不流暢,提升孩子核心肌力讓四肢在活動時更加有控制力,並且讓體態更加有自信。
木工 / 心怡老師
一部分的同學劍玉的作品接近完成,一部分的同學為下個工作備料,新加入的同學學習使用基礎工具,用木工刀完成木哨子,正進行木槌製作,希望能追上大家的進度。
這次備料的工作很需要力量,老師們準備的原木樹段質地堅韌,用斧頭、大槌劈了半天仍紋風不動,只能用雙人鋸縱剖,兩個人合作,一來一往,有節奏的鋸著,累了換不同的同學繼續,女同學努力兩堂課可以剖開一樹段,男同學兩堂則能剖兩樹段,非常紮實的木工人生!
主課程.物理 / 宗翰老師
物理常識告訴我們,水的沸點是100度C,凝固點是0度C,但在實驗中,我們卻看見裝有鹽和冰塊的燒杯外部快速結霜,而內部竟然出現零下20度C的液態水;在高山上煮食的經驗,我們知道水沸騰時並不是100度C,所以食物不容易煮熟。有孩子問說,這些現象會發生,難道是常識發生錯誤,還是物理學出了什麼問題嗎?我們仔細回顧了實驗觀察,發現水中若出現雜質或高度發生變化,就會造成水的沸點或凝固點也隨之改變,但若要說到詳細的機制,就讓我們留點期待到更高的年級繼續探究吧!
「感到奇怪,進而好奇」是進行科學研究的第一步,許多重要的發現都是由此開始。在熱的研究,我們還第一次實際看見了融化的金屬,錫;也第一次真實接觸到固態的二氧化碳,乾冰。我們親眼看見錫在加熱後漸漸融化,又從木頭軌道滑入水缸中急速冷卻,那噴濺的水花以及滋滋聲響,讓我們既驚訝又興奮;乾冰放入水中會冒出大量白煙,突破杯緣流瀉而下,而隔著乾布領到一塊乾冰,並能對它進行鑽孔、切割、翻轉、敲打、滴上墨水,各種測試都讓我們深深著迷。最後,我們整理出了物質三態的特性,以及互相變化時的稱呼。
然後我們來到光學,終於要使用我們親手搭建的暗室了。每個人都有的生活經驗,就是當我們處在明亮的室內而外頭是晚上時,能在玻璃上看見自己的倒影,此時的玻璃就如同鏡子一般;若所處位置相反,我們則是可以清楚地透過玻璃看見室內發生的事。在暗室,我們用一支蠟燭和一塊玻璃重現這樣的生活經驗,當排除掉許多複雜因素,現象就變得單純且明顯,容易察覺。這個現象我們每個人都曾經看過,而現在,我們更清楚的看見。然後我們進行光與影子的研究,並實際測量出光線照向鏡子的入射和反射角,確認了反射定律;也試著想像自己是螞蟻,用螞蟻的視角看光源、鏡子與障礙物的關係。從光學的實驗中我們發現,原來實驗呈現的現象,早已存在於我們的生活經驗當中,如果我們有足夠敏銳和仔細的觀察,有其中一部分世界運行的原理,早就呈現在我們眼前。
英文 / 又菘老師
親愛的家長,
本週由於健康檢查的緣故,所以僅上了兩節英文課。
我們持續學習 Sally von Holdt 的短詩 《The Gossips》,並請學生背誦前四句:
I am going to tell you about him.
He told me something about you.
You told him what I said.
I told her about you.
學生們在背誦時能逐漸掌握詩句的節奏與代名詞的轉換,我們也討論了詩中提及的人物關係。除了背誦之外,我們也利用詩歌內容進行閱讀理解練習,學生需回答以下問題:
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this poem?
Who tells the gossip?
How many girls are there in this poem?
What do you think they talk about?
