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年級 / 十二年級
老 師 說
第八週回顧
主課程.數學 / 彥徵老師 _十一年級
冬學季十一年級的數學主課程是高階三角函數與複數,高階三角函數是指以十年級所學的三角函數為基礎,除了延伸討論三角函數的圖形與變化外,更多了「積化和差」和「和差化積」等較複雜的運算式。
起初在週一、週二的課堂中,從圖形繪製可以觀察到學生心理有求知的渴望,而身體卻無法跟上,一般來說畫出三角函數的圖形大約只要十分鐘,學生們持續工作但平均要花二十到三十分鐘才能成功畫出圖形。在週三休假回來後,學生的狀態有明顯的提升,在討論到和角公式時,學生們要利用圖形來證明,平常程度不容易跟上的學生在這時候能夠嘗試畫出直角三角形以及要計算的線段;而程度較好的同學在互相討論之下,能夠利用和差角和兩倍角的原理推導出三倍角的公式,值得鼓勵。
數學工作本書寫方面,與其晚上互相討論課程內容,不如一個人好好從自己的紀錄本上回顧整日所學,期待在工作本中能看到更多屬於個人的紀錄與說明。
主課程.經濟學 / 又菘老師 _十二年級
本週經濟學課程在一開始讓學生閱讀與討論了劉墉的散文《時間與金錢》。學生首先進行文章摘要的書寫訓練,以提升閱讀理解與概括能力。隨後,針對社會機構與企業的角色與必要性進行小組討論,探索哪些機構對社會運作至關重要,它們的功能與目的,以及代表的原則。學生積極思考,如果這些機構或企業不存在,社會將面臨何種挑戰。這些活動不僅加深了學生對社會結構的認識,也啟發他們思考現有經濟與社會體系的改進空間。
課程中進一步介紹了社會運作的三大基本領域及其核心原則:文化-精神領域、經濟領域和權利領域。文化-精神領域應以自由為基礎,鼓勵創造與競爭,避免政治與商業的過度干預;經濟領域應強調博愛與合作,致力於滿足人類的真實需求,而非追求無謂的競爭與消耗;權利領域則以平等為原則,透過法律規範保障社會秩序與公民權利。這三個領域相互依存又各自獨立,展現出功能上的明顯差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步理解其相輔相成的重要性。
最後,課堂提到了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幫助學生了解人類需求與經濟活動的關聯性,並討論了金錢在現代社會中的角色及其對價值觀的影響。學生透過反思活動,認識到合作精神在經濟中的價值,以及自由、平等、博愛這三大原則在現代社會實現的挑戰。課程結束時,多數學生表達了對經濟與文化自由的限制感到遺憾,同時也對推動合作與利他主義有更深的理解與許。
英文 / 又菘老師
本週故事來到了經典橋段「樓臺會」,羅密歐與茱麗葉在這一幕以一種隱喻的方式完全吐露對彼此的心意,透過星光、太陽、月亮等萬物的譬喻來表達羅密歐對茱麗葉的愛意,學生對此感到十分肉麻,但像這樣非常委婉且具詩意的表現形式也可以幫助學生透過不同的角度來表達自己的心意。因此,我讓學生們仿造讀本中表達情意的譬喻方法,用英文寫出一風情意滿滿的情書。有些已經有對象的學生,寫起來特別順手,沒有對象的學生則試圖從其他情感對象來尋找靈感。
本週文法書來到特定動詞後面使用不定詞與動名詞的規則,例如「start、 love、like…」後面不論是使用不定詞或動名詞,其意皆同。然而若是「forget、stop…」後面則會因為使用不定詞或動名詞而在意思上有所差異,這些都是學生在理解文法規則時必須相當小心的地方。
第三週回顧
主課程.公民與媒體素養 / 心怡老師
TPS11/12年級家長們,日安:
午餐過後,在洗滌槽旁與正在清洗餐桶的12年級同學有段對話,「XX,這周有練琴了嗎?」「有耶!」「自從上周因為沒有手機的日子,練了三小時的琴後,感覺到練琴帶來的美好。」「嗯,真為你感到高興!」,孩子在迷途中,要怎麼創造機緣或環境使能回到正軌,一直是老師的挑戰。
上周末中華隊奪冠的訊息傳來,成為周一全國的共同話題,這確實是久違的勝利,兒時記憶湧上心頭,也跟同學分享黑白電視時代,全民熬夜看實況轉播的盛況,同學興奮地討論觀戰歷程或精闢的分析各方媒體報導的內容,我請同學一起觀察這個話題會持續多久,到了周五仍是熱度不減,同時也看見較深度的報導,我們一起經歷及時實況、全媒體的新聞報導、事件後的深度報導,難得的歷程,也為要進行的工作暖身鋪路。
延續上周同學對生活周遭與世界的關心,全班開始對議題的相關資料進行搜尋研讀討論,同學在網路上尋找資訊,以澄清問題的渾沌,並進一步提問,加深對題目的認知,也確立研究的方向,諸如:「以現行禁菸場所設立的法則,探討路邊、街角、公園等公共場所的適用性」「從各國無限速高速公路設置的沿革與配套,來看台灣設置的可能性」「從波音公司收購麥道公司導致瀕臨破產的啟示」「淨灘行動與源頭管理的可行性評估」等議題,同學從健康、生活、經濟、環保等多方面關照這個世界,透過研究讓純粹的熱情落地,踏實的做世界公民。
祝福大家順心
TPS, 心怡老師
英文 / 又菘老師
本週的英文課程中,我們聚焦於《羅密歐與茱麗葉》第一幕第二場(Act 1, Scene 2)的故事分享與分析。學生們回顧了該場景的結尾,並討論了以下問題:
• What did the invitation say?
