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課程 / 峰呈老師
在這一週裡,三年級的孩子們經歷了許多特別的故事與時刻。因為老師需要暫時請假回家照顧母親,在離開前,老師向孩子們說明了家裡的狀況。孩子們聽後立刻說:「老師,你就請假回家照顧媽媽吧!」當老師進一步問:「如果這個班級沒有老師,你們有辦法照顧自己嗎?」孩子們開始討論每天生活中該做的事情。有趣的是,他們還認真估算自己能堅持多久,有的說一個月,有的說最多一週。當老師再問:「你們真的願意讓老師回去照顧媽媽嗎?」孩子們信心滿滿地回答:「可以呀!我們可以照顧自己!」這份單純而直接的回應,讓人深深感受到孩子們對老師的支持,以及一種無條件的愛。
在主課程中,我們繼續講述《創世紀》中亞當與夏娃的故事。當老師描述上帝懷著深厚的愛,以自己的形象創造人,並為人準備了美好的伊甸園時,孩子們專注的眼神中似乎能感受到那份愛與莊嚴。而當說到蛇誘惑夏娃吃下智慧樹果實時,孩子們露出緊張的神情。他們似乎能感同身受,亞當和夏娃最終被逐出伊甸園,但神仍然愛著他們,並未拋棄,像母親與嬰兒:雖然在出生後剪斷了臍帶,但是母嬰之間仍有無形的愛相連著,持續陪伴、守望,期待他們在世上透過勞動與體驗,獲得真正的自由。這份愛與陪伴的意象,也在農耕課中具體展現。本週孩子們錯過了公車,只能從學校步行近三十分鐘到農耕場域。他們提著沉重的工具桶,在炎熱的太陽下揮汗前行,抵達後仍要繼續進行割草與堆草的工作。過程中可以明顯看見他們的疲憊,但在老師不斷的鼓勵聲中:「再加油一點!再撐一下!」孩子們最終完成了這段艱鉅的勞動。
這樣的經驗,不僅是身體的磨練,更是意志的淬煉。每一次的勞動,雖然會帶來疲累,但經過一夜的休息,這份努力會逐漸轉化為內在的力量。隨著週週累積,孩子們的意志力會被不斷鍛鍊,逐漸成為他們與世界互動的基礎。這股力量,將幫助他們在落地的學習旅程中,帶著自信與自由的姿態,去擁抱世界,並迎向屬於他們的未來。
藝術 / 韓妤老師
本週濕水彩繪畫的開始,以群青色作為基底,練習不同筆觸方向的變化,嘗試讓畫面呈現出更具動態的流動感。接著,引導孩子們逐步加入普魯士藍,在濕潤的紙面上進行顏料的堆疊,使色彩層次逐漸加深,營造出一種深邃、晦暗的視覺氛圍。這樣的畫面呼應了《創世記》中「神創造天地之前,世界一片空虛混沌,籠罩在無邊黑暗之中」的意境。
延續上週觀察到部分孩子們在用色上不夠肯定、無法輕易畫深的情況,於是本週從《創世記》第一天的主題中,讓孩子在故事情境中自然地練習顏料的堆疊與色彩的厚度。過程中,有些孩子很快能自在運用藍色進行表現,而有些孩子則反覆嘗試與調整,細膩地將顏色推向更深的層次。這樣的探索過程,就是一場重要的學習與創造。
當藍色累積到足夠的厚度後,我們進入最後的步驟:以洗白的方式畫出神的那道光。這時,孩子們的創意充分展現——他們對「光」的造型各有不同的想像與詮釋。有的用一道潔白的直線劃破天際,如閃電般銳利;有的選擇柔和的暈染,讓光從中心慢慢擴散;也有的畫出放射狀的光芒,從天而降。這個階段,不僅是技法的應用練習,更是一場視覺上的心靈表達。這堂課孩子們在明與暗的對比中,經歷了「從無到有」的創造過程,同時也親身參與了那分開光與暗的神聖時刻。
