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1月01日修訂
目的:《通識教育學刊》發行之目的在推動通識教育的深化,並提供平台作為通識教育工作者相互交流、互相影響之純粹學術園地,進而達成促進全球華人通識教育資訊之流通以及學術研究上之深化。
出版及審查:本刊每年發行2期,第一期在夏季(6月);第二期在冬季(12月),舉凡通識教育有關之原創性、理論性或實徵性之研究論文,且未曾正式出版者,均歡迎投稿。稿件全年接受,分期送審,審查通過者依來稿先後及性質,依序刊登。本刊採雙向匿名審稿制度,由本刊編輯委員會聘請兩名以上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審查;本刊編輯委員會依據審查意見,決定刊登與否;凡經編輯委員要求修改之文章,於作者修改後再行刊登。
投稿方式:自2023年1月1日起,本學刊所有投稿與審查作業改採線上的方式進行,來稿敬請至iPress 華藝學術投稿平台賜稿。投稿資料需包含(1)「投稿論文封面首頁」(所有作者皆須親筆簽署)、(2)中英文摘要word編輯檔、(3)匿名後之正文word編輯檔及pdf檔案、(4)「中英文著作授權同意書」(所有作者皆須親筆簽屬並掃描成pdf檔)。
本刊刊登論文文類:
(1)經匿名審查之原創學術論文:研究論文、教學實務研究;
(2)經匿名審查之非正式學術論文:書評。
書評持續徵稿中:
本刊持續徵求未曾正式出版之通識教育經典著作書評稿件,稿件全年接受,分期送審,審查通過者依來稿先後及性質,依序刊登。本刊書評係屬「經匿名審查之非正式學術論文」,故其亦採雙向匿名審稿制度,由本刊編輯委員會聘請一名以上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審查;本刊編輯委員會依據審查意見,決定刊登與否;凡經編輯委員要求修改之文章,於作者修改後再行刊登。
通識教育經典著作相關書單可見通識讀書會--研讀書目。
《通識教育學刊》編輯委員會 敬啟
2018年04月18日
本刊新文類徵稿啟事--教學實務研究持續徵稿中:
《通識教育學刊》徵稿啟事──教學實務研究
我國教育部配合高教深耕計畫,以及多元升等的制度變革,推動「教學實踐研究」補助計畫。該計畫強調教師為提升教學品質、促進學生學習成效,應以教育現場或文獻資料提出問題,再透過課程設計、教材教法、或引入教具、科技媒體運用等方式後,採取適當的研究方法與評量工具檢證實施成效。這類「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的推動獲得大學教師廣泛迴響,當中不乏通識教育教學實踐研究的主題。有鑑於此,本刊在學術論文項下,除原有的「研究論文」外,自第20期開始便增加「通識教學實務研究」這個新文類,以收納通識教學實踐研究之學術論文,稱作「通識教學實踐研究」。除此之外,有鑑於大學通識教育整體課程改革之研究,譬如課程模組的設計、推動與分析,確實有其值得為他校觀摩仿效之價值,是以本刊亦將「通識教育實務研究」納入。
據此,新增之文類「通識教學實務研究」除須符合一般學術倫理與相關要求外,在內容上劃分為底下兩類:
(一)通識教學實踐研究:內容應包含教學方法設計理念與理論基礎、教學方法設計與實踐模式、教學方法實際實施結果,及其推廣應用的可行性與限制。
(二)通識教育實務研究:內容應包含個案(如課程模組)歷史回顧、個案問題探討、分析與解決方案、方案效果等。
期盼刻正執行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的通識教育教師,以及關心通識教育實務之學者踴躍投稿,以激發國內通識教育學術研究的動能,促進通識教育理論與實務的對話。
【投稿方式】
來稿請附(1)「投稿論文首頁」(所有作者皆須親筆簽署,敬請註明投稿教學實務研究)、(2)中英文摘要word編輯檔、(3)匿名後之正文word編輯檔及pdf檔案、(4)「中英文著作授權同意書」(所有作者皆須親筆簽屬並掃描成pdf檔)。本學刊所有投稿與審查作業改採線上的方式進行,敬請至iPress 華藝學術投稿平台賜稿。實際刊登論文類型則依本刊編輯委員會決議。
《通識教育學刊》編輯委員會 敬啟
2018年04月18日
本刊特刊徵稿啟事:
2025年12月主題:為未來而教、為未來而學
【客座主編:逢甲大學合作經濟暨社會事業經營學系 翟本瑞教授】