• What would Romeo and Benvolio do?
課堂中,學生針對Act 1, Scene 2進行了摘要寫作練習,以提升他們的文字組織能力與對文本的理解。另外也透過了文法練習書完成了完成式在不同時態運用的練習。
回家作業: 請學生閱讀Act 1, Scene 3的內容(重點為奶媽對過去的回憶 "Nurse’ll never forget"),並記錄下不熟的單字,以便下週進行單字考試。
備註:若有收到英文作業缺交提醒信,請家長提醒學生完成作業。
第二週回顧
主課程.公民與媒體素養 / 心怡老師
TPS11/12年級家:長們,日安:
經過一個周末的無機生活紀錄,同學都有遇到輕重不等的狀況,有些許的不方便,也有苦不堪言的窘境,有同學為了不想紀錄,直說沒太大差別,我回應:既然手機可有可無,那麼我們就繼續無機生活吧! 有同學反應:他會沒有安全感,深怕朋友聯繫不上,怕漏了資訊的取得,很多的擔心! 有同學終於有機會跟父母吵架(一種溝通模式,情感交流,比漠然以對好些),有同學持續練琴三小時不斷,自己一人去看了電影,享受自己與自己相處的時光! 無機生活激活了豐富生活的樣態, 少了手機的干擾,會更專注眼前的工作,對於事物的安排擬定更慎重細緻了,希望每個同學都會記得無機生活的美好,未來會選擇適當的停機享受一個人的寧靜。
在與孩子討論可採訪的對象時,發現對可採訪人物的想像很侷限,對不熟或陌生人物會膽怯羞赧,最終多選擇熟悉的家人為對象,看來他們在社交軟體上的鍛鍊是無法轉換成真實世界的實際作為,要走向世界會需一些真實的努力! 也因此可能有家長已收到了孩子的採訪邀約,這是孩子們嘗試進行人物報導的練習,孩子對提問感覺困難,我們透過與孩子個別工作提綱的設定與問題的設計,以及採訪過程的模擬,希望他們能鼓起勇氣執行,從真實的工作學習是踏實的。
這周開啟了另一個議題,我請同學觀察關心這個世界,並提出疑問,同學們紛紛提出他們的看見:「超商不提供吸管的政策執行好像沒效,需要吸管還是能取得,商家只是不主動給而已」,「公共場所禁菸,但路邊、街角、公園、街上還是有人抽菸,到底哪些地方是公共空間?」「為什麼18歲才能考駕照?」「台北自行車道的設計很有問題」「鐵皮屋違建造成市容很不好看」「台灣為何沒有無限高速公路?」「台灣為何限制車輛改裝?」「民用航空器製造商波音公司的罷工影響?」,看起來同學還是關心其所生活的世界。接下來,我們要試著界定範圍或深入探問問題的核心,讓同學得以著力研究,產出相關的報導。
祝福大家順心
英文 / 又菘老師
本週大部分的學生雖然完成的文法書的進度,但卻沒有閱讀到讀本指定的頁數,導致學生無法對讀本內容有初步的理解,也花了很多時間在查詢不會的單字(這應該是他們的回家作業)。我們就讀本中第一場第一幕中Romeo與Benvolio的相遇進行內容上的討論,問題如下:
What happened to Romeo and Benvolio?
How did Romeo see this feud?
