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異常導致的失眠
心理生理性失眠(Psychophysiological Insomnia):患者抱怨失眠、清醒度低。在睡眠實驗室檢測睡眠時,可能無「第一夜效果(first night effect)」,反而睡得很好;因而會誤以為患者是「認知性失眠」。「第一夜效果」是指一般人到實驗室進行第一次睡眠記錄時發生短暫失眠的現象。對於長期心理生理性失眠患者,反而可能不會發生一般人的「第一夜效果」;可能是因為長期誘發其失眠的環境聯結因子並不存在於實驗室。此類患者和「認知性失眠」患者的差異是,前者如果在實驗室得以安眠會自覺而感到困窘。
目前,對於心理生理性失眠的原因,有一個理論認為有三因素:1)心理生理傾向因素,如個性易緊張、易失眠;2)短期促發因素如環境變遷、壓力改變,可能是物理或心理的影響;3)長期誘發因素,和環境制約作用有關,起因於在短期失眠時和環境因素產生失眠連結或發展出不良衛生習慣,因而即使短期因素消失,失眠仍繼續發生。
心理生理性失眠患者需要接受心理諮商或認知、行為治療幫忙放鬆、適應變遷的環境、或者重新設立居家環境。
認知性失眠(Sleep State Misperception):生理指標顯示患者的入睡潛伏期、睡眠結構、時間似乎都正常;然而患者卻仍認為自己睡不好甚至無法睡著。雖然潛在的微觀睡眠結構異常可能存在且無法由現今的睡眠記錄技術所偵測,如果患者是因錯誤的睡眠觀念如一晚一定得睡足八小時而有失眠的抱怨,則仍應先導以正確的睡眠知識,以期改變其觀念。
不良的睡眠衛生習慣(Inadequate Sleep Hygiene)導致的失眠:如床舖多功能化,以致和床舖形成清醒連結。對於此類患者,應教導其正確的睡眠衛生觀念。
四、肢體運動感覺異常(Restless Legs Syndrome) 所導致的失眠:快睡著或進入階段一睡眠時,感覺手腳不聽使喚,一直想動,導致患者須起身走動,才能讓感覺去除。如此干擾患者的入睡過程。
週期性肢體運動異常(Period Limb Movement Disorder) 導致的失眠:入睡後每隔20至30秒發生肌肉抽動的現象。一般多發生於階段二非速眼動睡眠時。肌肉抽動可能會吵醒患者自己。
阻塞性睡眠窒息症候群(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 導致的失眠:睡眠時上呼吸道阻塞嚴重時,因血氧缺乏、血中二氧化碳過高,使得患者必須醒來換一口氣;導致整晚經常間斷醒來。病患特徵多為中年肥胖男士,脖子短而粗,口腔、軟顎肥厚,打呼聲大而間斷20至30秒無聲。患者常不自覺夜晚多次醒來,只是抱怨睡得很久後醒來仍睏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