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堯(96高中) 緊握手中的畫筆~堅持理想,闖出藝術的一片天 ◎ 撰文者/郭 百
趙建堯(96高中) 緊握手中的畫筆~堅持理想,闖出藝術的一片天 ◎ 撰文者/郭 百
◎ 撰文者/廖思瑜
旅行的原因可以有很多,但每次的出發必定都有漂泊的血液與尋覓的勇氣。在臺中市成功路上,有一棟百年老宅裡發出暖暖微光,那是「黝脈咖啡」。它不只賣咖啡,也為各色各樣的人提供一種生活,一個歸宿。
在開放式吧台區,面對各種客人,說著一個又一個故事,從機械聊到設計,從音響聊到古董,如一個世界的載體,看了不禁好奇:「學長,你怎麼知道那麼多?」原來,蔡曜陽在高中時期是學校的環保志工,2004年時,更在德國紐倫堡發明展以出色的概念拿下銀牌大獎,大學則是進入華梵大學環境與防災設計系就讀,之後進一步投身「定翼無人機」研擬相關法規、SOP、民航認證等領域。長時間對機械、工業設計的興趣,讓他在修復老舊損壞機器或建築中佔有極大的優勢。你可能會想知道,在那麼多領域表現亮眼的他,背後有什麼動力促使他多次轉換跑道?他認為,與其談論轉換跑道的契機,他比較像是同時並進,像是人生中的很多條平行線,只是每一個人的人生主線不同而已。
說起自己現在的咖啡領域,蔡曜陽的眼神立刻由輕鬆轉為認真,他說:「我覺得當它變成工作的時候,就要嚴謹地面對,沒有說享受什麼的。」細心的他,從營業時間、店內空間設計……,無一不是透過四處觀察的結果,例如:他發現平時跑咖啡廳的人,多半是獨身前往,所以,他特意將店內配置大量的高腳椅區,省去一般常見的四人桌,以配合消費者習慣,將空間做最有效的利用。面對咖啡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我問他:「你的經營理念、策略是什麼呢?」他回答:「我走的是極端,我覺得這是我在市場生存下去的方式。」冒險走在「極精品」與「極大眾」的兩端,藉由讓客人能在極舒適的環境裡面深度體驗咖啡,促使不同的客群互相理解、融合。儘管黝脈咖啡已在網路上獲得許多關注,蔡曜陽依然保持強烈的企圖心,試驗這個世界的各種可能。
而他的咖啡跟他一樣,擁有豐富的層次,同時也保留溫潤的底蘊。在黝脈咖啡裡,人們分享著自己的生活故事,連喝什麼咖啡都是一來一往討論出來的,他笑著說:「我最喜歡玩的遊戲就是,一位客人進來到離開,我都用同一種豆子,沖各種不一樣的味道給他喝。」在這裡,一個手勢,一種溫度都能創造一段篇章。你能相信嗎?對咖啡製成細節瞭若指掌的他,一切的開始居然是因為「需要」。
「紐倫堡發明展那趟旅程裡,我找到咖啡、攝影兩個興趣。」雖然回國後隨即投入升學準備,但這些種子,已經在蔡曜陽的心底發芽。大學後,因為攝影的需要,他開始成為咖啡廳常客,在編輯圖片的同時,也對咖啡有了初步的摸索。之後進部隊,不能去咖啡廳時他索性自己買豆子來泡。後來,工作場所轉移到臺東,距離臺東有咖啡豆的地方是開車要四小時的高雄,有著實踐精神的他,遂直接在臺東自己烘起豆子。誰也沒想到,當初在辦公室最會泡咖啡的蔡曜陽,至今成為臺灣咖啡廳產業的佼佼者。
但是這樣平行的人生,不代表平順的路程,黝脈咖啡本店位於臺中市成功路253號,此棟建築原本是一間藥局及西餐廳,即將拆除重建。蔡曜陽看見到老宅的故事與發展潛力,一肩扛起修復古蹟的任務。利用自己多年的專業知識,保留了部分建築原貌,以最小的破壞,與老屋共存。即使一店的拆除爭議仍在,他並未停下近期正極力拓展二店與三店,他準備用咖啡的故事,在臺中市串起古建築保存及藝文產業發展。
蔡曜陽說,在這個世代,要精通一件事並不困難,多學一點東西,以後哪天肯定會派上用場。這個在平行線遊走的旅人,他的行囊很沈重,同時也很輕盈,背負過往與現在,手持科技與古典。他知道自己有時設定的目標不容易達成,所以他始終抱持「理想必須跟現實有點若即若離才能實現」的態度,也許有些苦澀,但在幸福裡的酸楚會是他繼續前進的動力。他的人生,像數臺平行的無人機一樣,雖然依著天氣飛翔,卻不畏懼逆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