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課程.史前史 / Tr. Alan
一起為孩子們努力的TPS家長夥伴:
有時我會聽到學生說,我對這個知識沒興趣(一般來說是數學),有時也會聽到家長說,很希望能為孩子找到屬於他的興趣。
我們知道興趣是從內在自發的,這個謎一般的內在,其根源到底在何處呢?人有能力明白自己的根源嗎?
這是十年級史前史(Prehistory)課程的核心之一,或者我們可以反過來說,學習歷史正是在建立個人的identity:我從哪裡來,我是誰?
歷史有4種載體(carrier):空間與儀式、口傳、書寫信史以及後現代辯證,史前史討論的,可說是在書寫信史(written history)以外的其他3者,以考古學、地質研究、生物研究等自然科學為基礎所發生的近代新興學術《史前史》,其實至今不過就是2百年。
有趣的是,為何如此「古老的」歷史: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這些知識的建立,竟是發生在距今只有2百年的近現代?甚至,是到了1950年代原子物理學發展的放射性定年法之後(如,碳14-碳12,鉀氬K-Ar定年),才建立了較為清楚的時間脈絡。
這就是要到孩子們長成至10年級時,才學習史前史的原因:有更清楚的思考能力可以理性地探究人類的起源,以及,自己的起源。
絕大多數的人,沒有3歲以前的記憶,這是相當奇妙的現象。那明明是人類成長經過的重大時刻:誕生、爬行、直立、走路、說話。身為父母的我們一定記得孩子們經過的這些重大時刻,但我們卻無法記起自己的。這不是與史前史極其類似嗎?
追溯人類起源的研究歷程,與追尋自己根源的難度有高度類似性:「父母說照片裡的是我,我也似乎可以辨認那旁邊的景物,但在記憶裡,卻完全無法連結起來那是我經歷過的。」
我們期待孩子們能在這次課程透過閱讀考古學與自然科學研究成果,追溯人類起源,同時也展開對自己根源的追尋,這是一門對自己考古的課程。那麼,我們也許可以記起,曾經我們對所有的學問(當然包括數學)都有著深厚的興趣,我們曾經如此渴望地了解整個世界的奧秘,因為在理解世界所有奧秘的同時,我們也就廓清了認識自己的道路。
這就是興趣的真實:從內到外的一致性連結與通透。
換句話說,對世界上某些領域毫無感覺的人,其內在也必然有著相應的遮蔽。願TPS的孩子們,都能開闊地連結自己與世界,發現其獨特的生命道路。
祝福 學習豐富
Tr. Alan
數學 / 彥徵老師
本週數學課程為機率進階與畫法幾何。在機率進階部分,先從複習之前排列組合的加法原理、乘法原理與階乘,除了加深記憶外,本次也讓學生逆向思考,由學生練習設計題目,更能了解何時該用乘法原理或加法原理。
在畫法幾何部分,從之前學過的六面體開始,在透明的六面體中放入物品讓學生觀察不同面向的投影,本周練習的是三個面:正視圖、俯視圖與側視圖的練習,給予正視圖與俯視圖,在理解深度、高度與寬度的情況下畫出側視圖,最後還原出在空間中(立方體)的圖形。為了加深印象,也帶領學生用木棍和童軍繩搭造大型立方體,未來可以直接模擬圖形。
在機率進階部分,學生能夠設計出有關於加法原理或乘法原理之題目,但是在表達上還有進步的空間,觀察到學生在台下設計題目時會填寫關鍵數字與文字,上台時卻無法將關鍵字轉換為整句完整的文字,或是前後句子的錯亂。
在畫法幾何部分,學生大多能完成一條線的三視圖、兩條線的三視圖練習,但是在還原成空間中的圖形時遇到較多困難,還需要實際的物品做為輔助,這也是為何在本周課程後期要搭造立方體模型之原因。
十年級的數學課程相較於九年級來說,學生需要更專注的思考與回顧,有時候會容易鑽牛角尖,請學生在數學題目上二十分鐘未有進展時,請家長可以讓學生先休息或是準時睡覺,之後再來看題目,或許會有不錯的進展。
主課練習
本週上午時間歷史和數學兩種課程,在主課練習時間,學生除了回顧歷史、數學主課程之外,本周練習的重心放在數學方面,學生將上午所學的三視圖的紙張剪下來後折成立方體的形狀,並嘗試觀察期空間內的圖形。
英文 / 又菘老師
本學年會著重在文化類與傳記類的文章閱讀,以及莎士比亞的名著之一【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文選;後者是他們在八年級戲劇公演【大稻埕的故事】的原型,除了連結他們的這段回憶之外,也符應青少年常有的心理狀態(各種情緒的糾結)。我們會透過這些素材去學習單字與文法,並盡可能協助他們找到與英文連結的關係,進而啟發他們自我學習的動力。外語的學習成效極大化的關鍵大多都是因為學生找到自我與這門語言的連結(因為想....所以要好好學)我們需要一起幫助學生製造更多使用英文的機會與發展連結關係的可能性。
體能 / 黛兒老師
九年級到十二年級的孩子將在這學年的體能課中一起練習籃球。提升技巧的同時也讓學生了解運動可能為身體帶來的傷害,如何正確的訓練並有效預防運動傷害會是課程的重點。第一週我們進行協調訓練、傳球基本練習,並確實做好暖身及收操。孩子們對於籃球不陌生,學習能力很快。要在流暢地跑動中傳出隊友接得到的球,需要更多練習,期待第二週的練習!
讀書會時間
老師在該時段說明清楚讀書會組團的規則後,校長亦向學生再次表達「自我教育」的目標與理想,讓學生更能理解讀書會的目的。本週讀書會時間學生們開始找尋有共同興趣的夥伴,為了讓學生聽見不同的看法,本次讀書會的組成成員必須跨班尋找。
選修課程.社團.彈性課程
在開課教師介紹課程與學生會副會長介紹創社與選社的說明後,學生們開始選填選課的志願,同時也到各社團進行詢問或是參與討論,形成一股流動。之後各班回到原教室進行彈性課程時間。
學生自治
會跑班的課程有學生自治會時間、讀書會時間、選修課程、社團與彈性課程,部分課程未來會以學生為領導的角色,但由於本周還是需要老師的協助,故有部分記錄。
學生自治會時間
本次確認會長和兩位副會長的人選,接下來就開始處理週四社團活動的運行,在本時段雖有討論出方案,但後續遇到問題所以在週二和周三討論出社團運行的新版本。本周已確認各股幹部的人選,下周自治會時間會長會再次說明各股負責的職務後,將全數成員安排至各股。
下圖是由學生自己主導的圍圓討論。
主課程.史前史 / 峰呈老師
第二週的史前史課程,我們探討了台灣原住民的粟種文化神話,並深入了解台灣原住民族如何透過神話與口傳歷史,為飲食和婚姻注入「神聖性」。「有趣的是,在台灣原住民族關於『最初如何取得小米種子』的神話中,並沒有出現死體化生的故事(例如:盤古死後化作山河大地),而是以盜竊型神話為主(例如:普羅米修斯為人類偷取火種)。這些故事將食物取得的過程『神聖化』」(引文自《粟種與火種》),而學生們也聯想到過去聽聞的原住民族祭典,如何透過儀式將這些故事代代相傳。
在台灣洪水神話中,故事描述一對兄妹或姐弟逃過洪水後,為了繁衍後代,近親通婚。這對兄妹最初生出了殘疾或非人的生物。直到在上天的指示下成婚,才生出正常的後代。學生對這類故事頗為敏感,認為其中的男女角色只是為了合理化自身的慾望。
然而,傳說中揭示這對男女是在「繁衍人類」的使命以及「上天的指示」下,透過「特定的儀式」才成為夫妻。我們在課堂上引用了日本思想家岡倉天心的觀點:「原始時代的男人將花送給心儀的女性,那一刻,他超越了內在的獸性,成為了真正的人」。透過超越自身慾望的見解引導學生意識到,雖然飲食是人類的基本欲望之一,但當人們透過神話賦予其意義時,飲食便不再僅僅是生存的手段而已。
最後,課程討論了人與動物的差異。「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學生提到從DNA的角度來看,人與動物的差異並不大(例如:黑猩猩)。然而,能夠快速穿梭世界、看見極微小的原子,以及為他人無私奉獻的卻是人類。DNA確實像程式碼一般控制著人與動物的行為,但人類擁有超越生存本能的能力。此時,一位同學恍然大悟地說:「這是不是就是自由?」人的自由不在於為所欲為,而是能夠超越自身的慣性,成為更有人性的人。在課堂上,學生與老師之間展開了精彩的思辨。在課堂的最後,學生說了一句:「這堂歷史課好像哲學課」。確實如此,在邁向自由的路上,唯有不斷地自我教育,不斷地思辨自己與歷史的關係,才能找到自我的意義與價值。期待接下來的兩週,當我們進入不同的史前文明時,學生能夠更加清楚地了解過去的人們與現在的自己。
數學練習 / 彥徵老師
本周與學生一同探討排列與組合的問題。從物品、人的排列問題到實際挑選水晶、礦石的組合問題,學生不單單只是憑空想像生活中的數學,而是真實面對眼前的事物去解決問題,並藉由數字計算的規律中推導出含有未知數符號的計算規則,最後以自身的經驗舉出生活上有關於排列組合的題目。
從「五個物品中選出兩個我要的物品組合數」等於「五個物品中選出三個我不要的物品組合數」中,學生開始理解事情的一體兩面,也開始感受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事物。
能夠將自己的所學分享、回饋給其他同學是重要的,在數學練習課中,學生能與十年級的學長姊說明題目的計算方式與原理,孩子在分享時開心、自信的氛圍環繞在整個教室,期待孩子能保持這樣的心情迎接之後的學習。
英文 / 又菘老師
本週八到十年級英文課所使用的文本都是「名人傳記-阿姆斯壯」。透過唸讀文章,練習基礎英文唸讀能力。
學生需要更多口語的練習,口語表達是文字輸出的根基與推動力,所以我們會花很多時間讓每位學生都能確實練習到這部分。接著討論文意與分析單字與文法規則,而之後的造句練習不僅練習到書寫與文法使用,也讓學生口語分享造句,而其他學生仔細聆聽並重述分享的句子。其實在這個部分對學生來說極為挑戰,每個學生需要非常專心聆聽分享者的一字一句,並完整無誤地重述。說話的音量、咬字的清晰也是分享者的練習關鍵。這項活動無關英文能力高低,而是能否真實地聆聽他人的話語,且無扭曲地如實表述,這是客觀陳述能力的鍛鍊。
藝術 / 韓妤老師
這週9、10年級的藝術課,以炭筆為媒材,進行光明與黑暗------黑白畫的體驗。繪畫主題為「海邊的夕陽」,學生在黑白照片裡,藉由想像重現場景內的光影,並從中感受大自然的力量。九、十年級呈現了和諧、平穩的狀態,在輕鬆的氛圍中和同伴們一起沈浸於繪畫鍛鍊,孩子們偶而需要一些言語的提點,整體而言在課堂中感受到學生順暢且自在地進行著藝術工作。
主課程.機率 / 彥徵老師_九年級
學生從一顆骰子開啟了解機率世界的大門,藉由使用骰子、撲克牌等實際物品,學生能夠體驗機率的大小並嘗試計算,最後能直接從題目中計算其機率。「期望值」為平均做一件事情所獲得報酬,結合之前所學的排列組合和機率,學生從骰子比點數大小、撲克牌的花色與銀行的保單問題中去認識期望值。
在課程的後面,學生利用骰子和撲克牌設計遊戲,計算出各個遊戲中玩家獲利的期望值(三個遊戲的期望值都不同)且實際測試後,邀請十年級的學長姐參加遊戲,學長姊在遊玩後給予學生回饋。除了得到成就感外,從活動中讓學生更加了解期望值的意涵。
本次課程中並不只是單純的計算機率,也不只是判斷期望值後評估一件事情的優劣,我們同時要帶領九年級的孩子看到外面的世界。現今社會中最常談論到機率或期望值的地方就是「賭博」,學生在閱讀澳洲人賭博問題的相關新聞與文章後,能夠在內心對於「賭博」這件事情上有一定的判斷與想法。
主課程.史前史 / 峰呈老師_十年級
在第四週,我們進入了史前史課程的最後一階段,學生們逐漸消化並從課程中有所收穫。
這一週,我們聚焦於兩河流域的蘇美爾與巴比倫文明。現代考古發現了伊斯塔城門,這座深藍色的城門上鑲嵌著金色的神獸,這座城門曾經矗立在已成荒漠的兩伊地區,難以想像當年的世界奇觀「空中花園」也曾在此處。
透過埃及出土的泥板印章,我們得知兩河文明與埃及之間有著密切的交流。兩河文明早已發展出楔形文字,但其破譯過程極為曲折。不同於埃及擁有羅塞塔石碑作為對照,楔形文字在發現時既無人使用,也缺乏其他可供參照的文獻。學生們閱讀了年輕學者羅琳森的故事,了解到他如何憑藉對語言的熱愛與敏銳,發現古波斯語與楔形文字的關聯,從而使我們能夠解讀精彩的蘇美爾神話。
其中一個神話是關於吉爾伽美什的故事。這個角色不僅在傳說中存在,還在蘇美王表中被記錄,似乎是真實的人物。更有趣的是,這個傳說再次提及了大洪水的故事,並與聖經中的諾亞方舟情節高度相似。學生們沉浸在這個既熟悉又神秘的故事中,眼神中充滿了解開這些史前文明謎團的渴望。
最後,學生們通過個人報告為課程劃下句點。學生選擇的報告題目相當多元,有人探討中文的起源,有人研究亞特蘭提斯文明的真實性。可見這些古老文明留下的未解之謎深深吸引學生們。
這些謎團確實代表了人類的過去,猶如童年經歷的種種,塑造了他們今日的模樣。現在,他們也踏上了探索自我與自我之謎的旅程,期許有天他們也能解開自己的生命之謎。
英文 / 又菘老師
本週持續閱讀阿姆斯壯的傳記,傳記中經常出現的單字與文法句型,隨著一次又一次地重複唸讀,學生也逐漸記住並可嘗試讀解更多內容。我們在這種研究了關係代名詞、「as」的六種用法「…, including…」、直接引述與間接引述等文法,透過觀察例句的結構與詞性來歸納出文法的規則,並嘗試以不同的用字來表達相同的意思。這可以有效幫助字彙量不夠用的同學也能找到足以表達自己的單字句型來使用英文。學生大多能快速地透過觀察例句的結構來推測出同字不同意的用法,例如「as」可當「when」或「be like」使用,學生會檢視前後文的文意去推敲出as在例句中所要呈現的意涵。
藝術 / 韓妤老師
這週9、10年級的藝術課,我們將所有畫作張貼於黑板,在一定的距離一起觀看,互相討論畫面的細節,透過他者的觀察角度給予彼此建議後,接著各自針對細部做最後修整,將第一件作品「海邊的夕陽」告一段落。第二件作品同樣是針對明與暗的色調與層次做練習,觀察重點放在重疊的山脈與雲層的變化,畫面結構的複雜性將會是很好的挑戰與鍛鍊。
主課程.有機化學 / 宗翰老師
酸與鹼,處於物質的兩極,也因其極端性,總是受人矚目、潛心研究;但在這次的化學課程中,我們卻一反常態,從鹽類開啟了我們的探索。
鹽類有什麼特別的?
在第一週課程中,我們觀察了硫酸銅、氯化鈣、硝酸鉀在水中溶解的過程,發現它們在相同溫度底下,有著不同的溶解度,並有一個共同的傾向:溫度越高、溶解越多。當溶液飽和,離火降溫後,我們驚訝的發現,硫酸銅溶液中會出現分散細小的晶體,如水晶般在底部閃爍著,彼此之間看似雜亂,形狀卻又存在共通性;硝酸鉀會出現如針狀的反光,整體而言更像冰沙,綿密鬆散;氯化鈣溶液底部,則是有如粉狀的物質殘留,沒有固定形狀。
原來鹽類也有著自己的兩極性:溶解與結晶。
第二個主題是潛熱,實驗的過程是:將寶藍色硫酸銅加熱至呈現白色,待其冷卻再取少量產物滴兩滴水,除了觀察到硫酸銅變回原本的寶藍色之外,溫度竟然會快速上升。兩滴水滴入的間隔其實很短,但有同學有著敏銳的觀察力,他說:老師,在加第一滴水的時候,硫酸銅仍然是固態;但加第二滴水後,硫酸銅就溶解了。難道在溶解與結晶之間,鹽類還藏有什麼祕密嗎?請靜待我們下一週的探究吧!
