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勝文(90國中、93綜高)
動畫藝術家~用故事說自己的故事
◎ 撰文者/謝宜芳
蕭勝文,動態影像工作者。曾以《Love_Child》與《我看到,僅此一見,一幅壯麗的畫面》兩部動畫作品,二度入圍美國ACM SIGGRAPH電影動畫展,而後者也入圍2015年荷蘭動畫展(HAFF)。目前在台灣科技大學擔任專案講師,同時攻讀博士學位,主要講授3D動畫、數位媒體設計、故事設計等。
與自我對話,追尋心之所向
如同所有在求學過程中喜愛繪畫的同學,一開始,蕭勝文也沒有想到「設計」,將成為一生的職志。國中畢業後選擇就讀綜高學術學程,然而,相較囿於背誦文法、學習公式等定則,觀察與理解才是他真正 的學習方式,而這正是繪畫的根本,以自身映照世界。藝術,沒有絕對的是與非,是一個能夠盡情揮灑想像力、探索無限可能的地方。因此,當他回頭審視在綜高的課業內容之後,他開始感到困惑,學習這些所謂的「標準答案」,真的能構建出自己未來的樣貌?
在高中導師黃若珉的鼓勵下,他選擇遵循內心的聲音。2002年,蕭勝文轉入設計學程(現高職美工科),頓時學科壓力得以解放,使他能夠全心投入熱愛之中,彷若如魚得水般有了突破與成長,其背動後力的都源自於對繪畫、設計的熱情。因學習變得自主,一切有了不一樣的意義。
回首過往,他慶幸曾在學術學程學習過一段時日, 讓他除了有高職生擅長的繪畫技術, 還能擁有在學術學程時對於理科的喜愛,培養出的邏輯思考及觸類旁通的能力,兩者綜合之下對他的創作有著莫大的助益,更成為他日後的優勢。
「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自信與成就感的建立是很重要的,找到自己擅長的東西並獲得肯定,是難得的事。」蕭勝文說道。不論過程是多麼顛簸、迂迴,在諸多的可能性中探尋,最終仍踏上了設計的道路。他將過程中的種種經歷化作成長的動力,並不斷在這個領域中向下紮根;保持好奇,習慣將既有事物的做梳理、連結,對他來說,這就是設計的根本。
故事先於技術,靈活運用不同創作媒介
身為一名影像創作者,什麼是他一以貫之的創作理念呢?蕭勝文不假思索地表示:「故事就是一切。」他解釋道,有兩個要素會影響表達力,一是技術能力,二是故事。有很多學生技術能力是不錯的,但是還是無法與專業動畫公司匹敵,若想脫穎而出,故事就是關鍵。比起探討特定議題,蕭勝文更傾向關注與「人」有關的動畫。他認為,創作者往往在了解事情的樣貌時都過於片面,甚至會帶有特定立場,創造出來的作品不夠立體。因此,他更喜歡將主題聚焦在「人」,利用作品來勾勒出人最真摯的情感與經歷。
為了使作品層次更豐富,亦須在故事中融入自己的理解及戲劇性成分。蕭勝文說道,戲劇性可從幾個地方表現,譬如鏡頭運用、劇本結構等,有時候創作者會為了使故事更具戲劇性,必須作些取捨。舉例來說,在《我看到,僅此一見,一幅壯麗的畫面》中,該動畫分別以樹蛙、蒼蠅及魚描繪出自然界的循環。雖然是部寫實動畫,但動畫中展示出的蒼蠅複眼並非真實樣貌,而是以每個小眼都有的獨立畫面呈現,讓觀眾能更直觀感受到蒼蠅被吃掉的那一剎那的震撼感,他認為,此改動較符合人的想像,能加強故事張力,而選擇取捨。
「3D動畫只是表達的一種方式,從模型開始建立的話,可以掌控很多細節,是自由度很高的狀態。」蕭勝文除了用3D動畫創作,也會運用其他創作媒材。四、五年前,他曾專門為世界魔術冠軍得主吳何,設計一副專屬的撲克牌。此撲克牌是以平面設計的形式,融合了中國傳統元素與哲學觀,東西方文化的碰撞,結合出不一樣的火花,而這也是他近期最滿意的一個作品。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面對徬徨的時刻,蕭勝文選擇順應內心的嚮往,親手打造出自己渴求的嶄新日子。最後,他想對有志成為影像工作者的年輕學子說,影像工作者除了需具備觀察力、想像力及執行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邏輯思考。如今,他仍持續耕耘著,不斷精進自己的能力,嘗試以不同創作媒介傳遞創作理念。
設計打磨自生活之中的真實情感,每有觀察,略有體悟,是他一生課題中所帶來的小小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