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房的物理環境
衡量睡眠環境可從三方面著手:臥房的物理環境、寢具、個體睡眠與環境的聯結。
臥房的物理環境包括:
光亮度:
一般在燈暗的環境裏較易入眠,但若是若處在極暗的空間反而不見得好入睡。有些人對黑暗具有不安全感,則可以在臥房開盞小紅燈,應有助入眠。如果因同宿者的作息不同而無法在入睡時減低光照,則應用眼罩幫助隔光。相對於夜晚的黑暗助眠,清晨的光照則有助於醒來清醒度的快速恢復;不過窗戶為東向的臥房在夏天則需加掛微遮光窗簾,以免過早的強光照及其引致的高溫造成過早醒來。
聲音:
一般而言超過70分貝的聲音,會引起醒覺無法入睡。所以一般維持較安靜的睡眠環境是安眠的必要。然而個體對聲音的敏感性是不同的,且對不同來源的聲音有不同的敏感度;例如久居城市中的人們對夜晚車輛來往的聲音較不敏感,但旅遊至鄉間時,清晨雞啼聲就能吵醒他們。在非常安靜甚至隱約可聽到自己心跳聲的環境裏,一般人也不易入睡。原則上,睡眠環境可以有較規律呈現的低分貝〈約50分貝左右〉背景音如風扇聲、收音機無電台廣播的頻道聲等,但應儘量隔離突然高分貝噪音的干擾。如果無法有效改善噪音干擾,一副舒適的耳塞也有助於安眠。有些人喜歡在睡前聽音樂助眠,如果已成習慣且不影響睡眠的持續性應是無需改變;但如果有室友同宿,則應考慮是否會干擾室友,又或為免干擾改採耳機接聽時的適應性考量。
溫度:
在剛入睡時由於身體主動調降體溫設定值,所以較需散熱以降低體溫;因此,入睡時室溫的調降有助於體溫的下降,也因而有助於入睡。入睡後體溫雖較清醒時為低但大致會維持恆定;但在進入速眼動睡眠時,體溫則是隨室溫而變。如果室溫調得過低,在速眼動睡眠時體溫會急速下降,而過低的體溫會促使睡者醒來,這也是許多人在後半夜或清晨易有早醒覺得冷的經驗。所以,空調溫度的設定最好是能主動變換:在入睡時低一點如26度C,等入睡一、二小時後再回升至28度C 。
濕度:
適宜的相對溼度為60%~70%。使用冷氣機、暖爐時需注意溼度的維持,且室溫需適宜以防止過度流汗。另外,穿著吸汗性佳的睡衣,也有助於身體周圍適宜濕度的維持。
震動:
平穩不動的床有助於入睡,而有時微弱規則的震動也可以幫助睡眠,如搖動嬰兒的睡床有助於嬰兒安靜入眠;但突然的有感地震是會震醒睡者。
電場、磁場:
強大的電場,磁場的確會影響我們的生理運作,例如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由於褪黑激素除了影響日夜節奏運轉,也可能有促睡作用,故強大的電磁場可能會影響睡眠。近期研究發現睡在比一般城市日常生活高五倍的50Hz電磁場環境時,慢波睡眠顯著減少** 。
空氣:
室內空氣要保持流暢,確保夜晚睡眠時空氣中有足夠的氧氣。有必要時開啟空氣清淨機維持室內空氣的品質。中國傳統會以沉香自療失眠,似乎有其助眠效果。
臥房擺設:
包括臥房顏色、家具擺置、清潔等。選擇自覺有助平靜的臥房顏色、移除過多與睡眠無關甚至干擾睡眠的雜物、保持臥房清潔。時鐘應擺在床頭櫃上。臥房擺設考量原則是需將臥房功能單純化,使臥房的功能純粹是睡眠。
** Akerstedt, T. et al. A 50-Hz electromagnetic field impairs sleep. Journal of Sleep Research 1999;8:7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