英文 / 又菘老師
本週由於中秋節放假一天,只上了一堂英文課。我們複習了「as」的六種用法,並進行造句練習,並讓學生聆聽彼此的造的句子,再複述他人的造句。他們對於文法規則的理解與運用並非難事,但在聆聽他人的話並客觀重述的部分卻有極大的困難,一個簡單的英文句子,每個人聽到的、重述的都有一定的差異。由此可以觀察到:在英文學習上,聽辯不同人的英文發音、語速和單字上仍需更多的練習。在統整能力上,學生習慣只著重在自己想說的,或只聽自己想聽的。專注聆聽他人這件事代表客觀且開放地接納他人思維的能力,期待學生多一點對他人的傾聽與理解,少一點對自我意見的固著,嘗試先客觀理解、闡述他人的想法,再與自我的認知進行碰撞與協合,形成一個完整的概念與見解。
資訊 / 峰呈老師
本週與同學們聊了網路的通訊確認方式,以及資訊安全問題,以及先前發生的全球性的資安綁架問題。
與同學們探討,如果不幸電腦被駭客綁架,應該要怎麼處置?以及被綁架可能的原因是什麼?最重要的是:該如何預防?
教師分享了實際在過往工作中,公司電腦被綁架的情況給同學聽,這些真實的經歷也讓學生正視這個問題。在探討該如何預防的時候,我們舉了最看重資安的銀行,來說明銀行如何規避這類的資安風險。在經過同學們想的各種辦法,以及教師最終分享銀行的處理方式時,聽到了一位平常不太關心電腦議題的女同學說:「哇..這個做法也太厲害了吧」。顯然學生們對於這類看似遙遠,實則可能會發生在自己身邊的問題感同身受,期待未來的課程當中,能夠讓同學更加有意識在使用網路。
主課程.有機化學 / 宗翰老師
碰!教室中突然發出一聲巨響,在大家好奇現象而專注觀察的過程中發生,著實讓所有人都嚇了一跳。
「老師,你應該要先讓我們知道會爆炸!」回顧實驗時有學生如此說。
但是我們都知道,實際操作一個實驗,在觀察到現象之前,我們都沒辦法保證自己已經精準預測到結果。這也是華德福自然科學課程特別之處,在實驗過程中,並不存在教科書上所謂的理想狀態,所有環境變因、人為操作的細微差別,都會影響到最後發生的現象,這樣活生生的實驗,正是我們希望跟學生一同經歷的。而我們根據觀察到的現象,經過一晚的作業書寫、整理與沉澱,在隔天課堂上,透過彼此討論激盪,試著一起找出這個世界運行的真理。這就是我們引導學生認識世界的方式,從看得見的現象作為切入點。
化學主課程的第二週,我們從燃燒了金屬與非金屬,並從其氧化物與水的反應中,找到了鹼與酸的來源。我們觀察到金屬氧化物其特質接近大地、具有重量、結構鬆散脆弱﹑輕金屬的氧化物可溶於水,以廣用指示劑測試,呈鹼性;重金屬的氧化物不溶於水,呈中性。我們觀察到非金屬氧化物其特質接近大氣、呈現煙霧狀向上飄動、可溶於水,其水溶液呈酸性。
若還記得七年級的化學主課程,在燃燒植物後,我們從產物中也得到相近的結論;但十年級的我們,這次更清晰的理解了他們彼此之間的關係。
數學練習 / 彥徵老師
這兩週在數學練習課中,學生練習的是二項式展開與期望值計算。學生將排列組合應用在每一個二項式的題目中,和之前主課程的題目相比,在這兩週的題目上較為複雜,不僅多了正負號的計算,還有較大數字的係數同時融入在題目中,學生大多能計算正確,將複雜的題目以規律的方式完成展開。
期望值對於學生來說較容易理解並計算,令人感動的是,有部分學生在期望值的題目上遇到了困難,有些人是不知道該如何列式;有些人是列出式子後在乘除法上遇到挫折,部分的學生觀察到此情形時,在老師的同意下,主動到同學身邊分享自己的計算方式或是列式的想法。期待未來有越來越多數學上的互動。
藝術 / 韓妤老師
藝術課程中的第一件作品「海邊的夕陽」,更多的是在觀察描繪雲層、水紋的變化,本週完成的第二件作品,則主要描繪充滿戲劇性光影的山間景色及天空。雲層的弧線和柔軟特質,與山脈堅硬、銳利的線條表現充滿對比,學生需要感受不同自然景觀的變化,搭配炭筆力道輕重的控制。
在繪製山脈的過程中,需要仔細觀察光線的來源和影響,注意不同部位的陰影強度和方向,並學習如何通過明暗對比來塑造立體感和深度,這些步驟不斷鍛鍊他們細緻的觀察,同時學會花更多時間與畫面每一處細節相處。
經過這件作品,多數學生對於明暗有了更深刻的感知,而部分的人在陰影的過度與細節刻畫上仍需要繼續堆疊。在每週的藝術鍛鍊中,期許孩子能夠透過觀察,幫助自己更全面的理解事物,並且從中逐漸肯定自己的成長。
主課程.有機化學 / 宗翰老師
「老師,為什麼我們不先學理論再做實驗?這樣不是比較容易理解嗎?」在課堂中,有學生提出了這樣的想法。
「老師這麼做一定有他的用意啦!」有人這麼回答,可見老師在他心目中是那麼莫測高深。
「如果都先講完了,我們就不用思考了啊。」也有人表達了他的觀察。
是啊,這個問題問得真好,我也曾經這樣問自己,華德福學校的科學課程,為什麼不先談理論再做實驗呢?這麼說吧,如果一本推理小說,在第一章就告訴我們犯人是誰、手法如何,那後面的篇幅就失去期待感,一點都不有趣了。對實驗充滿期待好重要,有趣也好重要啊,我們在實驗過程中經歷的好奇、懷疑、驚嘆、感動、似懂非懂、霧裡看花、還有上禮拜碰一聲,好大的驚嚇,這些經驗都將成為我們理解世界的養分。在小說中,當我們事先知道、或懷疑犯人是誰的時候,角色的所作所為都會像犯人;若在操作實驗前,先清楚說明理論以及將會觀察到的現象,同樣會成為我們的侷限,限縮了我們從各方面觀察現象的眼界。
本週課程,是酸鹼鹽的收尾,實驗中呈現了三者彼此之間的關係,有鹽酸和氨水中和產生鹽、硝酸鉀的熱分解,還有蛋白緩衝溶液。我們觀察到酸、鹼彼此相遇就會中和;若要分解鹽類,必須給予極端條件;而遍佈全身的血液就是緩衝溶液。我們在這三週當中也學到,當遇到一個新問題時,要先分析問題找出核心,從學過內容中找到與之相關的連結,刪去不可能的選項,並漸漸縮小範圍,直至最後的解答。要能夠練就這樣的能力,每天都完成作業就很重要,唯有回家後花心思回顧、沉澱並整理一天所學,才有可能真正化為己用。
英文 / 又菘老師
本週我們閱讀了阿姆斯壯傳記中關於阿姆斯壯的家庭生活,在理解文章過程中,不會讓學生一直拘泥在那些不會的生字上(當然生字最後還是要被記錄下來),而是透過自己已經能夠掌握的單字量,從上下文關係去推測文意,通常學生在完成推測之後都會很意外自己居然可以理解文意。
在中文文章上,常因為很熟悉字詞而看漏或疏忽了文章所要表達的訊息。正因為熟知的單字有限,才需要學生在閱讀英文文章時,於有限的線索中推敲出文章的含意,不僅能幫助學生慢慢去理解,也能釐清文章的重點。此外,我們複習了練習了被動式基礎句型,當然有些學生「從沒」看過這些句型,有些學生則已經很熟悉了,但不論是哪一種學生,他們都會在練習中看到自己可以做到的,以及粗心大意的部分:有些學生透過「誰被處理了?」「兇手是誰?」的問題來找出誰應該被置於句首或句尾(by who);已經熟悉被動式的學生則要留意在時態上的被動式變化,例如「The students have completed the project.」在變為被動句時要注意在現在完成式中的被動式表現(The project has been completed by the students.)
冬學季起會進入英文讀本,讀本為南非前總統曼德拉的自傳【Long Walk to Freedom】。
藝術 / 韓妤老師
這週孩子們的畫作掛置在校園樓梯間,我注意到不同年段學生在穿梭移動時的駐足停留,也聽見悄悄讚賞的聲音,在這氛圍中,樓梯間不再僅是通行,而是形成一個藝術交流空間。從這些作品中,我看到九、十年級孩子能力的發展,並回想起他們在課堂中專注凝視的模樣,每一筆每一劃,都是內在寫照與思考,透過畫作再次感受到了他們在過程中的投入。
結束前幾週雲層、山脈這些自然景觀描繪之後,我們進入到鄉村風景,面對更多樣的自然元素。練習鄉村風景素描有助於理解空間與構圖的基本原則,鄉村的地形、建築和植物,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觀察物件來練習透視和布局。
黑白畫中,抽離了色彩也使得我們必須更加專注於形狀和結構,並仔細觀察光影變化。這樣的過程能夠讓我們的眼睛變得更加敏銳,對自然細節有更深的理解。這次課堂中,九、十年級也很快的透過陰影與光的對比,快速地建立好大致的畫面結構,期待下週藝術課,進入下一階段更細膩的觀察。
主課程.基礎三角學 / 彥徵老師
基礎三角學是複習過去七年級到九年級的幾何知識,並且將它們統整成更完整的三角學知識。同時基礎三角學也是冬季要進行地圖測量之前的必備能力。 本週從牛頭怪米諾陶的故事開始,帶領學生回顧三角形內角和、外角和與全等三角形性質,從三角形的重心與內心,結合面積的計算去觀察並證明其性質。本週以新的方式去證明畢氏定理,數學證明的能力對於學生來說是重要的,在理解原理後,能夠將之前所學融入在一條條嚴謹且富有邏輯的算式中,讓學生更能有結構地統整數學觀念。
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對於學生來說是一大挑戰,本週給予三角形三邊的長度,利用畢氏定理與二元一次方程式去計算面積。有趣的是學生觀察到如果邊長都是整數的話(例如7、8、9),面積的答案往往帶有根號且數字不容易計算;在老師特意設計的題目下,
邊長是非整數時(例如、3),面積的答案往往能夠較快速的方式計算,因此在數學練習課上會聽到類似的句子: 「老師!拜託不要再出整數邊長的題目了!」或「邊長越醜的題目,答案反而超漂亮!」。
一開始有部分學生對於較複雜的算式會下意識排斥,在與其他同學的討論與協助下,在週五的時候大多數的學生都能夠完成面積的計算,甚至還有同學說:「看起來有點複雜,但是算到最後好像每一題都有規律,並不難算。」,期待學生能繼續保持對於數學的熱情。
本週的工作本中,在某一頁練習題的下方,每位學生都有寫下屬於自己的心情小語,學生與家長分享數學上課情況時,可以看看學生寫的內容喔!
英文 / 又菘老師
本週因國慶假期,只上了兩堂課。我們結束了阿姆斯壯的傳記,並透過阿姆斯壯生平的學習單來整了傳記內容的重點。學生需要回到之前讀過的篇幅去重新條列出阿姆斯壯的經歷,這也確保學生不會在讀完先前內容後就拋之腦後,一樣要透過回顧來統整。我們也學習了定語從句的文法規則,定語從句是一種用來修飾主詞的補充子句,目的在於把主詞的特徵或條件敘述得更具體明確,其中的教育意義在於讓學生學習在描述時避免只給予簡答或隻字片語,而是要盡可能把話講得詳確而完整。下週會有以傳記為範圍的英文考試,其中包含單字填空、文法選擇與翻譯。
主課程.基礎三角學 / 彥徵老師
結合上週三角形的重心與外心,一開始從三角形的外心出發,探討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與鈍角三角形時外心的變化,學生大多能清楚論述外心的走向,接著從外心所形成的外接圓開始,探討並證明以前的泰勒斯定理與逆定理。弦相交定理是本週課程之一,學生先在圓形裡面畫出相交的兩弦,計算數值後彼此分享數據,觀察其性質後證明出弦相交定理。
帶領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是重要的,所以本週讓學生由簡單幾何圖形的旋轉,去認識由達文西所證明畢氏定理證明;此外,連結上周計算面積的題目,以畢氏定理搭配根號完成了海龍公式的證明,學生再回頭看上週的題目,大多驚嘆題目變簡單了。觀察學生對於畢氏定理的理解,大部分的學生在週五數學練習課時,都能使用畢氏定理完成計算,但詢問證明過程時,有一半的學生在論述方面是有困難的。
數學練習課時學生可以彼此討論數學練習題目,在課堂上很明顯地分成了樂於分享組和需要協助組,學生除了能認真面對分享組學生在計算過程的說明外,本週可以聽到學生在分享時已經能夠開始探討這樣的計算過程其他人是否能理解,或是針對不同的同學應該要寫到哪個程度才能讓對方知道,這樣的進步值得給予肯定,同時也期待有越來越多的同學可以開心地向其他同學分享或是說明自己的計算過程。
英文 / 又菘老師
本週進行關於傳記的考試,學生們認為難度偏高,以及格分數60分來說,僅有幾位同學能達標。然而在討論過這份考卷之後發現其實是學生的粗心(沒有詳讀題目、草率選擇答案、沒有反覆檢查)、考前未充足準備才是真正影響考試分數的主因。我們在幾天後又重考一次單字(與考卷相同的內容),發現大部分學生經準備後都能考到不錯的分數,由此可證。
在這份考卷上不論是單字、文法、或是中翻英確實比他們過去所接觸到的考試程度要再高一點,而進入到高中之後的英文學習,實際上也有別於國中有特定的單字量或文法範圍,但除了學習適應沒有特定範圍的英文運用之外,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閱讀素養(理解、分析、反思),而這會在冬學季開始使用英文讀本和文法練習書之後更直接去鍛鍊這個部分。對於英文程度好的學生,這會是一個激發他們學習動力的改變;對於懼怕英文的學生,則更需要老師的引導與鼓勵,一步一步地接觸這些內容,當他們找到方法與正確的態度時,便能更安心且務實地去使用英文。
主課程.東西藝術史 / 又菘.韓妤老師_九年級
第一週主題:怎麼看藝術這件事?
