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終其一生約有三分之一的時間花在睡眠上,然而至目前為止我們只知道需要睡眠,對睡眠的真正功能卻仍未瞭解。在工商業發達的社會中,許多的工作環境要求二十四小時不停的機能運作,這當中包括了對人員運作的要求。然而,眾人皆知我們不可能長時期不睡而持續工作;即便短暫的延長工時,也常面臨因睏睡度增加、覺醒度下降而導致的工作績效降低,甚或重大工(公)安事故的發生。「輪班制」的應用似乎克服了人們無法二十四小時不停工作的限制,然而輪班者所面臨的睡眠困擾並不亞於長時工作者,甚至因對其睡眠問題的忽略而具有更嚴重的潛在危險性。
在工商業發達的社會中,除了工作本身導致的睡眠困擾,人們也常因物理及社會環境的變遷而有睡眠相關的問題,其中以失眠問題為數最多。睡眠相關的問題在古籍上已有記載,然而有關睡眠的正確知識卻大都是在近四十多年內所得。許多的人,包括醫護人員,都仍持有過往對睡眠的錯誤認知,以致對自身甚或他人的睡眠管理方式也是不當,甚至惡化睡眠問題。
本手冊對「睡眠管理」的定義是「控制」或「調節」睡眠之具體可行原則。然而我們需要先想想睡眠是否可以被「控制」或「調節」?若答案是肯定的,我們需要進一步想想是否有必要「控制」或「調節」睡眠?第一個問題是有關「知」的層面,而第二個問題則是「行」的考量。本手冊共有十個主題,就「知」的層面,介紹睡眠的可調性及其不可調的極限;就「行」的考量,則介紹在現代化「24小時無休」的文明生活特性下管理睡眠的方法。
「睡眠」如同「清醒」是一般人每天都在經歷的生理及心理狀態變化。不同於對「清醒」狀態的積極態度,大部份的人對睡眠的看待是除了因生理〈及心理?〉的需求不得不然外,睡眠相對於清醒是屬劣者,在時間花費上是能省則省。因而睡過久或白日瞌睡等同於懶惰、朽木的標示;然高效率的清醒運作似乎仍擺脫不了一夜安眠的代價。
睡眠管理的意義就在於明瞭睡眠對個人的必然需求性,在這樣的限制下控制調節睡眠的起始時間、長度、與品質,以維持個人有效的清醒運作與身心的健康。許多人因著睡夢的經驗察覺睡眠中的心思似乎不平靜,但因所見睡眠行為的靜默且對睡夢多遺忘的特性,認為睡眠只是清醒暫停的產物,是為了使在清醒中勞動的身、心、靈有靜止、休息、恢復的時刻。因此,少夢、不易醒被視為熟睡的要件,而熟睡程度又反應出再度清醒的恢復情況。現今睡眠研究的結果雖仍未得知睡眠的意義,但已確認睡眠不全然是清醒的反面。睡眠中的身、心變化並不亞於清醒時,甚且因著速眼動睡眠(REM sleep)狀態的發現,顛覆了吾人對睡眠是身體〈大腦〉休息時刻的看法,因為大腦整體的活動在速眼動睡眠時甚至高過清醒時。因此,睡眠自有其存在的意義,而這意義顯然不是能由清醒來取代。當現代人處心積慮延長清醒時間以應付龐大的工作、家庭、遊樂要求以追求完美的人生經歷時,我們或許該想想犧牲睡眠可能是得不償失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