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白鷺鷥班家長:
上週六,我們一起參加了台北華德福四校-校際聯合路跑。
那一天,報名參加的人數眾多,我們以行動證明,對健康生活的堅持,在中秋節的前夕,能有機會一起運動,即使汗水濕潤了髮、濕透了衣和褲,但彼此之間眼神傳遞的熱情與愛是可以真實感受得到的,孩子們卯足全力地向前跑,彷彿生命的不停止努力,意志力貫穿在人生的跑道上,跑道上的每一刻都是教育的真諦。
令人尊敬的是,為賽事,默默付出且奮鬥的志工家長和老師們,從行前聯絡的大小會議、賽道的申請與規劃、徽章設計和印製、背帶剪裁及縫紉,大事小事,忙前忙後,所有已知與未知的,集合起來成就了一場充滿濃濃愛意的運動盛事。
人因有夢想而偉大,夢想被實現的那一刻,是理想與現實的落實,圓滿的合一感,這是台北四校共同跨越的第一步,是第一步也是一大步,是啟程更是展望,朝向編織華德福社群的圖像。
「當每個人的靈魂映照出社群整體的樣貌,
而社群活出每個靈魂的力量時,
健康的社群就已形成」
~Roudorf Steiner~
願將 祝福與感謝同存於天地之間
白鷺鷥班代導師
子瑄 謹書
乙巳年 寒露
親愛的家長,您好:
在第七週的課程中,我們持續在母音的學習當中前進。在A天使的部份我們進入了圖像搭配唸謠的練習,藉由三首小詩讓孩子們熟悉母音A的三種發音;另外也進入了E天使的圖像與唸謠練習,由於唸謠的部分都帶有節奏與尾音的押韻,可以感受到孩子們在唸謠時是有動力一同前進的。
而字詞的部分這週我們開始學習食物相關的單字,帶孩子們認識生活中常見的食材、餐點、甜點及飲料等,當看到自己喜愛的食物或飲料時,孩子們會和同伴示意地點點頭並比讚,若是不喜歡的食物,也會比倒讚,故雖然沒有言語,老師也默默知道孩子們偏愛哪些食物喔!
週末連假邀請家長可和孩子一同唸讀以下小詩,除了連結自然景物,也讓孩子熟悉母音E的發音。
I see the sun,
The sun sees me.
I see the moon,
The moon sees me.
I see my star,
My star sees me.
I see you,
You see me.
月圓人團圓,千里共嬋娟!
祝 中秋佳節愉快!
英文老師 琬芸 敬上
農耕 / 沛芸老師
秋天在哪裏?在學校旁的水黃皮落下粉粉紫紫的花苞,在客家園區入口處的台灣欒樹變出黃黃又紅紅的颜色。在每週步行到客家的路上,我們一起感受四季的更迭。觀察種下的植物,種植當令的作物,用身邊隨手可取得的資材去照顧他們,在過程中感受生命的循環,我們也在此韻律節奏中。
主課程 / 子瑄老師
再次地和各位家長表達,很高興有機會能陪白鷺鷥班的孩子們走過一段學習之路,看著他們能夠在班級裡做著每一件事情,可以想像在每一個個體背後其強壯的支持系統,來自爸爸媽媽、來自家中的成員和所有愛他們的老師。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節的前夕,我讓孩子們製作了一張又一張的教師節卡片。「感恩」是需要被教導的,當學生在學校領受教師們的愛與教學時,也需要逐漸被喚醒要心存感恩,猶如我與孩子們一起唱的歌曲「愛的真諦」,我尤其喜歡其中的歌詞,每一句話溫和而堅定,勇敢又善良,歌唱的那一刻,我們都被愛的力量融化了。
這段期間,我也收到了來自過往教授過的學生及家長的教師節卡片與訊息祝福,說真的,對於老師而言,若有學生和家長總是把他(她)放在心上,願不時地想著老師、聯絡老師,這應該會是所有老師心中的滿足,教學之路雖不輕鬆,卻也甘之如飴。
每一位家長都是孩子們的第一位老師,您們把孩子教得那麼好,我也要跟各位說聲:「白鷺鷥班的阿爸阿母,教師節快樂!」
這幾周,孩子們經歷了語文主課程,目前正進行數學主課程,以下我們來談談語文課程與孩子的意識發展:三年級兒童這一年,一方面在意識上逐漸發展「客觀」的能力,另方面在情感上卻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疏離感。如此的發展狀態,猶如舊約聖經故事中被逐出伊甸園的亞當和夏娃,他們要開始學習分辨是非善惡,並且和幼兒階段的「伊甸園」說再見!