英國藝術史學家KennethClark說:「每件偉大的藝術作品都能反映出其時代的精神與靈魂」
從回顧直線與曲線(形線畫)、法國的野牛壁畫、古埃及的宗教畫、希臘的絕對完美、羅馬的平衡(不完美的現實世界)、基督教藝術(贖罪文化、尋求永生)、而文藝復興又回到希臘的美。亞里斯多德說:「美比歷史還真實」透過這些藝術美的存留,見證了每個文明與時代的盛衰,而藝術流派之間的繼承與反動很有節奏地輪替著。這幾位在流行文化下長大的9年級學生,首先透過了解穿搭文化的演變去感受他們現在追求的流行正如同藝術流派的更迭一般,有繼承、有創新、也有反動。學生們穿上自己覺得最流行的衣服,在課堂上分析了不同時期藝術風格如何承載時代的文化變遷。我們發現,無論是1920年代的流蘇裙還是當代強調永續的時尚,藝術始終以多樣的形式回應文化的繼往開來與價值觀的無常變化,並透過不同藝術形式與內容的表達持續與我們的生活對話。
當我們探討「藝術」的意涵時,可以從漢字的「藝術」與英文的「art」進行比較。《尚書》中有「純其藝黍稷」的記載,這裡的「藝」指的是「種植技巧」,其意涵偏向實用技藝。這與拉丁文的「artem」(技巧)不謀而合,反映了藝術在其起源階段的本質──技術與技巧。進一步探究,可以從中國古代的「六藝」到西方中世紀的「七藝」追溯藝術作為「技巧」的文化脈絡。然而,隨著歷史演進,藝術的內涵逐漸超越其實用功能,轉向情感和精神層面的表達。
到了19世紀,藝術的概念發生了重要的分化。強調理論和系統性的「art」逐步被納入「科學」的範疇,而側重創作與感性表現的「art」則被界定為「藝術」。藝術與科學的分野愈加清晰,藝術開始更重視直覺與創意的發揮、個人情感的傳達,以及與世界的深層對話。這些特質通過技巧與形式的完美結合,呈現在每一件藝術作品中,彰顯出藝術的獨特價值與魅力。
直覺與形式:藝術創作的核心探討課堂中,我們討論了線性與團塊繪畫的表現方式,並通過「抽絲剝繭」和「朦朧迷離」的比喻,幫助學生理解藝術家如何運用線性繪畫中細膩的線條,強調結構與細節;團塊繪畫中色塊與光影的運用,模糊輪廓但突出情感。
當感性直覺與理性形式碰撞時,會有什麼樣子的火花呢?義大利哲學家克羅齊的「形象直覺」理論,強調藝術創作是藝術家內心形象與情感的即時捕捉,超越了對技法的單純依賴。這種以直覺為核心的創作方式,啟發了我們對形式多樣性的理解這些藝術表現展示了藝術作品如何在直覺與形式之間找到平衡,讓我們更加理解藝術創作中的感性與理性協作的重要性。
藝術鑑賞與評論的過程藝術欣賞在廣義上可以分為「鑑賞」,也就是結合理性認知和感性審美的過程。透過鑑賞試圖感受美的體驗。這對學生是相當抽象的,因此我透過學生的工作本書寫來比喻。我觀察到他們的工作本在內容上尚未能連結所學的內容與自己的經驗、用字不夠明確、精準,常使用口語方式表達、工作本的版面安排也單調而無法呼應書寫內容。
工作本之於學生,相當於作品之於藝術家。學生需要試圖在每一個主題的書寫上呼應前面所學與自己的見解,並透過精巧的文字來論述,就如同藝術家透過技巧與形式連結自身經驗與對世界的觀察,去表達出藝術家想對自己或特定對象傳達什麼訊息。
當鑑賞走向評論時,需要檢視自我是否能真實地面對作品,以客觀的視線去看待作品。在藝術評論的過程中,如果評論者本身沒有足夠對藝術史脈絡與藝術流派的理解,而恣意評價作品,那就如同網路上的鍵盤酸民一般,只是透過自身的好惡來理解作品。一個理性的評論過程通常會經過描述、分析、評價。透過這樣客觀的評論過程,也同時又再一次反思自我與作品的關係,進行更多角度的探索。藝術是一面鏡子,既反映了我們的思想,也讓我們在其中找到情感的共鳴和思想的啟發。
主課程.三角函數與測量 / Tr. Alan_十年級
不知各位是否也成長於還看得見星空的年代,那些日子,陪伴我們的不只是日月,還有滿天靜悄悄的壯闊。學生們誕生成長於此物質豐滿了天際線的時代,夜景賞的是蜿蜒車河,偶爾於天邊閃現的幾枚星點,如螢火般難得。
我很喜歡睡前閉上眼的剎那,於深邃裡望進晶晶閃亮,宛如置身宇宙裡。「仰望星辰時,你渴望的是甚麼呢?」
有人點描著天上的星星說好久好久以前的神話,有人指著天上的星星許願,有人指著天上的星星發誓,有人發明了望遠鏡望向星星,有人發明了火箭飛向宇宙:「你呢?當你仰望星辰時,你渴望的是甚麼呢?」
兩千多年前,在那個夜晚就是夜晚,穹蒼如蓋,還能好好地細數繁星的時代,他看著天上的星星,他渴望的是:「星星與我的距離有多遠呢?」
在地上的人哪,想著是「天與我有多遠呢?我能否窺探天上星辰運作的規律呢?」
這渴望引領著他,發展了三角函數的原型:正弦(sine),正弦即是圓周角正對著的弦長與所在圓直徑長的比例。
三角函數,來自於一位想知道星星有多遠的男人的浪漫。而三角函數裡眾多繁複的公式,那些曾讓我們昏頭轉向的,都是為了更精準地發展出正弦表(三角函數表)而逐步發現的律則。
今晚,看看天吧,但願美麗的冬日星空,能為這趟三角學學習的旅程,遞上把溫柔的鑰匙;只是近日天氣多變,得不得見,也看天了。
英文 / 又菘老師
本季我們開始使用英文讀本和文法練習書。此次英文讀本選用的是Nelson Mandela的《Long Walk to Freedom 》;文法書選用《劍橋活用英語文法 中級》。《Long Walk to Freedom 》的背景為南非施行種族隔離政策的年代,這也是9/10年級需要學習的人權議題。我們在閱讀前回顧過去在八年級學到的非洲地理與西方近代史中歐洲列強分割非洲大陸的歷史,藉以更能深入理解讀本故事內容。每個學生會在閱讀過程中同時記錄下自己不熟的單字,這些單字都會每週測驗,以確認學生的學習狀態。我們也透過一些問題進行小組討論,並書寫到英文工作本中。文法書會針對各種基礎文法進行充足的練習,以幫助學生在使用英文時能更有信心。9/10年級的學生們雖然仍未熟悉使用讀本和文法練習書,但他們仍努力地想要解決與學習他們在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這樣投入在學習之中的畫面是極為美麗且動人的。
本週任務要閱讀到第3頁的第23行,並記錄下自己不熟悉的單字。另外,請家長協助學生準備英漢字典。
體能 / 黛兒老師
在細雨綿綿中騎行,微涼的細雨輕拂臉頰,為旅程增添了一抹詩意。回程的路上迎來了逆風與上坡,是對意志力與體力的試煉。孩子們一路挑戰自我,疲憊中仍帶著一絲不懈的堅持。
回程檢討這次的旅程,若能提前設定好悠遊卡,騎行時間將更為充裕。接下來將預先分組,在騎行途中彼此支援,共同享受鍛煉身心亦豐富彼此連結的旅程。
主課程.東西藝術史 / 又菘.韓妤老師_九年級
主題:18-19世紀藝術的繼往開來
本週藝術史課程聚焦於巴洛克藝術、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寫實主義到印象派與後印象派的發展及其核心特徵,並深入探討其從文藝復興時期的「和諧」美學向「內在力量」美學的轉變過程。首先,我們了解了巴洛克建築在動態表現上的創新:以曲線和橢圓形為主的結構設計,打破了傳統的直線與對稱,創造出充滿活力與生命感的內部。課堂中還提到,這一時期的建築和藝術作品不僅展現了物質層面的張力,更彰顯了一種內在空間的膨脹與超越,並強調人類意識與天地融合的追求。同時,我們透過18世紀的三大事件:啟蒙運動、法國大革命與工業革命初步接觸了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藝術與寫實主義,對比了其在題材、技巧、形式與情感表達上的突破性變化,特別是在浪漫主義的風景畫中的「親密感」與「內外交融」的表現。課程通過分析安格爾、傑利柯、德拉克洛瓦、透納等藝術家的經典作品,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視角,從藝術的變遷中體會人類內在世界的發展與覺醒。
我們回顧了寫實主義與浪漫主義如何繼承新古典主義追求真實的意涵,進而從追求技巧上的嚴謹到追求個人主觀感受及社會觀察的真實性,深入探討藝術如何在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經歷革命性變革。以庫爾貝說:「我不會畫天使,因為我不曾看過天使」為起點,寫實主義挑戰了新古典主義的宗教與英雄題材、及浪漫主義過度激昂的個人主義,把焦點放在底層人民的現實樣貌。
隨後,印象派藉由工業革命帶來的技術進步與城市化景象,創造了以光線與瞬間為主題的全新繪畫方式。他們突破傳統沙龍的束縛,自行舉辦展覽,開創藝術家自主創作與展示的先例。然而,印象派也繼承了追求真實的態勢,著眼在光影與色彩在真實世界中的瞬間變化。從雷諾瓦與莫內的比較、看見日本的浮世繪也在這個時期的歐洲藝術佔有關鍵的影響地位。從後印象派梵高的突破則以色彩與光影表現了全新的精神層次。我們從他的人生故事中看見所有人生閱歷沒有一個是白費的,他的歷經磨難成為創作的靈感來源,其作品不僅捕捉了農民與工人日常生活的困窘,也以光芒表現出人性的永恆價值。同時,後印象派延續並擴展了這股運動,強調藝術的個人化與多樣性。在這一背景下,我們也透過塞尚與高更的作品看見科學技術的發展、考古學的新發現以及社會變遷,為藝術創作注入了更多靈感,形成現代藝術的新起點。
圖說:學生對各時期畫作的討論
主課程.三角函數與測量 / Tr. Alan_十年級
溫度對人的影響很大,在連續濕冷的這周,我們邊找尋正弦表的全貌,也想起《世界最險惡之旅》裡二十世紀初人們探尋南極的歷程記錄。
我好奇的是,在不確定是否有南極大陸之前,為何還會想在零下40度的嚴寒裡,在冰山海洋中前行?那想知道整體面貌的渴望,究竟多麼深刻?那想探尋世界的熱血,究竟有多洶湧?深刻到可以走在死亡的邊緣?
那讓我們甘願付出生命以成就的是甚麼?
火災現場,我們看到父母為了保護孩子而甘願就死。
革命戰爭,我們看到先賢為了保護鄉土,而甘願就死。
有人說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
探險、探究宇宙本質與全貌的努力,是不是人對自由的渴望呢?
我們可以讓孩子學會三角函數的使用,透過考試的訓練精熟。
我們可以用有趣結構的方式來教學,讓學生的學習更有效率。
我們可以談發現者的生平,帶領學生感受這些偉大靈魂經過的旅程。
但是,我們是否可能實踐那超越身體限制以實現天命的生命奮鬥?
我們可以帶領學生觀察洋流,觀察風向,以找尋地圖上的荒島。因為地圖在手,且我們曾經去過。我們可以帶領學生探尋不同的三角函數公式,在現象中看到其傾向,我們的信心來自於我們已經知道那是甚麼,就算不知道答案,我們也熟悉尋找的方式,就算不熟悉尋找的方式,我們也有過往的經驗。
但如果我們完全不確定這前行是否會有目標呢?
如果托勒密的找尋全無結果,那會不會是數學家在耗盡一生研究歐幾里得第五設準後,警示子嗣絕對不能再碰此議題的告誡?
最終,我們發下了三角函數表,前人尋得的地圖;我們盡可能地在時間中經驗了那尋找的動機與歷程,而來到這裡。
那將是三角測量時的踏實基礎,我期待在此基礎上,學生們會於精準測量的真實行動中,接續起量天度地的自由渴望,並發展出更精準地觀察自己與世界的眼睛。
英文 / 又菘老師
本週課堂聚焦於閱讀理解、文法練習與詞彙擴展。學生針對讀本內容進行深入討論,回答了以下問題:
Which characteristic did the narrator imitate from his father as a child?
What quality did the narrator's father possess?
Why was the father summoned to the magistrate?
What did the father reply when he received the magistrate’s summons?
討論過程中,學生分享了各自的見解,並將最終結果整理書寫於工作本中,進一步強化了對文本的理解力和書面表達能力。在文法部分,教師透過文法練習書講解並帶領學生練習了過去簡單式與現在簡單式的句型,幫助學生熟悉時態的用法與應用情境。週五進行讀本的單字考試,大部分的同學都有準備,所以可以掌握大部分的單字。
藝術 / 韓妤老師
秋學季的藝術課進行了整季的黑白素描練習,這學季的開端我們將媒材轉換為粉彩,嘗試將秋季最後一件的鄉村景色素描,從黑白明暗轉為面對色彩變化,這對學生而言是一次全新的挑戰。
在色彩引入之後,孩子們原以為有了更大程度的自由,事實上卻需要不斷地思考該如何將黑白表現轉為色彩的佈局,開始工作後紛紛表示彩色不如黑白畫單純明朗,然而他們對色彩的理解與掌控也在這樣的練習裡不斷被激發。在使用粉彩的過程中,有的孩子嘗試運用不同的顏色來表達光線、陰影,有的孩子使用單色或學習運用互補色表現明與暗。色彩的選擇與搭配,不僅需要技巧,更需要感知與邏輯。孩子們在創作過程,也開始思考如何通過色彩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或是詮釋所觀察到的景象,不同於黑白素描的冷靜理性,粉彩的強弱、冷暖等多變性,潛在的也加深了他們的情感表現力。
我們一直在素描繪畫中強調觀察力的訓練,孩子們在臨摹或寫生的過程中,需要仔細觀察物體的形狀、光影的變化以及各種細節,這不僅倚靠專注力,同時更多來自於意志的作用。越接近完成,越發難以看見細節,總覺得自己畫完了,老師卻一直點出還可以加強的地方,九、十年級的孩子就在這樣反覆調整,不斷被要求中完成了作品,經歷了黑白到彩色,由簡到繁、由靜到動的過程。整體而言,這一班的孩子,自身對作品完成度的負責有著良好的態度,也因此不斷地能夠看到他們的進步。
主課程.東西藝術史 / 又菘.韓妤老師_九年級
主題:20世紀藝術與台灣藝術的相遇
本週的藝術史課程中,我們探討了20世紀現代藝術的誕生及其多樣化的發展。自19世紀末以來,藝術家不再局限於傳統的再現性表現形式,而是尋求在「自我」與「世界」間探索新的對話。從塞尚到梵高、高更,藝術家開始強調「內在世界」的呈現,將創作視為一種誕生的過程。進入20世紀後,畢卡索、馬諦斯和克林姆等人以立體派、野獸派和象徵主義打破了傳統的空間透視法,展示了時間與空間的新概念,讓藝術成為探索精神與認知的新媒介。正如保羅·克雷所言,現代藝術的核心任務在於「讓不可見之物可見」,引導人類超越感官,進入一個更深層的精神領域。
透過近代台灣藝術的發展脈絡,我們看到了西方現代藝術對台灣藝術的影響。自日治時期以來,石川欽一郎、鹽月桃甫、鄉原古統等日籍美術教師將西方現代藝術的寫生觀念與新思潮帶給台灣學子,期盼他們能夠創造出表現自我的獨特藝術,縱使在這些推動背後有其殖民統治意涵,但卻間接促使台灣本土藝術與國際接軌,形成具有地方色彩與現代感的藝術形式。台灣的藝術家在水墨、東洋畫及西洋畫的多元媒材中,展現了對本土風土與文化的關注。例如,陳進以女性形象刻畫獨特美感,郭雪湖則實現了中國傳統與西洋理念的融合。
本週也帶了學生們沿著重慶南路邊走邊觀察各個自日治時期延續至今的巴洛克建築,以及前往北美館欣賞台灣膠彩畫展覽,進一步感受上述藝術家如何透過作品展現多元並茂的創作生命力。
台灣經過不同政權的更迭,導致台灣人對於身分認同產生相當斷裂拉扯的狀態。以陳澄波為例,身為最具祖國情懷的台灣藝術家,卻在生命的最後遭遇「祖國」無情處刑。從他的作品如《黃昏淡水》和《上海碼頭》中看見他對台灣與中國的深摯情感,也能充分展現兩地特殊的景貌。從《我的家庭》之作,我們解析其「稚拙」風格背後的深層意涵,學生們從畫面的服飾、人物的位置、餐桌上的物品到繪畫方式的選擇中,學習到藝術創作不僅是技術的展現,更是一種情感、思維與意志的傳達。正如我向學生述說的:「如果要做為一名偉大的藝術家,就不是要畫一個漂亮的人像,而是要真誠地把你的感情、思維、意志,變成藝術的結晶」畫家對風格的追求,往往會脫離匠氣的審美,而是以最貼近創作意涵的方式注入於作品,進一步促成文化對話與社會反思,展現了藝術超越美化的深層意義。
圖說:學生參訪北美館膠彩畫展及合影
圖說:記錄巴洛克建築的特色;學生臨摹作品
主課程.東西藝術史 / 又菘.韓妤老師_九年級
主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往哪裡去?
