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挑燈夜戰,易如反掌
曾幾何時,一夜未眠換來長期失眠
本主題探討由於日夜節奏異常所導致的睡眠困擾。現代化社會常見的日夜節奏異常則是因為時差或日夜輪班。
日夜節奏對生物體的影響是多面性的。從細胞內活動至各組織器官系統到行為皆展現日夜甚至季節性週期變化。在行為方面,除滿足生理需求的飲食及睡醒活動行為外,情緒、警覺性、智能運作的表現等也呈現日夜週期變化。近來,瞭解日夜節奏對生理與行為的影響已應用於醫藥上,包括瞭解疾病好發時段而預先防範,如已知心肌梗塞好發於醒來後3至4小時時間內,而氣喘、肺炎則比較偏好於傍晚發生。瞭解藥物作用的最有效時段來決定用藥時間,如已知身體內許多化學物質及接受器都有日夜節奏的變化;瞭解身體內癌細胞、病菌的活動節律則能選擇較有利的時間進行較佳的治療。
日夜節奏異常包括節奏脫序(desynchronization)及無節奏兩現象。節奏脫序又分為外因性及內因性脫序。外因性脫序是指外在時間線索和內在生物節奏呈現不協調的現象;當個體可以忽略外在時間線索時,外因性脫序並不會造成困擾。內因性脫序則是指個體內在的生理及行為節奏間呈現不協調的現象。個體內在的日夜節奏如體溫、睡眠、進食、活動、激素等節奏一般都可以協調運作,但有時會因為某些因素導致彼此不同步。例如,一般夜晚入睡時體溫已從高峰往下降,而早上醒來時體溫已從最低溫升高;當兩者不協調時,則可能在體溫的最低點時才入睡而在最高點時醒來,如此很可能造成難以入睡或早醒。無日夜節奏則是因神經發展未成熟如新生兒或因神經系統異常如上視交叉神經核毀壞而致。
由於各個生理及行為節奏又會彼此影響,因此想要量測各別節奏的真相是不容易的。例如,睡醒狀態影響體溫,因而當體溫高低節奏分別配合醒睡狀態時會強化體溫節奏幅度,反之則弱化。近來量測人類內在生理節奏以固定作息法(constant routine)為主。量測時間大以連續20小時以上為準。量測期間,受試者需背斜或平躺於床上且需一直持續醒著;環境中所有時間線索需隔離,而照度維持弱光狀態;飲食定時定量提供。經固定作息法量測而得的體溫節奏應是較趨近體溫節奏的真相。週期及幅度固定的日夜節奏,其變化的指標主要為時間軸上的「相位(phase)」。當時間線索改變時,可藉由量測相位反應得知內在節奏的變化;而製作節奏相位反應曲線(phase response curve)則可以比較不同時間線索間對內在節奏影響的差異。例如,已知傍晚照強光會使體溫節奏相位後移(phase delay),即較晚睡晚起;而黎明照強光會使體溫節奏相位前移(phase advance),即較早睡早起。而同時段若改服用褪黑激素,則會呈現相對前移及後移的相反作用。除了照光及服用褪黑激素外,社會化、進餐時間、活動時間、外界溫度變化等時間線索皆貢獻於人類日夜節奏相位的決定與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