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功能的理論
一、 修復功能理論:
認為睡眠是在進行修復白天身體系統的耗損。反對此理論的主要理由是因睡眠時身體各器官、系統仍持續運作,有些部份甚至比清醒時還更活躍;另外,整體的蛋白質合成量並不因為睡眠而增高。
二、 能量保存理論:
認為睡眠可降低代謝率與體溫而保存能量。反對此理論的主要理由是認為人類睡眠時的代謝率只降低10%卻付出一生1/3的時間於睡眠,而那10%的降低率是可以輕易地由休息或多喝一杯牛奶而達成。
三、 躲避天敵理論:
認為睡眠時動作的暫時停止,可以避免天敵的注意,因而降低被捕捉到的機率。反對此理論的主要理由是認為動物可以發展「假死」行為確不降低警覺性來躲避天敵的追捕,而不應發展出警覺性降低的睡眠行為。
四、 發展功能理論:
認為嬰兒需要睡眠來幫助自身的發展,例如一些鳥類需要發展出自己特有的歌曲以招來伴侶,而這歷程可能需靠在睡眠中進行特殊的神經網路連結來達成。就個體發展而言,速眼動睡眠可能有利大腦皮質、視覺、動作、神經細胞選擇等發展。研究發現天竺鼠剛出生的幼鼠相當成熟,其速眼動睡眠比例也相當接近成鼠;而大白鼠剛出生時很不成熟,速眼動睡眠量則高於成鼠。另有理論認為,慢波睡眠有助於大腦皮質的發展。反對此理論主要理由是此理論只能應用在個體未成熟之前的狀態。
五、 行為固化與高等學習功能理論:
本能行為演練理論:認為一些平常沒有辦法演練的本能行為是在睡眠中完成演練。法國睡眠研究專家Jouvet破壞貓的橋腦背蓋區(dorsal pontine tegmentum),使貓在速眼動睡眠時應有的肌肉鬆弛特徵受到破壞。結果發現貓在速眼動睡眠中能夠做出一些攻擊抵抗的本能行為;這顯示貓平常在睡眠中由大腦排演本能行為,而不必實際執行。
其他理論認為睡眠有助於適度的遺忘、記憶的強化、高等智能的運作如人類的認知運作、情緒調控、性格發展、社交能力的建立等;這些理論主要的批評論點是其適用的對象太窄如人類,不適用於所有具睡眠的物種或個體。
改善免疫系統的功能理論:
認為睡眠有助於維持免疫系統的功能運作。目前已知免疫系統運作的改變,睡眠量會改變;至於睡眠量改變是否會導致免疫功能改變則不確知。
就許多不同的物種皆有睡眠行為的觀點言,睡眠應具有適用於多種動物的共同功能。就個體發展過程睡眠型態改變的觀點言,睡眠應具有發展的功能。速眼動睡眠的發現則顯示,睡眠功能可能如同睡眠狀態般具多面性。雖然,目前尚未有任何睡眠功能理論完全符合這三方特性,但從睡眠剝奪後睡眠回彈及即便在不利於維生情況下睡眠需求量仍不斷累積至自動展現兩現象而言,顯示睡眠對生物體真的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