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志筌(103國中、106高中)
從人文到醫學的每一步~願用「義診」走遍世界
◎ 撰文者/林雯琪
採訪戴志筌剛好碰上他系務正忙的時候,我們約好電話訪談。隔著話筒,可以明顯感覺他對每一個問題的慎重,回答前總會先經過一段沉思。他說,故事是要說給學弟妹聽的,一字一句都別具意義。
志筌目前就讀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二年級,曾經是亞洲醫學生聯合會臺灣分會(AMSA)交換生的他,目前也擔任亞醫的臺灣聯絡人。
相較於系上其他同學,戴志筌顯然忙碌許多,除了讀書,他同時積極參與學校相關事務。今年年初,高醫醫學系首度與新加坡國立大學交流,他不僅因為中學時與萊佛士書院學生交流的經歷,在眾多爭取者中脫穎而出,甚至主動承擔五月份新加坡國立大學及南洋理工大學來臺訪問的活動總策劃。他說,這樣的態度與能力是他在明道就讀時培養的。
「小學時常聽別人說,升上國中課業繁重,只能過填鴨的日子。」因為不想在公立國中被不斷的大考小考填滿,他主動要求父母讓他進入好不容易考取的明道音樂素養班。國中三年,在素養班藉由打擊樂的抒發,讓自己捱過課業壓力,走過躁動的青春年少,也讓自己在演奏的團隊默契中學會扮好個人的角色。這三年,他也漸漸受到明道多元學習氛圍的啟發,幾度爭取參與國際交流活動,雖然一開始並不順利,但是在師長鼓勵下,他一試再試,終於展開他探索世界的夢想。
「那時候就對世界充滿好奇,幸好我選擇了明道,有許多機會讓我圓夢。到了高醫我才發現,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有這樣的中學生活呀!」國三那年暑假,選擇直升的他第一次取得到東澳交流的機會,很興奮,也真正明白古人所謂「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的道理。原來,生活中真的處處皆學問呢!
高二暑假,志筌再次踏上另一個不一樣的旅程──坦尚尼亞國際志工服務學習,這也是他在明道所參與的最後一次國際教育課程。談起這段經歷,他開始滔滔不絕地分享起自己所感受到的一切。「總是從媒體報導中得知非洲大地的傳染病猖獗、物資匱乏,但只有真正身歷其境才懂得甚麼叫貧困。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吧,我下定決心當一名有能力救人的醫生。」當時就讀明道人文實驗班的志筌,原本想成為一位律師,18天的志工服務經驗,為他打開不一樣的視野與思維,他的未來,有了不一樣的故事藍圖。
「每一次出去,都覺得世界很寬廣,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啟發。」因為坦尚尼亞的經歷,戴志筌意識到醫療可以為貧病的人們帶來希望,從此,做一名醫生便成了他全心追求的目標。「未來,我想要加入無國界醫師組織,一起為世界各地需要援助的人們盡一份心力。」
很難想像,當初那個在國際教育旅行甄選中一再落選的男孩,這一步跨出,就是自己生命中的一大步。
戴志筌有些不好意思地說起那些往事:「一開始,每次甄選都因為表達力不好被刷掉,幸好我決定硬著頭皮去請教評審老師,老師一語驚醒夢中人——一個沒有自信的人怎麼能說服別人。」老師的話言猶在耳,戴志筌也急著想要提醒學弟妹,如果你想要完成夢想,就要竭盡全力展現最好的自己。一旦盡了力,可以不驕傲,但一定要有自信。
決定學醫之後,戴志筌繼續在人文實驗班準備迎接大考。第一年考上高雄醫學大學藥學系,但這不是他的目標,因此他決定給自己一年的時間重考,終於在隔年考上高醫大醫學系,邁開大步迎向初衷。
原先以為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在一步步堅持下,夢想可以不只是夢想。訪談至此,戴志筌突然有感而發:「去年受邀回母校分享,我發現,我終於真正學會要勇敢面對挑戰才能打破框架。」
堅持初衷,突破自我設限,戴志筌為自己走出一道不一樣的人生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