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數月難以入眠之苦,擔心出差外宿的失眠;
清晨醒來,訝異為何昨夜竟是好眠?
睡眠的評估是管理睡眠的第一步。評估的項目可以依影響睡眠的生理恆定、日夜節奏、環境、藥物等因素來劃分。從生理恆定影響睡眠的觀點,則需評估每天的入睡時間及睡眠量多長並它們於週間與週末的差異、白天小睡情形等。從日夜節奏影響睡眠的觀點,則需評估每天上床及起床時間並它們於週間與週末的差異,另外也可應用「日夜作息習慣量表」* 評估自己的作息習慣是偏白日還是夜晚型。從環境影響睡眠的觀點,則需評估環境的物理性及心理性兩層面;物理性層面指臥房環境的變遷,而心理性層面指影響入睡情緒的事件及睡眠與環境的連結。從藥物影響睡眠的觀點,則需評估用藥及飲食中含刺激性物質或酒精的情況。最後是整體評估夜晚的睡眠品質與白天運作的情形。
睡眠的評估是可以自行進行的。自我評估夜晚睡眠的好壞包括評估自覺入睡是否容易、是否易驚醒、熟睡程度、睡眠品質等問題;另外,白天清醒情況的自覺評估也可以間接衡量夜晚睡眠量是否足夠。基本上這些自覺評估問題的回答是相當主觀的,而應用睡眠多重描繪記錄技術(polysomnography)可以客觀地顯示夜晚的睡眠型態或應用白天的睡眠潛伏期測試及警覺性作業測試分別量測睏睡及警覺程度。
主觀的自我夜晚睡眠評估可以藉由睡眠日誌做近期的評估。睡眠日誌是在每日起床後立刻回憶寫下前一夜何時上床、多久睡著、中間醒來幾次、最後醒來時間、真正起床時間等記錄;並且也記錄前一天白天小睡時間多長、影響入睡心情的事件、服藥情形、身體不適狀況、食用含刺激性物質及酒精食品量及時間等資料;最後以1至10分的量尺評估前夜睡眠品質及醒來時的清醒度。睡眠日誌應持續記錄至少一週。由睡眠日誌的資料可以初步瞭解自己可能的睡眠困擾為那一方面。例如:由多久入睡評估是否容易入睡、由中間醒來次數評估是否無法有連續性睡眠、由睡眠效率的計算〈睡眠效率=(實際評估睡著的時間/躺在床上的時間)*100%〉評估是否有高度的睡眠效率〈即容易入睡且一醒來就能清醒起床〉、由小睡的時間長度評估是否夜晚睡眠不足或白天小睡過長導致夜晚睡不著、由發生的的特殊事件或身體不適或飲食情況評估是否有相關的因素干擾睡眠。一般人的夜晚睡眠多是15分鐘左右後可以睡著、睡眠效率超過85%、白天不用小睡或睡短於1小時。入睡之後多次醒來有可能是因吵雜、溫度變化過大等環境因素引起;也可能是本身過於敏感或身體不適而易醒;另外日夜週期相位前移也會造成早醒現象。有些人可能夜晚醒來多次而不自覺,如因睡眠性窒息缺氧引起的覺醒現象;由於醒來的時間很短,所以多半不知道或不記得自己有醒來。
較客觀的睡眠型態評估則是至睡眠實驗室記錄腦波圖、 肌電圖、眼動圖以偵測整晚睡眠,另外白天則做睡眠潛伏期的測量。睡眠潛伏期是指從躺下到階段一或二睡眠出現所需的時間。睡眠潛伏期測試長約20分鐘,一天內需做四至五次測試,每次間隔兩小時;這是因為日夜節奏因素影響白天不同時段的易入睡程度,如午後二點到四點易入睡,為了排除日夜節奏因素而需多時段點測試。一般成年人的白天睡眠潛伏期約15分鐘;而長期睡眠不足或患有嗜睡症的人有可能很快入睡,甚至一入睡即進入速眼動睡眠狀態。
如果睡眠評估的結果顯示有睡眠困擾,接下來可以由三方面來設法改善。這三面分別為環境、藥物、行為,將分三主題來各別討論,其中本主題後半部即討論環境方面。
* Horne, J.A. & Ostberg, O. A self-assessment questionnaire to determine morningness-eveningness in human circadian rhyth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ronobiology 1976;4:97-110. 高淑芬等人,中文版
「睡眠型態偏好量表」之信效度, 臺灣精神醫學1998;12:9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