本週的東西藝術史課程回顧主要聚焦於台灣藝術史中的重要人物及其對藝術發展的貢獻,同時探討現代藝術運動的脈絡。課程首先介紹了林之助在台灣膠彩畫中的地位及其對藝術發展的貢獻,並深入探討台灣第一位雕塑家黃土水的創作歷程。黃土水從傳統木雕工藝出身,在日本學習石雕後,成功結合東西方技術,創造了屬於自己的獨特風格。他以作品如《蕃童》入選日本帝展,成為台灣藝術史上的里程碑人物。
我們還討論了黃土水對文化認同的啟發性,尤其是他的創作象徵了台灣雕刻藝術已從工藝時代過渡到藝術時代。
課程進一步探討了台灣現代藝術的興起與發展,特別是「五月」與「東方」這兩大藝術運動如何將現代思想融入傳統中國繪畫,開啟了中國現代藝術的探索之路。
透過創新與求進,他們打破了臨摹與保守的舊風氣。50至70年代的政治經濟背景,如冷戰影響、外交挫敗與經濟建設,塑造了藝術界的創作主題,也催生了鄉土寫實藝術與現實主義風潮。在週四,我們讓學生與同樣是藝術家出身的韓妤老師進行了訪談活動,學生透過事前對於老師的作品欣賞與觀察,擬定問題來進行提問。從韓妤老師在藝術創作的經歷分享,學生直接感受到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需要經歷多少身心靈與外在世界的挑戰與磨難,並從中追求美的展現。也期許他們能將這樣專注在創作中的精神運用在他們正在進行中的畫作臨摹與研究報告中。
在整個課程的最後,我們將目光著眼於鄉土寫實藝術與觀念藝術,探討了如藍蔭鼎、朱銘等藝術家如何將土地與傳統文化融入作品,展現台灣風土民情。此外,石晉華的觀念藝術,特別是《走筆》系列如何以身體作為創作的媒介,詮釋生命的輪迴與無常。這些作品不僅是技術的展現,更是藝術家探尋「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往哪裡去?」的大哉問,啟發學生思考藝術創作的多元可能性與其背後的文化意涵。
圖說:藝術家(韓妤老師)訪談
圖說:藝術家(韓妤老師)作品:《 穀雨‧望煙聽風圖 》、《 異化 》
主課程.戲劇史 / Tr. Alan_九年級
一則故事,可讓人廢寢忘食,甚至被拯救。
嬰兒出生,是歡天喜地的。卻伴隨著「弒父娶母」的神諭。驚恐的國王王后將嬰兒雙腳穿釘,讓僕人送至森林中待死。但有哪個人,可以真的這樣對待無辜的嬰兒呢?僕人不忍,於是將嬰孩交由牧人送至彼端最遙遠的國家。
恰巧這國家的國王王后膝下無子,這孩子的來到,是上天贈禮。孩子長成,俊美強壯,智勇雙全,既體貼具正義感又熱心助人,是英雄般的故事主角。在某次酒館裡,卻聽到醉漢指著他說:根本不是這個國家的人。心生懷疑的他,為了明白自己是誰,來到神殿尋求協助,神諭告訴他的卻是:「弒父娶母。」如此可怕的預言。
驚恐的伊底帕斯,為了避免這場預言的發生,連夜離開了從小長大的國家,逃得越遠越好。流浪天涯,恍惚之際,他來到了他的初生之地。
道路狹小的三岔口,一輛裝飾華美的馬車行來,隨車侍從,喝斥著道路上的行人閃避。伊底帕斯極富正義感,雖流落街頭失魂落魄,看到這種恃強凌弱的行徑,心裡已相當不快。這時,大車經過,因道路狹小,隨車的侍從強橫地將伊底帕斯推到路旁。原本心裡已不快了的伊底帕斯,和侍從們拳腳扭打了起來。就在此時,車上那衣著華麗的人,看準空隙,竟拿出兵器,往伊底帕斯身上打去。負了傷的伊底帕斯,若不反擊,眼看就要給人打死,心一橫,拿出刀來,惡戰間殺了這大車主人與隨侍:能除去這樣恃強凌弱的壞人,自然是好事。他心想。
隨後走進城裡,聽聞整個城市陷入人面獅身像--斯菲尼克斯(Sphnix)的謎語詛咒裡,王后說,若有誰可以拯救這個國家,他就是這個國家的王,王后也會嫁給這位王。孑然一身,卻饒富機智與勇氣的伊底帕斯,為市民們解開了謎底,破除了詛咒。也成為了這國家的王,娶了王后。
不知不覺間,一心為著他人利益著想的伊底帕斯,殺了父親,娶了母親。應驗了這可怕的預言。但他不知道,她也不知道,不知道自己是誰,也不知道是被甚麼樣的命運籠罩著。直到,整個國家又陷入了瘟疫。
勤政愛民的伊底帕斯,在人民呼喚他的協助之前,就已派人尋訪神諭:遠方帶回來的神諭說,唯一可處理這瘟疫的方式是,找到那名殺害先王的兇手。伊底帕斯說,他是正義的同盟,他必定會竭盡全力,找到這名殺害先王之後逍遙法外的罪犯。
積極、勇敢且永不放棄的伊底帕斯就在找尋罪犯的過程裡,一步步地,找到了許多過去了的證人,真相一絲一縷地被拼湊著:「可憐的人哪!但願,你永遠不知道自己是誰。」伊底帕斯的妻子/母親,在驚覺這殘酷的真相後,留下這句話而奔入宮內自縊。宮殿上,伊底帕斯仍然獨自一人努力地找尋兇手究竟是誰,最終發現這名兇手,竟然就是他自己……知道自己是誰,是幸福的嗎?
主課程-地球科學 / 王敏老師_十年級
十年級的學生,對許多事物仍充滿短期間非黑即白或因果概念的思維狀態,我們期待透過地球的大氣循環、氣候節奏,以不同角度協助學生跳脫框架,看見環境中一點點小小事物的改變都有可能帶來大大的影響。每一個人;每一個思維;每一個行動;都是如此的重要!
第一週,我們從1960年美國一位飛行員搭乘熱氣球至海拔30.13公里處的高空後躍下,一路從平流層、臭氧層、對流層至地表,創下自由落體4分37秒的世界紀錄作為課程的展開,以此探討對我們來說如此理所當然的天空,原來是那麼的變化多端。甚至有學生感慨地說到:我覺得臭氧層好偉大...
課程中試著讓學生思考,天空到底有多高?太空人跟飛行員如何區別...有學生說:這是哲學問題!也有學生將大氣分層比擬為情侶關係:對流層是熱戀期;平流層是冷淡期;中氣層是吵架冷戰期....
無論如何,他們對身處於空氣的海洋應該更有意識了。
陽光、空氣、水是地球生命維持的三要素,其中太陽與地球的關係更是重要的議題。看似過去在國小、國中時期曾有過的學習經驗,但因為身處在地球上,始終很難從太空中看見地球運行的模樣,因此我們花了一些時間釐清,甚至假想若地球傾斜角度改變或失去自轉的能力,將帶來什麼樣的變化。
原來,地球如此剛好的自轉與公轉帶來四季晝夜節奏,是那麼的特別。如晨詩中:我注視這個世界陽光普照 群星閃爍 礦石靜臥 花草樹木 星星向榮 禽飛獸走 生動活潑......
下週,我們將迎來風的議題,探討風如何為地球的呼吸帶來平衡。
主課程.戲劇史 / Tr. Alan_九年級
「知道自己是誰,是幸福的嗎?」
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在認識真實自己與天命的旅程裡,是心與志,是身的極絕考驗:「我該繼續前行嗎?」難道不能「不知道自己是誰」的裝聾作啞嗎?
孩子們在面對這問題時,有些猶豫地點頭,面對這樣聲嘶力竭之悲慘,難以浪漫地說出:「是的。」那麼,就這樣裝聾作啞地逃避嗎?遁入到追劇、手遊的虛幻快感裡?這時,孩子們又猶豫了,誰想要一直活在虛幻裡呢?
那麼,伊底帕斯內在難道不曾有過這樣的聲音嗎?逃離身為一個人的職責,國王的職責、丈夫的職責、父親的職責,享盡國王榮華富貴地「活」著?若有眼無珠,無法看清真相,那這眼睛不如在黑暗吧:「但刺瞎我的那隻手不是別人的,是我自己的。」
明白,是有代價的。「自由,是奮鬥而來的。」意義透顯於悲劇。
那麼喜劇呢?
在伊麗莎白時代的莎士比亞《威尼斯商人》:「我把這世界不過看作一個世界,每一個人必須在這舞台上扮演一個角色。」若人生如戲,沒有可追尋的最終解釋:那是要認真演,還是無所謂呢?認真演有意義嗎?無所謂有意義嗎?才剛剛海誓山盟的巴薩尼奧與波西亞,分別前往法庭,前者是被告者安東尼奧的好友,後者是女扮男裝為法庭博士,並以此身分來主張正義。有趣的是,當巴薩尼奧對著(被告)安東尼奧在波西亞假扮的博士面前說到:「願失去所有,包括我的妻子,以換回你的生命。」這時,了然一切的觀眾猶如在觀看喜劇版的《伊底帕斯》,不同的是,伊底帕斯奮鬥著的是神諭注定的命運,巴薩尼奧則是在許諾終身的妻子面前,對另一位(男人)誓言說可以犧牲所有。在笑語之後,我們不禁細想:甚麼是真正的愛?
所有喜劇的本質都是悲劇,所有的悲劇在遠觀後都是喜劇,所有的悲劇在經過時間後都是喜劇。學生們在喜歡的韓劇《二十五、二十一》裡,讀到了戲劇史反覆出現的悲喜,才發現故事以不同的面貌上演,而最初的原創,正來自於不同生命旅程的奮鬥:「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
我們終究得好好地面對每個人自己,每個家庭、社會的生命難題與集體共業。雖然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還是得幽自己一默,好好地笑一笑吧,然後拍拍塵土,繼續在現實荒謬裡勇敢堅持著更崇高的美好而奮鬥前行,畢竟「夢想是絕不能放棄的,對吧?」我問。
孩子們眼神篤定,肯定地點了點頭。
主課程-地球科學 / 心怡老師_十年級
TPS10年級家長們,日安:
一九八七年九月十六日,聯合國所有會員國共同簽署了蒙特婁議定書,這是史上第一項未管制環境有害物質而制定的國際協議,連同往後 9 次修正案,逐步淘汰使用、生產多種臭氧層破壞物質,從而保護臭氧層,時至今日仍是極少數獲 198 個會員國全數加入的國際條約。聯合國日前報告指出,雖然 2022 年湯加火山爆發導致 2023 年南極洲上空臭氧短時間內加速消耗,但全球臭氧層仍走上「長期復健之路」,南極、北極上空臭氧空洞逐漸縮小。
按照目前趨勢,北極地區臭氧層預計 2045 年、南極地區臭氧層預計 2066 年將恢復到 1980 年的健康狀態,其他地區臭氧層則在 2040 年左右就可恢復 1980 年狀態,剩下的最大問題大概是氟氯化碳還需要多久才能完全消散。
這樣的正向發展,鼓舞著我們與年輕世代對環境議題的努力與堅持,我問同學:關於全球暖化,我們可以做些甚麼努力呢?
”拒絕使用一次性容器"
”騎自行車"
"步行”
”茹素”
”二手衣物流通”
”減少搭乘飛機”,林林總總的討論許多生活上可執行的事物,也就是用永續生活的意識來進行每日的生活。
地球的脈動與我們的日常息息相關,當我們毫無意識的呼氣吸氣,他亦無聲無息的吸氣呼出,以大氣環流充盈每個角落,以潮汐洋流循環再三,生生不息。一如洛夫洛克(研究氟氯烴影響)在晚年寫下的這段話:『我們的地球是顆絕美的行星:它的美是以我們祖先的氣、血和骨構成的,我們必須記得,我們的祖先意識到地球是種生物,對它敬畏有加,蓋婭自誕生以來始終扮演生命的守護神,若是不肯讓她照管,我們都得自食惡果。』
謹記,實踐永續生活。
英文 / 劉又菘老師
本週研讀了讀本的第4頁前半部關於曼德拉的童年生活,在南非的部落生活,曼德拉在大自然中享受的無比單純與天真的童年生活,有彈弓擊鳥、放牧牛羊、抓魚捕蝦,彷彿在鋪陳「白人」登場前的暴風雨年寧靜,學生們都對這樣的生活感到嚮往,也許是連結到他們在測地學那樣美好而單純的日子。文法練習書進行到關係代名詞的使用,常是將兩個互相關聯的句子,透過關係代名詞的使用來結合成單一句子,整個句子架構需要有相當清晰的空間感,才能釐清哪裡要使用關係代名詞。下週三為元旦假日,而週四會進行單字考試。
主課程.詩學 / Tr. Alan_十年級
很多時候,我常覺得自己的眼看不清,耳聽不明。
有一次,孩子問家裡庭院的花,我答不出來。明明我認識不少植物,看過許多風景,卻無法說出庭院裡的花是誰。孩子們說:她總是在春日裡開,和我差不多高。
那時起,這叢不知名的,開花的樹,就常常在我的心裡出現,她的姿態,粉白的重瓣的,如梅一般的小花,盛放著。
里爾克說,童年是每個人都有的寶庫。我想是因為,那時,我們都還不是用名字認識這個世界,來到眼前的所有,都是驚喜。名字,像是好好地把誰置放起來了,像是拿著相機拍下某個地方,某個人,似乎因為拍了下來,我們也就心滿意足了。
我們也學會了數數,數一,數二,數三。
數數,讓我們安心。安心地將世界置放在應該在的位置。卻在每次數星星時,重新想起那曾經召喚我們的浩瀚,在為這世界命名之前。
最好的詩,命名,總是平淡而簡單的:「做詩無古今,欲造平淡難。」是因為,越是平淡簡單的,也就越接近自然,也就是詩。
英文 / 又菘老師
英文讀本的使用必須滿足不同狀態的學習需求,透過其中的文法與單字,讓需要更多挑戰的學生深入地去理解基礎文法中的細節,並探索在不同情境之下如何使用這些文法和單字。對於那些對英文自動關起學習之門的學生,則要透過基礎的自然拼音練習,以及讀本中的段落唸讀,幫助他們從感官的開拓去稀釋掉對英文的恐懼與厭惡,而是進入實際地唸出單字與句子,讓他們真實地感受到「我正在使用英文」的狀態。只要堅持就會看到效果,我與學生們會堅持地做,期許在未來能夠開花結果。
主課程.生命科學 / 又菘老師_九年級
本課程將帶領學生從人體的基本結構出發,探索骨骼與肌肉如何協同運作,並進一步延伸至感官系統的奧妙。我們將從腳到頭,逐步認識骨骼的組成與功能,理解它如何支撐與穩定人體,並學習肌肉的分類、運動機制及其與骨骼的交互作用。這樣的學習不僅能讓學生對自身的身體結構有更具體的認識,也能幫助他們思考如何正確使用身體,避免相關疾病與傷害的發生。
在了解人體的基本構造後,課程將進一步引導學生探索感官系統。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與觸覺——是我們與世界連結的重要橋樑,每一種感官都扮演著獨特的角色。學生將學習眼睛如何構造與運作,並探討光學錯覺如何影響我們對世界的認知;耳朵如何幫助我們辨識音高與音量,甚至產生聽覺錯覺。此外,嗅覺與味覺不僅影響我們對食物的感受,也與記憶與情緒息息相關,而皮膚作為人體最大的感官器官,不僅是我們接觸世界的媒介,也同時保護著我們不受外界傷害。
這門課不僅強調科學知識的學習,也希望透過觀察、體驗與實驗,讓學生更深入地感受自身與外在環境的關聯。在課程中,他們將親身經歷視覺與聽覺的錯覺現象,進一步理解感官判斷的侷限與可塑性。他們還會學習常見的感官疾病,如近視、遠視、色盲與聽力受損等,從而對自己的感官健康有更深刻的認識。
透過這一系列的學習,學生將不只是認識人體的構造,更能培養出對自身與世界的敏銳覺察。他們將發現,身體並不只是機械式的運作,而是一個充滿智慧且與我們的思考、情感緊密相連的系統。這樣的理解,將為他們未來的學習與生活奠定更穩固的基礎,使他們能以更細膩的眼光看待自己,也更有意識地去感受、探索這個世界。
主課程.古典力學 / 彥徵老師_十年級
十年級的物理主課程為古典力學,力學基本概念的形成過程中,學生通過各種實驗去感受力的存在並嘗試以語言精確表述,並且利用以前所學的知識去處理表示符號與數學之間的聯繫。
第一週的主題是平衡,在學生理解牛頓第三運動定律-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後,回顧以前的槓桿原理,發現了平衡不僅僅是外在的現象,我們人體中也充滿了各種平衡與力的展現;透過三個力的平衡了解新的事物-向量,結合冬學季所學的三角函數,大多數的學生都能夠利用餘弦定理找出各式的數據。