從此,他們必須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與大地搏鬥,他們必須學習農耕、縫製衣裳、建築房舍、經營社會關係…等。他們得更倚靠自己的努力,才能為自己在地球社會上掙得存在之地!
舊約聖經故事與兒童的成長接近平行並延伸,在華德福教育中,舊約聖經故事成為三年級語文主課程的主題,乃是為呼應兒童對周遭環境人事物關係上的轉變而產生的。此外,故事中有古代歷史,有生活、有數學、有為人處事的習慣、道理、智慧與創造,全然豐富的內容,徹底地滋養了成長中的9歲孩子。
此時此刻,我們的孩子確確實實需要父母有意識地陪伴,我們愛孩子卻不寵壞孩子!帶著他們一起去工作,給予孩子真實生活的能力,工作!工作!再工作!
於是,在學期一開始,每週三自然日時間,孩子們便開始進行農耕工作,每次步行至客家文化園區,與大地合作為伍,孩子們從走路顛顛簸簸,到能有意識地到達目的地;從軟軟嫩嫩的麻糬手,到懂得翻土、提水、割草、分辨植物的成長狀態,這種帶狀式的農事生活,引領著孩子一步步地認識農事生活,每一次,只要孩子有具體而微小的進步,老師們都會為他們喜悅,同時,孩子們也要學習著,面對不熟悉的事情,先不拒絕,而是試著學習,然後,我們也許會驚訝發現,新的事物就在心的彈性空間,學進身體裡。
來吧!我們一起乘上這班「兒童9歲轉機」成長列車,記得!要在屬於合適您的站點「轉機」下車,並且「美麗的轉過身」向列車說聲:「謝謝你,我愛你……」
敬祝 大家
秋高氣爽 天涼好個秋
白鷺鷥班導師
子瑄 謹書
乙巳年 秋分
英文 / 琬芸老師
親愛的家長,您好:
這週的課程當中,我們在字母的學習持續前進。
從第四週至今孩子們學習了G, L, M, H, T等子音,這週我們則開始進入母音的學習。除了透過故事讓孩子們了解子音與母音的由來,也藉此帶出五位母音天使的出場,而本週我們先從A開始學習。母音在英語的發音中有著較多的變化,故孩子們在學習時,常因為抓不到母音的發音規律而無法有把握地唸出對的音,這個部分我們之後也會透過唸謠結合圖像來讓孩子們辨別與熟悉。
另外在字詞的學習上,在第五週我們學習了各種職業,而這週則學習了運動與嗜好,並透過抽字卡遊戲將動作演出來,讓學生自然練習語句對話。
週末連假邀請家長可陪伴孩子練習用手指在空中、在手上書寫字母,或用腳、身體練習寫字母也很好玩喔!
