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齡後睡眠的變化
進入小學後,一天的總睡眠量減少為9至11小時。夜晚發生磨牙、說夢話、睡遊的情況並不少見;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些情況會逐漸減少或消失。夜晚入睡會先進入非速眼動睡眠中,而隨後的第一次速眼動睡眠的出現時間非常短暫;隨著夜晚的進展,每次出現的非速眼動睡眠時段漸減而速眼動睡眠時段漸增。孩童在入學後,作息的節奏隨著學校上課時間而調整。臺灣的國民小學在午休時間一般會安排30至40分鐘的強制午睡時間。而歐美國家則未有強制午睡;因此許多歐美孩童在五歲後就維持一天只有一次的睡眠時段〈在夜晚〉。
進入青春期的青少年其睡眠型態已近似成年人。中學學生在週間的一天總睡眠量為7至8小時,在週末則為8.5至9.5小時。在中學階段隨著年級的增加,青少年夜晚上床的時間越來越晚,卻維持一樣的起床時間,顯示睡眠量逐漸減少。而這是否意謂著在中學六年裏,睡眠需求量顯著地逐年降低?答案可能為否,因為以週末或長假中的睡眠量比較,並無年齡上的差異變化。而影響青少年越來越晚睡、睡眠時間越來越少的原因,主要來自家庭行為約束減少〈例如,家長不再規定上床時間〉、學校課程安排及其他社交活動的加重、及青春期生物時鐘延後等三方面。從青少年自我評估需求的睡眠量為8至9小時及週末補眠的現象,皆顯示上學期間的青少年的確是睡眠不足。相關性的研究顯示夜晚睡眠不足和白天睏睡、情緒低落、不易按時醒來、行為適應力差、課業表現等方面皆有關。青少年的睡眠不足現象可能延續至其進入大學生活。美國的研究發現在大學時期,週間的睡眠量更為減少;而週末卻又時常因社交活動的需求而徹夜未眠。雖然週末白天仍可補眠,但可能造成作息節奏嚴重後移,使得週間的前一、二天的晚上睡眠、白天警覺性都不好。美國青少年在週末發生車禍意外事故的死亡率很高,除了主因可能為酒醉駕車肇事外,經常的睡眠不足也加重酒精降低警覺性的效果。
成年人整晚睡眠會呈現四至五個「速眼動─非速眼動」睡眠週期,每週期90至110分鐘。整晚睡眠中,階段二非速眼動睡眠量最多,約50%;其次為速眼動睡眠量,20% 至 25%。階段三非速眼動睡眠集中在前半夜;越到後半夜,每次速眼動睡眠持續時間越長。除了腦波變化、肌肉張力變化、眼球轉動變化區分了速眼動睡眠與非速眼動睡眠的不同外,還有其他的生理及心理現象在這兩種睡眠狀態也顯示不同的變化。例如:自主神經系統中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經在進入非速眼動睡眠時互呈消長,但仍維持規律的維生運作;而進入速眼動睡眠時,交感和副交感神經則時呈拉鋸戰、時呈和諧互消長,使得維生系統運作忽而變化劇烈忽而協調。此外,速眼動睡眠時會伴隨陰莖勃起現象,此現象在臨床上被應用為區分生理或心理性無法勃起障礙的指標。
進入中老年後,速眼動睡眠量變化不大,但階段四非速眼動睡眠量則漸減至幾乎消失。老年人的慢波波幅較低,而不易達到75微伏特的慢波認定標準;因此有人認為對老年人的慢波認定應放寬,而顯示老年人仍維持慢波睡眠量。但是在腦波波幅減少的意義尚未釐清前,這樣的建議仍有爭論。另外,老年人的夜晚睡眠效率下降至80%甚或80%以下,且睡眠中醒來次數增加,有關睡眠困擾的抱怨也較多。進入中老年期,女性中有失眠困擾的比例高於男性;而睡眠性窒息症狀則男性患者較多。
老年人睡眠效率的降低顯示老年人除了躺在床上的時間已經較少,實際睡著的時數又更少。這是否表示老年人的睡眠需求量降低?還是他仍然需要那麼多睡眠只是睡眠的能力變差了?如果是前者,則即使睡眠量減少,白天仍能夠維持清醒;如果是後者,則表示老年人可能會有睡眠不足的現象。應用白天每隔兩小時的睡眠潛伏期測試(multiple sleep latency test, MSLT),可以較客觀地瞭解白天睏睡度,以推論是否有夜晚睡眠不足的現象。在青少年早期〈約11、12歲〉,即使在下午很想睡的時間測試,大概都還不易入睡;代表他們白天清醒度很好。相較於青少年早期及成年人,老年人的睡眠潛伏期皆較短,顯示較高的睏睡度。所以,雖然老年人晚上睡得較短,但由其白天有較高的睏睡度且實際的白天小睡次數也增多來推測:老年人並不是因為睡眠需求減少,而是其夜晚維持長睡的能力變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