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時可入睡的嬰兒與常打盹的老年人似乎有著類似的睡眠型態?
嬰兒的睡眠型態雖不同於成年人,然而睡眠狀態卻早在胎兒期即已開始發展。由早產兒的研究發現,胎兒六、七個月大時開始有似速眼動睡眠,至八個月大時則有似非速眼動睡眠。由於胎兒和新生兒的腦波活動並不成熟,且缺乏成年人在清醒及睡眠狀態的腦波特徵;因此,胎兒和新生兒的似速眼動睡眠狀態被稱為「活動睡眠」(active sleep)而似非速眼動睡眠則被稱為「安靜睡眠」(quiet sleep)*。在活動睡眠中,新生兒顯得相當「動態」:擺動手或腳、哭泣、呻吟、不規律的呼吸速率、眼睛半開且眼皮下的眼球不斷地轉動。在安靜睡眠中則所有肢體安靜不動且呼吸平穩。胎兒的「活動─安靜」睡眠週期約長35至45分鐘。胎兒的腦波在七、八個月大時開始呈現間斷性、零星的波動;出生六個月後,安靜睡眠才開始呈現依腦波特徵而區分的四個非速眼動睡眠階段。
新生兒在出生後一、二週內平均一天的總睡眠量是約17小時,其50%為活動睡眠。早產兒的活動睡眠量甚至可能達總睡眠量的80%,顯示活動睡眠量與新生個體的發展成熟度有關。新生兒的睡眠型態是以每次長達三至四小時的睡眠時段、以一天約七次的頻率平均呈現於24小時內,即並未有日夜的區別;而其「活動─安靜」睡眠週期約長47至60分鐘。此外,新生兒一入睡可能即進入活動睡眠中。
在出生六個月後,整天的睡眠量已降為13至14小時,其速眼動睡眠量佔總睡眠量已降至30%左右,而非速眼動睡眠量則急遽上升超過速眼動睡眠量。非速眼動睡眠時的腦波活動已含有梭狀波、K複合波、及theta波的特徵;然而此時的慢波睡眠量(階段三及四睡眠)仍只有少量。嬰幼兒在入睡時常會很快地就進入速眼動〈活動〉睡眠期。新生兒在八週大左右開始較能在夜晚維持長段的睡眠,而在六個月大時已有明顯的白天醒、夜晚睡的作息型態。
隨著年齡的增長至學齡前,一天的總睡眠量逐漸減少為10至12小時。慢波睡眠則在出生六個月後逐漸上升,於五歲時到達高峰。隨著慢波睡眠量的增加,幼童在夜晚一入睡即進入深沉的慢波睡眠中,因此有些幼童在尿床時無法自醒甚至很難叫醒。入睡約一小時後會有短暫的醒覺,一般幼童會隨即再入睡,然而也有不少的幼童會有稍長的醒覺甚至發生睡遊(sleep walking)或夜驚(sleep terror)現象。另有些幼童則是在後半夜於速眼動睡眠結束時驚醒並表示做了惡夢,此現象稱為夢魘(nightmare)。一般在發生夜驚後孩童會自行再入睡,而發生夢魘後常需家長的安撫才願意再睡。學齡前的幼童在白天大都只有一次的小睡,而此時期的白天小睡對他們是很重要的,可以避免過度亢奮也有助於夜晚的安眠。
* 近年來以大白鼠為觀察對象的研究發現,成鼠的速眼動睡眠和非速眼動睡眠可能皆源自幼年的活動睡眠期,而安靜睡眠其實只是安靜的清醒狀態而非睡眠狀態。研究單孔動物(monotreme)〈例如,短嘴食蟻蝟(echidna)及鴨嘴獸(platypus)也發現其睡眠狀態是以部份速眼動睡眠和部份非速眼動睡眠的特徵混合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