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
主訴:患者抱怨最近睡不著、睡不好、睡不夠,醒來後仍然疲累等。睡不著指入睡不易或入睡初期輾轉反側;睡不好則指不僅睡不著,睡著後還易受干擾無法持續或睡不深沈。睡得好不好受主觀認知的影響,如作夢:有人認為因為作夢,所以睡的好;有人卻認為因為作夢,所以睡不好。睡不夠則指醒來後難以入眠或早醒現象。
流行率:西元1991年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National Sleep Foundation)聯合蓋洛普(Gallup Organization)對一千位美國民眾進行電話訪問,發現超過三分之一的人有失眠問題,而9%的民眾有長期失眠困擾*。雖然臺灣未有類似的調查,但由臺灣經濟的發展程度相較於其他西方國家的調查結果,推測可能有超過20%的臺灣人有失眠困擾。
就醫:就前述之蓋洛普調查,發現70%的失眠者未曾和醫師討論其失眠困擾,其原因是失眠者不覺得失眠是問題。雖然失眠者不認為失眠需要醫師的幫忙,卻有23%的失眠者自行購買成藥如止咳糖漿、抗組織胺、阿斯匹靈等幫助入眠,更有28%的失眠者以酒精幫助入眠。由之前的討論我們已知酒精會干擾睡眠,因此可以推想這些以酒精來解決失眠困擾的失眠者,可能面臨更嚴重的睡眠問題。
失眠的持續:根據失眠發生的持續時間,可分為短期失眠〈數天至數週〉、間斷性失眠〈數週至半年〉、長期失眠〈數月以上〉。出現短期失眠時,如果順利找出原因解決後,應不會影響未來的失眠情況。若是失眠現象未予處理,導致失眠和環境產生古典制或使用藥物、酒精助眠成習慣或不良的睡眠習慣的養成,則即使真正的失眠因素消失,失眠的情況仍繼續發生,而成間斷性失眠甚至長期失眠。
失眠的原因:
1. 睡眠異常:若為生理性則是睡眠的神經機制出了問題;若為心理性則是失眠相關情境的制約形成或是錯誤的睡眠衛生觀念所導致。
2. 生理疾病:如胃潰瘍、心臟、腎臟引起的生理疾病導致失眠;此外,疼痛最容易干擾睡眠。
3. 精神疾病:如焦慮症容易失眠;憂鬱症則可能產生失眠或過眠。
4. 藥物影響:感冒藥或其他藥物、刺激性食品引起的失眠。
失眠的長期影響:嚴重失眠的人最大的問題是白天不能正常運作。短期和間斷性失眠患者相較於無失眠困擾者,在人際關係、記憶力、認知能力、意外事故發生率上大無差異;然而長期失眠患者的表現則比前二類患者或正常人顯著較差。此外,長期失眠者在白天也比較容易打瞌睡,因而可能導致較多的交通事故發生。由資料顯示,長期失眠者的交通事故肇事率達6%,是正常人的三倍之多。又失眠者若習慣以酒精助眠,由於酒精和失眠的加成作用,使得警覺性快速下降而更易肇事。所以若失眠問題處理不當或漠視不但影響患者個人,事實上,整個社會都可能一起付出慘重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