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差(jet lag)
時差(jet lag)是指因為飛行旅行橫越三個以上時區時,所造成日夜節奏脫序的現象;而時差也是飛行器成為大眾運輸工具後才有的現象。時差導因於外在時間線索突然改變引起的外因性節奏脫序或可能伴隨的內因性節奏脫序。時差可能導致失眠、腸胃不適、頭痛、精神不濟、無法專心、工作不力等困擾。
時差的嚴重程度和跨越時差區的多寡成正比,最嚴重為相差12個時差區。時差越嚴重需要越長的時間來調整。往東飛(如到夏威夷)時間會變短,所以需要作相位前移,即提早睡;而往西飛(如到泰國)時間變多,所以需要作相位後移,即較晚睡。一般而言,往西飛比較容易調整時差,可能是因為人的日夜節奏週期略長於24小時,較能適應週期往後延。孩童適應時差能力比成人強,原因可能是孩童的睡眠行為比較能適應環境的改變;而老年人適應時差的能力則更弱。老年人不易調時差主要是因其慢波睡眠量原本就較少且易醒,再加上節奏脫序引起的失眠,而有嚴重的時差反應。不易適應時差者尚包括易緊張、焦躁、不易適應新環境的人。
近來,應用時間線索調整節奏相位的原理已漸應用於時差調整。
一是定時照強光,如前述黃昏照強光使相位後移,而黎明照強光使相位前移。使用愈強的光所需要的照光時間愈短,但需注意過強的光照可能有害於視網膜。近來研究發現將照光範圍限制於膝背也能改變節奏,因此未來可能發展出膝背照光的裝置以降低眼睛照光的可能傷害。
其二是服用褪黑激素或短效安眠藥,此兩類藥物除具有改變節奏相位的作用,可能也因俱促眠效果而有助於時差的較快適應。服藥的時間相當重要,如前述使用褪黑激素時,黃昏服用相位前移、黎明服用相位後移。需特別注意的是服用褪黑激素或安眠藥後,不能從事需警覺性的工作。同時應用照光及服用褪黑激素兩方法則更能快速調整時差。
其三是提前調整睡眠週期。假設要調後6小時。可在出發前3天,每天晚2小時上床,但仍需在平常的時間起床。
其四是應用特殊食譜,美國奧岡國家實驗中心曾發展出一套抗時差食譜(anti-jet-lag-diet)。其設計原則在於應用高碳水化合物食物的進食後速有飽足感、精神立即振奮、但1至2小時候容易倦怠及高蛋白質食物進食後體力較能維持長久的特性。
出發前四天即開始調整飲食如下:
出發前第四天:早、午餐吃高蛋白食物,晚餐吃高碳水化合物食物。
出發前第三天:限食。只吃水果、流體食物。
出發前第二天:同第四天。
出發前第一天:限食。只吃水果、流體食物。
若有喝咖啡習慣,在這期間只能在下午三、四點前飲用(視個別差異)。出發當天,東飛的人只有早上可以飲用咖啡,西飛的人則下午也可飲用。到新時區的第一天要限食。
除了可應用上述諸法幫助克服時差困擾外,飛行前充足的睡眠及健康的飲食及運動習慣、飛行中注意補充水份、抵達後自我強制配合當地時間作息是快速調整時差的基本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