本次的課程中對於紀錄本有所要求,在有限的時間內,簡潔且精要的紀錄可以幫助學生晚上的回顧或是書寫工作本方面更加順利,目前學生在此方面都有進步,期待後面兩週能越來越好。
英文 / 又菘老師
本學季持續使用曼德拉傳記作為英文讀本,也會持續使用文法練習書學習。對於基礎能力尚未趕上的學生會成立唸讀組,以自然拼音的學習為最主要的學習項目,並運用團體合作的動能來互相協助彼此的英文學習。我們都曾經體驗過學習的孤獨感與無力感,有時候是因為我們不知道可以做到什麼或是能做些什麼?給予學生明確且可執行的目標與學習內容才能帶他們從這樣的孤立與無力之中早日解脫。本學季也有英文老師 琬芸老師加入教師團,一同為這群需要明燈指引的孩子們奮戰。我們期待可以看到他們逐漸能找到自己在英文學習中的定錨,成為引導自己前進道路的光。
藝術 / 韓妤老師
康丁斯基:「藝術的發展不是由唾棄舊傳統或屏棄古老真理的錘鍊而得到的一串新發現所構成之物。」
在進入藝術創作之前,總要經過一連串媒材的訓練,沒有這些基礎,我們甚至無法掌握色彩與造型。帶領學生經驗臨摹是重要的,「臨摹」並不僅是單純地模仿,除了觀察、研究藝術家作品從中熟習繪畫技巧外,過程所鍛鍊的也是創作的方法。同時藝術反映了當時代的文化,繪畫風格與畫家所處的環境、政治、歷史、哲學......等等都是密不可分的,臨摹藝術作品更為重要的是在繪畫過程中更靠近藝術家,捕捉藝術家所思所想。總而言之,再現的過程超越了單一的技巧模仿,涉及作品內在的情感、思想、創作意圖以及文化背景等全面體悟。
學生說:「莫內的畫面是模糊的,直到我縮小繪畫範圍,才從迷茫中逐漸找到清晰的繪畫方向」、「我大概可以知道秀拉為何要這樣用色了,當我知道的時候感覺藝術家好像就在我身旁一樣」,在經歷臨摹一段時間後,不論臨摹的本質是否開始於學生的內在沈澱發酵,在與學生的對談中,可以發現藝術家的精神已透過藝術作品傳遞,學生試圖嘗試以各種角度與作品對話,探索藝術家的過程中也探索自我,這是進行藝術課程中很重要的歷程。
主課程.生命科學 / 又菘老師_九年級
本週的課程圍繞著肌肉、頭骨與感官的運作上。透過實際體驗、討論與觀察,學生對於人體的肌肉如何協調運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們從最基本的問題出發:為什麼骨頭無法自行活動?透過實驗與討論,學生了解到肌肉的收縮與舒張是人體動作的關鍵,而這些肌肉的運作需要熱能來支持,透過血液輸送養分,才能產生動力。
接著,我們探討了肌肉的種類與功能。學生學會區分隨意肌與不隨意肌,理解到雖然我們可以控制手臂的動作,但心臟的跳動、胃腸的蠕動卻是不受意識控制的。此外,我們也談到了肌肉的訓練與發展,透過正確的動作與分部位的鍛鍊來感受肌肉的施力,以及在姿勢不正時,身體代償作用的支援。
在頭部的學習中,學生對於人類頭部的發展歷程感到驚訝。當他們得知新生兒的頭骨尚未完全閉合,囟門處甚至能夠感受到血管的跳動時,皆驚訝地不可置信。我們也比較了人與動物的頭顱結構,透過圖片與討論,學生觀察到動物的頭部多呈圓柱狀,與脊椎相連,而人類的頭部則像球體般穩穩地平衡在脊椎上。這個發現引發了更多的討論——為什麼動物的嘴部功能更強大,而人類則擁有更靈活的臉部肌肉?這也讓我們進一步連結到感官系統,思考臉部肌肉如何幫助表達情緒,並成為我們與世界溝通的關鍵。
為了讓學生親身體驗表情與情緒的關聯,我們進入了感官系統的學習,透過「感官初探」的活動。學生兩兩一組,一人透過表情與動作表達情緒,另一人則負責猜測。從喜怒哀樂到更細膩的情緒如尷尬、害羞、焦慮等,他們發現五官的細微變化能傳遞出豐富的信息,也開始思考五官與感官的關聯。在討論中,他們分享了在沒有語言輔助的情況下,如何透過臉部肌肉的細微變化來讓對方理解自己的情緒,進一步加深了對於身體與感知的連結。
主課程.古典力學 / 彥徵老師_十年級
經歷過上周的靜力平衡後,本週的主題來到了橋樑的世界,橋自古以來就是一種跨越河流、山谷或其他障礙的結構。學生從各種實驗中,了解一般橋樑、達文西橋、拱橋和桁架橋的結構後,開始分析橋體的受力方向,並再次回顧向量的加減法。
在本週的最後介紹了「張拉共構體」,學生利用筷子與棉線製作了簡單且輕巧的結構,觀察到這樣小小的物品卻能夠承受比自身較大的重量,感到十分驚奇,並開始嘗試是否能夠承受更多的重量,在這樣的實驗中,打開了學生對於實驗的積極性。
我認為橋與人有許多相似之處。橋在結構穩固的情況下,能承受外在強大的力量;同樣地,唯有人在自身穩定的狀態下,才能吸收外界的知識與力量。本週,學生們勇於嘗試的精神值得肯定,期待下週大家也能如同堅實的橋樑,調整好自己的狀態,迎接更有趣的實驗與挑戰。
英文 / 又菘老師
當一個九歲的孩子遭逢父親變故,被迫離開母親與家鄉來到另一個截然不同的環境時,會感受到多麼巨大的衝擊與不安呢?這是曼德拉第一次離開自己的家園,跟著母親跋山涉水到皇宮之都「Great Place」尋求父親曾經效力過的國王Jongitabani的庇護。國王主動提出收養曼德拉的想法,但也因此讓這對母子從此各分東西,甚至得拋棄自己的名字,寄附於一個被賜予的新名字上。一個人的自我認同自此產生了迅雷不及掩耳的混亂,正如同本週【尋找湯德章】的紀錄片中,我們看見德章之名亦因各種緣故而添上不同的姓氏。有些學生也還在陌生的英文學習之旅中,試圖找到對自我的認同與著力點,透過反覆而有規律地練習(對於拼音總表有意志力地唸、確實記錄板書內容),由意志的工作形塑思考的清明,持續堅持便有力量往心之所嚮邁進。
主課程.生命科學 / 又菘老師_九年級
本週的課程圍繞著感官知覺展開,透過一系列有趣的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並深入思考我們如何感知世界。
我們首先進行了比手畫腳的活動,讓學生一人用動作或表情來表達小黑板上的情緒詞彙,其他人則負責猜測。從基本的喜怒哀樂到較為細膩的情感,如尷尬、害羞、焦慮等,學生們發現,在不使用語言的情況下,要準確表達與辨識情緒其實並不容易。這也引導他們討論:當我們無法依靠語言時,該如何透過身體語言來傳達情緒?而我們的五官在這過程中又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接著,在觸覺辨物實驗中,學生們單靠雙手去觸摸各種人工或天然的物品,並透過質地、軟硬、大小等特質來進行判斷。他們在討論中思考:觸覺是否能幫助我們準確地辨認物品?我們獲得的觸覺資訊是否完全客觀?甚至延伸到其他感官是否也會產生類似的主觀影響。此外,我們還探討了皮膚的構造與功能,像是皮膚如何感知外界、區分活的與死的皮膚,以及皮膚保養的重要性,如清潔與防曬。
在視錯覺實驗中,學生觀看了各種視錯覺圖片,試圖描述自己所看到的現象,並討論為何我們的眼睛會被欺騙。此外,我們也學習了眼睛的構造、常見的眼部疾病(如近視與白內障),並思考長時間使用3C產品對視力的影響。
在聽覺的實驗中,學生們透過閉眼辨認聲音方位的活動,體驗到耳朵如何幫助我們定位聲音的來源。同時,旋轉後再試圖拿取物品的活動,則讓學生親身感受到聽覺與身體平衡之間的關聯。我們也進一步學習耳朵的構造,包括三個小聽骨的功能、耳蝸的作用以及聽覺神經如何傳遞聲音訊息。
最後,我們進行了嗅覺與味覺的探究。學生們透過嗅聞不同味道的物品來辨識氣味,並討論嗅覺是否能幫助我們分辨食物的新鮮程度。此外,我們探討了味覺與品味的關係,並討論「辣」是否算是一種味覺。
這一週的課程讓學生透過實驗與互動,親身體驗感官知覺的運作方式。他們不僅學到了五官的構造與功能,也對於自身如何感知世界有了更深的認識與思考。
主課程.古典力學 / 彥徵老師_十年級
在主課程的最後一週,我們以牛頓第一運動定律和第二定律為主題進行課程實驗,學生並不滿足老師指定的器材清單,而是開始思考:「我應該再加些什麼來幫助我的實驗更順利?」,所以在教室會出現的常見物品,椅子、桌子甚至是書包與外套都是學生拿來輔助實驗的工具。
值得一提的是最後一個實驗,學生們要在有限的時間進行牛頓第二運動定律:F=MA的實驗與觀察。學生只知道紙張上要有的內容以及測量時要有的高度,剩下要如何進行則由學生們自行討論後尋找解決的方案,最後一起分享自己的觀察。在實驗中,雖然分成兩大組進行,但卻可以看到學生們互相分享要用什麼器材或材料,且討論時兩大組能自發地交換彼此的看見並完成觀察的分享,雖然受到人體反應時間的誤差不過結果的走向是成功的。
藉由這次的物理課,期許學生能更加瞭解古典力學之外,在實驗中對於知識的熱情能長久保持。
英文 / 又菘老師
本週我們讀到曼德拉在16歲時迎來他的成年禮。在Xhosa當地的傳統,一個男孩需透過割禮來成為真正的男人,學生對於割禮的單字(circumcision)一開始毫無頭緒,他們以為是打獵或是某種任務。當聽到是割禮的時候,有的人訕笑、有的人驚訝,男同學們更是露出疼痛的表情。在文中提到,割禮過程中男孩要在無麻醉的狀態下忍過刺骨的疼痛,此時男同學們的表情又更猙獰了。學生對於成年都是期盼的,每個人也想像著自己會成為什麼樣的大人,以及大人需要負起哪些責任。在Xhosa的成年男性因為承受過艱難的痛苦,成為大人的他們可以結婚生子,擁有自己的家園,並獲得一個象徵成年的新名字。然而,曼德拉在經歷各種磨難後回首此事時,卻認為並不是通過成年禮就是一個成人,有時候是那些人生的波折才能真正讓你長大成人。
體能 / 黛兒老師
五公里長跑表現更勝以往,展現出穩定的耐力與節奏感。Pickleball的控球與穩定度提升許多,下一步將挑戰半場距離,逐步提升移動靈活度與肌肉穩定性。每一次的努力都讓成長更可見。
主課程.畫法幾何 / 彥徵老師_九年級
本季的數學主課程為畫法幾何,學生開始練習從不同的視角去觀察周遭的事物,從簡單的點、線、面拓展到立體的圖形。在立體圖形之中,八年級所學的「柏拉圖立體」對於學生來說是較容易觀察的物體,能從簡單且規律的三角形、正方形與五邊形中組合之中展現藝術的美感。
本週前半段的時間帶領學生利用紙張與厚紙製作正八面體與正十二面體,並且在二維度的工作本上利用切割的方式繪出三維度立體圖形,讓學生不單單從物體外部做觀察,同時要嘗試思考「從物體的內部中心點拓展圖形」的思維。
後半段的時間介紹了三視圖,學生們大多能了解在正視圖、俯視圖和側視圖中有無法看見的部分,因此在畫三視圖展開練習時,學生相較於秋季時更能理解並嘗試說明繪圖的原理,期許學生在後面的課程中能多加練習以言語描述作圖的步驟與技巧。
主課程.地質學 / Tr. Alan_十、十一年級
許多歷史博物館都有段時空長廊,從現在到很久很久以前的過往:尼安德塔人、長毛象、始祖鳥、恐龍、三葉蟲,藻類、前寒武紀……地質學家經過三百年接續努力,逐漸拼湊出地球的磐石紀事。
在1.8萬年前的末次冰期之後,在相對穩定的氣候狀態裡,約1萬年前農業和語言文明出現。地質學研究發現,每個世代都有不同物種在穩定氣候裡稱霸全球,時間長達數百萬年,然後全球氣候異變,待穩定後由另個物種代興。
《地質學家的計時錄》談到海洋酸化、升溫,海洋生物固碳能力下降,人類碳排放為全球火山100倍,遠超過海洋與生態能承載的全球氣候異變。這現象與地質研究各世代的滅亡路徑類似,只是人類以極快速度來到不平衡狀態。
穩定是很難的。地球經過長時間演化而有如今合宜穩定的氣候以孕育生機,生物與地球互相協助欣欣向榮,所謂自然。人既生於自然,理應能與自然永續共生,而非對立,自取滅亡。《磐石紀事》說道:我們應能向地球學習其智慧,所謂「地球之道」:道法自然。
〈地球之道〉以地質學研究科學事實為基礎,整理為3點:冗餘性、再利用、自我矯正。
從地球保暖的冗餘性說起,熱的散逸與保存,多樣性與裁選,動態平衡在正回饋(發展)與負回饋(抑制)之間,所有部分細節都與整體相連,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地質學家的計時錄》語重心長地說:長尺度時間素養是現代公民所需。當我們以地球之道,在節奏、紀律與穩定裡自持前行,人與人,人與自然都能自由。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是第一週基礎地質學之開場與末尾,也是探究璀璨晶體的起始。
英文 / 又菘老師
曼德拉來到新的學校,正式進入西化教育。在每一次的環境轉變,曼德拉看似平靜地面對這樣的環境劇變,彷彿在各種新鮮且陌生的事物中,屏蔽了應該焦慮不安的心情。忙碌的生活如曼德拉,正反映學生們當前也因各項任務與課程作業繼晷焚膏的狀態。太忙了,忙到來不及抱怨、來不及焦慮、來不及調皮。
文法練習書中,我們討論了過去簡單式與完成式的使用規則。學生對於過去簡單式的偏好,延伸成為對完成式的不解,但透過圖解的時間線與情境舉例,他們漸漸能夠感受到過去簡單式與現在的隔閡,而完成式則能從過去延續到現在。
藝術 / 韓妤老師
這週藝術課程久違的使用陶土作為創作媒材,課程一開始先以細碎小土團分別堆疊成兩座土丘,在這初始階段,可以看到學生們因著個人特質與習慣衍生出不同的工作樣貌。無論是小心翼翼使用固定形狀土團嚴謹的鋪蓋,或者捏取不同大小形狀自由堆疊,當某種自然景觀或者建築體逐漸成形之後,我們又進入了下一階段的形塑,原先已然具象的岩石土塊或者城牆堡壘,在經過加壓施力後,慢慢轉變為乘載生命的兩個有機體。從充滿稜角到曲線平滑,從無生命到生命力量的注入,是一個很直觀且深刻的轉變過程。接著請學生觀察兩座土團所形成的關係,並分享關係中的力量消長,對立抗衡或者相互牽絆,使捏塑過程堆疊出更多意義。這次的泥塑課程,是從抽象到具象的體驗,從直覺式的造形,一直到有意識的塑造,讓學生進入感知、思考,同時為下一週的創作作鋪墊。
主課程.畫法幾何 / 彥徵老師_九年級
從第二週開始,在複習正二十面體以後,學生開始將正十二面體與正二十面體的俯視圖與正視圖詳細的畫出,再利用兩圖去繪出物體的側視圖。與第一周的點、線與面的三視圖不同,在正多面體的立體圖形中,俯視圖與正視圖必須要仔細判別那些邊長長度是不變的才能夠精準地畫出圖形,一開始學生們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才能理解,隨著不斷地繪畫以後,學生大多能掌握住技巧。
到了第三週,學生開始從更多不同的角度去看到事務(物體)的面貌,學生認識到了水平平面、冠狀平面與矢量平面的旋轉,並辦別這些平面和高度、寬度或深度的關係。在課程的最後,每位學生會畫出正十二面體的水平平面旋轉圖和冠狀平面旋轉圖,在製作過程中,學生仔細的畫出投影點找出側視圖,每一張的側視圖都是數十條水平線與鉛直線交會而成,學生們非常用心地找到每個點,判斷出側視圖的正面與反面後精準畫出旋轉後的圖案,期待學生最後的成果展現!
