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級主課程.史前史 / 又菘老師
「如果你要搬到一個陌生之地去生活,你該如何準備呢?」
這是我在第一堂課中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學生們立刻進入思考狀態,有人脫口而出:「Google啊!」接著大家紛紛提出各種答案:查天氣、看交通、找餐廳……。
有趣的是,學生的回答幾乎都專注於目的地的生活,而不是自己:他們鮮少思考:「我現在擁有什麼能力?我該如何運用我已有的知識?我的身體與工具能不能應付這個環境?」
於是,我分享了自己過去二十年在北、中、南各地生活的經驗。身為一個「離鄉人」,適應環境成了日常課題。從最初的天真想像,到實際面對現實,我才發現搬到陌生之地需要考慮的事情遠比想像多。透過這些經驗分享,學生們的眼光也逐漸轉變,從高遠的幻想回到更務實的層面:如何規劃路線?如何找到安全的居住地?如何安頓自己?如何利用已有的工具和能力?有學生提到:「這就像之前準備爬雪山的時候!之前練習過的行李打包技巧應該就可以用了」
在數萬年前,第一批人類跨出家園時,他們也面對類似的問題:如何在未知的土地上找到食物與水源?如何決定要遷徙還是停留?如何運用過去的經驗來應對環境?
史前的人類沒有Google、沒有地圖,甚至沒有文字,但他們憑藉觀察、嘗試與失敗累積知識,逐步建立了適應環境的方法。
學習歷史,無論是史前還是信史,其實都圍繞著三個問題: 我是誰(現在)、我從哪裡來(過去)、我要往哪裡去(未來)。
人類文明的開端,是一場長達數萬年的旅程。我們今日的世界,其實正是那一代又一代遷徙者留下的答案。
最後,我問學生們:「你記得自己幾歲以後的事情嗎?」有人說五歲,有人說四歲;我接著問:「那在四歲之前的事情是怎麼知道的呢?」,有人說從長輩那兒聽來的。 學生都知道區分信史和史前的分界在於文字的發明,但沒有文字並不代表沒有發生,正如我們在三、四歲之前的過去並未消失一樣,史前時代可以透過其他形式被保留:石器、洞穴壁畫、遺址、DNA….。
十一年級主課程.極限與無限 / Tr. Alan
大學聯考結束後,有位朋友說,如果數學考試不限時間,他一定可以滿分。事實上,有個國家的數學考試幾乎是不限時間,德國的數學考試時間,長達5個小時,各位可以想像,如果是這麼長的考試時間,最必要的不是熟練題型,而是對數學的理解。
在台灣,數學常被視為工具,尤其是科學與升學的工具,因為數學不好(分數不佳?),被認定為無法掌握工具,而就此遠離科學學習的學生有多少呢?
數學當然有其實用的部分,但數學被發展的過程,很少是因為要實用而被發現的。數學家是將數學視為藝術的,有本很值得推薦給大家的書:《一位數學家的嘆息》。這本書的開始,引用《小王子》裡的一段話:「如果你要造船,不要招攬人來搬木材,不要指派人任務和工作,而是要教他們去渴望那無邊無際廣袤的大海。」
極限與無限這門課程,從碎形正方(Square Fractals)開始,在亮與暗之間,有著秩序與增長的美麗,這些美麗,更與其中安靜也騷動著的空間有關,空間其中的靜謐之地,無限小的靜謐之地,讓我有著仰望夜空蒼穹看星星的感覺。
一條有限長度的直線可以切成多少段呢?若我們切成千萬段,那必定可以切成兆萬段,因為還有基礎,就能夠繼續切分。學生說:「可以切成無限多段」,那麼「每一段有多大呢?」若每一段還有長度,則這個長度不管再怎麼小,無限多個很小很小的量就會是無限長,但這結論明顯與剛開始時的有限長度衝突。那麼若這個量不存在長度呢?無限多個零還是零,這也明顯有衝突。
當我們理所當然地說,無限多個點構成線的時候,請問每個點有多長呢?(這個問題很明顯有誤,如果點還有長度,還是點嗎?)如果點沒有長度(當然也不會有寬度以及厚度),那麼會是甚麼樣的存在?這個存在,也就是微分的存在,曾經撼動了西方的宗教生活,如今則形塑了現代社會的基本樣貌。