通識教育培養通識博雅以及跨領域學習的能力,不以直接對應職場為目標,也不能淺薄化成為職業訓練課程。然而,學生畢業就將進入社會與職場,對大部分學生而言,大學是要面對真實世界挑戰的最後一個學習階段,具備能面對挑戰的能力,需要專業知識及通識素養來薰陶。未來社會需要有能力解決問題的人,(1)分析思考、(2)溝通表達、(3)團隊合作、(4)瞭解科技、(5)掌握商業模式、(6)創新創意、(7)解決複雜問題的思維、(8)主動學習等,更是未來競爭最需要的軟能力及態度,單一系所很難全面養培養這些競爭力所需的軟能力,通識教育責無旁貸,也應肩負此一責任。
通識教育還有一項很重要的目標,在為讓學生能夠「為不確定性的未來而學」,OECD, Building the Future of Education(2023)一書就指出「如何教育學習者從事還沒被創造出來的工作、使用還沒被發明出來的技術,或是解決我們還無法想像的社會問題。……教育不再只是教給學習者一些東西,而是協助他們展出可靠的指南針和工具,能夠充滿自信地航行於複雜、不穩定及不確定的世界之洋。當今教育的成功在於認同感、執行者、價值、培養好奇心,以及調動認知、社交和情感資源以積極地為社會提供貢獻。人類面臨氣候變遷、人工智慧及創新科技、移民及全球稅收等重大挑戰性影響,教育正處於十字路口。……在此背景下,終身學習成為對所有人的期望。」(頁3)
聯合國國際委員會關於 “教育的未來”報告《一起重新搆想我們的未來:為教育打造新的社會契約,2022》中,針對革新教育的建(頁4):
教學法應圍繞合作、協作和團結等原則加以組織。它應培養學生的智力、社會交往能力和合乎道德的行動能力,使其能在同理心和同情心基礎上共同改造世界。同時也要消除成見、偏見和分裂。教學評價應反映那些可促進所有學生的有效成長和有意義學習的教學目標。
課程應注重生態、跨文化和跨學科學習,以助學生獲取和創造知識,同時培養其批判和應用知識的能力。課程內容必須包含從生態學角度去理解人類,重新平衡我們與地球這顆生命星球兼人類唯一家園之間的關係。為抵制錯誤資訊的傳播,應普及科學素養、數位素養和人文素養並培養辨別真偽的能力。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政策應促進積極的公民意識和民主參與。
大學端為未來教育努力,應將重大議題、創新教學納入課程設計,才能培養具備面對未挑戰能力的年輕人。因此,如何在傳統知識訓練之外,透過將真實社會及職場情境,以及所需態度及能力培養納入到通識課程設計,成為高教面對未來挑戰時的重大課題。學習的場域與內容已經不限於校園、專業學科之內,如何培養具備主動學習、終身學習習慣的年輕人,如何將所有情境及議題納入課程設計,也成為通識教育的挑戰。
希望學界能將通識教育如何促進「未來學習」的學理、經驗、課程設計、教學法等相關研究整理,共同學習,以利台灣通識教育能培養面對未來挑戰的生輕人。
因此,通識教育學刊第36期以「為未來而教、為未來而學」為主題,歡迎關心此議題的學者專家踴躍投稿,徵稿議題如下(但不限於以下所列):
如何透過AI協作,強化學生未來自主學習能力
通識教育如何培養未來競爭所需的核心軟能力
通識課程如何聚焦全球重大挑戰議題,引導學生培養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
透過通識課程建立跨文化與跨學科整合學習模式
強調合作、協作與同理心深化生態素養與永續觀念的革新教學法
透過通識課程引導學生「為不確定性的未來而學」並養成終身學習習慣
改革通識教育評量方式,促成學生有意義的學習
課程設計納入真實社會與職場情境,培養學生系統思考能力
透過通識課程培養積極公民意識與民主參與能力
其他與「為未來而教、為未來而學」相關議題
【徵稿類型】
●研究論文(Research paper):原創性之理論或實證研究
【重要時程】
●徵稿截止日期:即日起至2025年10月15日
●預定出刊日期:2025年12月
【投稿方式】
準備資料
(1)「投稿論文首頁」(敬請註明「投稿專題:為未來而教、為未來而學」)
(2)中英文摘要word編輯檔
(3)匿名後之正文word編輯檔及pdf檔案
(4)「中英文著作授權同意書」(所有作者皆須親筆簽屬並掃描成pdf檔)
★學刊網站內含投稿相關文件
★論文寫作格式,請參見本刊「論文寫作格式」說明
★投稿須知,請參見本刊「投稿須知」說明
★投稿方式:本學刊所有投稿與審查作業改採線上的方式進行,來稿敬請至iPress 華藝學術投稿平台賜稿。
《通識教育學刊》編輯委員會 敬啟
2025年05月01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