主課程.地質學 / Tr. Alan_十、十一年級
冗餘性、再利用與自我矯正,是《地球之道》。在正回饋與負回饋之間的動態平衡裡,是晶體以「每100年0.6公分」成長的基礎。
為何熔融狀態的晶質會長成晶體呢?「就連小學低年級的學生都能在科學課堂中養晶體,想必物理學家一定深知這玩意兒在兩相之間是如何變化的。唉,不幸的是,物理教科書上對於晶體熔化的理論依舊有一大片空白。」(《科學人》(2011.07.05))「當一個晶體熔化成液態時,這些原子彷彿具備某種智能,會集體同時往同一個方向移動。」
晶體可說是介於礦物與植物間的存在,它與植物類似具有高度對稱性,會「成長」但沒有生命且由直線構成稜角。
植物花朵的樣貌與天上的星星軌跡有著類似性,雙子葉植物的五瓣花朵及果實與金星軌跡類似,單子葉的三瓣花朵與水星軌跡類似。那麼在大地深處的這些晶體對稱性,是否也看著天上的星星逐漸長成呢?我們繪製著手上美麗的晶體思索著。
十年級的晶體學是一系列立體幾何課程,從八年級柏拉圖多面體(Platonic Solids)、九年級畫法幾何(Descriptive Geometry)到十一年級投影幾何(Projective Geometry)十二年級(Free Geometry)的歷程之一。藉由數學對於空間模式的探究,我們從鏡像對稱(Mirror Symmetry)、旋轉對稱(Rotational Symmetry)與中心對稱(Central Symmetry)在平面與立體的投影開始談,從八年級柏拉圖多面體中最基礎的正六面體、正四面體與正八面體開始分析其對稱特質。
在以正多面體熟悉對稱特質,即鏡像對稱面,旋轉對稱軸(2次、3次到6次)之後,展開晶體學七大晶系的討論與形變歷程:立方晶系(也就是正六面體、正四面體與正八面體)、正方(四方)晶系(將立方晶系的一軸拉長)、正交晶系(3軸長度不一但角度維持正交)、單斜晶系(變化其中一個角度)、三斜晶系(全變化)、三方晶系(拉長正四面體)與六方晶系。
在學完七大晶系的對稱特質後再回來看晶體:「到底要怎麼看?」現實世界所見到的晶體並非幾何分析單純,常常需要細看、近看,遠看、整體看,才能洞見其樣貌。這門課程最後,結晶於一顆高貴美麗的石榴石。
石榴石屬於立方晶系,卻難以從正六面體、四面體與八面體想像。透過四次轉軸與三次轉軸,我們在正六面體裡繪製了菱形結晶的她,象徵愛情與生命力。願這門課程,有打開孩子們對於地質與晶體的新眼睛,璀璨亮麗如天上的星星。
英文 / 又菘老師
英文的學習是一段長久而不間斷的旅程。在這段旅程中,有時會在中途下車,有時原本下車的人又會在某個地點上車。
下車的人也許會暫時忘記在旅途中的點滴,但這不是結束。正如同那些上車的人一樣,也許會在某個時間點,再一次搭上車,繼續走在學習之道上。
這不是一場短兵相接的競賽,所以沒有人需要為自己走得比較慢而卻步,也無須因為走得比別人快而滯留。重點在於真實地看見自己因為實際的工作而進步的姿態,並以此做為持續的動力,努力工作看見不一樣的自我,找到認同自我的自信。
超馬好手陳彥博說:「放棄其實很容易,轉過身就可以離開。」「不斷的潰堤、不斷的崩潰,一次又一次讓自己更加勇敢」目前班上有些學生正努力地想要擺脫過去放棄英文的自己,一步一步慢慢地、穩健地藉由每一次的練習,看見嶄新的自己。他們也彼此勉勵,彼此提醒,也在過程中為自己與夥伴的進步而喝采,這是著實美麗的畫面。
主課程.地質學 / 宗翰老師_九年級
今年台北史代納的春遊,由學生會主辦,我們選擇從象山起登。四獸山是台北容易親近的郊山,為沉積岩地質,六巨石、石乳源都是沿途著名的景觀,而九年級的第一堂地質課,我們就從春遊沿途對岩石的觀察開始回顧,並延伸至第一個主題:地質作用的外營力,也就是風化、侵蝕、搬運及沉積作用。
第二個主題,我們將視角向北移動,看到北方的大屯山系。有好幾年的春遊,全校都行走在陽明山中,經過的小油坑總是冒著煙霧,空氣中帶有淡淡的硫磺氣味,甚至在出氣口還能看見硫磺針狀的結晶,這些現象都顯示了火山地質的特徵。而這也在課堂上帶出了一個問題:陽明山究竟是休火山還是死火山?如果爆發,會影響那些地區?從〈TVO大屯火山觀測站〉的資料指出,〈臺灣陣列(Formosa Array)〉對於地震波的研究,讓我們得知大屯山系底下的岩漿庫仍然存在:「大屯火山群岩漿庫的所在位置,在新北市金山、萬里一帶,其頂部位於地下8公里處。而外型約略為圓柱形牛奶罐,直徑約8公里、高度約12公里。推估面積約600立方公里,約四分之一臺北市行政區的大小。」原來離我們不遠的大屯火山群,竟是仍有機會活動的活火山!
我們能夠實際觀察第三個主題的時間點,將在不久的野地教育行程中發生,也就是沿途會經過的雪山1號圈谷,呈現了冰河對於地貌的作用。1932年,鹿野忠雄發表報告指出,雪山的確曾經存在冰河,但這個論點在往後數十年間幾經波折,直到1998年才由地理學家王鑫教授,確認了1號圈谷的確是第四季冰河的痕跡,而台灣的許多高山,現在都仍留有冰河存在的地質景觀。
第一週最後一個主題,我們邀請戴老師、王敏老師向九年級分享了他們在921大地震當時的經驗和感受,這是九年級學生們只有耳聞,而未曾經歷的事件。透過了解地震波的不同,我們知道P波和S波到來的順序,與其可能造成的影響;也會在之後的地震相關新聞中,更注意芮氏規模與地震強度分級的差別;最後,我們從簡單的實驗中,實際看見了地震的頻率、強度,對於不同高度的建築物會帶來什麼影響。原來頻率高的震動會讓低矮的建築劇烈搖晃,反之則是高樓層的建築物有較大的擺動。
下週,我們將看向整個地球,讓我們拭目以待。
主課程.胚胎學 / 醫旬老師_十年級
十年級的家長好:
我是來自台中的謝老師,目前在台灣北、中、南的幾個華德福學校任教與協助。這是我首次正式來台北史代納。
從3/24到4/11,我會在主課程陪伴十年級學生年探索生理學與胚胎學的奧妙;另外在每週一、五下午也會帶領九、十年級的青少年一起認識節律(心肺)系統與免疫的基礎。
從已完成的第一週教學來看,這班學生對學習是充滿動力的,每天主課時每個學生都參與了回顧,貢獻自己記得、學會的內容來和同學互補以完成共同圖像。如同這次課程我想帶給他們的概念─人是合一的整體,各個部位都彼此效力成全、交織作用,而非機械般由零件組成,隨時可以替換、取代。同時也努力找回人類與自然的連結。
在書寫方面,我想讓他們知道每天完成工作的習慣很重要,除了建立規律,也可避免因拖欠要彌補而破壞生活節奏,這與生命科學的主旨背道而馳。因此他們每天都要寫一篇,並於隔天交給我改,目前有人尚未能做到。第一週他們要完成的篇章主題如下,請你們向學生拿工作本來了解學習情況,讓我們共同來支持青少年的教育!
「消化之旅」
「飲食議題」
「腦力激盪」
「大腦」以及畫完「消化道」的圖。
華德福自由教師
謝醫旬 謹書
英文 / 又菘老師
班上的唸讀組持續在精進自己的基礎能力,一步一步的練習。看到這樣努力姿態的其他學生們除了為他們的進步喝采之外,也開始好奇他們正在學習的內容,紛紛跟我要了一份自然拼音總表,並開始檢視自己在基礎能力上的狀態。
有些學生認為自己在學自然拼音時,沒有紮實地練習或理解字母組合會在發音上有什麼樣的變化,所以主動請我再幫他們複習一次。我們花了一小時好好地回顧短母音、長母音、有聲與無聲子音的變化與相對應的字母組合。有些之前學過德文的學生會開始比較英文與德文發音系統的差異,有些則對自然拼音有了截然不同的領悟。
像這樣由學生們自發而生的學習之心所驅動的討論與練習是最美好的進步方式。當我們在談能力落差大的狀況該如何解時,也許更重要的是要找到不同學習狀態之間的相互影響與相互欣賞。
主課程.胚胎學 / 醫旬老師_十年級
十年級的家長好:
十年級學生在連假期間要完成的篇章主題如下,請你們向學生拿工作本來了解學習情況,讓我們共同支持青少年的教育!
「消化之旅」
「飲食議題」
「腦力激盪」
「大腦」
「小腦」
「腦幹」
「脊髓」
以及畫完「消化道」、「腦部」2張圖。
另外,十年級的學生要問到自己、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兩方)的血型,越完整越好,問不到或沒驗過的部分我們會在下週一下午討論。
華德福自由教師
謝醫旬 謹書
英文 / 又菘老師
我們在這週對全班進行了讀本能力測驗。測驗分成三種題型:指定句唸讀(唸讀與發音能力)、讀本內容翻譯(理解語句含意)、英文問答(理解文意、聽解英文題目內容並以英文回答問題)。只要各題型都能答對一題即過關,但答題過程中只允許錯三次,超過三次則可領取清潔公共空間的任務。原本慵懶無力的學生們瞬間活了起來,趴在桌上昏昏欲睡的學生開始拿著讀本練習,各種查詢字典與確認讀音與文意的聲音縈繞著整間教室。唸讀組早已習慣這短兵相接的氣氛,好整以暇地等待考試時間的到來。
通常到了季末,學生的疲倦與懶散的狀態會越來越明顯,你可以從他們雜亂的抽屜與桌面、加菲貓般的雙眼,要讓他們重複做著英文練習更容易加劇上述這些疲態。考試型態的多樣化與考試後可能獲得的「獎勵」激發了學生們潛藏在內心深處的動力。但有趣的並非他們在考試過程中各種喝采或崩潰的喊聲,而是在考前幫助彼此複習的團體動力與合作精神,考後為彼此鼓勵的姿態。
主課程.生態學 / 宗翰老師 G9~G12
夏學季第一週,我們在農場工作!
對台北史代納高中部學生來說,農場的日常並不陌生。每天五點半起床吃早餐,從六點工作到十點,再上一小時幼功老師的課之後,就是一直到兩點半的午餐休息;下午的工作到五點結束,洗澡、吃晚餐、寫日誌,並在晚上十點就寢。經過六天這樣的作息,學生們身心都已經逐漸進入穩定節奏。
這次生態學課程的指定讀物《農業八講》,對學生來說有些困難,其中有許多對於植物及土地、宇宙的看見,是學生們從來沒想過的觀點,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看不懂」、「不理解」的段落。但也因此,在幼功老師的課堂上,充滿了問題與討論,我們透過閱讀與提問,向大師學習;我們也透過實際工作,向土地學習。
《農業八講》中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
現在流行的改進肥料的方法,究竟做到了什麼?
沒錯剛開始有時候有驚人的外在效果,但是後來這些所謂的「特優農產品」只不過是人類果腹之物而已,它們不再具有真正的營養,你們不要被碩大的果實蒙蔽,重點是,食物要有真正的營養。
有學生這麼說:我們要有能力穿透事物的表象,直指核心,因為外表看起來碩大的果實,或許其中什麼也沒有。書中除了揭示農業的真理,也為高中生帶來更深一層的啟示。
除了農場的日常工作與課程,這次難得九到十二年級能一起生活兩週,我們也彼此問了許多問題:高中部可以怎麼凝聚團體動力,並真正從內在深處意識到,我們是一個學校的學生?我們身為學長姊,正在為台北史代納創造什麼樣的校園文化?我們身上背負著怎樣的責任?對這些孩子來說,要能夠去自我中心,做事的同時也需要考慮到其他人,一直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從一開始需要老師分配組別、工作、提醒工作時間,到現在可以由學長姊接手,除了確保工作品質、安排工作時適當的休息時間,也可以照顧學弟妹的起居,點蚊香、切水果、發點心。漸漸的,有些東西不一樣了。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母親節,結束圈伴著吉他,我們一起合唱了<星火>這首歌送給辛苦而偉大的母親,當中包含了許多孩子們想說的話,歌詞中有一段是這樣說的:
幸福像星火 一點就足夠 燎原今後
渺小的星火 燃燒過才懂 夢是什麼
這群大孩子心中,正在編織什麼樣的夢呢?
主課程.生態學 / 宗翰老師 G9~G12
在農場的兩週裡,我們都做些什麼呢?