祝 順心平安
英文老師 琬芸 敬上
藝術 / 韓妤老師
本週的濕水彩課,我們以《創世紀》第五天的故事作為主題,引導孩子進入神創造飛鳥與魚的畫面。課程一開始,首先回顧了前一週的作品,帶領孩子們觀察在相同主題下,彼此於構圖上的不同選擇,以及色彩如何進入畫面的方式與空間分配。孩子們從作品中看見了他人如何開始鋪色,有些由中央向外擴展,有些則從左至右漸層過渡,也留意到每張畫中筆觸的方向與力道不同,所留下來的痕跡各具節奏與情緒。透過這樣的回顧,孩子們開始理解,繪畫的過程不只是結果的呈現,而是內在感受與手中筆觸共同寫下的痕跡。
繪畫開始時,孩子們以藍色作為主調,從天空及海洋開始,。多數學生能掌握藍色在水中流動的特質,使色彩呈現出層次與深淺的變化。有些孩子發現:「藍色越畫越深,更像魚待在海底的顏色」,顯示他們正敏銳地觀察色彩與情境的對應。
在用筆方面,學生們嘗試不同方向與速度的筆觸,以柔和地運筆展開天空,而海面則以較有律動的線條呈現浪濤的波動感。部分學生開始自發地運用線條來區分海洋與天空的層次,並加入黃與紅的點染,帶出魚群、海草等生命的誕生。
這堂課中,孩子們透過回顧與繪畫過程,更多的理解色彩與筆觸所帶來的畫面表情。從上色的步驟順序,到筆觸的方向變化,孩子們展現出更積極的嘗試。期待看見他們在一次又一次的練習中,逐漸發現用筆與感受的連結,並自然流露在作品之中。
手工 / 怡菁老師
三年級的孩子對於上針與下針已經非常熟練。下針是拉出,就像把線引到自己面前;上針則是往後推過,彷彿把線送到遠方。孩子們在一次次交替中,不僅熟悉了針法,透過手中針與線體驗「前」與「後」的空間轉換。
一開始,孩子總會問:「老師,這一面要打上針還是下針呢?」
但隨著兩週的練習,他們已經能自己分辨帽子的正面與背面,並且清楚知道該編織哪一個針法。
透過顏色的轉換,以及「懶惰針」帶來的色彩變化,原本單調平整的編織,逐漸展現出高低起伏的層次感。孩子們的對話也充滿趣味:
「你的帽子是西瓜,上面加一層芒果黃。」
「不是啦,是火龍果!」
「那他的就是牛奶起司口味。」
「這一頂是藍莓……」
「接下來,我要搭配藍莓口味,還是橘子好呢?」
這樣圖像,讓手工課帽子編織有了了色彩與味覺的交織。
這張照片是兩週前的紀錄,而在本週(第六週),已經有一位小女孩完成了她的帽子!當我給予回家作業為「一天一排」時,她總是會問:「老師,我可以多織一點嗎?比如20排?」「當然可以的。」
提醒家長,請幫忙留意孩子的手工進度:帽子編織的回家作業是一天一排(約 80–90 針),一週七排,讓孩子在穩定節奏中完成屬於自己的帽子。
音樂 / 毓珊老師
這週帶孩子們唱了〈有隻藍色小鳥〉,因為這首歌曲我們學到了新的符號「反覆記號」和「二分音符」,在這之前已經帶孩子們學習高音譜記號、五線譜,以及節奏ta和ti-ti。孩子們一開始覺得二分音符的兩拍怪怪的,因為在他們的認知中,認為每一拍一定要有一個音符才是正確的,來了一個兩拍的,這時有孩子就提問:「那另一拍就沒東西了耶?」
這是很好的觀察和學習,因為兩拍長得跟一拍很像,因此在這部分有特別提醒孩子,只要是兩拍的符頭一定是空心的,除此之外也讓孩子們開始練習寫節奏音符,至於「二分音符」這個名詞我會到四年級的分數時會再次提起。
弦樂.小提琴 / 姿旻 老師
工作本:小蜜蜂指法,以兩種不同顏色的呈現讓孩子知道是不同條弦,另在兩拍的音上,畫了一隻小烏龜,用來表示是比較長的音。
