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夢與睡眠
作夢其實和清醒的各種狀態都有關係。將人從速眼動睡眠中喚醒,80~90%的人報告正在作夢;從階段一、二非速眼動睡眠中喚醒,40%的人報告在作夢;從階段三、四的非速眼動睡眠中喚醒,50%的人報告在作夢。
美國睡眠研究專家Hobson認為在速眼動睡眠所作的夢較長,較具有故事性,內容較豐富、怪異,較具有情緒性。非速眼動睡眠或休息時的夢境,較短、較為敘述性。其他的研究顯示,似乎是夢境的長度和內容有關係,而不是睡眠階段和夢境內容有關係。速眼動睡眠在後半夜會越來越長,作的夢也會比較長,也較具有故事性、較怪異。Hobson另認為夢的大腦機制,是等同於速眼動睡眠的機制,而發展出「活化─整合」夢境理論模型。其模型的優點是應用目前我們所知有關速眼動睡眠的神經機制於作夢機制上;而缺點是對於發生於其他覺醒狀態的夢境機制無法解釋。
為什麼在非速眼動睡眠收集到的夢境報告較少?可能在非速眼動睡眠時受試者較少作夢。另外一種可能就是,在非速眼動睡眠所作的夢較容易遺忘。這點似乎可以由在非速眼動睡眠時大腦皮質比較不活化的現象來解釋。
夢的生理心理機制
性格與夢境內容:實驗發現同樣在睡覺前看一部暴力影片,不同性格的人,產生的夢境內容也不相同。
生活經驗與夢境內容:兩者的確有關係,只是夢境到底反應的是什麼時間的生活經驗則還沒有定論。且發現不同的人即使接受相同的經驗,有些人會受影響,有些人則否。
外界刺激與夢境內容:Kleitman的學生Dement在受試者進入速眼動睡眠時給與不同的刺激,如發出滴滴答答的聲音、噴些水在其臉上、或是碰觸受試者等,待十幾分鐘後,速眼動睡眠階段快結束時,將受試者喚醒,問其是否有作夢,夢到哪些內容。結果發現,受試者的確會出現與刺激相關的夢境內容,但只出現一會,就照原來的夢境繼續去進行;即外界的刺激會融入夢境內容,但並不會左右或主導夢境的發展。
認知發展與夢境內容:認知發展是目前發現和夢境內容最有關係的因素;指的是認知發展的階段決定夢境的內容。例如兒童需等到進入抽象思考階段時,其夢境才會有抽象性思考的內容。兩者的關係相當同步。
性別與夢境內容:性別和夢境的關係可能是來自性格和夢境的關係。比較特別的是,女性懷孕時,夢境內容特別有情緒成分存在。
文化背景與夢境內容:夢境內容和文化背景是息息相關的。文化背景能決定夢境的成分和影像。例如一般人都有夢見鬼怪的經驗,我們和西方人所夢見到的鬼怪樣式、特徵、情節,自然是不相同的,是受自己的文化背景影響。
年齡與夢境內容:老人報告作夢的比例較少。
婚姻狀態與夢境內容:失婚狀態的女性其夢境內容大都呈現緊張、壓力的情節。
夢的功能
夢的功能是否等同睡眠的功能?需進一步探討。夢的作用是否與心智功能有關?也需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