照顧農場動物屬於每天的固定行程,而農場飼養的三種動物中,我們花費最多心力照顧五隻乳牛:早晚各一次的割牧草餵食,品質務必要嫩,纖維太粗的話牛可是不吃的喔;早上還要記得收集前一晚的新鮮牛糞,除去表面黏附的草屑,為堆肥原料做準備。夏季天氣炎熱,動物們的飲用水必須早晚檢查、更換、補充;在早餐後要充分攪拌每一桶液肥;午餐後要撿雞蛋、晚餐後要清潔環境。除此之外,也有其他的特別任務,砍邊坡桂竹、除各地雜草、收成洋甘菊、拆磚牆、做堆肥,還要烹煮三餐餵飽每個辛勞的胃。農場中的每個工作都有意義,農夫是最會利用時間、最有效率的人。
午間幼功老師的農業八講課程,也來到了新的主題:配方。配方不同於堆肥,在農場的角色比較接近藥物,可依施作方式區分為噴灑型,配方500、501及活化堆肥型,配方502~507。「為了治癒土地,應該盡快,讓全球盡可能多一些土地獲得生機互動堆肥配方的好處。」這句話是由史代納博士所說,出自《農業八講》原書序,我們從中看見對地球的大愛,同時也提醒我們要在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唯有實際作為才能帶來改變。
農場的生活日復一日,忙碌且充實。在最後一晚,我們圍著火堆,分享著這兩週的觀察,誰的行為值得被肯定,誰的行為需要做改變,整體氛圍沉靜而凝聚,在這一刻,我們互相信任;在這一刻,我們成為一個團隊。
主課程.生態學 / 宗翰老師 G9~G12
最後一週,我們回到學校進行生態學主課程,一善老師問我們:什麼是自然?從文字的圖像中,我們明白了[自然就是非人為];自然中的四元素,風、火、水、土與植物、土地的關係是我們探討的第一個課題。基於在農場工作的經驗,我們回顧自己的觀察,自然環境、日常生活、學校裡和自己家,這四個元素都在什麼地方作用,彼此之間又是如何互相影響。堆肥的原理,在乾與濕之間如何平衡,居家堆肥不長蟲的方法;微生物、蚯蚓、雞母蟲等生物如何影響土壤的團粒構造等。
再來,老師和我們分享樸門的十二心法與三原則:照顧地球(Care for the earth)、照顧人(Care for the people),以及分享多餘(Return of surplus),我們看見了不同的農業理論,但殊途同歸的是對於環境的關懷、對永續的堅持。
我們在課程的最後,各自做了一份計畫,說明接下來的幾週內,我們會在學校或家中,開始做些什麼改變。有人想做居家堆肥,有人想做校園環境的綠美化,有人想種植物,有人想做獨居蜂旅館;學生需要書寫這些計畫的執行紀錄,並每兩週進行一次追蹤與確認。
課程最後的分享報告,由高年級學長姐們計畫並執行。週五下午呈現的報告內容,一部分是農場工作,一部分是關於BD農法和農業八講的理解;若能再將樸門與BD兩個農法放在一起做出對照呼應,以及對於未來的計畫及展望,相信這次的報告可以更完整。
這三週課程,已在我們心中種下環境永續的種子,更需要持續的灌溉照顧,方能成長茁壯。
英文 / 又菘老師
本週英文課程介紹由本機構購入的 Oxford Bookworms 系列讀本。教師依據學生的英文程度與主題興趣,提供多元選書清單,涵蓋社會寫實、經典文學、懸疑推理等類型,期望學生能透過自由選書的方式,在閱讀過程中接觸不同的文體與語言風格,發展語感並提升閱讀理解能力。
本週課程重點為「選書與導讀」階段,學生根據個人興趣挑選適合的讀本,因學生得利用課餘時間閱讀所選讀本,而需填寫閱讀學習計畫單,書寫選書動機與各週閱讀進度。課程亦銜接本校英語課綱的核心能力指標,並保留彈性以利依學生進度調整教學內容。本週學生已完成選書與閱讀進度表,下週將正式進入閱讀與任務學習的實作階段。
藝術 / 韓妤老師
本週藝術課程以「大衛石膏像」為主題,展開炭筆素描的第一階段學習。繪畫方式以整體壓暗的畫面鋪陳,並透過擦拭手法逐步刻畫出亮面,這樣的繪畫方法,有別於直接以線條描繪輪廓的習慣,對孩子們的手感體驗來說需要重新熟悉。
在觀察與操作的過程中,部分學生展現出對於整體明暗關係的敏銳度,能初步掌握光影在臉部結構上的變化。然而,也有學生面對石膏像的立體結構感到困惑,不太確定從何處下筆,或如何轉換眼前的立體形體為紙上的平面表現。這正是學習過程中重要的一環——學習將觀察轉化為手部動作。
儘管挑戰不小,孩子們仍保持專注且願意嘗試。透過擦、抹、加深等動作逐漸理解素描的節奏與層次。這樣的工作方式,在無形中培養了他們的耐心與觀察力。隨著課程推進,期待學生們能逐步建立起對形體與光影的敏銳度,並從藝術中獲得成就感與自我表達的喜悅。
合唱 / 宥婷老師
合唱課對學生有三個期許:人在、心在、靈在,分別對應準時上課、帶樂譜與上課文具、開口唱歌,當每個人將這三項備齊時,群體才能正式進入「合唱」。
這週是夏季第一次上課,高中生剛從島嶼農場回來,帶著對歌唱的熱情參與課程,他們帶來積極正向的學習動力,邀請學弟妹們一同加入。這天,有一段無伴奏的三部合聲,四小節中的每個音符都被完好地唱出,老師不禁說出:「這太美了!」這時有個俏皮的聲音回應:「謝謝!」
德文選修 / 建昌老師
夏學季的第一次上課,班上11位同學(混齡)由於接觸德語的時間點和力度不一,不過我始終相信語言的學習首先要培養語感,因此我在每堂課幾乎都會帶一首德文課曲,透過歌曲的旋律和歌詞來進行一次的德語課程。這次所帶的歌曲有別於之前的歌曲,是首重複歌詞較多但相對簡單的:Was ist dein Lieblingsfach?(你最喜愛的科目是什麼?)從學生的反應,可以得知一些學生的學習經歷。有喜歡歷史的、音樂的、物理的、……,我希望學生可以從他們喜歡的科目,延伸與德文的連結。除了歌曲之外,今天還帶來一個德國桌遊Halligalli, 學生得先用德文學會規則,再進行遊戲,從學生的歡笑聲,可以看得出來,他們喜歡玩遊戲學德文。下週將介紹台北歌德學院圖書館,從館藏分類來教導學生他們喜歡的科目所擁有的德文圖書資源。
踏察選修 / 何嘉文老師
(室內課)古人云「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而在這門課裡,我們不只要讀書,也要行路。春季輪流導讀的指定書《我是遺物整理師》告一段落,在生死之間,生命的意義為何?囿於不同的人生經驗,每個人的體會各自不同。整整一季單車騎乘安全基礎課程和進階的超車守則...等,學生們已具備基本能力。夏季前兩週因異地活動而停課,第三週甫開課,即遇上整個社會籠罩悲傷的氣氛(三峽交通事故)。將世界各國每年五月第三個週三Ride of Silence沉默的騎行臺灣活動帶入教室,和學生一同閱讀、討論2024年在路上死亡的單車騎士故事,對於夏季的騎乘安全注意事項,心中也更多了一份謹慎和警惕之心。在課程尾聲,我們共同選出夏季共讀的書--吳明益老師的《單車失竊記》,期待豐富的收穫。
易經選修 / 彥徵老師
我們延續之前教的卦象,本週帶領學生閱讀的是「45-澤地萃」與「46-地風升」兩卦。
萃字本身具有聚集之意,古代大型聚會莫過於宗廟祭祀之典禮,在祭禮之時,提醒我們要「戒不虞」,警戒各種意外的發生。在萃卦中,帶學生重點理解六二的爻辭: 引吉,無咎。孚乃利用禴。禴字在古代表示春季或是夏祭,而且在祭拜時的供品都是蔬食,除了表示保持虔誠的心,就算是蔬食也能作為祭品,也藉由此文讓學生觀察到以前古代的人們就有部分吃素的行為與習慣。
升字本身有向上生長之意,各爻辭中分析了在不同時段中進升的方式與遇到的問題。
個人覺得本卦最有含意的是主卦中的文字「積小以高大」,無論品德還是學習,我們都要從小事情做起,把小事做好才能逐漸堆疊,最後成為參天大樹。
金工選修 / 庭豪老師
本週課程,學生要開始製作第二個紅銅的作品,有的學生想製作馬克杯,有的想製作飾品盒,也有學生想製作戒指、手環,當然有的學生比較沒有想法,於是在跟老師的討論之後,那就再製作一個盤子吧,但這次多了一個條件,必須是葉子造型,於是學生就開始思考葉子到底長什麼樣子,這對一些學生來講似乎有一點挑戰,期待學生們會有什麼樣的創意呢。
九年級主課程.物理 / 宗翰老師
運輸與通訊這個主題,在去年八年級時,我們已經跟學長姐走過一次,那麼,這次主課程要做什麼呢?其實,九年級物理課程的核心,就是解密,要打開現代科技的黑盒子,讓學生能夠一探究竟。有了上次課程的基礎,這次我們期待可以更進一步,能夠探究手機無線通訊,或電動車能運作的原理。
第一週課程,我們仍然從電磁感應實驗開始,最後是自己纏繞一個簡易的電動馬達。安培右手定則、電磁感應是我們去年花許多時間討論過的內容。在喚起記憶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之前已經習慣的學習方法,讓我們總是沒有辦法想起完整的細節。於是,我們在這次課程中,除了每個人都要能夠解釋物理定律、現象成因之外,還要能夠將之清楚地寫下來。
科學能力的積累總是如此:要先有細緻的觀察、一步一步描述每個瞬間發生的事、從中找到前因後果,最後整理出某個規則。這樣的過程會在每堂課中重複,而堆疊起對於現象及其定理的理解。
十年級主課程.數學 / 彥徵老師
本次的數學主課程為「指數與對數」,本課程不僅需要回顧九年級以前的數學能力,還要結合物理、音樂等科目,讓學生對於指對數的規律與原理有更深刻的認識,而不只是單單看到一個個公式而已,此外本課程同時也是為十一年級的數學課程-「無限小」做暖身運微動。
本週的主題為已嘗試尋找規律和體驗不同方面的數學為主。在學生認識純律與十二平均律後,老師便帶領學生體驗以前的計算機-納皮爾計算機(又稱納皮爾的骨頭),利用納皮爾計算機去計算乘法、除法與開根號,剛開始學生還不熟悉使用方法,常常抱怨對照數字的時候容易看錯導致計算錯誤,在經過一晚的睡眠後,隔天練習時學生反而覺得納皮爾計算機真方便,一下子就能快速算出根號,甚至在介紹直式開方法計算根號時,有學生反應直式開方法好難,可不可以只要會用納皮爾計算機就好。不過,當我們把直式開方法的計算原理從面積的角度來看時,學生突然恍然大悟,原來就是以前的平方和公式-(a+b) 2 =a 2 +2ab+b 2 跟二元一次方程式的計算而已,在這樣的整合下,學生對於開方法有完整的理解。
本週印象深刻的事情是其實納皮爾計算機計算開根號的原理和直式開方法是一樣的,後期有的學生也發現了並說出以下話語:「這兩個方法根本就是同一種啊,只是納皮爾人很好,都幫我們算好讓我們直接參照,我們算開方法困難會不會只是單純計算沒練好或是懶得算而已」這段話語某種程度上直擊的本次課程的其中一項重點-計算,只知道規律或公式還不足夠,學生需要大量的計算練習才能準確掌握「指數與對數」。因此未來每天都會有數學題目,讓學生進行有規律的數學練習。
英文 / 又菘老師
本週起,資深華德福英文教師Susan Masterson在接下來的兩週將會在本機構指導各年級英文教學。Susan老師會在課前與老師們討論課程計畫與教學技巧,並在課堂中觀察老師授課狀況或是直接演示。有學生在Susan老師來觀課前就已經想好要問她什麼問題了,展現出開放的心態去面對不同的英文使用機會。
本週,學生們首先將過去三週學習生態學的歷程寫成一篇英文心得。心得內容須包含簡介課程內容及農務實習的生活做了哪些事情。隔天則讓他們將寫好的心得上台分享。接著Susan老師也透過活動的方式為學生們複習了過去簡單式的文法規則。學生們很專心聆聽老師在說什麼,有些程度較優的學生也會協助其他同學順利進行活動。
選修.易經 / 彥徵老師
本週課程帶領學生閱讀的是「41-山澤損」與「42-風雷益」兩卦。損卦大部分都是損下益上,而益卦主要是損上益下,一開始便提出問題:「兩卦都有損和益,為何前者為損後者為益呢?」,雖然可以直接從《序卦傳》:「緩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損。」中解釋,但是判斷損失和增益的對象更是閱讀內容的重點。
損卦中各爻辭中描述了不同時段該如何做到損失,到最後上九能做到因禍得福,或者是付出終得回報,整體來說,該卦象有「損失物質休養品德」之意。
益卦主要是損上益下,表示身為上位者要幫助下位者,就要能針對下位者做出明確的指令或是協助,才能做到真正的幫助。最後也提醒我們,無論上位者還是下位者都要能做到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九年級主課程.物理 / 宗翰老師
《舊約聖經》中,記載著這麼一個故事:在大洪水過後,地上的人們都說著同一種語言,他們離開了東方,並開始著手建立一座城和一座通天之塔······之後,神將人們的語言打亂,並將他們四散各地,而此未完成的城,名為巴別。在現今,網路與AI的盛行,打破了語言與地理的隔閡,只要按一個鍵,就能翻譯,並讀出以不同語言所書寫的內容;然而,說同一種語言的族群都仍有爭執,不同文化間的相互理解與合作更是漫漫長路。
本週的主題,以電話做收尾。從線圈發展到電磁鐵,我們了解到,即使是一開始使用一條導線時,只能使指南針偏移的微小的力量,也能透過纏繞累積,而強大到能吸引鐵製重物;而電話是喇叭和麥克風的組合,反映了人們想要跨越空間限制,互相聯繫的企圖心,讓我們不再需要經歷「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思念。科技發展始終來自於人性,在能夠跨越距離即時聯繫的當代,科技冷漠卻是現在經常出現在生活中的情景。我們究竟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呢?
週五的實驗,我們嘗試用相同溫度的水蒸汽及沸騰的熱水,加入冷水中並觀察其升溫狀態,我們發現,蒸汽只用了沸水三分之二的量,但卻使冷水的末溫比起另一杯高了20度C。相同溫度卻產生不同結果,究竟是什麼力量在其中作用呢?請靜待下週的探問。
十年級主課程.數學 / 彥徵老師
本週一開始將指數與現實中的利率問題結合,學生可以體會即使利率只有10%的情況下,在等比的運算中數字仍然有非常顯著的增幅,同時也能察覺為何現在的銀行活期存款利率普遍不到1%。
緊接著來到本週的核心-對數,以下是進入對數世界的開場提問:「我們知道2 x =4,x=2;2 z =8,x=3;那如果 2 y =6,y的數值會是多少呢?」學生全部都知道y一定會落在2和3之間,但是比較靠近2還是3時大家都有著不同的看法。
我們用指數和不等式的規則,嘗試尋找出log 2、log 3、log 7的數值(以下數直接為小數點後四位),在結合對數的規則後,把log 1、log 2、….到log 10的數值都計算出來。過程中學生是辛苦但喜悅的,一個log 2的計算過程大概就需要至少一頁的紙張,而且只要中間算錯或是寫錯一個數字,後面可能全部都要重新計算,計算log 2時大部分的學生都無法一次成功,但是隨著熟練且反覆的運算下,log 3、log 7都能快速地完成所有的算式,有的學生在完成後甚至發出喜悅的嘶吼,帶著這些數據,學生在週五的時候回顧了一開始對數的問題,學生對於能把答案算出來感到十分開心。下一週學生會進行對數的計算與應用,期待學生能把這週的努力轉換為下週發芽的養分。
英文 / 又菘老師
在週二的課程中,首先讓尚未分享生態學英文心得的同學分享。接著我們分享了上週所蒐集到的動詞三態,有同學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為什麼我們需要過去分詞?有現在式和過去式動詞應該就夠了」,因此我們討論了這些動詞三態的意義,並引導學生感受過去式動詞僅能表達曾經發生的事,但過去分詞可以表達從過去到現在的狀態。最後,老師要求每位學生選擇一組動詞三態並造三個句子以作為回家作業。
週三的課程則以朗讀活動開始,學生們重複跟著老師唸誦讀本中已經讀過的一個段落,內容是關於曼德拉在書中最一開始的自我介紹,老師也帶出幾個重要的單字來幫助學生更容易唸誦。接下來,學生們分享了自己的回家作業所造的句子。
在讀本中,我們來到了新的段落,學習了“discover”、“gold mine”、“barren”等相關的詞彙,並討論了當時非裔工人的工作狀態。課程的最後部分,Susan老師為學生們進行了「Rol playing game」的活動,學生們根據故事設定角色,並花了10分鐘進行小組討論,讓每個人都能提出一個問題以進行問答交流。學生們的參與度高,學習氛圍活躍。
藝術 / 韓妤老師
在本週的藝術課程中,學生們延續了石膏像寫生練習,並進一步探索明暗、結構與塊面處理的表現方式。整體而言,在專注度方面,大多數學生更能靜下心來仔細觀察石膏像的光影變化與塊面結構。與上週相較,學生們對於畫面的整體規劃更加有意識,不再只是描繪輪廓,而是開始思考整體形體的體積感與明暗層次。例如,有多位學生能主動調整視角,以更準確地捕捉石膏像面部轉折處的光影關係。
在技法運用上,普遍往更有系統的「塊面明暗處理」邁進,與之前傾向使用線條勾勒不同,本週多數學生已能透過大面積的明暗塊面,建立出更具空間感的表現。更有幾位學生進一步掌握了灰階關係,能有效分辨核心陰影、反光等層次。
體能 / 黛兒老師
本週體育課,九到十二年級聚焦於排球發球的姿勢與動作細節。透過逐步拆解整體發球流程,學生們一個步驟一個步驟練習與修正——特別專注於擊球的高點,以及肩膀與髖部之間的協調轉動。這些細微的調整,正是身體軸線順暢運作的關鍵所在。
高年級的學生進展快速,動作掌握度與身體協調性表現亮眼。很快地,他們便進入實際的發球與接球練習,逐漸體會排球場上的節奏掌握與即時判斷。基礎動作的穩固與細節的專注,正是能穩健前行的根基。
在揮臂動作之間,學生們同步練習肩膀與髖部的轉動,調整身體重心,讓身體軸線自然地前後延伸。擊球的瞬間,「蹦!」的一聲響起,不僅完成動作,更像是意志的凝聚與釋放——那是一種投入、一份決心,也是身體與節奏共鳴的體現。
直笛合奏 / 宜珈老師
「直笛合奏課」,重點在於「合奏」———聽見別人的聲音,同時保持住自己的旋律。
上學季的直笛合奏課,考慮到一部分學生在視譜能力上的直覺性不高,課程主要分成兩個部分:高音笛的吹奏,認識4/4拍節奏。
在這期間,幾位原先對直笛吹奏不自信的學生,有明顯的進步,信心與熱情也隨之成長,更加主動了解譜上的不同節拍和音符。
這一季,我們結束了4/4拍節奏的練習,進入中音笛的學習,其中兩位能夠完全掌握中音笛吹奏的學生,在新的一首歌中負責「次中音笛」的吹奏。
現在的直笛合奏,橫跨在高音笛、中音笛、次中音笛的音域裡--聽見更多層次的聲音。
選修.德文 / 建昌老師
這週課程一開始,我先問候幾位班上同學,你過得好嗎?**,Wie geht es dir? 接著撥放一首A1程度的德語歌曲- Hallo! Wie geht's? 這首歌的歌詞內容簡單易懂,有很多初學者一開始學德語會用到的詞彙,再請各組輪流吟唱,多數同學都願意開口歌唱,而且越唱越好。課程下半部,我們複習並預備下週要去台北歌德學院圖書館的行程,教導同學一些圖書館會用到的詞彙,讓同學學會發音之外,也清楚德文每個單字的詞性及單、複數形式。課程觀察:有幾位同學會頭趴在桌上休息,或許是因為種種原因,不得而知?但我希望同學能有任何問題能隨時反應,好讓課程能對同學有一點兒吸收,即便只是培養語感或是學會發音或累積字彙量。
選修.-易經 / 彥徵老師
本週課程帶領學生閱讀的是「43-澤天夬」與「44-天風姤」兩卦。
夬字一詞主要是判決的意思,提醒著我們在什麼時機要做出怎樣的判決。在陰陽爻的圖形中,山地剝和澤天夬相反的情況,山地剝是一個君子背後有五個小人;澤天夬則是一個小人背後有五個君子,在這樣的情況下,要探討的是君子該如何與小人工作,不過到了現代,我們不一定會這樣的兩極化分,那麼該探討的就是該如何與不同的人一起工作。
姤字一詞主要是相遇的意思,如果要再細分,那麼這種相遇屬於「不期而遇」,要在這種情況下想要有所收穫,除了心態以外,也提醒著學生平時做好努力是相當重要的,機會來了才能夠把握住。
本週進行口試,所以學生們會針對兩卦的爻詞向其他同學進行說明,雖然站在台上充滿了緊張的情緒,然而全部的學生有一定的準備進行分享。整體學生對於爻詞有自己的理解值得鼓勵。
選修.英文作文 / 家慈老師
經過夏學季前兩週的文章閱讀和造句練習。英文寫作課的同學們漸漸找回了寫作應有的邏輯和文法。上週練習的題目為:我的英文學習歷程。除了請同學描述自己的英文學習過程之外;也請同學思考,如果自己有機會選擇,會想學什麼其他外語?每個同學對於學習英文以外的語言有不同的想法,有的喜歡日文、韓文,也有其他人覺得學習英文最好。
在大家寫的文章內可以觀察到,大部分同學已經漸漸能夠將閱讀文章中的單字,文法和片語使用在自己的文章內,並完整表達自己的想法。
不論現階段大家是怎麼想的,人生的路很長,學習語言也是一輩子的事情。英文是認識世界的方式之一,學習的過程不會很輕鬆,但卻成就感滿滿。
選修.踏查 / 嘉文老師
6月6日(烈日炎炎轉午後雷陣雨)
雖然春季已多次提醒我們的課程「風雨無阻」,詳細說明了雨天騎車的各式安全裝備,課堂上也示範了5分鐘之內穿戴雨衣/具……來到夏季第二次課程,還是有學生到了集合時間才匆匆忙忙去便利商店買雨衣,讓大家等待。
"The best thing one can do when it's raining is to let it rain."