二重奏:倫敦大橋垮下來、翹翹板(si re)、
進行曲C(si、do、re、mi)、瑪莉有隻小綿羊、小蜜蜂
農耕 / 霈芸(偕同)
很開心今天全員到齊, 經過這幾週的訓練, 大家腳力進步很多, 我們很快就到了第一個休息點. 帶來上次得到的紅蘿蔔種子, 讓大家摸一摸猜一猜, 像毛毛蟲一樣的小種子是什麼? 到了客家, 放下工具趕快來看看菠菜種子發芽沒, 結果姑婆芋的大葉子下面藏了好多蝸牛. 不敢用手接觸的, 我們也想想可以用什麼工具來移動蝸牛~接著大家變身除草高手, 邊採收紅寶石地瓜葉還發現好多沒見過的草和果子, 淑美老師一一介紹. 完成後用地瓜老蕂繞成皇冠, 讓除草逹人們戴上~ 除此之外,老師還帶大家做堆肥圈整理,翻堆加上綠色資材,再請大家灑上糖蜜水再蓋上姑婆某被被。這個香甜的糖蜜水讓大家解除心魔,終於把水桶拿出來接水,加入糖蜜,澆在堆肥圈裏~ 完成今日農事。
主課程 / 峰呈老師
在這一週裡,三年級的孩子們經歷了許多特別的故事與時刻。因為老師需要暫時請假回家照顧母親,在離開前,老師向孩子們說明了家裡的狀況。孩子們聽後立刻說:「老師,你就請假回家照顧媽媽吧!」當老師進一步問:「如果這個班級沒有老師,你們有辦法照顧自己嗎?」孩子們開始討論每天生活中該做的事情。有趣的是,他們還認真估算自己能堅持多久,有的說一個月,有的說最多一週。當老師再問:「你們真的願意讓老師回去照顧媽媽嗎?」孩子們信心滿滿地回答:「可以呀!我們可以照顧自己!」這份單純而直接的回應,讓人深深感受到孩子們對老師的支持,以及一種無條件的愛。
在主課程中,我們繼續講述《創世紀》中亞當與夏娃的故事。當老師描述上帝懷著深厚的愛,以自己的形象創造人,並為人準備了美好的伊甸園時,孩子們專注的眼神中似乎能感受到那份愛與莊嚴。而當說到蛇誘惑夏娃吃下智慧樹果實時,孩子們露出緊張的神情。他們似乎能感同身受,亞當和夏娃最終被逐出伊甸園,但神仍然愛著他們,並未拋棄,像母親與嬰兒:雖然在出生後剪斷了臍帶,但是母嬰之間仍有無形的愛相連著,持續陪伴、守望,期待他們在世上透過勞動與體驗,獲得真正的自由。這份愛與陪伴的意象,也在農耕課中具體展現。本週孩子們錯過了公車,只能從學校步行近三十分鐘到農耕場域。他們提著沉重的工具桶,在炎熱的太陽下揮汗前行,抵達後仍要繼續進行割草與堆草的工作。過程中可以明顯看見他們的疲憊,但在老師不斷的鼓勵聲中:「再加油一點!再撐一下!」孩子們最終完成了這段艱鉅的勞動。
這樣的經驗,不僅是身體的磨練,更是意志的淬煉。每一次的勞動,雖然會帶來疲累,但經過一夜的休息,這份努力會逐漸轉化為內在的力量。隨著週週累積,孩子們的意志力會被不斷鍛鍊,逐漸成為他們與世界互動的基礎。這股力量,將幫助他們在落地的學習旅程中,帶著自信與自由的姿態,去擁抱世界,並迎向屬於他們的未來。
藝術 / 韓妤老師
本週濕水彩繪畫的開始,以群青色作為基底,練習不同筆觸方向的變化,嘗試讓畫面呈現出更具動態的流動感。接著,引導孩子們逐步加入普魯士藍,在濕潤的紙面上進行顏料的堆疊,使色彩層次逐漸加深,營造出一種深邃、晦暗的視覺氛圍。這樣的畫面呼應了《創世記》中「神創造天地之前,世界一片空虛混沌,籠罩在無邊黑暗之中」的意境。
延續上週觀察到部分孩子們在用色上不夠肯定、無法輕易畫深的情況,於是本週從《創世記》第一天的主題中,讓孩子在故事情境中自然地練習顏料的堆疊與色彩的厚度。過程中,有些孩子很快能自在運用藍色進行表現,而有些孩子則反覆嘗試與調整,細膩地將顏色推向更深的層次。這樣的探索過程,就是一場重要的學習與創造。