下週五將進行全詩默寫,提醒學生提前複習,確保能夠熟練掌握所有句子。
祝 週末愉快
藝術 / 又予老師
經過上週初步的認識炭筆之後,本週在藝術課中提供了老師自己燒製的炭筆給學生們進行繪畫。課堂中,透過眼睛觀察炭筆的外觀、感受重量與表面的紋理,讓學生有機會去經驗工廠燒製與手工燒製的炭筆之間的不同,而在繪畫過程中,每個人對炭筆的偏好也不一致,有的人覺得手工燒製的比較好畫,也有人更喜歡使用工廠燒製的炭筆。學生們對於如何燒製炭筆也很感興趣,聽完老師分享燒製的方式之後,也些同學躍躍欲試,想在中秋烤肉時試試看。
主課程.物理 / 宗翰老師
哲學是一門古老的學問,從古希臘哲學家們對世界本質的探問而開始發展,其中一部分領域漸漸演變成為現代科學。畢達哥拉斯就是其中一位知名的學者,據說他經過鐵匠鋪時,聽見大小鐵槌敲擊鐵砧的聲音此起彼落,從中注意到有些時候聲音聽起來和諧好聽,而有些時候聽起來刺耳不適。於是內心充滿好奇的他,以單弦琴做實驗,找到了音高與弦長的關係,並發現和諧好聽的音高之間,弦長的比例有其規律,在整理歸納後,將其稱之為純律。
七年級的第一堂物理課,我們也豎起耳朵仔細聽,從大提琴與小提琴中,試著找到和諧的音高與弦長之間的比例關係,這樣的計算過程與結果,呈現了物理學當中的數學性,除了重現當初畢氏的探尋之路,也看見音樂與數學在物理中相遇時的美。除了弦樂器,我們也使用試管裝水來模擬管樂器的吹奏,並看見弦樂器與管樂器彼此發聲原理的異同,還有空氣柱及水柱長度在吹、敲擊時對音高的影響。禮拜三從玻璃高腳杯聽見共振,當兩個杯子材質、尺寸相同,其中一個就能夠接收、放大另一個杯子發出的聲響,就好像人與人之間的默契,當頻率相同時就能夠互相共鳴、彼此理解。
最後我們總結了音量、音調、音色的定義,四天實驗中,三者總是同時出現、彼此交織,有許多孩子能連結生活經驗,說出自己的解釋。觀察實驗現象時,我們不是將聲音當成耳邊風一般的聽,如過眼雲煙、轉瞬即忘;而是真正的聽見,內在真實感受到聲音的品質。聽見,是種需要一直有意識練習的能力。
週五,我們將沸騰與凝結這兩個現象,在同一個系統中呈現,冰與火的兩極張力,帶領我們開啟對物質三態的研究。同時,我們也一起為下週的光學實驗做暗室準備,在每個小組工作的過程中,看見了每位孩子的主動與積極,找到自己適合的位置,並跟夥伴合作完成任務,這樣的畫面充滿希望,期待下週的開展。
英文 / 又菘老師
親愛的家長,
本週課堂選用了Sally von Holdt 的短詩「The Gossips 」作為學習素材,這首詩以簡單卻彼此交錯的四句話,描繪了青少年之間常見的「八卦傳遞」情境。詩句雖短,卻隱含著複雜的人際互動,十分貼近七、八年級學生的生活經驗,也因此引起了同學們高度的興趣。有學生在朗讀後立刻討論:「詩裡到底藏著什麼八卦?」
I am going to tell you about him.
He told me something about you.
You told him what I said.
I told her about you.
課堂中我們除了練習朗誦外,也引導學生觀察這四句話中「主詞、受詞與時態」的變化,並進行不同代名詞之間的照樣造句
本週作業:
以詩中的四句為基礎,各造一個新的句子(共四句),訓練學生靈活運用相同的句型結構。
背誦詩中的四句話,確保能正確流暢地說出口,強化語感與記憶力。
請家長陪伴學生練習:
家長說:I am going to tell you about him.
孩子換成不同的代名詞,如:He is going to tell them about me.
祝 週末愉快
藝術 / 又予老師
秋學季第一週的藝術課,以認識炭筆作為藝術課新階段的開始。透過觀察炭筆的外觀、質地、重量,讓學生對炭筆有初步的認識,接著透過炭筆的塗抹、一層層灰色調的堆疊,認識炭筆的特性與繪畫方式。學生們投入在繪畫過程中,使用炭筆的過程中有各種不同的反應,有些學生想趕快去洗手,有的學生大膽的塗抹。接下來的課程將透過炭筆進行更多不同的繪畫,期待學生們的作品表現。
體育 / 瑞宏老師
新學年第一週,經歷暑假後孩子們擁有一副新身體,用檢測開啟對身體現況的認識,來到八年級更加需要重視上肢與核心的肌力,很少攀爬的身體少了對上半身的刺激,偏弱的背部肌力讓孩子的體態失去平衡,同時也影響了讓雙腿發揮能力的力量。
在上肢肌力檢測過程偏弱的孩子,同時也反映在短跑上速度的展現,因為跑步時雙臂擺動的節奏與雙腿交換拉動需要背肌力量,接下來的課程中,就會循序漸進提升孩子上肢力量,讓工作的雙手有力,體態也更加自信。
手工 / 怡菁老師
星宇班在新學期的第一週上課狀況十分穩定。因為新轉生人數多,舊生的娃娃製作進度不同,我們從東方史工作本的封面製作讓全班有一起的開始。課程學生們回顧上學期在中式書籍裝訂,如何透過使用墨汁和清潔液的浮力,讓墨汁停留在水面,再以紙張覆蓋吸附,製作出流動般的墨紋。這一次,我們換上了不同的媒材──布料、布用顏料與畫筆──來探索紋路與色彩的表現。
星宇班的孩子很喜歡透過發問來表達自己的想法。一開始,他們以濕水彩的方式下筆柔和夢幻,慢慢在和我互動的過程中,我們一起讓作品展現出各種可能性。有些孩子用短筆觸一層層堆疊色彩;有些孩子則努力調和我們討論過的「東方色彩」,如墨綠、深藍或灰色……
課堂上還發生了有趣的小插曲。一位男同學忽然問我:「老師,我可以用『大便色』嗎?」我忍不住笑著回答:「你這麼有氣質,怎麼一出口就是『大便色』呢?我們可以說咖啡色或大地色呀!」他也靦腆地笑了出來。
有些孩子的顏色顯得鮮豔透明,提醒大家:「別忘了,這是東方史的工作本,不是農耕工作本,也不是童話故事書。請好好感受東方史的色彩,讓看到這本書的人還沒打開封面就能感覺到書本裡承載的是東方歷史的氣息。」於是,孩子們開始逐漸跳脫「我喜歡的顏色」,而是用心去感受、創造屬於東方意象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