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岫音(65 國中、68 高中)
勇敢跨界~用智慧農業改變世界
◎ 撰文者/葉于嫺
郝岫音學姊是明道模範班第一位考進清華大學的女生,她的父親是創校時期的國文科郝世昌老師,而自己則是明道大學創校時期的老師。她的弟弟郝靜宇、妹妹郝洺音三人和她的兩個兒子晏雲、晏陽都是六年一貫的明道人,可以說,明道與她有著極深的淵源。
郝學姊對當年校園中的人文氛圍印象深刻,白牆上寫著「吾心信其可行,則移山填海之難,終有成功之日」,後來這句話經常在關鍵時刻影響學姊的決策;高三時學校宿舍屋頂矗立的「殷憂啟聖、多難興邦」是當年聯考作文破題佳句,學姊獲得幾乎滿分的國文成績。明道校園公共藝術蘊含正能量,具有潛移默化的功能。
接觸農業始於明道大學任教時的一次任務。當時,學姐負責產學合作,彰化縣府和農會希望學界協助在地花卉產業行銷。身為資訊管理系教授,對於農業毫無經驗,只能從零開始學習。很多人以為,農業就像在自家庭院種花種菜,種子撒一撒就沒事了,文青風的田園夢是浪漫的想像。其實農業是很複雜的,必須由經濟規模產生效益的商業行為。想做好農產品國際行銷,必須熟悉產品、市場和具備英文交流能力;在當時荷蘭積極發展蝴蝶蘭的契機下,學姊受邀擔任荷蘭花卉企業顧問,深入了解荷蘭全產業鏈的營運模式,同時與國內外跨領域專家和生產者學習討論,協助臺灣建立國際協同作業的機制,花了三年時間才取得農民信任,在國際上建立品牌聲譽。但最困擾她的,莫過於臺灣社會投注在農業上的人力與資源太少,高學歷人才不太願意從事農業,即使有意願也常被家人反對。而農業投資時間長、資金需求大,真正的專家被利益驅動的人們消音,似是而非的偽科學和養生訊息在長輩群流傳,投資者或消費者受騙時有所聞,造成惡性循環。人們都說以農立國,但是缺乏資金、技術和人才,造成農業成為不確定因素很高的產業。
農業要成功,最重要的就是有「跨領域」的學習能力。除了農業技術之外,還需要有行銷、管理及業務拓展能力。行銷,按照現在流行的說法就是大數據分析。透過分析結果,就能依照市場需求制定產銷策略,讓農民「種得出來、賣得出去」,解決農民最大的痛點。智慧農業在荷蘭早已經有完整解決方案,是由農民、專家和科技業者綜合出來的,臺灣有不少組織投入智慧農業研發,只有能夠符合「種出好品質,賣出好價錢」的模式才有商品化的機會。身為兩岸清華少數的農業科技行銷專家,郝學姊做為一個農民和世界對接的窗口,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將花卉蔬果等商品化,讓臺灣的農產品符合國際品質標準規格,讓溯源成為增加農民收入及消費者食安的雙重保障。多年來,學姐有紀律地累積了許多產業經驗和國內外農業、科技、金融、學術界,甚至醫師、律師、會計師等各行業跨領域專家朋友,遇見問題隨時可以得到大咖專家的協助,確保農民、投資者和消費者的權益最大化。
學姊以攀岩比喻說明如何決定方法(method)。就像征服不同高度的山峰,需要的裝備甚至心理狀態都不盡相同,這和年齡或經驗並不完全關聯,主要取決於每個人當時所在的環境、個性和高度。簡單的說,方法就是願意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吾心信其可行,則移山填海之難,終有成功之日」問題看似繁瑣、遙遠,但只要有信仰、不忘初心,在現實和理想之間都可以找到平衡點。學姊投入農業的初衷,就是「改變世界」:現代農民在美麗鄉村裡,提供城市人們安全食品和休閒養生的服務。在遭遇挫折襲擊時,不妨問問自己,到底為什麼要做這件事,切記別被誘惑和打擊迷失了初心。
「殷憂啟聖,多難興邦」,提醒明道人,現在時局紛亂,花點時間了解社會上的大小問題,訂定目標並盡己之力。如果找不到目標,那就先Discover Yourself吧!在明道有各種途徑可以了解自己的能力和興趣。
郝岫音學姊,在智慧農業成為顯學的現在,正在加速推進培養跨領域人才,一點一滴改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