當藍色累積到足夠的厚度後,我們進入最後的步驟:以洗白的方式畫出神的那道光。這時,孩子們的創意充分展現——他們對「光」的造型各有不同的想像與詮釋。有的用一道潔白的直線劃破天際,如閃電般銳利;有的選擇柔和的暈染,讓光從中心慢慢擴散;也有的畫出放射狀的光芒,從天而降。這個階段,不僅是技法的應用練習,更是一場視覺上的心靈表達。這堂課孩子們在明與暗的對比中,經歷了「從無到有」的創造過程,同時也親身參與了那分開光與暗的神聖時刻。
手工 / 怡菁老師
白鷺絲班的每一位孩子這一週都拿到輪針,開始編織屬於自己的帽子。我們先一起討論帽緣的紋路──兩針小羊針與兩針石頭針規律地交替,就像一首節奏分明的歌。當第二層開始時,就像蓋樓房一樣,一層一層往上堆疊;小羊針要接續小羊針,石頭(或豆芽)針要延續石頭(或豆芽)針,秩序才能穩固地建立。
然而,如果不小心多了一針小羊針,規律就會被打亂,小羊就好像被石頭壓住了。孩子們因此特別小心翼翼,認真地編織著每一針。有一位學生,只要稍微覺得針目的線條有點不同,就立刻舉手詢問:
「老師,這個怪怪的嗎?」
「老師,這還是小羊針嗎?」
他的提問雖然頻繁,但我發現,那是因為他擔心出錯、必須拆掉重來,所以才如此謹慎。他專注的眼神裡帶著認真與堅持,那份專心致志的神情,讓人看見孩子在學習中努力尋找並守護秩序的模樣。
有些孩子對於「二上二下」(兩針小羊、兩針石頭)的秩序感還不完全清晰,我便協助他們在第一排先建立起清楚的順序,讓他們循著這個基礎的規律,慢慢地在往後的編織中分辨並熟悉不同的針目。
看著全班的孩子們,每一個人都帶著同樣的專注與投入,在規律的編織節奏中一針一線地向上建構。不僅帽子的形狀逐漸清晰成形,孩子們正在共同編織的不只是帽子,也在編織內在秩序與力量。
音樂 / 毓珊老師
三年級開始正式進入七聲音階的世界,但我們不急著一下子就把所有七個音都拿出來,我們先從簡單的兩個音「Seesaw」,再到三個音「Bounce」,慢慢地增加不同的音高讓孩子們認識。這中間也利用這些短小歌曲和孩子們玩音樂遊戲,也開始製作一本專屬自己的音樂工作本。
主課程 / 峰呈老師
在新學年的開始,我們感受到三年級的孩子們迫切期待著新的學習旅程。第一個語文課程中,我們從《聖經》中的創世紀展開:故事述說上帝如何創造世界,並賦予人類在這美好世界中工作的使命。這對三年級的發展來說別具意義,因為他們正從夢幻的狀態逐漸走向真實、落地的學習。創世紀的內容,也與自然農耕課程相呼應,提醒人類必須以自己的雙手,踏實地在大地上勞動。
在農耕課程中,孩子們來到客家文化園區,學習使用鐮刀,並合力將木頭搬運堆疊,建立落葉堆肥的區域。這樣的勞動不僅讓孩子體驗到土地雜草叢生的真實樣貌,也讓他們逐漸感受到身體力量的培養。雖然在一開始搬運木頭時顯得吃力,但相信隨著練習,他們會愈加強壯,並懂得如何使用工具。這些經驗會幫助他們明白:工具不是玩具,而是協助人與土地合作的重要夥伴。這也預示了在之後數學課中即將展開的「測量」單元,讓孩子體會工具與生活間的緊密關聯。
除了農耕,孩子們在第一週也迎來了弦樂課。老師觀察到,下課時孩子們忍不住打開琴盒,拿起琴弓小心地摩擦琴弦,彼此討論、嘗試摸索這項新樂器。這些細微卻專注的動作,可以看出他們對小提琴的高度期待,甚至在第一堂弦樂課下課後繼續練習,甚至在放學後同學相約在教室持續練習。
