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荷清(63國中、66高中)

跨領域的文創推手~天心人意,莫忘初衷

◎ 撰文者/孫鐿榛

時屆耳順之年,回首人生的成就,從當年鄉野之中的明道中學,進入台灣大學園藝系,而後飄洋過海來到美國名校柏克萊、哈佛大學;從園藝、景觀設計、環境規劃到都市設計,接手大大小小可行性評估與規劃設計的案子。汪荷清總監認為,成就始終來自「天心人意」,面對生命機緣與變化,總監不斷提醒自己莫忘初衷,用心體會人生風景。

身為汪廣平老校長的女兒,動見觀瞻,汪總監的中學時代也因此承擔著比別人更多的責任和身分制約,在課業與品性方面皆受到更加嚴格的審視。總監坦言,在明道中學求學的那些日子,因為身分的制約,自己過的並不開心,同時也明白條件好的責任總是比較大,這段時光被汪總監稱為「狠狠蹲點」,在眾人的期望下,用異於一般的姿態為將來蓄積更多能量。

蓄勢,所以要能承擔;待發,因此必須覺悟。對於總監來說,學習人生課題的這一路上,得自於汪老校長的影響相當深。說起父親當時的逃難歲月,有許許多多的點點滴滴,信手拈來,盡是充滿哲思的經典。而影響她最深的,莫過於老校長經常談到的「帶得走的本領」,知道自己要什麼,學會自己做決定。

正是這樣的薰陶和影響,十八歲時,她以能上台大醫學院的成績選擇自己嚮往的台大園藝系,在那樣一個升學主義當道的年代,應該跌破不少專家的眼鏡吧……當時的班導師還相當震驚地打電話給老校長。但她知道自己要甚麼,因此,面對志向的選擇,她從未迷惘。打從兒時起便喜歡蒔花弄草,對土地有一份特別濃厚的情感,因此義無反顧選擇了自己所愛的領域。汪總監笑道:「我最喜歡說自己是學農的,讓旁人都嚇一跳」。殊不知,憑著「學農」這個看似平凡的標籤,她展現超強連結力,開創屬於自己的高成就。

以園藝系為起點,跨足景觀設計及都市設計,甚至參與許多古蹟修復規劃、專業特區規劃和文創產業規劃,汪總監身為可行性評估顧問,舉凡自然環境模擬、居民參與、財務評估等等都是工作內容之一,她認為自己的專業就是「跨領域」。

縱橫職場數十年,汪總監認為自己的「跨」現在看來挺符合潮流,但回首前塵,這一段漫長的路,不容易,甚至經常孤單,要有比別人更精準的眼界,還要有堅持的勇氣。問及所以然,她毫不猶豫地回答:跨領域的經歷來自於許多的機緣、反思的念頭和一點點行動的勇氣。說來容易,其實要有大覺悟。「跨」意味著進出自如,而非單向的跨出。掌握好基本能力,機會來臨時,勇敢抓住。「跨域必須是立即的行動,永遠不可能等到以後再說。因為好奇而放下包袱、因為不願被分類而敢於嘗試,跨域就來自於這樣的自覺。」

花若盛開,蝴蝶自來;人若精彩,天自安排。站在我們的角度看學姐,依然有許多的可望不可及,我想,除了一路歷練積累而來的高度,我在學姐身上看到的是智慧,「知道自己要什麼,學會自己做決定」的智慧。

高成就所代表的意義為何?答案因人而異。對於汪荷清學姐來說,回顧至今走過的人生即景,一切都是機緣。生命是公平的,上天的安排由己不隨他,在成長的每一個交叉路口所做的決定,都使我們看見不一樣的人生風景。汪學姐提醒明道的學弟妹們,時時刻刻莫忘初衷,用心面對自己的人生。她眼中的未來,雖然挑戰重重,但也因此充滿可能。「這個世代的青年,有著更多前所未有的機會,能把握機緣、勇敢突圍、懂得反思與自覺,就能成為自我的創造者。」原來,高度來自於格局,不自我設限的人生就是高成就。