文法練習書則討論完成式的不同用法,現在、過去、未來完成式疑問句與already, yet, just, recently與完成式之間的關係。週五也進行讀本的單字考試,有四位學生沒有準備,所以分數低於60分。此外,若有學生尚未完成第一、二週該完成的工作本、單字本和文法練習書的進度,將會寄信通知家長,請家長提醒學生完成。本週末的作業為書寫第一場第一幕的摘要。
藝術 / 韓妤老師
秋季的藝術課程是理解水墨的基礎,著重在媒材的認識與應用,以及工筆技巧的堆疊,而冬學季除了繼續積累媒材的熟悉度,並將結合自畫像為主題進行創作,藉由經歷自畫像的過程看見自己、剖析自己,也期待在秋季臨摹歷代人物像後做出延伸,呈現更多個性化和個人創意的展現。
這週我們一起欣賞了亞洲當代藝術在人物畫像的表現及創新,有嘗試通過不同墨色搭配、線條構建、空間虛實對應等表現手法,來打破傳統人物畫的單一形式,例如,利用留白或者色彩填充的空間,表達人物的氣質與內心世界;或者通過自動性技法,破墨、滲透等效果,使人物形象出現模糊、抽象的狀態,以突出人物情感的流動性。學生試圖分析表現形式,也透過畫面嘗試理解創作者的內在表達。
本季第一件作品,會先以素描為現階段的自己構建出自畫像的草圖,在建立主題的過程也同時要準備展開背景呈現的思考。期許在入冬黑夜漸長之際,孩子們能夠在創作過程之中看見內在的光,也看見他人的光。
第一週回顧
主課程.公民與媒體素養 / 心怡老師
TPS11/12年級家長們,日安:
在黑板上,有一個大大的「?」
我問同學:「今日可有疑問?」「行禮如儀的進行著每日的生活,可曾提出任何質疑?」
這是這堂主課希望大家能有的基本態度,如果沒有質疑,每天只是做資訊或知識的接收,恐怕能夠吸收轉化的部分是有限的,「解惑」必須要先有「惑」才有解,不是嗎?
在指定閱讀書圖書《娛樂至死》(1985初版)的前言中,作者Neil Postman在一開始的前言標示:『我們會毀於自身所愛』,他在警示甚麼?他以赫胥黎《美麗新世界》(1932初版)中預言式的描繪未來世界,檢視彼時所處時代人類將面臨的問題,「忽視人類對消遣的無止境慾望」而毀於自身所愛。雖然那是Postman在上世紀對電視強勢發展的省思,放到今日影像強勢媒體的綜藝化,強調娛樂性,鋪天蓋地席捲所有人類的眼球,追劇恐怕只是恰如其分的扮演著娛樂的腳色而已,而我們尚不自知的樂在其中。
誠如校長在班親會時闡明,高中生要腳踏實地的進行學習與工作,我們不僅探討媒體的本質,媒體在人類歷史上扮演的重要性,媒體的形變,更要由一個慣常只接收知識、資訊的被動腳色,轉換成為提出問題、探討研究、整理總結的主動腳色,是媒體的內容創建者。這周每位同學將進行「人物專訪」的練習,試著以提問來獲知真實的生命經歷,並加以報導。
無預警的「無機生活紀錄」將進行一周,同學將這一周面臨的無手機生活記錄下來,以檢視個人與手機的關係,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讓我們拭目以待。
最後,媒體課一開始時,我請同學要開始有疑問,有位同學悠悠然說:「我們為甚麼要來學校?」我說:「這是個很棒的問題,也需我們應該先了解學校是哪時候的產物?」很巧的是,周末,Peter的演講中問到:「有人知道school一詞從何來?」,Peter的說明令人大驚,他說:「源自SCOLA一字,意為無需工作的地方,古希臘的男性貴族聚在此,學習代數、天文,他們不用工作,但他們的工作需要有人來完成,於是有了奴隸來替代他們工作,所以到了古羅馬時期,奴隸的數量就更為可觀了。」聽到此,覺得真是諷刺,居然到學校就可以不工作了,下周一來問問同學找到來學校的意義沒?
祝福大家順心
英文 / 又菘老師
開學首週,我們開始使用英文讀本與文法書。此次選讀莎士比亞名著《羅密歐與茱麗葉》;文法書則是師德出版社的《高中英語文法與練習》。在閱讀莎翁名著之前,需要先行瞭解其時代背景與社會氛圍,如此才能理解讀本故事的脈絡。由於莎士比亞的著作大多使用古英文書寫,我們此次選讀的版本附有現代英文書寫的故事版本,以期學生更容易理解故事內容。學生需要在閱讀的過程中,將不懂的生字記錄在單字本上,這些單字將會定期測驗;針對讀本內容也會透過各種提問來確認學生對於讀本的理解。
文法書的使用在於歸納他們至今所學的文法規則,並深探這些基礎文法中容易忽視的地方。雖然都是基礎文法,但學生在答題時仍會非常細節地思考每個答案的可能性,比較不會直覺地選答,因此在答題會花不少時間。下週請學生務必準備好英漢字典,以及閱讀到Act 1 Scene1結束。文法書需要寫到3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