手工 / 怡菁老師
白鷺絲班的每一位孩子這一週都拿到輪針,開始編織屬於自己的帽子。我們先一起討論帽緣的紋路──兩針小羊針與兩針石頭針規律地交替,就像一首節奏分明的歌。當第二層開始時,就像蓋樓房一樣,一層一層往上堆疊;小羊針要接續小羊針,石頭(或豆芽)針要延續石頭(或豆芽)針,秩序才能穩固地建立。
然而,如果不小心多了一針小羊針,規律就會被打亂,小羊就好像被石頭壓住了。孩子們因此特別小心翼翼,認真地編織著每一針。有一位學生,只要稍微覺得針目的線條有點不同,就立刻舉手詢問:
「老師,這個怪怪的嗎?」
「老師,這還是小羊針嗎?」
他的提問雖然頻繁,但我發現,那是因為他擔心出錯、必須拆掉重來,所以才如此謹慎。他專注的眼神裡帶著認真與堅持,那份專心致志的神情,讓人看見孩子在學習中努力尋找並守護秩序的模樣。
有些孩子對於「二上二下」(兩針小羊、兩針石頭)的秩序感還不完全清晰,我便協助他們在第一排先建立起清楚的順序,讓他們循著這個基礎的規律,慢慢地在往後的編織中分辨並熟悉不同的針目。
看著全班的孩子們,每一個人都帶著同樣的專注與投入,在規律的編織節奏中一針一線地向上建構。不僅帽子的形狀逐漸清晰成形,孩子們正在共同編織的不只是帽子,也在編織內在秩序與力量。
音樂 / 毓珊老師
三年級開始正式進入七聲音階的世界,但我們不急著一下子就把所有七個音都拿出來,我們先從簡單的兩個音「Seesaw」,再到三個音「Bounce」,慢慢地增加不同的音高讓孩子們認識。這中間也利用這些短小歌曲和孩子們玩音樂遊戲,也開始製作一本專屬自己的音樂工作本。
主課程 / 峰呈老師
在新學年的開始,我們感受到三年級的孩子們迫切期待著新的學習旅程。第一個語文課程中,我們從《聖經》中的創世紀展開:故事述說上帝如何創造世界,並賦予人類在這美好世界中工作的使命。這對三年級的發展來說別具意義,因為他們正從夢幻的狀態逐漸走向真實、落地的學習。創世紀的內容,也與自然農耕課程相呼應,提醒人類必須以自己的雙手,踏實地在大地上勞動。
在農耕課程中,孩子們來到客家文化園區,學習使用鐮刀,並合力將木頭搬運堆疊,建立落葉堆肥的區域。這樣的勞動不僅讓孩子體驗到土地雜草叢生的真實樣貌,也讓他們逐漸感受到身體力量的培養。雖然在一開始搬運木頭時顯得吃力,但相信隨著練習,他們會愈加強壯,並懂得如何使用工具。這些經驗會幫助他們明白:工具不是玩具,而是協助人與土地合作的重要夥伴。這也預示了在之後數學課中即將展開的「測量」單元,讓孩子體會工具與生活間的緊密關聯。
除了農耕,孩子們在第一週也迎來了弦樂課。老師觀察到,下課時孩子們忍不住打開琴盒,拿起琴弓小心地摩擦琴弦,彼此討論、嘗試摸索這項新樂器。這些細微卻專注的動作,可以看出他們對小提琴的高度期待,甚至在第一堂弦樂課下課後繼續練習,甚至在放學後同學相約在教室持續練習。
