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亞一家進方舟(創世記6:9~19;7:13~16)

張貼日期:2013/5/15 上午 07:58:37

上週上午禮拜我們一起由創世記5:21-24提到以諾與神同行,今由6章及7章一同看挪亞一家進方舟前後關係及屬靈啟示:

1、最長壽者瑪土撒拉

. 聖經說:「以諾活到65歲,生了瑪土撒拉。以諾生了瑪土撒拉之後與神同行300年」(創5:21-22)。瑪土撒拉是以諾之子,猶太人與我們有類似之處,很看重孩子之命名,因每個孩子名字之意義往往會影響其命運,名字不只代表其人,也代表父母對他的期望,有時也是其生命轉變之記號。如亞伯蘭改名為亞伯拉罕;雅各改名為以色列;西門改名為彼得;掃羅改名為保羅等。「瑪土撒拉」意即這孩子死時即災害來臨之時。我們不知這名字是神起的或以諾起的,如以諾起的,相信他必是根據神所啟示而起的。此事應驗了沒?應驗了。聖經說:「瑪土撒拉活到187歲生了拉麥;拉麥活到182歲生了挪亞(創5:25,28 -29)」(從前人的歲數比現在人約高十倍)。挪亞是瑪土撒拉之孫子,挪亞出生時,瑪土撒拉幾歲?(187加182)即369歲,洪水降下是挪亞600歲,即瑪土撒拉969歲,也是他去世那年(創5:27;7:6)。瑪土撒拉是世上最長壽者,為何他最長壽?是否較懂得養生之道?在信仰我們相信這乃是神之恩典,恩待那一世代的人,讓他們有充分悔改的機會,因他何時死,災禍就甚麼時候來臨。神是公義的神,世人犯罪,公義的神不能不審判,但神也有恩典,祂愛世人,不願一人沉淪,乃願萬人得救(彼後3:9),所以祂降災前總是給人充分的機會悔改。

2、挪亞一家進方舟

聖經以「終日所思想的盡都是惡」來形容當代人罪惡之大。上禮拜提到以諾與神同行,第6章又提到挪亞與神同行,就因如此,挪亞一家在神前蒙恩。神特別吩咐挪亞建造方舟以躲避洪水之災難,不論上帝如何吩咐,挪亞均照樣行(創6:22)。聖經稱挪亞傳義道(彼後2:5),即他造方舟期間,雖遇到不少人的批評譏笑,但他仍秉持憐憫之心,傳主福音勸人悔改,可惜直到方舟完成仍無人悔改,他一家八口只好按神旨意進入方舟。洪水尚未來到之前,在方舟裏面與外面都沒多大分別。這和今日世人看法一樣,他們認為信耶穌與不信耶穌一樣,基督徒要生活,非基督徒也過生活;基督徒找工作,非基督徒也找工作…等,基督徒與非基督徒沒甚麼差別。但洪水一來就不一樣了。在方舟裏面的是穩當,在外面的都滅亡了。現今信耶穌與不信耶穌,在外表上好像一樣,其實不一樣。如一樣的話,我們何必傳道?何必勸人信耶穌?

3、只有一扇門

方舟只有一個門,這門乃預表主耶穌(約10:9)。挪亞一家之所以得救乃由此門進入,而非靠方舟外面的大釘子,如挪亞在方舟外釘上八根大釘子,讓他們全家一人抓住一根釘子的話,起先應無問題,但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人的體力逐漸消失,尤其雨水不斷的淋在身上,相信他們再強健的身體,也難挨雨水日夜的沖淋,必定一個一個的倒下,甚至被雨水沖進大水中。今天挪亞一家得以安全無慮,乃由這門進入。這啟示我們甚麼?16世紀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為何要發起改革?因當時天主教為籌募巨額款項建造聖彼得教堂而發售赦罪券,並到處鼓吹說:買越多,罪蒙赦免就越多,甚至連已去世之親人的罪也能蒙赦免並得救。馬丁路德雖然身為修道士,但他卻由聖經得知「人是因信稱義」而不是靠善行,因而提出抗辯文要求教會當局提出說明,不料就因此引起著名的宗教改革運動。正如宗教改革運動所提及的「人是因信稱義,不是因行善得救」否則基督就不必降生來到世上受苦。有首短歌叫「一門一扇門」其大意是說:「一門只一扇門,但是它有兩面,裏面與外面,你在那一面?」。這雖是很簡單的一首短歌,但對我們卻有極深的激勵作用,但願你我能再次深思,你我是在這門的那一面?願我們都是在裏面的人。這個才是最要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