-- 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
有人興奮、有人臭臉…,不同個性的學生,面對雨天有不同的態度和心情。人生不會永遠放晴,或許雨天正是最值得我們學習的時機。午後車流量少,我們一路騎到客家農場,回顧G3農耕課程,接著又沿師大路騎向大安森林公園,預告下一次的活動。
路途中,穿上雨衣沒多久,雨便停了,脫下雨衣沒多久,雨又變大了。有時生命就是很愛跟我們開玩笑,來吧!沒在怕。
選修.金工 / 庭豪老師
本週課程,學生都已開始進行第二個的作品的製作,鋸切盤子的輪廓、鍛敲手環的紋理、敲出零錢盒的直線轉角,學生們運用學到的技法各自進行創作、試錯、修正,慢慢摸索如何製作出想像中的作品的樣子。
九年級主課程.物理 / 宗翰老師
物理課程的最後一週,明顯感受到班級的思考更加清醒,當我們一起回顧實驗現象的每一個瞬間,其背後的運作原理就浮現在眼前。要進入這樣的狀態,前兩週練習實驗觀察加上彼此討論的鋪墊,與學生們回家整理工作本的努力缺一不可。
本週的主題「運輸」,我們將探討蒸汽的力量從何而來,又能怎麼應用。而其中,潛熱是最重要的關鍵,當100度C的水蒸發成相同溫度的水蒸氣時,火焰所提供的熱能並非讓溫度提升,而是以潛熱的形式被儲存起來;同時間,水從液態變成氣態,體積膨脹了將近1700倍。而這巨大的體積差,在密閉系統中會產生巨大壓力,從而產生推動的力量,舉凡大自然中的間歇泉,工業革命後的礦工之友、蒸汽機等,皆為其應用。
最後一天,學生們依據自己的能力,分別選擇了「燃料表面積如何影響燃燒」的實驗操作及探究、「四行程引擎運作流程」手繪圖並搭配文字說明、「運輸與通訊重要定理」紙筆測驗及上台解釋,做為這次主課程的學習評量。能夠以自己擅長的方式進行測驗,學生的表情看起來更有信心,也更自在的面對測驗這件事。
十年級主課程.數學 / 彥徵老師
在課程的最後一週,我們以「對數的應用」作為主軸。從計算尺的練習開始,緊接著就是對數表的練習,為後面的應用問題打下一定的基礎。每天的持續練習下,學生都能完成對數表正查與反查的使用並找出一定的規律。
在應用問題時,我們回顧了第一週的純律與十二平均律,利用對數表計算十二平均律的平均增幅數值,學生終於明白第一週的那組數字是如何產生的了。在課程的尾聲,恰巧晚上在花蓮附近發生了地震,隔天上課就把此地震變成了實際的問題,讓學生能了解芮氏規模和對數的計算是息息相關的,同時也回顧學生之前所學的地質學,包含震源、震央等內容,再一次讓學生與地質學產生連結。
由於109年後新版的芮氏規模計算公式較為複雜,所以在課堂上使用的是舊版的計算規則,隔天回顧時,有學生表示回家有查詢計算公式,除了參數變多之外,計算上也變得較困難。從這件事情可以看出學生在課堂後能有開始主動學習的舉動,期待未來能持續保持這樣的學習態度。
英文 / 又菘老師
本週課程以繞口令 “Danny discovered a dusty drawer, Inside it, he discovered even more!”為開端,進行朗誦與語音練習,幫助學生在節奏與發音上更具信心與熟練度。接著複習並練習了與本單元主題相關的重要單字,包括:discovery, discover/cover, large, small, gold mine, cheap/expensive, resemble, labour, pay, profitable, wealthy 等,並透過例句加強學生對 “resemble” 的理解與運用,例如:“She resembles her mother a lot.”、“That cloud resembles a rabbit.” 等。
在理解字義後,學生練習口說造句與組內互動應用,並記錄下練習的句子。本週學生要為讀本中提及的金礦場設計一張「徵人海報」,以運用所學單字與概念來完成延伸任務。
接著,我們也把讀本內容改編成劇本殺活動,讓學生透過角色扮演、邏輯推理與語言交流,加深對文意的理解並提升口語運用的流暢度與臨場感。
合唱 / 宥婷老師
「開口唱歌就會開心!」這是我合唱老師曾說過的話,我一直帶著這句話,觀察著、驗證著。
目前進行的曲目有兩部與三部的合唱歌曲,曲風多元有活潑俏皮也有浪漫優雅,學生對於各首樂曲皆開放接納。
「夜空中最亮的星」是時下流行歌曲,兩聲部的合唱為此增加豐富性,主旋律是一個人的外表樣貌,而和聲是內在性格,更是靈魂的居所。國高中生的學生喜歡主旋律,在朗朗上口的旋律中展現自我,而這同時更能凸顯和聲聲部的非凡角色,陪伴他人與支持整體,這對青少年是重要且不容易的練習。
選修.踏查 / 嘉文老師
6月13日 雨(室內+戶外課)
回顧上週的行程,汀州路和新完工的師大路在人本交通上的設計非常非常不同,而客家農場門口往師大路對行人和自行車不友善的設計(地下道)使得我們必須以ㄇ字型繞路穿越,單車經過路口行人穿越道的3種方式再度引發討論 。畫圖筆記後,我們出發至詔安街雨中散步,有些地方通暢,有些則考驗輪椅和娃娃車使用者是否能飛。當我們看到一個高掛國泰民安紅燈籠的廟宇,成為行人路障、迫使人們走進危險的車道時,只能如活動中心(詔安街104號)寫的那般:哈哈哈哈哈哈哈。(實在諷刺)
回到泉州街X詔安街口,親身體驗:穿越6車道,給予27秒vs. 穿越1車道,給予32秒。思考:整個國家以最大有利車輛的方式設計交通環境,或許也是每日交通死亡8人的重要成因。
回到教室,夏季閱讀吳明益小說:單車失竊記。我們分享自己的東西遺失的經驗:耳機(3人)、手機(1人)、雨傘(多人)。
遺失物有些可尋回,有些則如同逝去的光陰再也找不回來了。
故事由臺灣古早的風景與文化白描開始,進入略為緊張的氣氛,我們這些讀者隨即一同經歷了不學自會的單車騎乘奇蹟......(下回待續)
選修.英文作文 / 家慈老師
本週延續大量閱讀的目標,主題是對人們食物的過敏。文中提到澳洲是最多過敏兒的地方;以及對多於50種食物過敏的人要怎麼生活。同學們除了對文中提到的客觀事實感到驚訝之外,也從這樣的有趣過程中學習了不少單字片語。
從這學季一開始到現在,有明顯感受到每位同學上課的專注度提升。從一開始對於中高程度的單字片語掌握度不高,到現在能夠逐漸上手,並對英文作文產生更多的興趣。雖然課堂上有許多單字片語、知識要消化,但看到同學們的筆記越來越完整,並且對於新文章的閱讀能力越來越好,想必也是一種成就感。
選修.易經 / 彥徵老師
本週課程帶領學生閱讀的是「47-澤水困」與「48-水風井」兩卦。
困字非常容易可以看出就是困住的意思,然而在卦辭中看起來沒有想像中的那麼慘。原因是君子在遇到困難或是身體被困住時,不會像小人一樣怨天尤人,反而能堅守正道,磨練心靈且修養品德。同時也告訴學生古代對於「致命遂志」的意涵。
井字顧名思義就是水井,古時候的村落總圍繞的水井展開,爻辭中水井從充滿泥濘到修葺內牆,最後布置完成可以出現了冷冽的泉水供人使用,體驗出逐漸成長的過程。到了上六時,提醒我們要懂得分享才算是真正完成「井」的作用。
選修.金工 / 庭豪老師
本週課程,學生一樣進行第二個的作品的製作,有的學生在摸索手環的鍛敲步驟,該如何鍛敲才能均勻的延展;有的學生在思考葉子盤該如何敲打,才會像葉子的形狀,各自埋首於自己的工作中。
選修.德文 / 建昌老師
這週安排參訪台北歌德學院圖書館,透過圖書資訊擴展同學對德國文化的認識,因為學語言是開啓對他國文化的一扇門,而這扇門的關鍵在於對語言能力的熟悉度,這正是台北歌德學院主要的任務。經由館長的詳盡介紹,同學瞭解到德國著名的文學作家及其作品,此外更有適合初學者的圖畫書、寓教於樂的德國桌遊、不同語言能力的教材與考試用書,以及影像資料,如DVD或搭配德語學習的平板或桌上型電腦遊戲。幾位同學甚至辦了圖書證,借了書籍回家閱讀呢!
九年級主課程.數學 / 彥徵老師
本次的數學主課程為「圓錐曲線」,「圓錐曲線」和「畫法幾何」同為幾何課程,最大的差異是圓錐曲線更多了非圓的曲線,每一條線都是都是由無限多個點所產生的,不論是線和線的交點、線和圓的交點或是圓和圓的交點,學生都必須要仔細地一筆筆畫出所有的交點才能連成完整的圖形。
本週的主題是圓與橢圓,學生練習了很多想像練習,並且把腦海中想像的圖形嘗試畫在工作本上。在圓的方面,一開始設定兩個點,以這兩點為圓心畫圓向外延伸,其中一點的圓擴張速度是另一點的兩倍,讓學生依照這個規則繪圖,兩圓的交點連線會形成一個圓,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阿波羅尼奧斯圓,最後在依照泰勒斯逆定理證明圖形是圓。橢圓方面,學生用了三種不同的方式畫出了橢圓的圖形,在週五的時候練習敘述的橢圓定義:「平面上到兩個相異固定點的距離之和為常數的點之軌跡」。
這週學生們都能順利完成工作本的書寫,期許下週能持續保持。
十年級主課程.奧德賽 / Tr. Alan
前往特洛伊的奧德修斯,奧德賽的展開,開始於回程。
如果沒有回程呢?
如果沒有回程,奧德賽的故事是否不會被記載?那麼奧德修斯的故事也不會被流傳,沒有結果的,過程是否也不會被敘說了?
如同這幾天開始的旅程,如果沒有繼續,會不會就這樣飄盪天涯,一去不返。
返鄉的旅程,開始於一名少年,一名出生幾個月就失去父親的少年。
返鄉的旅程,更開始於神的激勵。
你也有過這樣的經驗吧。
「一句話」,也許來自於閱讀某段童話的幼時,也許來自於某段寓言的年少,來自父母老師的教誨,可能是某部小說的青春,來自同學朋友的相逢:
話語,激勵了你。
剛開始或許是盪開的漣漪,或者從開始就是熊熊烈火,無論是甚麼面貌,讓其燎原的,從來是你的行動,深思熟慮的行動。
願學生們隨著奧德賽的啟航,開展閱讀的翅膀,在經典裡乘風破浪。
英文 / 又菘老師
本週英文課以英文繞口令開啟課程: “A tutor who taught on the flute, tried to teach
two young tooters to toot…”這段繞口令學生失敗了好幾次,但大多數學生很願意反覆地唸,直到能夠把整句繞口令唸好為止,在過程中充滿笑聲與專注。
在單字測驗練習中,我們針對本週的字彙進行複習與應用練習,幫助學生強化拼字與理解力,為下週的正式測驗預備。
接著進入讀本第12頁的內容,學生一同閱讀並討論讀本內容,並根據五個問題深入理解文本細節。透過提問與討論,學生認識到曼德拉年輕時的理想(成為律師)、他受到的幫助(來自堂兄與 Sisulu)、以及 Mr. Sidelsky 的影響與教育理念。學生們能夠根據文本清楚第先用口語回答,再將問題與自己說出的答案寫在工作本:
1. What job did Mandela want to do?
→ He wanted to be a lawyer.
2. Who helped Mandela meet Mr. Sidelsky?
→ His cousin and Walter Sisulu.
3. What was Mr. Sidelsky’s job?
→ He was a lawyer.
4. What did Mr. Sidelsky do to help Mandela?
→ He gave him a job to help him learn.
5. Why did Mr. Sidelsky support education?
→ He believed it could help people think for themselves and be free.
選修.踏查 / 嘉文老師
6月20日星期五晴轉午後雷陣雨
和上上週606騎乘的經驗截然不同,上次是一出發就下雨,這次是一回到學校就下雨( 這次我們彷彿得到眾神的眷顧)。
不只是天氣,騎乘的路線也有所不同。上上週騎在汀洲路上, 雖然午後車流量少,但還是會有一種身處CNN報導的「交通地獄」之壓迫感,本週由和平東路騎往大安森,相對感受寬敞安全得多。
松鼠媽媽帶著松鼠小朋友在樹梢跳躍, 白鷺鷥時而飛翔、時而駐足停留,紋白蝶在花叢間飛舞。學生們心情雀躍起來,在池邊奮力踩踏,人力動能轉化成噴湧的水柱。 時光飛逝,在踏上歸途之前,我們還在草地上發現了一個小巧可愛的鳥窩。
如果說上上週雨中的客家農場之旅,是小學三年級農耕課的回顧,那麼今天的旅程就有如四年級動物主課程的回溯。
期待下回嶄新的旅程和新的學習。
選修.易經 / 彥徵老師
本週課程帶領學生閱讀的是「49-澤火革」與「50-火風鼎」兩卦。
革字本身就是改革之意,改革需要支持才能成功,就如同卦辭所說的「己日乃孚」一樣,需要有誠信且得到過半人的支持。六爻中,前三爻力量尚未形成,所以某種程度上提醒我們要累積實力;後三爻為改革的主要核心,所以提醒我們的是改革所產生的樣貌。
鼎字擁有烹飪的意涵,古代民以食為天,《道德經》第六十章:「治大國,若烹小鮮。」就直接描述了鼎的本質,同時古代的鼎在烹飪食物時有一定的擺放順序,也間接提醒著我們處理事項有一定的輕重緩急。鼎為象形文字,六爻也如同鼎的結構一樣,從初六的鼎足;九二、九三、九四的鼎腹;六五的鼎耳到最後上九的鼎鉉,學生們要從各部位的特質練習判斷各爻辭的意思。
選修.德文 / 建昌老師
這週的德語課程一開始會聽到同學喊著,老師,天氣好熱,我們可不可以開冷氣?雖然溫度超過33度,開冷氣似乎是可以解決當下身體感到炎熱的感受,但由於不清楚學校開冷氣的規定,因此並沒有開冷氣上課。不過會看到幾位同學會熱到昏睡在桌上,這或許也是提醒我,在學習語言上,若不是出於內在那份想將語言學會的意志力,確實很容易輕言放棄。這班很特別,因為是混齡,從八年級到十一年級,不會因為年紀大學習的意願強烈,加上學習德語的時間投入不一,所以一直停留在A1的程度教學,而德語歌曲教學的方式,似乎只能期待同學能從旋律和歌詞中去瞭解學德文的語感與文法了。
今天教導一首奧地利歌手烏多·尤爾根Udo Jürgens所演唱的Die Blumen blüh'n überall gleich (無論在何處,花朵綻放是一樣地),這首歌曲簡單易懂,傳達的訊息與人生價值,正好也適用在目前人類所追求的普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