在晨圈中,導師帶領孩子們學習用日文演唱〈桃太郎〉。透過老師的動作提示,孩子們能領會歌詞的意義,眼神中流露出對新語言的好奇與熱情。學習的喜悅,就在這些真切的探索與嘗試中自然展現。這讓人想起《論語》中所言的「溫故知新」:以過去的學習為基礎,開啟對新知識的探索。孩子們透過與土地的真實接觸、自己演奏出小提琴的聲音,透過課堂將所學謹慎記錄下來,他們正以身體與心靈全然投入這段旅程。三年級,是他們開始「不斷地工作、工作、再工作」的時刻——而在這過程中,孩子們將學會以真實的方式擁抱世界,而世界也會以全新的姿態迎接他們。
藝術 / 韓妤老師
三年級秋季的第一堂濕水彩課,我們首先一起感受了「檸檬黃」明亮而輕盈的品質。有些孩子特別喜歡輕輕柔柔的色彩狀態,不敢太過濃烈,一層又一層地塗抹後,畫面依然像是太陽初升起時的微光。而有些孩子則下筆果斷明快,他們筆下的黃色彷彿盛夏高掛的烈陽,閃耀得幾乎讓人睜不開眼。
接著,我們在畫面中加入了「群青」作為點綴。孩子們開始熱衷於混色的實驗,在紙上創造出各種不一樣的綠色:有明亮活潑的綠、溫暖柔和的綠,也有清冷靜謐的綠。每一種綠色,都是他們嘗試與觀察的展現。
從畫面既有色彩中,我們開始尋找自然的形狀。孩子們在畫面上發現了植物:小樹叢、小草地,甚至是高大的樹木。當橘紅色加入後,他們紛紛為樹畫上了強壯的枝幹。有的樹像是被精心修剪過般整齊對稱,有的則充滿野生的力量,樹枝四處延伸、向上生長;還有些樹,帶著自由與想像的形狀,像是在風中舞動,生動而富有靈性。
孩子們投入於繪畫,自在而放鬆,沈浸在創作的過程,沒有察覺時間悄悄流逝,轉眼間便接近下課。願孩子們在接下來的課堂裡,享受每一次關於感受、想像與表達的旅程。
手工 / 怡菁老師
白鷺鷥班的孩子們在經過一個假期後,明顯都長高了!課程延續夏學季末的棒針編織,剛回到教室時,孩子們有些遲疑地說:「老師,我忘記怎麼做了!」不過,當我把每位學生的作品拿出來互相欣賞與觀察時,透過彼此的分享,一點一滴喚回了手中的記憶。當我再次拿起棒針示範時,孩子們驚喜地喊著:「老師,我記得了!」孩子總是這麼奇妙。
升上三年級後,孩子們的手工課時間為兩堂課連續進行,這對他們的專注力與持續力是一個新的挑戰。所以在課堂中安排了適度的走動、休息和喝水,讓孩子在「呼」與「吸」的節奏中找到平衡。
這學期他們正在編織帽子,首先要透過小的織片來測量頭圍──例如,一個織片有 18 針,而頭圍需要四個織片才能圍成一圈,那麼就能計算出頭圍需要多少針。每個孩子的數學推算方式都不同,他們也會興奮地分享自己的解法,甚至有人脫口而出:「老師,這是數學課喔!」
在帽子編織的過程裡,從數針、運用倍數到減針,其實都蘊含著數學思維的實踐。孩子們透過雙手的節奏與眼睛的觀察,逐漸培養出對規律的敏銳、對變化的推測,以及對結構的理解。手工課,其實就是孩子們最自然的數學課!
弦樂 / 姿旻老師
三年級的孩子們在第一堂課中,老師感受到他們滿滿的期待與想要學習的心。我們一起練習了四條弦,學習如何正確拿弓,以及像大樹般穩穩站好的夾琴姿勢。透過二輪奏的方式,孩子們嘗試拉奏四條空弦,也用撥奏體驗四條弦的聲音。從中他們發現,每一條弦——低沉的、明亮的、溫暖的、清澈的——所發出的聲音都不一樣。期待在這樣的練習中,孩子們能慢慢培養對音色品質的敏銳度,並享受音樂帶來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