《一位數學家的嘆息》:「教改的迷思在於要讓數學變有趣,以及與孩子們的生活產生關聯。但事實上,你不需要讓數學有趣,他本來就遠超過你了解的有趣!而他的驕傲就在可以與我們的生活完全無關,這就是為什麼他如此有趣。」確實如此,會吸引著人持續思考的,是因為思考這些問題本身就非常有趣,而不是為了要解決甚麼問題而已。
十六到十八歲這麼美好的時間,還可以仰望星空,在凝望無限遠時,我們也許會發現內在的無限小,那內在的,無窮無盡的靜謐之地。
青春如此美好,願各位讓每日的努力趨近極限,收斂於美好,發散於無窮,回應你來到這世界的深深召喚。
英文 / 又菘老師
秋冬學季的主題為「老人」探討老化社會議題與不同年齡層的關係與回顧。我們可以透過相關的文本與劇本來協助學生探尋「Growing old」這件事情會牽涉到哪些層面,以及自己怎麼看待這件事。
本週的重點是回顧過去學習到的文法和單字,並藉以進行暑假後的首次作文練習,題目為 “About My Summer”,引導學生回顧暑假經驗並以完整段落書寫。課堂上我們先透過提問幫助學生整理想法,例如:Where did you go this summer vacation?、Who did you gowith?、How was the weather there?,接著從學生的回答中挑選出一些生字作為單字考試範圍,以及引入過渡語(however 然而、therefore 因此)、關係代名詞來讓句子延伸、句構完整,其目的是為了要讓學生從簡答過渡到詳答。如何藉由補充說明的子句來把事情講得清楚,而非僅用主詞+動詞的基礎句型帶過,是我們這學年的英文學習目標。
在討論與書寫的過程中,學生分享了到不同城市旅遊的經驗,有人描述海邊港口的景色,有人提到與祖母同遊的經驗,也有人談到假期中多變的天氣。每位學生都可以完成一個段落書寫,下週會繼續把這篇作文完成。
選修.木工 / 庭豪老師
繩編椅
一堂課,先說明課程規則,如何解讀家具施工圖,並進行材料單的書寫,接著進行放樣的步驟,講解如何使用鐵尺、直角規,可以感受到同學們雖然對於看圖放樣這件事不是很熟練,但可以不斷提出建設性問題,這一點是有明顯進步的,而即使有同學提出非常簡單的疑問,同學們也不會發出嘲笑的動作,甚至主動解答,可以感受到同學們的成長。
選修.德文 / 建昌老師
今天特別邀請兩位來自瑞士的友人來和學生進行交流,由於有兩位新加入德語班的學生,因此我們主要使用英語做輔助,讓聽不懂德語的學生和聽不懂中文的瑞士朋友都能聽得懂一些對話內容。首先請學生用德語或英語自我介紹給外國友人認識,可以看得出來我們平常少去思考如何自我介紹說得讓人對自己有初步的認識,甚少用中文自我介紹。另外我調整上課座位的方式,使其成為一個圓,我覺得這幫助學生無論是彼此交流認識或專心投入很有幫助。今天利用一些時間說明這學季(期)將採用德語教材,這部份將代為採購外,還教導學生原文(德文)版Rudolf Steiner 所寫的晨詩(五~十二年級),甚至請瑞士友人用德語將晨詩從頭到尾唸一次,讓學生去感受Steiner 博士雖用簡單的詞彙卻有力量在其中,期待學生能每次在唸晨詩時,更能體悟這晨詩所帶來的能量與美感。
選修.易經 / 彥徵老師
本週課程中,師生一同探討歷代在易經金錢卦中所使用的各式錢幣。除了清朝流傳最廣的「五帝錢」之外,龍銀與山鬼花錢亦是常見的重要工具。龍銀在早期被廣泛視為具有風水功效,能招財納福、鎮宅避煞、消災解厄。其上雕刻的龍紋象徵皇權與福祉,因此常被當作吉祥物與開運之物。山鬼花錢則蘊含豐富的文化象徵,根據國立歷史博物館的典藏資料,其淵源可追溯至漢代的厭勝錢,主要用途同樣與避邪、鎮宅相關。
另外,本週也再次複習了先天八卦與後天八卦的差異,並討論它們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現的情境,進一步思考兩者在實際應用上的多元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