在晨圈中,導師帶領孩子們學習用日文演唱〈桃太郎〉。透過老師的動作提示,孩子們能領會歌詞的意義,眼神中流露出對新語言的好奇與熱情。學習的喜悅,就在這些真切的探索與嘗試中自然展現。這讓人想起《論語》中所言的「溫故知新」:以過去的學習為基礎,開啟對新知識的探索。孩子們透過與土地的真實接觸、自己演奏出小提琴的聲音,透過課堂將所學謹慎記錄下來,他們正以身體與心靈全然投入這段旅程。三年級,是他們開始「不斷地工作、工作、再工作」的時刻——而在這過程中,孩子們將學會以真實的方式擁抱世界,而世界也會以全新的姿態迎接他們。
藝術 / 韓妤老師
三年級秋季的第一堂濕水彩課,我們首先一起感受了「檸檬黃」明亮而輕盈的品質。有些孩子特別喜歡輕輕柔柔的色彩狀態,不敢太過濃烈,一層又一層地塗抹後,畫面依然像是太陽初升起時的微光。而有些孩子則下筆果斷明快,他們筆下的黃色彷彿盛夏高掛的烈陽,閃耀得幾乎讓人睜不開眼。
接著,我們在畫面中加入了「群青」作為點綴。孩子們開始熱衷於混色的實驗,在紙上創造出各種不一樣的綠色:有明亮活潑的綠、溫暖柔和的綠,也有清冷靜謐的綠。每一種綠色,都是他們嘗試與觀察的展現。
從畫面既有色彩中,我們開始尋找自然的形狀。孩子們在畫面上發現了植物:小樹叢、小草地,甚至是高大的樹木。當橘紅色加入後,他們紛紛為樹畫上了強壯的枝幹。有的樹像是被精心修剪過般整齊對稱,有的則充滿野生的力量,樹枝四處延伸、向上生長;還有些樹,帶著自由與想像的形狀,像是在風中舞動,生動而富有靈性。
孩子們投入於繪畫,自在而放鬆,沈浸在創作的過程,沒有察覺時間悄悄流逝,轉眼間便接近下課。願孩子們在接下來的課堂裡,享受每一次關於感受、想像與表達的旅程。
手工 / 怡菁老師
白鷺鷥班的孩子們在經過一個假期後,明顯都長高了!課程延續夏學季末的棒針編織,剛回到教室時,孩子們有些遲疑地說:「老師,我忘記怎麼做了!」不過,當我把每位學生的作品拿出來互相欣賞與觀察時,透過彼此的分享,一點一滴喚回了手中的記憶。當我再次拿起棒針示範時,孩子們驚喜地喊著:「老師,我記得了!」孩子總是這麼奇妙。
升上三年級後,孩子們的手工課時間為兩堂課連續進行,這對他們的專注力與持續力是一個新的挑戰。所以在課堂中安排了適度的走動、休息和喝水,讓孩子在「呼」與「吸」的節奏中找到平衡。
這學期他們正在編織帽子,首先要透過小的織片來測量頭圍──例如,一個織片有 18 針,而頭圍需要四個織片才能圍成一圈,那麼就能計算出頭圍需要多少針。每個孩子的數學推算方式都不同,他們也會興奮地分享自己的解法,甚至有人脫口而出:「老師,這是數學課喔!」
在帽子編織的過程裡,從數針、運用倍數到減針,其實都蘊含著數學思維的實踐。孩子們透過雙手的節奏與眼睛的觀察,逐漸培養出對規律的敏銳、對變化的推測,以及對結構的理解。手工課,其實就是孩子們最自然的數學課!
弦樂 / 姿旻老師
三年級的孩子們在第一堂課中,老師感受到他們滿滿的期待與想要學習的心。我們一起練習了四條弦,學習如何正確拿弓,以及像大樹般穩穩站好的夾琴姿勢。透過二輪奏的方式,孩子們嘗試拉奏四條空弦,也用撥奏體驗四條弦的聲音。從中他們發現,每一條弦——低沉的、明亮的、溫暖的、清澈的——所發出的聲音都不一樣。期待在這樣的練習中,孩子們能慢慢培養對音色品質的敏銳度,並享受音樂帶來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